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圣子"和"圣女" 在南美西岸的秘鲁、厄瓜多尔等国家附近海域,每年圣诞节前后,海水温度升高,当地居民把这种海水温度的季节性升高现象叫厄尔尼诺(Elnino)。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的译音,意为"圣子"。说到厄尔尼诺就不得不说说拉尼娜(Lanina)。拉尼娜也是西班牙语的译音,意为"圣女",又被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是指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升高现象,而拉尼娜则是指东太平洋海温异常降低现象。  相似文献   

2.
据有关资料:西太平洋水域已发现“厄尔尼 诺”征兆,“厄尔尼诺”现象有可能在今年再次再现吗? 让我们先回过头来看看近年的有关预测。 2001 年5月15日。中国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的专家认为,“厄尔尼诺”现象在近期出现的可能性比较小。根据他们的监测,东太平洋冷水区变暖的趋势远没有1997至1998年那么明显,而且这种趋势目前正在逐步减弱。因此,还不具备“厄尔尼诺”产生的条件。 2001年5月25日。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发表观测报告,称设置在赤道太平洋上的观测浮标观测到海流变化,预示12月份有可能发生2…  相似文献   

3.
“拉尼娜”(La Nina)在西班牙语称“女婴”,为和“厄尔尼诺”(El Nino)“圣婴”相对应,也可叫它为“圣妞”。1997年底的时候正是厄尔尼诺逞威之时,全球气候异常:南亚严重干旱,导致印尼森林大火经久不熄;墨西哥西海岸和美国南加州累遭太平洋冬季风暴的袭击;而华盛顿州则偏暖少雨。 而1998年却面临拉尼娜的影响:南亚暴雨成灾,印度、巴基斯坦、越南洪水为患。中国黑龙江和长江流域先后出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峰,大庆油田遭淹、九  相似文献   

4.
晨希 《沿海环境》1999,(1):25-26
起始于1997年初的厄尔尼诺事件,一直影响到现在.对于本次厄尔尼诺的看法,在科学界基本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即本次厄尔尼诺强度为本世纪以来最强的一次,引起了全球性的气候异常,并在许多地方出现了灾害性天气.厄尔尼诺的来历“厄尔尼诺”(Elnino)一词是西班牙语“圣婴”、“耶稣之子”的意思,是指发生在赤道东太平洋附近的洋面上的海水异常增暖的事件.由于发生在圣诞节前后,所以被称之为“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一般3至7年发生一次,每次的持续时间长短不一,一般为12至24个月,平均持续时间为17个月左右.据资料统计1880年至1980年的100年间共发生厄尔尼诺事件25次,平均约每4.4年发生一次,三十年代前厄尔尼诺事件平均12年发生一次,进入七十年代后发生较为频繁,每  相似文献   

5.
在西班牙语中,“厄尔尼诺”是“圣婴”的意思。但它给人类带来的,更多是灾难,而不是吉祥。厄尔尼诺就是从南美洲太平洋沿海向西一直到国际日期变更线这一水域的海水温度不正常的升高,特别是在三月和四月期间,往往导致南美洲太平洋沿海地区发生特大暴雨。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在寒冷季节时,太平洋急流向东移动的范围超出了通常所到达的海域,有可能再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西南地区  相似文献   

6.
副热带及热带海温异常变化对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具有一定影响,定量分析热带及北太平洋关键海区海表温度对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尤其是中太平洋型厄尔尼诺事件)的不同贡献,对完善两类厄尔尼诺事件预报模型及极端气候预报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利用海表温度资料,采用旋转经验正交函数分解、功率谱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热带及北太平洋区域海表温度异常变化关键区与两类厄尔尼诺事件的关系。结果表明:1985~2009年热带太平洋海表温度前两个模态的时空分布能够很好地表征两类厄尔尼诺事件发生过程中最大海温变化的时间演变特征。热带及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变化最显著的区域主要有四个,分别是赤道中东太平洋、加利福尼亚西南、阿留申群岛和白令海一带。其中阿留申群岛地区与其他海区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春季和秋季海温异常变化区域位于赤道中太平洋,夏季和冬季海温异常变化区域位于赤道东太平洋。根据热带及北太平洋海表温度显著变化关键区域与两类厄尔尼诺事件的密切关系,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二者之间的回归方程,得到的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热带及北太平洋关键海区海温对两类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易贵黔 《环境》2002,(5):6-7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的音译,意为“圣婴”,也称“上帝之子”,指的是圣诞节前后发生在南美洲的秘鲁和厄瓜多尔海岸附近的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现象。在正常年份,东太平洋赤道以南海域有一大片从海洋深处翻滚出来冷水区,这些上翻的冷水带有大量的营养物,引来大量的鱼虾来这里觅食和产卵,无疑,这对当地渔民而言是丰年。冷水区一旦消失,鱼虾不来了,或因水温偏高,造成鱼虾的大量死亡,这对当  相似文献   

