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与环境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0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学研究愈来愈受到重视,已成为科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由于人类的过度干扰和全球变化的影响,全球植被面临着巨大压力,植被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植被功能衰退是普遍的趋势。数字化植被为植被生态学家研究区域植被和环境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植被生态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2.
关于生态用水研究的讨论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5  
十几年生态用水研究进展,其概念从自然地理平衡说法到生态系统稳定说法,至今未明确统一。按生态用水概念的内涵,将生态、环境、生态环境与用水、需水、耗水6个词的多样组合归纳为生态需水和生态用水两个词。地带性植被生态用水是生态用水研究的基础,可为生态保护和植被建设提供依据和目标。建议生态用水概念定义为:维持各类生态系统正常发育与相对稳定所必需消耗和现存的水称为生态用水。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的黄土高原植被生态信息系统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在黄土高原地区植被与环境关系研究中开展了植被生态信息系统方面的应用研究,分析了植被生态信息系统的技术特征,并对建立黄土高原地区植被生态信息系统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为西部大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呼伦贝尔草原植被覆盖时空动态变化监测定量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张峰  王桥  李营 《自然资源学报》2010,25(10):1698-1708
开展植被动态监测与评价,是评估生态保护措施、环境管理政策和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基础。论文以呼伦贝尔草原为例,基于1998—2008年间SPOT_VGT NDVI旬数据,通过分析生长期间的植被年均NDVI值、年NDVI最大值、年NDVI最小值、季节性动态性与物候的变化状况及其趋势,反映研究区植被覆盖空间特征,监测植被覆盖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植被覆盖区域特征为:以林地为主的区域草地-耕地-林地过渡区以耕地为主的区域以草地为主的区域;11 a来,研究区植被覆盖呈减弱趋势,植被覆盖最佳期提前,以林地为主的区域、草地-耕地-林地过渡区和以耕地为主的区域植被覆盖季节性动态变化较小,植被覆盖稳定性较强,而以草地为主的地区植被覆盖最小值日期推后,其季节性动态变化较大,生态环境稳定性较差。  相似文献   

5.
大别山生态功能区是长江中游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受人类发展影响,多年来一直存在水土流失、生态功能减弱等问题。罗山县位于大别山区西侧北缘,具有典型的生态地质特征。为查明罗山县主要的生态地质问题,进一步为研究区生态地质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文章以罗山县张家大庄岩组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测分别从风化壳、成土母质、土壤、植被等因子归纳其基本生态地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成土母质是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形成的松散风化物,山顶以残积物为主,山脚以坡积物为主,其中对研究区成土母质影响最大的因子为地形地貌和土壤,且二者呈现相辅相成的特点。(2)植被和土壤形成互馈作用,土壤为植被提供充足养分,植被反过来保护土壤,防止土壤肥力流失。(3)针对生态地质问题,建议增加植被覆盖或增强土壤有机质抗蚀力等方法,保土蓄水,以减少水土流失现象,建议削坡减载,用降低坡高或放缓坡角来改善边坡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正>生态失衡和环境破坏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诸多危机的根源,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面临的共同使命。生态文明的提出正是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必然结果,只有以生态文明为舟,人类才能渡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自古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调谐思想就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深厚的渊源,在探索生态文明的道路上,面对关系全球福祉,关乎人类未来的长远大计,中国责  相似文献   

7.
植被变化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受气候变化、土地利用、生态工程、城市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人类活动是植被覆盖度变化的重要影响因子,评估区域植被覆盖度的人为影响值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鄂尔多斯市融入新一轮西部大开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黄河“几”字湾都市圈及内蒙古自治区的重要经济增长极等国家和区域战略,是国家重要能源和战略资源基地,且位于我国北方防沙带的南侧,对维护国家整体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以鄂尔多斯市为研究区,利用遥感数据、气象数据、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基于变异系数的人为影响模型,分析鄂尔多斯市2000—2018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定量探究气候与人类活动对植被变化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识别人类活动影响区域,区分正向、负向影响. 结果表明:2000—2018年鄂尔多斯市植被覆盖度平均值呈现波动性上升趋势,从0.23升至0.35,总体呈现由低、中覆盖向中高、高覆盖转化的趋势. 2000—2018年NDVI变异系数为0.005~4.360,植被稳定性较弱,变异系数高值区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人为变异系数为?0.25~1.50,研究区西部受人类干扰程度较大,而东部受干扰程度较小. 人类活动的正向影响区域主要集中在研究区东部,占研究区总面积的54.00%,与近年来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密不可分. 人类活动的负向影响区域主要分布在鄂托克旗西北部等区域,土地利用类型为工矿用地,且这些区域是采矿场增加区域之一,很大程度上受到矿产开发的影响,同时该区域处于防风固沙屏障区和生物多样性优先区,不仅关系到鄂尔多斯市的人居安全保障,而且关系到内蒙古自治区乃至京津冀、华北及西北地区的生态安全. 因此需进一步加强人类活动管控工作,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保障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为地方政府生态环境监管与干旱半干旱区生态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以及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构筑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8.
生态产品概念再定义及其内涵辨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准确界定生态产品概念定义及其内涵是深入开展其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的前提和基础.该研究深入剖析了生态产品现有概念定义存在的问题,从我国提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念的战略意图入手,在指明生产者的基础上,将生态产品定义为生态系统生物生产和人类社会生产共同作用提供给人类社会使用和消费的终端产品或服务,包括保障人居环境、维系生态安全、提供物质原料和精神文化服务等人类福祉或惠益,是与农产品和工业产品并列的、满足人类美好生活需求的生活必需品,分为公共性生态产品、准公共生态产品和经营性生态产品三类.阐明了生态产品与生态系统服务、经济产品、非生态自然资源之间的边界关系,明确了生态产品不仅反映了自然生态与人类之间的供给消费关系,还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供给消费关系.建议组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科研人员开展中长期联合攻关,解决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面临的科学技术难题,通过理论突破和技术创新抢占国际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学术制高点.   相似文献   

