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以肥城矿区为背景,基于Personal Geodatabase模型构建了空间数据库,采用C#作为开发语言,借助ArcGIS Engine的控件开发了矿区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数据库系统.根据数据获取方式不同,将空间数据库分为基础地理数据库、专题数据库、实地监测数据库和表格数据库4部分,系统实现了矿区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统一存储和管理,多时相遥感数据的对比分析,水质、土壤湿度的动态监测,矿区各类地物面积的统计分析等功能.  相似文献   

2.
美国联邦水资源污染控制修正法的208条要求规划机构建立能识别农业非点污染源的办法,并提出对污染的控制办法。同时,要求对战略性监测非点污染的位置、空间分布,以及它所影响面积的方案进行评价,以便制定出最好的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矿区环境监测与治理是区域经济、生态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选取辽宁省鞍山矿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提取矿区的各类工矿用地和环境改善的变化信息,进而监测矿产资源的开发情况及矿区环境的动态变化。研究表明,运用遥感技术按照3个层次,即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监测、中等分辨率重点区矿产资源开发多目标监测、高分辨率关键区矿产资源开发多目标监测进行实施,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进行全方位的监测,是矿区环境实施动态监测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土壤环境对农业生产、人类健康和土壤资源的安全性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随着土壤农业资源的持续开发,土壤环境受到的农药、化肥、石油等污染日益恶化。阐述了农用地土壤环境监测现场采样和制备过程,同时提出了注意事项,并对土壤环境监测面临的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三调”数据分析我国东部地区XX地级市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变化,从流失去向与流失空间分布两个方面深入分析了其真实境况,从而提出切实的保护政策建议。结果表明:①流失去向包括农业结构调整、建设占用和自然损毁,其中农业结构调整占用为主导。②城市圈内比圈外占用普遍严重,尤其是城乡建设占用了大量基本农田。③永久基本农田存在空间错配现象,未做到“应划尽划”。据此,提出构建农户补偿机制、县级保护任务量与存量建设指标相挂钩、协同基本农田—生态—城镇空间布局,实施圈内基本农田动态监测机制等系列措施,以提升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6.
攀西地区位于四川省的西南部,包括攀枝花市和凉山州的全部。幅员面积6.75万km~2,1988年末人口为437.3万人。攀西不仅矿产、水能资源举世瞩目,而且光热资源丰富,宜农荒地资源多,农业开发条件好、潜力大,是国家原材料、能源和农业开发的重点地区。本文拟就种植业为重点,对攀西农业开发条件、潜力和对策进行分析论证,以引起社会重视,使之尽快列为全国农业开发的重点区,进行先期开发。  相似文献   

7.
基于RS和GIS的成都市水域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以1987年和2000年的两期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通过重点分析最佳组合波段的选择和水体信息特征提取的图像处理方法,得到这两个时期的成都市水域面积,进而实现水域变化的动态监测,并分析其对环境的影响,以便给水资源开发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张志军  李飞  马燕  祁佳丽  陈冬勤 《青海环境》2013,(4):195-196,202
摘要:2013年8月,为全面掌握湟水流域河符区的开发建设活动情况,采用印度IRS—P5、法国Spot6、美国快鸟和同产资源02C等多源遥感数据对湟水流域河谷区的裸地状况进行监测,建立了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监测技术流程。结果表明:2012年冬季,湟源一乐都段裸地威块数为848块,面积为60.4888km2,与2011年冬季相比,斑块数增加了173块,面积增加了21.8891km2;2013年夏季,海晏一民和段裸地斑块数为1078块,面积为76.5562km2,与2012年冬季相比,斑块数增加了111块,面积增加了11.12km2,表明湟水流域河符区开发建设活动不断在增加。通过此次监测表明: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凋佥方法是监测城市土地开发利用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一、搞好农业资源动态监测的必要性农业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它包括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技术两部分。这些资源在空问分布上存在差异,在时间上处于动态变化之中,特别是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我国农村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不但农业经济结构经常发生明显变化,而且农业自然资源年际间的变化也较大。近几年我国耕地减少很快,1981~1987年全国耕地共减少了3900万亩,特别是1986年全国减少了2300万亩,而且可供开垦的后备耕地资源已十分有限。据报道,我国可供开垦的耕地面积不足世界的1%。此外,由于粮食生产利益偏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全国粮食播种  相似文献   

