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本文从韦布尔(Weibull)分布λ_(t)=λ_0t~(P-1)出发,推导了表示地震时间序列特征的W参数,并对华北地区1966年邢台(Ms)6.8级,1975年海城(Ms)7.3级和1976年唐山(Ms)7.8级地震的序列资料进行了处理:当W值低于平均水平时可认为是强余震前兆信息的开始;当W值接近或低于警界线σ_时,很可能有强余震发生。W-t曲线与强余震对应结果较好。邢台、海城及唐山强余震的对应结果监定评分分别为:R=0.680,R=0.517及R=0.532,表明用W参数预测华北几次大震的强余震效果是比较显著的。  相似文献   

2.
大震前(Ms≥7.0)区域地震活动具有不同的特征。本文用速度参数指标研究了邢台、唐山两次大震前不同地震活动的综合特征。速度参数是指两个地震震中位置的距离S与相应两个地震发震的时间间隔T的比值。文中指出,邢台地震前具有28个月的低速异常值,唐山地震前具有36个月的低速异常值。这两次地震前速度参数的异常降低是明显的,速度参数的前兆变化与b值,波速比的异常变化基本上是同步的。认为速度参数反映了大震前在时间上的平静与在空间上的密集现象的综合特征。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点的一维随机分布出发,导出了参数S_1值,用其表示点的时间分布与随机分布相背离的程度,从而提出表征地震活动时序特征的一种方法.在研究华北地区发生的5次Ms≥5.8级地震时,发现震前二年到震前几个月,S_1值有一个明显的上升过程,表明地震前小地震在时间分布上相对于随机分布有明显的集中过程.最后,对S_1值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分析了菏泽5.9(Ms)级地震前b值随时间的变化,并进行了统计检验,指出,该次地震前b值确实存在着一个统计上可信的低值异常,且主震发生在低值异常的回升阶段,但并未观测到低值异常前的高值异常。文中对菏泽5.9(Ms)级地震前b值上述变化的物理机制进行了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灰色系统理论,试对江苏地区及其邻近海域的地震活动趋势进行预测,认为黄海海域下一次Ms≥4.5级地震将在1990年前后发生;江苏地区及其近海下一次Ms≥5.0级地震将在1992年前后发生。  相似文献   

6.
1556年华县大地震前的大旱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可兴  王志莲 《灾害学》1998,13(3):72-75
简述了1556年发生在陕西华县大地震概况和大震前小震活动异常平静的事实,分析讨论了大震前的大旱灾及其物理机制,强调指出重视研究大震前的大旱问题,对当前的防震减灾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1979年3月2日固镇5.0级主震前的地震活动特征。震前在震中附近存在小震活动的孕震空区。临震前于孕震空区的边缘上发生了一组具有某些临震信息的逼近地震。空区上地震的频度比和应变释放速率出现了加速异常变化。一定区域上的频度、b值、波速比等在震前也有异常显示。  相似文献   

8.
<正> 一引言 1976年7月28日在我国唐山发生了震级为7.8级地震。此次地震属于板内地震,也不是发生在深大断裂上。地震前没有明显的前震活动。本文的目的是探讨对于没有明显前震活动的大震在地震活动性方面可能存在的异常。所选用的资料取自国家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的库存目录。二震前的地震活动性异常 (一) 地震活动性的时空图象 1.条带唐山地震是一次没有直接前震的主余震型大震。为寻找震前地震活动性的异常,我们选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胶东半岛及邻近海域近二十年来地震活动的时空强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其结果表明:(1)该地区地震活动频次和强度存时间分布上具有3.5年左右的准周期性变化特征:(2)该区内发生的 M_L>4.0级地震之前,多数曾出现不同程度的 b 值异常;(3)1980年5月14日威海4.6级地震之前,地震活动图象曾出现小震空区。另外运用地震活动性分析的结果对当前该地区的地震形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依据地质构造块体的不同,将安徽及其周边地区分为华北、黄海和华南三个地震区.利用马尔可夫模型对三个地震区的中小地震活动水平进行统计预测,结果显示,一年之内华北地震区一般会发生Ms≥3.0级地震,有可能发生Ms≥3.5级地震,而发生Ms≥4.0级地震的可能性却不大.黄海地震区一年内一般会发生Ms≥3.5级地震,有可能发生Ms≥4.0级地震,发生Ms≥4.5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华南地震区一年内一般会发生Ms≥2.5级地震,有可能发生Ms≥3.0级地震,但发生Ms≥3.5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相似文献   