9.
X21 9602643非洲大陆的全球物候模式=A gfobal phenologiealmodel of the Afriean continent[刊,英〕/J.Font亡s…// AMBIO一1995,24(5)一297~303 科图 气象卫星每日提供的大陆地区图象是用生态模式的叶绿素活力解说的。该生态模式适用于全球研究,模式模拟了非洲大陆广阔和复杂的植被系统的月度物候节奏;并用数字化图形表示其结果。本文旨在提供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卫星测定值的方法。通过模拟图形和卫星图象间相关性的部份验证能便于监测赤道地带和更深入地了解由于人类日益增多的影响所导致产生的全球生态变化。图宁表2参48(海虹译王一…  相似文献   

10.
河道生态及环境需水理论探讨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针对地表水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理论上对河道生态、环境需水进行探讨,包括:①在分析已有生态及环境需水概念的基础上,界定了生态及环境需水的定义;②对河道生态及环境需水进行了重点分析和论述。首先,回顾了与河道生态及环境需水研究有关的概念;其次,根据河道水量平衡探讨河道生态及环境需水的机理及其组成;第三,根据人类对地表水的影响强度,将水资源开发利用划分为4个阶段,论述了每个阶段河流生态系统的特点,并分析了河流流量减少所造成的对整个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后,给出了河道生态及环境需水的概念。论文为河道生态及环境需水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依据。  相似文献   

11.
铜陵县某矿山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对铜陵县某矿山的植被覆盖度、野生动物和水土流失量进行全面调查研究,从景观生态、水土流失、土壤理化性状、地下水降落漏斗情况等进行影响评价.综合分析其产生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异质化程度和阻抗能力逐渐降低,水土流失量加大,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等影响植被的恢复,井下涌出水对林业生态有着一定的影响.最后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和今后将要研究的方向,为铜陵地区的生态地质环境合理开发与保护,以及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为生态恢复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以典型东北寒温带沼泽湿地——七星河湿地中芦苇和小叶樟植被下不同深度土壤中氨氧化古菌(Ammonia-Oxidizing Archaea,AOA)为研究对象,以编码氨氧化作用关键酶——氨单加氧酶(AMO)的amo A基因为分子标记,通过构建克隆文库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数据,考察了不同植被环境中AOA多样性和丰度的垂直分布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小叶樟植被土壤中AOA amo A基因多样性显著高于芦苇植被土壤中amo A基因多样性,芦苇植被土壤中AOA amo A基因多样性在深度为40~60 cm土层中最高,AOA多样性与NH+4-N、NO-3-N含量呈正相关;小叶樟植被土壤中AOA amo A基因多样性在深度为20~40 cm土层中最高,AOA多样性与NH+4-N、NO-3-N含量呈正相关.芦苇植被土壤中AOA丰度最低值出现于0~20 cm土层中,到20~40 cm土层中出现最高值,随着深度增加AOA丰度下降,AOA丰度则与NO-2-N含量呈正相关.小叶樟植被土壤中AOA丰度变化趋势与芦苇不同,最高值出现于0~20 cm土层中,随着土层深度增加AOA丰度下降,到40~60 cm出现最低值,AOA丰度与NO-2-N、TOC含量呈正相关.两种植被土壤中AOA丰度均在60~90 cm处有升高趋势.芦苇植被土壤中AOA丰度约是小叶樟植被土壤中AOA丰度的1.49倍.以上结果为湿地AOA生态功能及分布模式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对全球氮循环的研究提供补充.  相似文献   