10.
英国作为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环境保护政策有其独到之处,尤其是在通过支持科学研究与政策示范相结合项目,将长期动态监测环境数据与构建分析模型相结合运用到实际管理中,科学合理控制成本开展生态补偿措施,并且积极开展针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实现引导农民采用环境友好型的耕作模式,达到保护农业环境、控制面源污染,推动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对我国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很好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加强矿产资源开发中对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隗合明  丁华 《四川环境》2003,22(3):86-90
矿产资源开发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不少环境问题,如破坏土地和生态环境,在矿石采选冶中产生“三废”对周围环境严重污染,破坏水资源平衡,引发地质灾害等。因此,现在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强矿产资源开发中对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使矿产资源开发与矿山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首先,应制订并实施各地区的矿产开发规划,根据环境容量等调整矿业布局和矿业结构,严格对矿山环境进行监测、监管;其次,应加强对矿山环境的调查和评价,加强矿山环境保护的科技研究,提高矿山环境防治技术水平并加速技术推广;最后,应加强矿山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使矿山环境在全体公民的参与和监督下得到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12.
喀什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以来,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显著,文章从土地沙化、土壤盐渍化、水环境情况、土壤地膜污染、土壤肥力、生物多样性、沙尘暴、大气污染物时空分布特征等方面分析了喀什市土地生态环境现状,通过分析土地利用规模、结构和布局及基础设施建设、土地开发整理和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提出喀什市生态改善目标及用地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土地开发复垦潜力分析初探——以四川省彭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川省彭州市为例,对彭州市待开发复垦的土地进行了潜力分析,包括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待开发复垦土地的适宜用途评价、潜力分级、经济效益及前景分析。结果表明:在耕地后备资源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待开发复垦土地的潜力分析,可以明确土地开发复垦后的适宜用途、土地开发复垦的难易程度以及空间布局和数量分布,这是对县(市)域进行土地开发复垦潜力研究的有效方法,也是在实际运用中具有较强指导意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根据对川渝地区升麻属植物资源的调查研究,论述了该地区升麻属植物的种类、生物学特征、分布及利用价值,并提出了开发利用升麻属植物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湖北省富水水库消涨区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和集约利用的难点.根据水土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和利用现状,将水库消涨区划分为常年利用带、短期利用带和汛期利用带,估算了各带的可利用面积,探讨了各带的主要利用方向,提出了水库消涨区土地合理利用的建议和发展两栖林业的新概念,并针对消涨区特点,阐述了集约利用和开发实践中应注意的几项原则.  相似文献   

16.
耕地资源数量与质量动态变化是农区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特别是随着农业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各种不定因素导致耕地数量不断减少,保护和利用好耕地资源显得尤为重要。以地处黄河下游的德州市为背景,分析了其耕地资源现状特点、耕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找出区域耕地资源态势演变的驱动因素,并对耕地资源供需趋势和保证程度做出预测。  相似文献   