11.
利用调制地震方法对华北地区1973年以来发生的24个ML≥5.5地震前地震调制比、地震调制比异常面积、调制地震条带和调制地震频度的异常变化进行分析,对异常类型进行分类。分析结果认为,华北地区ML≥5.5地震前地震调制比和异常面积随时间进程的起伏、调制地震频度震前数月的突然增大以及调制地震条带异常图象是显著的异常变化,可以用于对中、强地震的中期预报  相似文献   

12.
引用有关地震活动的频度面积S值方法,对华东地区1970年以来中强震前后的中小地震活动进行了研究,发现地震的S值在震前和震后的异常变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在震前S值异常为高值或低值异常,震后下降或上升;对特定区域研究发现,华东地区陆地区域的中强震的孕震区,中小地震活动的S值震前异常主要为高值,震后下降;而海域的中强震孕震区中小地震活动的S值震前主要表现为低值异常。因此,通过对华东地区中强震孕震区中小地震活动的频度面积S值方法的动态追踪,利用其变化规律可以为中强震的预测预报提供一种判定指标。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电磁波观测台的实测资料,对宁蒗Ms5.1级、会泽Ms4.4级地震前电磁波异常信号特征、干扰排除、异常判别进行研究,分析了震前电磁波信号图象和异常时空特征,得出电磁波主信号异常出现在主震前20天左右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DPJ和ULF型地震电磁辐射观测仪观测场量的主要特征进行简单的理论分析,并综合国内各地观测资料,初步探讨了电磁辐射方法在短临预报应用中有关时、空、强的前兆判据问题:1.电磁辐射异常信号的弱-强-弱-平静-发震的变化过程中,多点位异常时间趋于集中之后的信号减弱甚至平静,可能是数十小时内发震的一种标志。2.目前所观测到的地震电磁辐射信号主要来自震源(或震中)方向。3.利用lgT-M关系曲线能在一定程度上定量估算未来地震的强度。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70年代以来,江苏省内中强地震显示了较高的活动水平(Ms>5.0级地震约3-5年发生一次).本文通过对1979年始建地震地下水动态观测井网以来,江苏省发生的几次中强地震震例资料剖析,讨论了中强地震前地下流体动态异常场和震兆信息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较系统处理了华北地区跨断层形变资料 ,对 1975年以来华北地区发生的部分强震、中强震震前出现的跨断层形变异常特征进行了分析 ,着重研究了其中短期预报指标及区域特征。跨断层形变主要异常特征为 :(1)异常出现具有同步或准同步性 ;(2 )异常形态各异 ;有趋势异常、年畸变异常、突变异常 ;(3)异常相对变化幅度以水平变化量为大 ;(4 )异常出现时间、幅度与震中距有一定关系 ;(5)强震前异常多出现在震前半年以上 ;(6 )异常初期地面倾斜背向震中 ,地面倾向震中即预示着进入短临阶段。同时对中短期预报指标做了初步归纳。  相似文献   

17.
本文收集了山东及河南台网1981年1月至1983年11月临沐、莒县、菏泽、林县,浚县等廿多个台站记录到的一百五十多个地震的资料,研究了1983年11月7日菏泽地震前波速比的异常变化。除用一般统计方法进行处理之外,特别使用了模糊数学方法来识别波速比的前兆异常。本文结果表明,菏泽地震前,即1982年1月至1983年10月波速比出现异常变化,异常区最大线度约220公里;波速比异常的时空特性与我国其它地震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江苏省东台市台南温泉井13年来共有三个时段的流量有较大幅度的异常都对应了南黄海一平方度内发生的4次46~63级地震。本文对该井的地质构造条件、观测方法、震前异常特征、干扰因素的排除、映震效能、异常机理、流量异常与地震三要素的关系等作了介绍和讨论。  相似文献   

19.
从分析皖07井水位的映震能力入手,探讨地下水与地震的关系。文中着重对1996年11月9日南黄海61级等4次中强地震前该井水位的异常特征进行分析,并对该井水位映震的机理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中国地磁图》和我国地磁台网资料分析研究了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强震前的地磁场变化,给出了有利于渤海地震发生的中长期背景性异常及变化磁场的短临异常变化图形。中国地磁图展示了几年乃至十年尺度的地球基本磁场的大区域变化特征以及与我国强震活动的主体地区的联系,显示了渤海地震前的背景性异常。地磁变化场垂直分量“低点位移”及幅相法异常则显示出渤海地震前华北地区出现的小区域的短临地磁异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