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U-10型水质测定仪是一种可同时进行多种常规要素测定的高精密便携式仪器。本文扼要阐述了该仪器的基本原理,技术性能指标以及各种功能的使用。着重探讨了此仪器在海洋环境监视调查中,测定水温、pH、盐度、浊度、电导率、溶解氧等6种参数与上述6种单项分析仪器测定方法的误差。实验结果表明:这一多功能测定仪的系统功能优良,测得的数据有良好的精密度和可比性。从而为海洋环境监测、监视的技术装备选择和配置以及应用可提  相似文献   

2.
U-10型水质测定仪是一种可同时进行多种常规要素测定的高精密便携式仪器。本文扼要阐述了该仪器的基本原理,技术性能指标以及各种功能的使用。着重探讨了此仪器在海洋环境监视调查中,测定水温、pH、盐度、浊度、电导率、溶解氧等6种参数与上述6种单项分析仪器测定方法的误差。实验结果表明:这一多功能测定仪的系统功能优良,测得的数据有良好的精密度和可比性。从而为海洋环境监测、监视的技术装备选择和配置以及应用可提供一个借鉴。  相似文献   

3.
长江口水体中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耗氧量的分析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18  
以2003年11月份对长江口水体中氮、磷营养盐与化学耗氧量(COD)的调查为依据,研究了长江口水域氮、磷营养盐的形态组成以及垂直、水平分布的特点.长江口水域3种溶解态无机氮中以NO3--N为主,平均占到总溶解态氮(DIN)的90%以上.长江口海域中氮营养盐含量处于高水平,67%的站位达到或超过国家海水水质4类标准;长江口海域中的磷以溶解态(TDP)为主,TDP又以溶解态有机磷(DOP)为主.同时由于河口地区盐度的显著变化导致了不同形态氮、磷营养盐的分布格局.NO3--N受陆源排放的影响形成了口内高,外围低的格局,而NH4+-N以及不同形态的磷酸盐均受到河口悬浮颗粒物浓度和盐度变化的影响,而出现口内低、外围高的格局.此外,长江口水体中COD含量严重超标,空间分布特点是口内高,外围低.  相似文献   

4.
依据2014年5月、11月于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两个航次的综合环境调查,对颗粒态有机碳(POC)和溶解态有机碳(DOC)在长江口水域的迁移分布及相互转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江口DOC和POC浓度整体都遵循南部高、北部低,近岸高、远岸低的分布规律。春季DOC贡献率为18.44%~71.50%,均值为(46.78±13.87)%;秋季为25.46%~84.97%,均值为(63.35±14.63)%。在近岸水域尤其是最大浑浊带(TMZ)附近以POC为主;近海区则以DOC为主,且表层DOC贡献高于底层。长江口水域有机碳物源复杂且主要为陆源输入贡献,底层海洋和三角洲来源的贡献更高。在长江口水域DOC和POC之间存在着形态比例转化,主要受盐度和悬浮颗粒物(TSM)动态变化的控制;当水体中TSM浓度大于98.41 mg/L时,长江口有机碳以颗粒态为主,反之则以溶解态为主。TMZ是有机碳浓度和形态转变的重要场所,POC在此发生沉降并矿化,强水动力导致的解吸和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可能会促使其向DOC转化。  相似文献   

5.
排污对长江口水环境影响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市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均排入长江口水域,对长江口环境有明显影响。本文通过现场调查,获得长江口夏季水体pH值、溶解氧、营养盐等化学组分在排污口及邻近区域的分布情况。认为排污口分布、水动力条件、排放方式及河口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等是排污影响长江水环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盐水入侵下长江口南港水域COD和营养盐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大潮期对从吴淞口到长江口外10 m等深线之间水域的水质调查资料,分析了特枯水情下,长江口南港水域的COD及营养盐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大潮时,南港受到盐水入侵,可上溯至吴淞口.在调查区域内,COD水平分布呈现口内高,口外低的趋势,垂直方向上,底层略大于表层,分布特征与水平方向相似.除NH4-N外,营养盐呈现口内高,口外低的水平分布特征,垂直方向分布特征不明显.COD和营养盐分布主要受长江径流以及河口沿岸排放废水的影响,盐水入侵时,COD和营养盐受到海水稀释,平均值小于非入侵时的平均值.  相似文献   

7.
根据2014年春季和夏季三门湾生态环境调查数据,应用多元分析技术分析了三门湾浮游植物分布特征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调查期间,共鉴定到浮游植物82种,其中春季4门46种,夏季4门64种,浮游植物丰度和优势种季节变化明显。通过冗余分析(RDA),影响三门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春季包括盐度、水温、溶解氧、无机氮和悬浮物,夏季包括总有机碳、硅酸盐、水温、无机氮、悬浮物、盐度和活性磷酸盐。  相似文献   

