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环境公益诉讼案件往往涉及复杂的法律关系,表现为公共利益代表主体、责任主体的多元化等。各类主体的复杂叠加给环境司法价值目标的实现带来了不少挑战。本文以"常州毒地"环境修复案为研究对象,对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代表公共利益时的关系定位,污染者与政府在承担环境修复责任时的责任边界确定、环境公益诉讼中诉讼费用风险的分配等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对完善我国环境修复法律制度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吴真 《环境保护》2014,(9):37-39
以生产企业为主体的企业环境责任制度将环境污染的预防和控制仅仅局限于生产和消费阶段,而投资机构对其资金注入的产业造成的环境破坏后果则无需承担任何环境责任。将投资机构纳入环境责任主体的范畴,恰当地对投资机构设定环境责任,此为实现环境正义的必然,亦是从根本上预防污染产生的重要制度保障。投资机构环境责任法律制度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需要投资机构转变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也需要国家的监管、中介机构的辅助以及公众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3.
正一、前言工业企业搬迁遗留原地的污染场地已成为城市发展的毒瘤。美国是最早开展污染场地管理和修复的国家,美国的污染场地管理体系主要由1980年颁布的《综合环境反应、赔偿与责任法案》(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Response,Compensation and Liability Act,CERCLA,通常被称为《超级基金法》)及其修正案组成。该法案从环境监测、风险评价到场  相似文献   

4.
土地填筑及土地处置是美国过去、现在以至将来处置固体废物特别是有害废物的主要手段.1976年颁布的资源回收保护法(RCRA)及1980年颁布的全面环境责任承担、赔偿和义务法(CERCLA)对这一领域的技术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根据RCRA的要求,所有新建的贮存、处理、处  相似文献   

5.
如何守护“第一防线”——关于企业环境风险防范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波 《环境保护》2012,(13):18-20
企业是防范环境风险、落实环境安全主体责任的主体,是防范和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第一防线。尽快增强企业的环境风险防范意识,完善环境风险排查和评估制度,依托专业风险评估机构对企业环境风险进行评估,提高企业环境风险排查和应急能力,可以有效避免和减少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当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在现代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环境风险依然十分  相似文献   

6.
郭权  徐明  董颖  陈吕军 《环境保护》2016,(18):56-59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基于市场的环境风险管理工具。然而,目前我国企业投保的积极性普遍不高。本文分析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构建的理论基础,指出其具有第三方索赔、公益性、强制性、依赖性、合同内容复杂性和特定性等特点。并从相关主体出发,提出了构建环境责任制度的法律体系、加强对未来环境风险的防范能力等发展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重污染企业附近土壤由于长期的污染累积,加上企业退役时忽视了污染物的有效处理,退役后的土地在二次利用时普遍存在较大的环境风险。通过分析重污染企业对土壤污染的途径、类型和程度,以及退役土地污染的环境风险评价及其治理方法,结合重污染企业退役前后的环境管理现状,提出要制订环境管理技术规范和用地土壤标准,出台土壤修复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明确土壤修复责任主体,建立土壤污染修复和风险保障金制度,实施全过程的环境管理,并确保土壤污染信息透明化,研究和引进先进的修复技术,严把土壤修复质量和验收关,规范退役土地利用程序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浅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了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分析了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特点及责任方式,提出了有关环境侵以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的建议,如扩大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外延,加重赔偿额度,具体蛤确责任主体等。  相似文献   

9.
重污染企业附近土壤由于长期的污染累积,加上企业退役时忽视了污染物的有效处理,退役后的土地在二次利用时普遍存在较大的环境风险.通过分析重污染企业对土壤污染的途径、类型和程度,以及退役土地污染的环境风险评价及其治理方法,结合重污染企业退役前后的环境管理现状,提出要制定环境管理技术规范和用地土壤标准,出台土壤修复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明确土壤修复责任主体,建立土壤污染修复和风险保障金制度,实施全过程的环境管理,并确保土壤污染信息透明化,研究和引进先进的修复技术,严把土壤修复质量和验收关,规范退役土地利用程序等措施.  相似文献   

10.
刘磊  赵瑞霞  张敏 《环境保护》2022,50(3):46-50
从国家和地方两个层面梳理了现行法律法规对产业园区规划环评的相关要求,分析了法律地位不明确给产业园区规划环评开展、审查和监管带来的主要制约,提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修订研究中明确园区规划环评的法律地位、审查主体和责任要求。同时,从规划的法律地位、规划体系的定位、园区管理责任主体三方面解析了园区规划环评入法存在的困难。建议深化产业园区规划和环评体系研究,为园区规划环评入法及完善配套政策提供支持;理顺产业园区环境管理的机制体制,为明确园区规划环评审查主体和加强规划环评监管提供支持;加强产业园区规划环评法律责任研究,为推动园区规划环评“落地”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