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稳态法确定酸沉降临界负荷的基本理论探讨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明确了确定酸沉降界负荷理论的基本概念,通过建立生态系统在临界状态时淋溶液中碱度产生的静态质量平衡得到计算到沉降临界负荷的基本方程,由此方程又导出计算酸度,潜在酸度,硫和氮等临界负荷的数学表达式,并讨论了根据对选择对指示生物有机体不发生危害的临界化学值计算了淋溶临界碱度的方法,由此给稳态法建立了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
确定不同保证率下的中国酸沉降临界负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Duan L  Hao J  Zhou Z  Xie S 《环境科学》2002,23(5):25-28
在进行中国酸沉降临界负荷区划时 ,通常以 1°× 1°(经纬度 )的网格为单位进行计算 ,难以反映网格内不同生态系统对酸沉降敏感性的差异 .为了便于决策者根据临界负荷确定酸沉降控制对策 ,也为了使 1°× 1°的结果更具代表性和实用性 ,本研究确定了 0 1°× 0 1°网格为单位计算的中国酸沉降临界负荷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保证率的概念 ,得到了一系列与一定的经济技术水平相适应的、允许有一定损失的 1°× 1°的中国酸沉降临界负荷图 .利用累积分布函数 ,本研究还确定了不同保证率下的中国酸沉降超临界负荷分布和各省、市、自治区的酸沉降临界负荷 .  相似文献   

3.
安俊岭  黄美元  周玲 《环境科学》1999,20(2):104-106
从临界负荷的定义,所选用的指示生物及其化学临界值,目前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实测资料的缺乏等方面讨论了临界负荷研究中存在的不确定性,指出目前应用于酸沉降临界负荷研究中的稳态和动态模型的模拟能力学很有限,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应用稳态酸化模型计算酸沉降临界负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应用稳定状态土壤化学模型PROFILE计算了柳州薄层砂页岩红壤和地表水的酸沉降临界负荷。对模型所需参数,建立了系统完整的收集、测量与计算方法,得到柳州地区针叶林植被区域由湿沉降计算总沉降的经验公式。  相似文献   

5.
X53 9701570柳州地区酸沉降临界负荷的确定/谢绍东…(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环境科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一1996,17(5)一1~4 环信X一5 为了对目标沉降量的制定提供定量依据,根据现场调查和实验测量获得柳州红壤的物理化学特性、地表水化学行性及降水化学背景和现状的数据,应用改进的MAGIC模型计算不同酸沉降量下土壤的酸化过程。结果表明:柳州土壤已处于酸化状态并呈现继续酸化趋势,表层土壤敏感性较强,而底层土壤和地表水缓冲能力较强;该地区红壤不同土种的潜在酸度临界负荷在0.6一3.8keq·hm一2·a一,,S沉降临界负荷在0.7~3·2g·…  相似文献   

6.
中国南方生态系统的酸沉降临界负荷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将中国南方生态系统的酸沉降敏感性等级与用MAGIC模型在对应样点计算的临界负荷值相结合,对中国南方生态系统的酸沉降临界负荷进行了研究,并编制了1°×1°经纬度网格的临界负荷图.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南方生态系统硫沉降临界负荷大多在2.3~5.2gm2a之间,在地域分布上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增大,其中临界负荷小于3.0g/m2a的极敏感地区为浙江南部、广东与福建交界地区、贵州西南部和广西中部.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我国地表水体对酸沉降的响应情况,应用基于酸度平衡的稳态模型计算我国南方地表水的硫沉降临界负荷.文中根据我国实际情况获得了计算地表水背景硫酸盐浓度的经验公式.结果表明,我国南方绝大部分地表水的硫沉降临界负荷大于2.0 keq·(hm2·a)-1,对酸沉降不敏感.临界负荷小于2.0 keq·(hm2·a)-1的水体主要为部分山地水体.除了这部分山地水体外,其余水体的现状S沉降都没有超过临界负荷,表明它们在短期内不会发生酸化.超临界负荷的地区分布和临界负荷类似,均表现为东南沿海的福建、广东和江西3省低于西南和华中地区.对模型结果的不确定性分析表明,只要模型参数的取值在合适的范围内,参数的不确定性对结果造成的误差较小,可以接受.  相似文献   