8.
水汽源区变化与ENSO事件显著影响季风区水循环过程。基于珠江中下游地区4个GNIP站点(中国香港、广州、桂林、柳州)的降水同位素及OLR(向外长波辐射)数据,研究了ENSO背景下δ18O的时空分布特征及ENSO事件对降水中氢氧同位素特征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ENSO事件是影响稳定同位素年际差异的主要因素,通过影响雨季降水的年内分配而实现;正常年大气降水线方程的斜率与截距均大于厄尔尼诺年而小于拉尼娜年;拉尼娜年加强 δ18O的反温度效应,厄尔尼诺年减弱反温度效应;厄尔尼诺与拉尼娜年热带辐合带的变化规律呈现出相反的趋势,其OLR场的变化与研究区稳定同位素特征有着较强的对应关系;ENSO事件年不同的水汽源区相对湿度特征是造成d值年际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根据2015—2020年中国近1500个监测站点PM2.5小时浓度数据,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及小波分析方法,探索了中国PM2.5浓度与异常的时空演化及其与ENSO(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厄尔尼诺-南方涛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PM2.5污染具有显著空间自相关性,空间上存在明显集聚特征. PM2.5浓度较高的站点通常位于华北地区,其次是华中、华东北部,而PM2.5浓度较低的站点通常位于青藏、华南南部和西南南部地区,特别是华南沿海区域.两个ENSO期间,夏季,全国各区域厄尔尼诺年(2015年和2018年)PM2.5平均浓度高于拉尼娜年(2017年和2020年);冬季,北方大部分区域,除ENSO II内蒙古和青藏地区以外,厄尔尼诺年PM2.5平均浓度也高于拉尼娜年,但华南和西南地区的结果相反,表明ENSO对我国冬季南北方PM2.5污染的影响可能相反.回归分析表明,华北、华东...  相似文献   

10.
地球“发疯了”,厄尔尼诺、拉尼娜,你方唱罢我登场,弄得世界不得安宁。殊知神州大地,顿时也陷入“水深火热”之中:赤地雷州旱得山崩地裂,万里长江恶浪滔天。百万军民,拼死决战,打赢了一场在和平时期史无前例的特殊战争。战胜洪水,缚住苍龙,中国再一次向全世界宣告:中华民族是不可战胜的。大灾之后,重建家园,百感交参,全党全民都在沉思——  相似文献   

11.
<正>热带太平洋地区的海表温度异常会严重影响全球大气环流,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上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直接影响。大量研究表明,热带太平洋存在东部型(东太)和中部型(中太)两种不同类型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现象,他们分别以热带太平洋东部和中部地区中太平洋海表温度异常变化为主要特征。利用观测资料和气候模型在热带太平洋地区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是长时间序列的ENSO重建主要集中在东太地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随着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增温,中太厄尔尼诺事件日益频繁,  相似文献   

12.
二、厄尔尼诺事件的影响 由于近年,特别是97—98年的厄尔尼诺事件很强,造成了强烈的气候异常和区域性的气象灾害,因此一般人认为厄尔尼诺必然引起气候异常和自然灾害,这是一种误解。首先,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列出的导致世界气候异常的三大因子,厄尔尼诺是其中之一(另两个因子是温室效应和森林与草地等植被的破坏)。另外,厄尔尼诺除与赤道太平洋沿岸直接影响区的气候异常有较高的相关性外,对其他地区都是间接影响区。这些地区自然灾害的发生,厄尔尼诺只是外因,内因则是本地区的冷、热源和大气环流的变化。其次,厄尔尼诺事件也有两重性,气候异常也有时产生好的作用。例如在本世纪最强的6次厄尔尼诺年中,虽然在部分地区造成重  相似文献   

13.
唐清建  陈谷 《环境》2002,(5):10-11
1998年厄尔尼诺带来自然灾害,使不少人吃尽了苦头,但也使一些聪明的企业尝到了天气变化带来的甜头。之后,天气因素成为企业家们进行角逐的“秘密武器”。2002年,一些企业家的目光又一次聚焦于即将来临的厄尔尼诺。记者:厄尔尼诺这个“圣婴”的出现,似乎没有给人类带来多少福音,据统计,1998年它带来的暴雨在秘鲁曾造成200多人死亡和35亿美元的物质损失。但据了解,也有一些企业从中找到了商机,赚了一把。焦佩金(国家气象中心专业气象台  相似文献   

14.
数月以来,世界经历了有史以来最有毁灭性的天气,原因是在太平洋出现大规模的温暖海水,破坏了全球的天气方式。这种现象叫做厄尔尼诺。这可能是为期不远的地球气候剧变的一个警告。去年夏天,大西洋出奇地平静,在通常出现暴风雨的7一11月间,仅出现一次飓风,而在正常?..  相似文献   