8.
根据近海海洋环境污染的特点和污染物的种类,对水体总有机污染物的监测与评价常采用CODCr、CODMn、BOD5等方法进行监测和评价,但这些监测方法本身易造成二次污染。本文根据有机物易趋向水体表面的特性,介绍一种无二次污染的动态膜压法监测技术用于长江口水域微表层的环境监测,该方法动态表面张力的滞回环面积与COD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根据1999年5月至2001年11月的调查资料,初步探讨了湛江内港水域无机氮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COD、DO,pH,S)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湛江内港水域无机氮表层高于底层,盐度(S)表层低于底层,NO3^-,N,NO4^ ,N表现出了不同年际的变化特点,无机氮与PH,S呈现出负相关的规律性,与COD呈现出正相关的规律性,影响湛江内港水域无机氮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沿岸排放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  相似文献   

10.
长江口及邻近水域春季鱼卵仔鱼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根据2001~2003年间,每年5月长江口及邻近水域现场调查资料,分析了鱼卵仔鱼分布的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鱼卵仔鱼的数量三年间的年际变化起伏较大,2002年为鱼卵高峰期,2003年为仔鱼峰值期。鱼卵以东经122°15′为界,呈现东少西多的分布格局,仔鱼则以30°45′为界,呈南少北多的分布趋势。盐度相对水温对鱼卵所产生的效应更为明显,水温较盐度则是影响仔鱼的更重要因子。长江径流量变动对鱼卵仔鱼数量和分布产生一定的影响。浮游桡足类与鱼卵仔鱼的摄食关系决定了其丰度变化影响着鱼卵仔鱼的数量变动。  相似文献   

