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土壤铜铅锌复合污染对水稻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4水平3因子正交试验设计,通过盆栽试验,用添加法研究了铜、铅、锌及其复合污染的红壤性水稻土对水稻生长、产量、品质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当土壤受铜、铅、锌单一污染时,三元素对水稻的危害作用依次为锌〉铜〉铅,当土壤中铜、铅、锌都存在时,三元素之间具有协同危害作用,其危害作用依次为铜-铅〉铅-锌〉铜-锌。为使生态环境中食物链不受污染,提出了铜、铅、锌复合污染情况下红壤性水稻土中铜、铅、锌的临界限值为  相似文献   

2.
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对作物的影响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罗厚枚  王宏康 《环境化学》1994,13(5):427-432
本文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石灰性土壤中铜、镍、铅、锌复合污染对大豆和水稻的影响,并讨论了离子冲量在表征复合污染的综合效应及污染金属总量控制中的应用。结果表明:对于水稻,共存元素协同使产量降低,它们的影响顺序是:铜>锌>镍>铅;对于大豆,铜、铅、锌的存在降低了镍的毒性,影响顺序了:铜>铅>锌>镍。供试元素在作物体内的累积、分布和迁移除了受到本身性质和添加量影响外,还受到元素相互作用的影响,后者的影响很  相似文献   

3.
磷酸盐和石灰对污染红壤与黄泥土中重金属铜锌的钝化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用外源加入重金属铜锌硝酸盐的方法,制成铜、锌单一及复合的三级污染红壤和黄泥土(Cu 200 mg·kg-1、Zn 400 mg·kg-1),平衡2个月;分别施入磷酸盐、石灰,稳定4个月后测定土壤中有效态铜、锌的含量,以阐明磷酸盐和石灰对重金属污染土壤中铜锌的钝化作用.结果表明,施入磷酸盐稳定120 d后,两种土壤中有效锌含量都显著降低,红壤中有效铜含量降低了8.3.6%,而黄泥土中有效铜含量变化不明显;施入石灰后,红壤中铜锌有效性含量降低了87.6?.3%,黄泥土中有效锌含量降低了90%,而有效铜含量最大降低幅度为47.4%.由此可见,磷酸盐对红壤中铜锌的钝化作用较强,对黄泥土中铜的钝化作用弱;石灰对两种土壤中铜锌的钝化作用都很强;磷酸盐和石灰对单一污染土壤铜锌的钝化固定作用要强于复合污染.  相似文献   

4.
铜,砷在水稻—土壤体系中的迁移及其对水稻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陈树元  许立凡 《农村生态环境》1995,11(3):15-18,F004
通过盆栽试验和现场布点试验,研究了铜、砷在水稻-土壤体系中迁移的规律。结果表明,该体系对铜、砷污染具有相当大的缓解作用;土壤中水溶性可产我换态铜、砷含量很低;铜、砷主要累积在水稻根部;土壤中铜、砷相互有拮抗作用,确定土壤铜、砷临临界值应考虑多因炭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5.
通过盆栽试验和现场布点试验,研究了铜、砷在水稻-土壤体系中迁移的规律。结果表明,该体系对铜、砷污染具有相当大的缓解作用;土壤中水溶性可交换态铜、砷含量很低;铜、砷主要累积在水稻根部;土壤中铜、砷相互有拮抗作用,确定土壤铜、砷临界值应考虑多因素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6.
湘南第四纪红壤吸附SO^2—4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铭  孙富臣 《环境化学》1995,14(2):129-133
本文研究了湘南第四纪红粘土及其发育地旱地和水田表层土壤对SO^2-4的吸附,结果表明这三种土壤吸附SO^2-4的顺序为:红粘土>旱地红壤>红壤性水稻土,而且随介质PH的升高,SO^2-4吸附量减少,吸附机理也发生改变,当介质PH<ZPC时,以置换水合基(-OH2)的方式进行,PH在3.5-6.5之间时,以置换羟基(-OH)的方式为主,PH>6.5以后,解吸占优势。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土壤中镉铜复合污染对水稻生长效应的影响,并探讨了有效态铜、镉的提取剂。结果表明,2.5%醋酸可作为酸性水稻土有效态铜、镉的提取剂,土壤含镉5mg/kg对铜的水稻产量效应未有影响,但糙米含镉量超标。  相似文献   