13.
国际应用系统协会(IIASA)成立于1972年,是一个非政府组织。其宗旨是联合东西方科学家,根据模型技术研究实用政策,用跨学科手段进行决策研究,将危险性和不确定性纳入管理过程中。 IIASA的一些研究直接针对环境问题,如酸雨、生物圈动态、水资源分配、植被和森林覆盖等,还研究全球环境、人口增加、能源利用和全球安全之间的联系。该协会越来越强调社会和人类对全球变化的  相似文献   

14.
基于遥感的长江经济带邻近海域滩涂生态承载力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已列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任务。滩涂作为长江经济带邻近海域的优势资源,其生态承载力评价是海洋生态承载力整体评估中重要的一部分。采用多源多时相遥感数据,构建基于遥感的滩涂生态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滩涂面积保有率和典型生境植被覆盖度变化率来反映滩涂生态系统变化状况,进而综合分析滩涂生态承载力。结果分析显示:长江经济带邻近海域滩涂生态承载力分为超载、临界超载和可载3个类型区,占比分别为44%、28%和28%,人为因素是造成生态承载能力超载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揭示了长江经济带生态承载力评价现状,为进一步研究长江经济带邻近海域生态环境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15.
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世界上竞争非常激烈,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的时代。当代环境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动向,也是一个十分值得重视的问题。曲格平局长认真分析了国内外环境保护工作的形势后,指出,全球环境保护工作正以研究全球环境问题为中心,掀起了第二次高潮,我们要迎头赶上。因此,在这种形势下,我们要认真研究国外环境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动向,研究它的发展趋势,为正确制订出我们的对策提供背景材料。臭氧层空洞、温室效应、酸性沉降、生态破坏等全球性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人们已经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相似文献   

16.
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是承载力研究的新课题,目前国内外都鲜见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案例。建立较为实用、具有一定普遍意义的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则是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科学评价的前提。本文以地球系统科学、生态学为理论依据,在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的概念、内涵,分析了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的影响因素。以城市为研究背景,探讨了生态-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成,建立了生态-地质环境承载力综合剩余率模型。该模型更科学地度量了区域人类活动与生态地质环境系统间的关系,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MODIS/NDVI数据和贵州省84个气象站点的地面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估算了2000~2021年贵州省石漠化区内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 FVC),采用趋势分析、偏相关分析和残差分析等方法,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石漠化区植被覆盖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近22年贵州省石漠化区FVC呈明显增加的趋势,增速为0.76/a,空间分布上除六盘水市西南部、安顺市北部和贵阳市南部等局地显著减少外,其余大部分地区均为显著增加。石漠化区内FVC与降水、气温的偏相关系数以正相关分布为主,其中显著正相关区分别占28.13%、60.65%。FVC的变化主要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驱动,两者对FVC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18.59%、81.41%。人类活动是石漠化区植被变化的主导因素,对于植被恢复的地区,人类活动起主导作用的区域可达97.57%,近年来全省实施的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对植被改善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贵州省石漠化区植被变化的驱动因素,为石漠化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县域国土主体功能区划分及生态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功能即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指自然生态系统及其过程所提供的能够满足和维持人类生存需要的条件和效用.根据区域生态环境要素、生态环境敏感性与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的生态功能区划,可以作为区域生态规划和可持续发展规划的基础,为区域资源环境利用、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受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和近期气候变化的影响,流域植被覆被时空分布产生一定的变化,厘清植被覆被与流域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关系可以为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维护与治理提供科学参考依据。为此,论文以NDVI为指示因子,运用趋势分析、R/S分析、偏相关分析以及残差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00-2013年综合治理工程期间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及区分降水、气温气候因子以及人类活动对植被覆被变化的影响范围和程度,结果表明:1)2000-2013年,塔里木河流域植被生长季NDVI总体呈现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0.8%/10 a,平原区增速明显高于山区;且开都河-孔雀河流域山区、塔里木河干流的上、中游部分地区呈现比较明显的退化趋势。与此同时,塔里木河干流下游生长季NDVI持续改善。2)山区植被覆被变化主要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其中温度是高山区植被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温度的增加促进植被的生长;中低山区以及出山口平原地区植被生长季NDVI变化是降水和温度共同作用的结果,且主要受降水的影响。降水与植被生长季NDVI变化呈正相关,温度与植被生长季NDVI变化呈负相关。3)平原绿洲区植被生长季NDVI增加主要是绿洲灌区面积不断增加以及塔里木河流域生态治理工程对植被恢复的结果,人类活动是该区域植被生长的主要驱动力。4)塔里木河干流生态闸工程在恢复下游植被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中游地区的用水,尤其是导致中游植被出现退化趋势,退化速率约为0.1%/10 a。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发挥生态闸工程的水资源调度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的黄土高原地区植被与气候关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排序是植被与环境关系分析的重要手段。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GIS)结合除趋势典范对应分析对黄土高原地区植被与气候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清楚地反映了黄土高原地区植被与气候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证明GIS结合植被数量生态分析方法在黄土高原植被与环境关系的研究中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