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黄河下游影响带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合理开发利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论文研究黄河下游影响带(河南段)地下水资源评价及合理开发利用问题。在概要介绍河南省黄河影响带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运用FEFLOW建立研究区三维地下水流模型,计算出地下水多年平均补给资源28.35×108m3/a和可开采资源量19.43×108m3/a。重点阐述新增9个水源地的开采条件,并通过地下水模型预测新增133×104m3/d开采量条件下,浅层地下水位最大降深小于20m,开采5~10年后地下水趋于稳定,新增开采量的62.58%来自黄河水的补给。研究表明,黄河对研究区地下水具有重要的补给作用,新增地下水开采量是有保证的。同时阐述了研究区地下水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开都河灌区灌溉引水对博斯腾湖面积影响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开都河是注入博斯腾湖的最大河流,1958~2002年间平均入湖水量达23.62×108m3,占博斯腾湖总补给量的80%以上。1958年以来开都河灌区灌溉引水量维持在8.17×108m3~13.18×108m3之间,其中20世纪60年代灌溉引水量平均为10.14×108m3/a,占开都河径流量的31.1%;70年代引水量上升到12.15×108m3/a,为开都河径流量的36.5%;80年代引水量下降到11.29×108m3/a,但引水量仍占开都河径流量的36.5%;90年代灌溉引水量进一步降至9.85×108m3/a,仅占径流量的27.1%。通过水量平衡分析和相关回归计算,得出开都河灌区灌溉引水对博斯腾湖面积影响的数值:20世纪60年代平均值为62.4km2;70年代平均值为80.8km2;80年代、90年代分别为90.4km2、76.7km2,2000年以来平均仅为41.3km2。由此可见,45年来开都河灌区灌溉引水对博斯腾湖面积的影响经历了弱→强→弱的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黄河流域可供水量究竟有多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摘要:黄河是我国水资源最紧张的河流之一,但关于黄河流域可供水量,几个很权威的文献却差别很大,高的达到692×108m3,低的低到580×108m3。而20世纪90年代又出现了黄河流域天然径流大为减少的情况,平水年份下河川天然径流量比多年平均减少110×108m3。所以,黄河流域的可供水量究竟有多少是急迫需要弄清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黄河流域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决策。论文的研究结论是:在2010年水平年,在平水年条件下,黄河流域的可供水量只有550×108~560×108m3,其中地表水390×108~400×108m3,地下水160×108m3。所以,黄河流域的可供水量比原来估算的最低数580×108m3还低20×108~30×108m3,而比原来估计的最高数692×108m3要低20%,差140×108m3。这就给黄河流域的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提出了更严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西北地区水资源数量、质量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40年降雨、蒸发、径流的同步资料,计算了西北地区的降水总量为7981.9×108m3,地表水资源总量为2164.8×108m3;地下水资源量为1034.6×108m3,扣除重复量后的水资源总量为2304.4×108m3。分析了水资源的地区分布及年内、年际变化规律,评价了西北地区水资源质量,并总结了西北内陆河区径流主要形成于山区,散失于山前平原盆地等水资源六大特点。  相似文献   