8.
不同农田土壤养分可持续性指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不同农田土壤碳、氮、磷、钾养分的可持续性指数。结果表明,不同施肥方式、不同土壤类型对碳、氮养分可持续性指数的影响表现为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有机肥处理>化肥处理,潮土>水稻土>红壤;对磷、钾养分表现为化肥处理>有机肥配施化肥处理>有机肥处理,水稻土>潮土>红壤。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养分可持续性指数与土壤养分相关或极相关。这表明,土壤养分可持续性指数可以用来评价土壤肥力和指示土壤养分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9.
吴文铸  郭敏  孔德洋  石利利  许静  单正军 《环境化学》2012,31(11):1730-1735
采用室内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了噻虫胺在3种不同类型土壤中的吸附特性、移动特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噻虫胺在江西红壤、太湖水稻土与东北黑土中的吸附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方程,Kd值分别为0.49、1.99和4.42,Kd值大小次序依次为:江西红壤<太湖水稻土<东北黑土.影响噻虫胺土壤吸附性的主要因素为土壤有机质.薄层层析试验显示,当溶剂展开至12.0 cm处,噻虫胺在江西红壤、太湖水稻土和东北黑土中最远移至10—12 cm、8—10 cm、4—6 cm处.土柱试验表明噻虫胺在红壤淋出液中质量分数为56.04%,太湖水稻土和东北黑土中的噻虫胺最远已移至20.0—25.0 cm和15.0—20.0 cm处.影响噻虫胺在土壤中吸附性和移动性的主要因素为土壤有机质含量.噻虫胺存在对地下水污染的潜在风险性,特别是在红壤环境下使用噻虫胺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0.
改良剂对中国两种典型土壤铜锌有效性的影响及机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宝奇  李淑芹  徐明岗 《生态环境》2007,16(4):1139-1143
研究了改良剂对土壤铜锌有效性的影响,以期对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在红壤与黄泥土中施用石灰、重钙和沸石,观测土壤有效态铜锌含量及pH,并测定了不同pH值下土壤有效态铜锌含量,以阐明改良剂影响土壤重金属有效性的机理。向供试土壤中外源加入一定量的铜锌溶液,制成铜、锌污染土壤,稳定平衡30d,采用CaCl2浸提法测定土壤有效态铜锌的含量。结果表明,施用改良剂能显著降低土壤铜锌的有效性,其中石灰的效果最佳,沸石次之,重钙最差。两种土壤中,复合污染下铜锌有效态含量均高于单一污染,其中铜单一污染有效态含量与复合污染差异显著(P<0.05),而锌单一污染与复合污染差异不显著(P>0.05)。可能是因为锌比铜竞争力更强,更易于被土壤吸附固定。随着土壤pH升高,两种土壤的有效态铜锌含量均显著下降,且复合污染高于单一污染;而在相同pH值下,两种土壤中有效态铜锌含量的差异不显著。可见,pH值是影响土壤重金属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改良剂影响土壤重金属有效性的主要机理在于其能显著提高土壤pH值,致使有效态重金属含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1.
芜湖市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芜湖市区153个土壤样品中9种重金属的含量进行测定和评价,利用多元地统计方法进行污染来源分析。结果表明:芜湖市区土壤Zn、Fe、Mn、Cu、Pb、Co、Cd、Ni、Cr的平均含量分别为96.8、30600.1、466.1、35.0、29.1、16.7、1.2、26.3、78.3mg/kg;除Fe、Mn、Ni外,其他元素均高于相应土壤背景值,Zn、Cu、Pb、Co、Cd、Cr分别是背景值的1.26、1.09、1.17、1.20、6.11、1.29倍,说明这些元素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积累。单因子评价结果表明Cd污染最为严重,Zn、Cu、Pb、Co和Cr为轻度污染,Fe、Mn和Ni没有污染。综合相关性、聚类及主成分分析可知,Fe和Mn为"自然源因子",不同功能区分布主要受成土母质控制;Zn、Cu、Pb和Cd为"交通及工业活动因子",Cu、Cd高值区均分布在开发区,Zn和Pb的高值区分布在镜湖区;Ni、Co和Cr为"农业活动因子",其空间变异受成土母质及农业活动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利用土壤酶总体活性表征铅锌尾矿砂造成的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本文对阳朔思的村水稻田、柑橘园和玉米地土壤中铅、锌、铜、镉的有效态质量分数以及参与土壤碳、氮、磷循环的纤维素酶、蔗糖酶、脲酶、蛋白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供试土壤中镉、铅、锌的有效态质量分数(分别为2.39-4.42、173.71-221.66、140.11-244.10 mg&#183; kg-1)均高于其全量在GB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Ⅱ级标准,分别是Ⅱ级标准值的9.56-14.73、2.18-2.77、0.77-1.22倍,并且土壤中有效态镉带来的潜在生态风险最高。为进一步评价铅锌尾矿砂给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带来的生态环境风险,在对土壤重金属有效态质量分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后,发现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水稻田、柑橘园、玉米地。由于土壤中的重金属复合污染物铅、锌、铜、镉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既有抑制作用,又有激活作用,因此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单一土壤酶活性状态与土壤所遭受的重金属污染程度呈现出不一致的变化规律。而以土壤总体酶活性指数对各样本进行分类,发现水稻田、柑橘园、玉米地的土壤总体酶活性指数分别为4.345、5.153、5.502,其结果与以重金属有效态归一化处理之后获得的综合污染指数划分结果呈反比,从而说明利用土壤总体酶活性指数来表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状况是切实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天津市土壤风沙尘元素的分布特征和来源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与土壤标准和背景值的比较分析了天津市土壤风沙尘元素的质量分数分布特征,通过富集因子法分析了天津市风沙尘元素的富集特征,进而说明天津市风沙尘元素的来源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Cr、Ni、Cu、Zn和As质量分数均有超过土壤标准的现象。(2)Ni、Cu、Pb、Zn和Ag超过背景值10倍以上,受到了人为污染。(3)粗颗粒中西青区的Pb元素,津南区的Ni元素和Pb元素以及细颗粒中东丽区的Ca元素和Zn元素,西青区的Cu、Pb,津南区的Cr、Ni、Pb等元素达到显著污染级别;各区粗细颗粒中的Ag元素污染级别最高,有的为极强烈污染;这些元素是典型的人为污染元素。(4)粗颗粒中只有Ca和Ni污染级别有所增加,细颗粒中只有Na、Ni、As等3种元素的富集因子略有增加。所以,天津市土壤风沙尘的治理重在控制人为来源的Ni、Cu、Pb、Zn、Ag、Cr和Ca等高污染元素。  相似文献   