17.
Land subsidence caused by extensive groundwater pumping has become a factor which cannot be ignored in the sustainable exploitation of groundwater resources. The Hangzhou–Jiaxing–Huzhou Plain is one of the locations with China’s most severe land subsidence problems; the region has experienced dramatic land subsidence since the 1960s. Historical records of groundwater extraction, hydraulic head, and land subsidence show the latter to be the result of continual and excessive extraction of groundwater from deep confined aquifers. This study reconstructs land subsidence using an integrated regional groundwater flow and land subsidence model. The model is calibrated using land subsidence and groundwater level measurements from 1996 to 2007. Simulation results reproduce the cones of depression for groundwater heads and nadirs of land subsidence reasonably well. The calibrated model is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land subsidence prevention plans from 2008 to 2010, and to predict future land subsidence over the next decade considering several groundwater exploitation scenarios. The results show the main cause of land subsidence to be inelastic compaction of the aquifer system resulting from continuously declining water levels. The model reveals that while the area of land subsidence will continue to extend, the rate of this extension may b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by reduction of groundwater extraction. If the current land subsidence prevention and reclamation plans are continued and surface water diversion projects implemented, though land subsidence cannot be halted, the rate at which it is occurring can be effectively reduced.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生态景观理论为基础,地理信息与遥感技术为支撑,对岷江流域三江交汇区三期遥感数据,1990年TM、2002年TM、2014年ETM+数据进行图像分类、景观指数提取、空间分析,同时采用面积转移矩阵统计各景观面积的转移情况,分析景观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1990—2014年三江交汇区景观类型面积排序为:农田林地草地水域居民地裸地。优势景观为耕地,所占比例由72.83%下降到63.32%,面积减少了3480hm2。草地所占比例呈现波动变化,总体增加了2.81%。林地比例由15.98%上升到18.79%,增加了700hm2。居民地所占比例升高了4.1%;(2)1990年研究区内草地景观易受到外部干扰,其分布形状复杂。林地景观整体聚合度较高同时具有较低的异质性,分布通透性好、规模连续。农田分布较为分散且斑块较小。2002年农田斑块分布复杂化,同时具有聚集度高的特点。2014年研究区内农田优势地位下降。此时农田分布比较破碎并且呈现集中的态势。草地分布规模性较好、分布较为完整,但是内部存在一定的破碎性;(3)三江交汇区景观类型相互转化的主要原因:一是,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实施,海拔超过500m的丘陵山地区域,建立生态保护区。二是,成绵乐铁路和高速路网的完善,使得三江交汇区的土地类型向建设用地转化加快,主要集中在乐山市中区和周围城镇。  相似文献   

19.
利用本地风的观测资料,分析、总结了秦皇岛地区风的特点。结果表明,秦皇岛因受海陆地形的影响,风的变化具有海陆风的特征,在空间分布上,海陆风只影响到昌黎、抚宁和市区,达不到卢龙、青龙,在时间分布上,海风以昌黎(10点)出现最早,抚宁(12点)次之,市区(14点)最晚,陆风同样以昌黎(20点)出现最早,抚宁(23点)次之,市区(次日2点)最晚。同时,海陆风对秦皇岛地区气温的影响尤为明显,受海风影响,秦皇岛市的夏季不十分炎热,日最高气温比同纬度的内陆地区低很多,成为著名的避暑胜地。另外,由于夏季受海风影响较大,海风登陆带来充沛的水汽,导致7月是秦皇岛地区大雾天气全年最多的月份。  相似文献   

20.
To achieve 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mpacts on biodiversity of urbanisation, new infrastructure projects and other land use changes must be considered on landscape and regional scales. This requires that important decisions are made after a systematic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 Landscape ecology can provide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assessment of consequences of long-term development processes like urbanisation on biodiversity components, and for evaluating and visualising the impacts of alternative planning scenarios. The aim of this paper was to develop methods for integrating biodiversity issues in planning and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in an urbanising environment, on landscape and regional levels. In order to test developed methods, a case study was conducted in the region of Stockholm, the capital of Sweden, and the study area embraced the city centre, suburbs and peri-urban areas. Focal species were tested as indicators of habitat quality, quantity and connectivity in the landscape. Predictive modelling of habitat distribution i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involved the modelling of focal species occurrences based on empirical data, incorporated in a landscape ecolog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When habitat models were retrieved, they were applied on future planning scenarios in order to predict and assess the impacts on focal species. The scenario involving a diffuse exploitation pattern had the greatest negative impacts on the habitat networks of focal species. The scenarios with concentrated exploitation also had negative impacts, although they were possible to mitigate quite easily. The predictions of the impacts on habitats networks of focal species made it possible to quantify, integrate and visualise the effects of urbanisation scenarios on aspects of biodiversity on a landscape lev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