5.
产品贸易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文以北京市为例,计算了1997年北京市各产业部门的用水系数和废污水排放系数指标。分析发现,农业、化学等产业部门用水系数和废污水排放系数都较高,用水效率低,1997年北京市这些部门产品贸易输入量较大;货邮、电子、服务等产业部门用水系数和废污水排放系数都较低,用水效率高,1997年北京市这些部门产品贸易输出量大。1997年北京市因产品贸易输出水资源149942×104m3,输入水资源304001×104m3,净输入水资源154059×104m3;因产品贸易输出废污水79300×104m3,输入废污水41506×104m3,转移废污水37794×104m3。由此得出结论,1997年北京市产品贸易是有效缓解北京市水资源紧缺形势的途径和策略。针对北京市未来更加严峻的水资源形势,提出北京市应进一步巩固和发展货邮、电子、服务行业,尽量压缩农业、食品、电力、纺织、化学、商饮、造纸等行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农业水资源可利用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新疆玛纳斯河流域水文水资源、种植结构和节水技术发展等资料,从开源、节流两方面对流域近期(至2010年)、中远期(2010-2030年)农业水资源极限潜力、可挖掘潜力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就目前水资源的利用水平和开发趋势,玛纳斯河流域未来农业水资源的主要利用途径是开源与节流相结合,以节流为主。全流域尚有的农业灌溉水资源极限潜力为10.75×108m3,近期农业水资源可挖掘潜力为2.13×108m3,其中开源增水潜力0.40×108m3,占18.8%,节流增水潜力1.73×108m3,占81.2%;中远期农业水资源可挖掘潜力5.33×108m3,其中开源增水潜力1.12×108m3,占21.0%,节流增水潜力4.21×108m3,占79.0%。该研究对区域制订节水灌溉规划及水资源系统优化配置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皇甫川丘陵沟壑区小流域生态用水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一个强烈水土流失小流域(准格尔五分地沟),经过20多年水土保持植被建设,乔灌草人工植被镶嵌分布,覆盖率达80%,在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的同时,也消耗相当量的水资源---生态用水。2002年生长季节,采用实验研究方法,测定了该小流域各不同类型植被蒸散量、各不同类型土壤贮水量及降水量等,计算出该小流域四大类型植被生态用水(按大小顺序):①农田为5321.3m3/hm2;②乔木林为4654.8m3/hm2;③灌木林为4047.8m3/hm2;④草原为3244.3m3/hm2。估算出全小流域生态用水量:①各类植被生态用水量约150×104m3;②水库湿地生态用水量约26×104m3;③居民点生态用水量约4000m3。三项合计,即五分地沟小流域总生态用水量约176×104m3。值得重视的问题是:该小流域植被生态用水量和总生态用水量均超出同期降水量(130×104m3)达20×104~40×104m3。这意味着土壤贮水量耗减20~30mm。因此,在生态环境建设中,构建适宜的植被模式,调控生态用水量,将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及其环境改善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香港海沙资源的勘探开发与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沙开采已成为仅次于油气开采的世界第二重要海洋开采业。1980年代以来,香港政府投资1.7×108港元为寻找海岸围垦填料进行了一系列的海沙勘探活动,在1828km2香港水域发现22个地点海沙资源储量7.4×108m3,其中9个地点4.2×108m3储量因覆盖层较厚或污染严重或海区环境特别敏感等原因被暂时搁置。1990~2002年共开采海沙2.7×108m3,为形成2100hm2新土地的多项围垦工程提供了约一半的填料。基于地球物理勘探和钻探资料建立了香港海域第四纪层序和海沙产状地质模型,发现和证实了含气沉积物地震剖面的声波浑浊现象。香港政府对海沙资源进行统一勘探和统一管理,强调海沙开采的环境和生态影响评估,利用废弃的海床挖沙坑回填倾废的非污染海泥和受污染海泥。我国内地海沙勘探管理可以从中取得借鉴。  相似文献   

9.
黄河河口地区生态供水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流域生态需水是指流域生态系统为维持一定程度的生态系统健康所需要一定质量的水量,以保证流域生态系统结构和生态功能等为目标,实现流域生态系统健康。流域生态需水量的研究对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论文针对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的供水规划,在提出配水效益计算方法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配水量,计算了黄河河口地区的生态需水量、生态效益以及供水对减少断流所带来的生态效益,并进行了方案比较分析。主要结论是:当来水量分别为55×108、122.8×108或240×108m3时,产生的湿地综合生态效益则为34.85×108、47.18×108或54.72×108元。  相似文献   