14.
南京市中心城区道路绿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不同绿化时间段道路绿地土壤中重金属的含量特征,采集了南京市中心城区不同绿化时间段道路绿地土壤0~5cm、5—20cm土样共50个。土壤经微波消解后,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土壤中cu、zn、Pb、cd和cr的全量。结果表明,南京城市土壤中cu、zn、Ph、cd和cr的全量分别为38.8±14.3、113.4±25.5、53.1±27.7、0.114±0.06、51.8±8.9mg/kg,最高值约为最低值的2.4~18.5倍。从变异系数来看,除zn、cr元素的变异系数在20%左右,其它重金属元素均在35%~55%之间。2000年前绿化的道路绿地土壤中重金属含量显著高于2000年后的绿地土壤(P〈0.05)。Pb、Cu和Zn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Pb和cu在2000年前绿化的道路绿地土壤中达到中度污染水平,Cr处于警戒限水平,cd处于清洁水平。由于受交通和人为活动的影响,绿地表层土壤中重金属出现积累。  相似文献   

15.
地理探测器能快速定量化揭示驱动重金属含量影响因素的强度,这对于重金属空间预测模型构建变量的确定和土壤污染修复措施的精准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5种土壤重金属元素Cu、Zn、Pb、Cr、Ni的空间分布和11种环境因子的交互作用进行定量评估,通过单因子指数法进行重庆市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北京市公路绿化带土壤的环境质量,对北部城区环线公路附近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重金属的含量和污染指数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土壤Zn和Pb在不同公路绿化带中的分布极不均匀,变异系数分别达到了108.79%和99.56%。北二环路公路带土壤Pb、Cu、Zn、Ni、Mn、Co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北五环区域土壤的重金属含量,而北四环和北五环各土壤重金属含量无显著差异。不同土壤重金属种类的污染程度不同,土壤中的Pb处于清洁水平,Cr和Cu处于轻度污染水平,Zn和Co处于中度污染水平,而Ni和Mn处于警戒限水平。综合来看,土壤重金属的综合污染指数为1.81,土壤环境质量达到了轻度污染的程度。  相似文献   