11.
长江口邻近海域沉积物中厌氧氨氧化细菌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付璐璐  甄毓  贺惠  张玉  米铁柱 《环境科学》2016,37(10):3914-3922
海洋生态系统氮素循环对维持海洋生态收支平衡具有重要意义,由厌氧氨氧化细菌(anaerobic ammonia-oxidizing bacteria,ANAMMOX Bacteria)推动的厌氧氨氧化过程是海洋氮素移除的重要途径.本研究采用荧光定量PCR(q PCR)技术,并结合环境理化因子,分析了2011年夏季长江口邻近海域沉积物中厌氧氨氧化细菌的种群丰度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厌氧氨氧化细菌的种群丰度在长江口邻近海域的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密切相关,总有机碳含量、盐度、铵盐浓度对长江口邻近海域沉积物中厌氧氨氧化细菌的种群丰度具有重要调控作用.厌氧氨氧化细菌的丰度分布与总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r=0.69),同时又随亚硝酸盐浓度、溶解氧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而盐度对厌氧氨氧化细菌丰度分布的影响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黄河入海水沙通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短期内大量陆源物质入海对黄河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值得关注。本文于2013年对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进行了调水调沙前、中、后3个航次的海水环境调查,分析了主要水质因子含量、分布特征及营养结构状况,并进行综合评价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受到调水调沙过程的影响,黄河口邻近海域水环境状况变化显著,调水调沙中盐度、Chl a含量较调水调沙前明显降低(P < 0.05),调水调沙后又有所回升;营养盐和COD等含量在调水调沙中含量最高,调水调沙后次之,调水调沙前含量相对较低。平面分布上盐度、营养盐、COD、石油类等在黄河口门处等值线密集,随着调水调沙的进行呈舌状向外海延伸。调水调沙过程加剧了调查海域富营养化状态和有机污染程度,但是也使黄河口海域营养盐结构比例失衡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和。通过相关性分析,进一步显示出调水调沙过程是调查海域主要水质因子分布与变化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3.
2012年夏季长江口颗粒有机碳、氮分布特征及其来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邢建伟  线薇微  绳秀珍 《环境科学》2014,35(7):2520-2527
基于2012年8月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区的调查资料,分析了长江口夏季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颗粒氮(particulate nitrogen,PN)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结合C/N摩尔比值和叶绿素a(chlorophyll a,Chl a)探讨了POC的主要来源及浮游植物的贡献.结果表明,2012年夏季长江口POC的质量浓度范围在0.68~34.80mg·L-1之间,均值为3.74 mg·L-1;PN的质量浓度范围为0.03~9.13 mg·L-1,均值0.57 mg·L-1,二者浓度均表现为底层高于表层.POC和PN平面分布相似,高值区均出现在口门附近和调查海区西南部,并向外海浓度迅速降低,整体呈现近岸高、远岸低的趋势,与总悬浮物(total suspended matter,TSM)的平面分布规律基本相同;POC与PN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二者具有高度的同源性.POC、PN与TSM、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间均呈现极显著线性正相关,而与盐度(salinity,S)和Chl a的相关关系较弱,表明POC和PN的分布受陆源输入的影响较大,浮游植物生产不是该水域颗粒有机碳、氮的主要来源.C/N摩尔比和POC/Chl a法分析表明夏季长江口POC主要为陆源,有机碎屑是POC的主要存在形式.定量估算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生物量对夏季长江口表层POC的平均贡献率仅为2.54%,非生命POC占绝对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4.
2016年12月对长江口冬季浮游植物分布进行详细调查,并采用典型对应分析方法研究了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小潮期间和大潮调查获取的浮游植物分别为96种和63种(含变种和变型),硅藻、蓝藻和绿藻是主要的浮游植物类群,主要的优势种为微囊藻(Microcystis spp)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调查获取的浮游植物可以分为4个生态类群:淡水类群、河口半咸水类群、近岸低盐性类群、海洋广布性类群。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布显示,调查区东北部浮游植物多样性程度较高,物种均一性相对较高。物种与环境的典型对应分析显示:长江径流与海水共同决定的盐度、电导率、浊度,以及PO4-P、SiO3-Si营养盐是决定长江口浮游植物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5.
依据2015年11月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的综合调查,分析了秋季长江口颗粒有机碳(POC)和溶解有机碳(DOC)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2015年秋季长江口POC的质量浓度为0.65~8.25 mg/L,均值为1.34 mg/L,整体呈现近岸高、远岸低,表层低、底层高的分布趋势;DOC的质量浓度为0.77~2.69 mg/L,均值为1.49 mg/L,整体表现为近岸高、远岸低,表层高、底层低的变化特征。有机碳与总悬浮颗粒物(TSM)的线性回归关系表明,陆源输入对POC含量分布贡献很大;有机碳和盐度(S)的极显著相关性说明,S对有机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海水对有机碳的稀释作用及促进POC向DOC转化两个方面;DOC与COD的显著相关性,揭示了DOC的来源与长江径流和河口沿岸工农业排污输入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长江口水环境中纳米颗粒物初探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付佳露  杨毅  彭欢  周立旻  侯立军  刘敏 《环境科学》2011,32(7):1924-1931
利用抽滤及切向超滤(cross-flow ultrafiltration,CFUF)技术对长江口水环境中的纳米级颗粒物(NP)进行了有效地分离,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表征,进而初步探讨了水环境因子对NP理化特性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长江口水环境中NP粒径变化范围为69.5~263.5 nm,平均值为157.3 nm;Zeta...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10-2017年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夏季低氧区监测资料,分析长江口夏季低氧区发生位置、范围大小的年际变化特征,并对低氧区历年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初步探讨。结果显示:长江口外31°N,123°E附近海域几乎每年均会出现低氧区,低氧严重的年份在长江口北侧(32°N以北海域)会同时出现低氧区;长江口及邻近海域低氧区的历年变化很大程度上受台湾暖流影响,台湾暖流较强的年份,低氧区范围大,位置偏北;受台湾暖流影响导致的低氧区水动力环境变化以及台湾暖流底层黑潮次表层水的低溶解氧和高营养盐特性,是影响低氧区底层水体复氧和耗氧水平的重要因素,台湾暖流的强弱及其底层黑潮次表层水的特性对长江口及邻近海域夏季低氧区的年际变化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长江口潮滩沉积物古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长江口潮滩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潮滩沉积物古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沉积物中古菌群落OTUs数量为900~1417,Shannon指数为7.02~8.02,均表现出从低盐度向高盐度样点降低的变化特征.各采样点古菌群落特异性OTUs占各采样点总OTUs的24.2%~57.3%,而共有的OTUs仅占1.2%,说明各样点沉积物中古菌群落特异性较高.沉积物中古菌主要隶属于广古菌门(Euryarchaeota)和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而深古菌门(Bathyarchaeota)也是古菌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对丰度占到17.7%~25.9%.主成分和聚类分析表明芦潮港和东海农场沉积物中古菌群落结构相似,白龙港和浏河口群落组成相近,而浒浦与其他采样点的古菌群落组成差别较大.通过典范对应分析,研究区沉积物中古菌群落结构与沉积物盐度水平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上述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口潮滩沉积物中古菌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具有高度的空间差异性,且沉积物盐度是群落差异的决定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采用GC-MS法对2005年9月8—15日采集于长江口区域的沉积物中的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s)进行测定,并对其组成和空间分布趋势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该区域沉积物中共检出半挥发性有机物44种,包括多环芳烃类化合物14种,酯类化合物6种,酚类化合物10种,取代苯类化合物5种,醚类化合物4种,其他类化合物5种. 长江口南支沉积物中w(SVOCs)普遍高于北支入口和徐六泾,南支附近城市排放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可能是该区域半挥发性有机物的主要来源. 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类化合物(PAHs)的风险评估显示,除C采样点苊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外,长江口其他区域PAHs的潜在生态风险很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