10.
海河流域水量平衡与水资源安全问题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海河流域的水资源问题十分严重,但是水量平衡问题尚未很好地解决。水量平衡有三层含义,第一是降雨径流平衡;第二是水资源的供用耗排平衡;第三是水资源的供需平衡。目前海河流域水资源供用耗排平衡不明确的主要原因是非用水消耗量的定量不明确,论文对海河流域的现状水量平衡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得出了一般平水偏枯年份下的各平衡要素是定量值,其中海河流域年用水量为410×108m3,入海水量为50×108~100×108m3,非用水消耗量为59×108~71×108m3,并对缺水量进行估算。论文还分析了近年来海河流域的用水特点,对水资源供需平衡进行研究和探讨,按照有关方法对过去几年中海河水安全状况进行评价,得出了1994~1996年海河流域供水安全而1997~2001年不安全的结论,并提出了今后要达到水资源供需平衡需要的条件以及应采取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现代黄河三角洲上部冲积平原降水入渗补给量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大气降水是黄河三角洲地区浅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确定降水入渗补给量是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论文选择现代黄河三角洲上部冲积平原的典型地貌单元安装自记水位计,获得了2004年30 min一次的浅层地下水水位动态数据。结合日降水量资料,应用地下水位动态法,在Matlab中编程计算了2004年次降水入渗补给系数和年平均降水入渗补给系数,探讨了该系数时空变化的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估算了降水补给浅层地下水的水量。主要结论如下:①研究区域内浅层地下水埋深主要在2 m以内变动,属于浅埋类型。②降雨特征决定了该区域次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的大小,地表渗透性决定该区域次降水入渗补给系数的时空变异。次降水入渗补给系数随着雨前地下水埋深的增加显示出增大的趋势。③研究区域平均年降水入渗补给系数为0.186。2004年降水补给浅层地下水总量为7.4×108m3,占当年黄河径流量的3.7%。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傍河地下水的水均衡状况,以及傍河水源井群补给范围受河道硬化的影响,选取张家口盆地的Y傍河地下水源地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法建立研究区地下水数值模型,通过水均衡分析探究河道硬化对傍河地下水水均衡状况造成的影响;利用MODPATH对水源井群进行质点反向示踪模拟,获得井口质点向前追踪1 000 d的补给范围,对比水源井群补给范围并结合历史与近期水质数据分析河道硬化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傍河地下水水均衡情况显示,主要的补给项为边界流入和降雨入渗,二者补给量分别为208.04×103与35.91×103 m3/d,占比分别为82.88%与14.31%;主要的排泄项为边界流出与地下水开采,二者排泄量分别为152.12×103与95.40×103 m3/d,占比分别为60.60%与38.01%.②河道硬化对傍河地下水水均衡的影响表现为河水对地下水的入渗量减少了46.79×103 m3/d,入渗量减幅为86.91%,且地下水停止了对河水的排泄,补给范围地下水水位下降了2~6 m.③河道硬化对傍河水源井群补给范围的影响表现为井群1 000 d的补给范围沿河流方向上减少了271 m,垂直河流的最宽距离增加了210 m,面积增加了0.77 km2,补给区域向远离河岸的方向发生偏移.④河道硬化对傍河地下水水质影响表现为河道硬化后傍河地下水pH、总硬度、氨氮浓度等均下降,有效减少了地表水污染物的入渗,但地下水的化学环境发生改变,潜在风险增加.研究显示,河道硬化极大地阻碍了河流与地下水之间的相互作用,严重影响了傍河地下水源的补给量和补给范围,使水源井群的补给区域发生偏移,给傍河地下水水源安全带来新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3.
塔里木河下游第五次应急输水后地下水恢复量的计算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依据塔里木河下游应急输水前与第五次第一阶段输水后地下水的监测资料,分析了输水前后地下水位的响应特征:地下水位在应急输水前持续下降,呈近似水平状态;输水后则由于接受了河道渗漏的补给,地下水位表现出逐次回升的趋势且受输水的影响,宽度(距离河道)也随之加大。在此基础上,逐断面拟合了第五(I)次输水后地下水位与离河距离的二次多项式方程,同时运用地下水水均衡的原理,推导了计算地下水净恢复量的数学公式,并以此为工具对第五(I)次输水后地下水的净恢复量进行了计算。  相似文献   

14.
以小浪底水库下游武陟湿地为研究区,综合运用数理统计、水文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小浪底水库水沙调控期滨河湿地地下水与河水转化关系.结果表明,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期间下游水体阳离子以Na+、Ca2+和Mg2+为主,阴离子以HCO3-为主.调水调沙初期河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Na·Ca·Mg型,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Na型;调水调沙中期和末期河水均为HCO3·SO4-Na·Mg型,地下水均为HCO3-Na·Mg型.水库水沙调控过程中,水体的水化学组分从受碳酸盐和硅酸盐矿物溶解的共同作用过渡到以碳酸盐岩溶解为主.随着调水调沙的进行,河水与近岸带地下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逐渐富集,表明河水来源于上游水库表层水和大气降水,地下水则受到河水与大气降水的共同补给.在上游来水与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影响下,滨河湿地地下水与河水之间的转化主要发生在近岸带(距离河岸0~100 m内),表现为河水补给地下水,随着调水调沙的进行,河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增强.  相似文献   

15.
博尔塔拉河流域地质条件复杂,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频繁,研究地表水与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转化关系对流域水资源合理开发和配置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21年4~5月采集的15组地表水样和39组地下水样,采用APCS/MLR模型和稳定氢氧同位素与水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地表水和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和氢氧同位素分布特征、水化学组分源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