17.
天津公园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其空间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及其周边目前已遭受到明显的重金属污染,本文着重研究了天津17个主要公园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特征。2007年10月采集公园土壤样品,利用ICP-MS分析土壤重金属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Cu、Zn、Ni、Cr、Cd和Pb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36.57mg·kg-1,116.56mg·kg-1,30.15mg·kg-1,51.04mg·kg-1,0.25mg·kg-1和31.62mg·kg-1。以天津市土壤背景值为评价标准,天津公园土壤重金属污染属于中度污染和轻微生态风险。重金属主要污染因子为Cd,其次是Pb、Zn和Cu。天津中环线以内区域公园土壤重金属污染较中外环线之间相比较重。不同行政区划区域公园土壤重金属污染从综合污染指数来看,由重到轻的顺序为:红桥区〉河北区〉河东区〉南开区〉河西区〉和平区〉北辰区;从潜在生态指数评价来看,由重到轻的顺序为:红桥区〉河北区〉河东区〉南开区〉河西区〉北辰区〉和平区。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不同工业类型土壤重金属含量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揭示不同工业类型土壤重金属含量的差异性,研究以上海市为例,选取机械制造、化工、印染三种污染较为严重的工业类型,进行实地采样分析.结果表明,上海工业土壤重金属元素As、Cr、Cu、Pb、Zn没有超过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但Ni的平均值达到75.23 mg·kg~(-1),是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的1.5倍;以上海市土壤背景值为评价标准,除As外,各元素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大于1,由高到低依次为:Ni,Zn、Pb,Cu,Cr,As;印染企业、机械制造、化工企业综合污染指数均大于2,属于中度污染,污染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印染企业,化工企业,机械制造,表现出明显的累积趋势.相关分析和因子分析表明,元素Pb、Cu和Zn有相似来源,Cr和Ni有相似来源,As为另一来源;前两类元素含量远高于对应元素背景值,超标率均在90%以上,来源主要受人为活动影响;As元素含量与背景值相当,来源主要与成土母质有关.通过对比分析发现,Cr、Ni来源主要与机械制造和化工等企业污染排放有关;印染企业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排放可能是Pb、Cu、Zn的主要来源;各类型企业土壤均存在多个元素累积,呈现出复合污染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在广东省清远市龙塘镇电子废物焚烧区附近分别设置了主要受电子废物焚烧造成的重金属近距离沉降影响的污染区(U)和距离焚烧活动核心区约1km的水平迁移污染区(L),并在焚烧活动核心区非主风向一侧山丘的反向坡地设置了对照区(CK),探讨了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土壤呼吸(SR)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Cu、Pb、Cd的含量平均值均呈U区>L区>CK区,在污染严重的U区,Cu、Pb、Cd、Ni、Cr和Zn的含量平均值分别是对照区的52.2倍、5.1倍、3.2倍、2.1倍、1.9倍和1.5倍.相应地,U区土壤MBC、土壤基础呼吸(BR)和基质诱导呼吸(SIR)的平均值分别只有对照区的48.0%、28.4%和15.3%,而在污染程度相对较轻的L区则分别为对照区的97.0%、70.1%和60.7%.土壤MBC和SIR均与土壤中Zn、Cu、Pb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以上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的生长和土壤生物活性受到了电子废物焚烧排放物(特别是重金属)生物毒性的严重影响,土壤SIR是响应最为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宝鸡城市街尘、土壤及河流沉积物重金属形态迁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宝鸡城市街尘、土壤及河流沉积物基本理化性质和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重金属元素在街尘、土壤及河流沉积物中的赋存形态和迁移特征.结果表明:在街尘中Cu主要以可氧化态和残余态形式存在,Pb主要以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形式存在,Zn和Cd主要以乙酸可提取态形式存在,Mn、Fe、Co、Ni和Cr主要以残余态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