15.
基于ENSO发展过程的中国夏季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61—2019年中国地面降水月值格点数据,结合趋势分析、合成分析及T检验等气候诊断方法,对中国夏季降水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探讨不同类型ENSO事件对应夏季降水规律。结果表明:20世纪60—90年代末,长江、淮河夏季降水波动增加,海河降水持续下降,符合“南涝北旱”空间特征;21世纪后,除淮河夏季降水下降之外,其他流域降水均呈增加趋势;对于不同ENSO发展类型而言,以厄尔尼诺为主导的事件,副高脊线西伸增强,中国夏季多雨区集中在江淮地区,由南向北呈现“中间涝,南北旱”的空间格局;以拉尼娜为主导的事件中,副高脊线东移、控制面积缩小,中国夏季降水在胡焕庸线两侧、华南降水明显偏少;对于两种转换型事件而言,当前冬发生厄尔尼诺、夏季转为拉尼娜时,副高西伸且面积扩大,中国夏季降水偏多;反之,副高东移且面积缩小,中国夏季降水整体偏少。  相似文献   

16.
气象科学家指出 ,自1860年以来的全球地表大气温度观测记录表明 ,1999年是第5个最热年份。1999年间气温确实下降了。按照英国气象局戴维·帕克尔的说法 ,“太平洋赤道气温的迅速降低 ,即所谓的‘拉尼娜’现象 ,使得1999年气温比1998年显著降低 ,1998年是记录中的最高气温年份。我们预测2000年气温将高于1999年 ,因为太平洋冷水又慢慢地回暖。”除了上述降温之外 ,1999年世界上大部分地区经历了高温的折磨。英格兰中部气温打破了341年以来的记录。在6~7月份 ,俄罗斯部分地区经历了本世纪以来最强…  相似文献   

17.
西北太平洋是生成热带气旋频率最高的海域,研究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对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1981~2010年30 a的热带气旋资料,采用最近邻分级空间聚类法,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源地进行空间聚类,并分析了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产生频数与空间分布的季节差异和年代际差异。结果表明:(1)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源地有三个热点区(聚集区):南海的中北部、菲律宾群岛以东和马里亚纳群岛附近。(2)夏季和秋季是热带气旋的高发期,冬季和春季较贫乏,季节差异明显。空间分布也具有显著的季节差异,春季开始向西北偏移,秋季开始向东南偏移,冬、春季气旋仅分布在10N以南,夏季分布范围最广,可到达北纬40N左右。(3)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在厄尔尼诺年生成较少,拉尼娜年生成较多;年频数在1995年前后有显著差异,1995年之前年频数较高,1995年以后年频数明显下降;空间分布上,1995年以后,热带气旋源地的聚集区较1995年之前有向西北偏移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正>时隔5年,地球今年再度遭遇厄尔尼诺.这位"任性"的老伙计一如既往,没给地球带来什么好的"伴手礼".它轻轻的搅动了下太平洋,把海水的温度抬高了那么"一丁点",就能把地球人折腾的够呛.不过,气象专家们也表示,厄尔尼诺虽然厉害,但也别啥事都和它挂钩.  相似文献   

19.
厄尔尼诺:一个“幽灵”在徘徊●文水山东环境/1997年第6期/总第81期今年5月,太平洋东岸的秘鲁渔民已经发现,由于水温升高,鱼群迁移,一网下去所获无几,生活在这些海域里的鱼是因为暖流已经死掉了数百万尾。他们凭着多年的经验预感到,灾难又要降临了———...  相似文献   

20.
全球海洋初级生产力在海洋环境要素的驱动下呈现不同的时空分布特征,但在不同的海域两者之间的关联模式并不清晰。本文从地理时空规则挖掘的角度,利用1998年1月—2016年12月之间的序列多源遥感产品数据,探讨了全球海洋初级生产力和海洋表面温度、海面高度异常、海面降雨、混合层深度和ENSO(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事件的时空关联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在西赤道太平洋,海面高度异常降低、海面降雨异常降低和混合层深度异常升高会提升真光层营养盐供应,致使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异常升高。2)在中赤道太平洋,海面高度异常升高、海面降雨异常升高和混合层深度异常降低会抑制真光层营养盐供应,致使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异常降低。3)在东赤道太平洋,海面高度异常升高和海面降雨异常升高会抑制真光层营养盐供应、混合层深度异常升高降低了铁元素含量,从而导致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异常降低。4)在南太平洋,浮游植物丰度与营养盐呈负相关,海洋表面温度异常升高/异常降低会提升/抑制微生物光合作用效率、海面高度的异常升高/异常降低会抑制/提升真光层营养盐供应,致使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异常升高/异常降低。5)厄尔尼诺事件相较于拉尼娜事件更容易引起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