8.
酸沉降临界负荷模型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酸沉降临界负荷作为确定陆地生态系统对酸沉降的容许标准和制定污染控制对策的可行性工具,为预测土壤、水体酸化趋势而开发的酸化模型在临界负荷的计算中起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综述临界负荷模型的计算特点,提出了模型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
将国内外应用广泛的MAGIC模型和SMART模型综合起来 ,提出了自己的动态模型。对韶关几种典型生态类型的土壤化学状态进行了长期趋势模拟。结果发现 ,马尾松对酸沉降最敏感 ,土壤溶液的pH值下降到 4.0 ,BS值下降到几乎为零 ,有大量的Al离子溶出。最后选取马尾松为指示生物 ,综合选取土壤溶液 pH >4.0、BS >10 %和 [Al3+ ] <0 .1mmol.l- 1 为临界化学指标 ,确定了韶关酸沉降临界负荷 (S的临界负荷 )为 14 .1keq .ha- 1 .a  相似文献   

10.
在热带和亚热带气候区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其生态系统面临着酸化增长的危害.本文介绍了调查硫排放物引起全球酸化危害程度的研究方法.用大气转移模型计算硫(1990年排放量和2050年规划排放量)和碱性土壤灰尘的沉积及转运量.解释了陆地生态系统相对敏感度的推导方法,给出了初步的,临界负荷.一系列临界负荷和碱性阳离子沉降量指标被用来调查地图上描述的超过临界负荷沉积量的不确定性.这些指标表明,与1990年相比,东南亚和非洲南部的部分地区2050年酸化危害程度将继续增加.一些地区,特别是亚洲,在使用高临界负荷和碱性阳离子沉积量计算时,仍表现出这种危害.  相似文献   

11.
用稳态法确定中国土壤的硫沉降和氮沉降临界负荷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用稳态法确定了中国土壤的硫沉降临界负荷和氮沉降临界负荷.中国硫沉降临界负荷最小[<0.3 g·(m2·a)-1]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青藏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河谷以及云南西南部怒江和澜沧江流域,而酸沉降污染较为严重的富铝土区域,总体上都能够承受0.8~3.2 g·(m2·a)-1的酸沉降.根据硫沉降临界负荷可以将中国大致划分为东南和西北2部分,东南部大部分地区只能接受小于3.2 g·(m2·a)-1的硫沉降,而西北部普遍可以接受大于3.2 g·(m2·a)-1的硫沉降,其分界线基本上与400mm等降水量线重合.与硫沉降临界负荷的分布不同,中国氮沉降临界负荷在总体上呈现自西向东逐渐增加的格局.中国氮沉降临界负荷最低[<1.0 g·(m2·a)-1]的地区分布青藏高原西部和阿拉善高原,而氮沉降临界负荷最高[>4.0 g·(m2·a)-1]的地区则包括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四川盆地等.  相似文献   

12.
珠江三角洲地区硫和氮沉降临界负荷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孙成玲  谢绍东 《环境科学》2014,35(4):1250-1255
通过实地采集土壤样品和测量其矿物组成,收集植被和大气沉降等数据,应用稳态质量平衡(SMB)法和ArcGIS,计算得到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硫沉降和氮沉降临界负荷及其超临界负荷.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当前硫沉降临界负荷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高值区分布于惠州大部、广州中北部、东莞和中山南部地区,其临界负荷值大于15.0 keq·(hm2·a)-1;低值区包括江门大部、肇庆大部和深圳部分地区,其临界负荷值小于2.0 keq·(hm2·a)-1.氮沉降临界负荷在1.0~2.5 keq·(hm2·a)-1范围,小于1.0 keq·(hm2·a)-1出现在肇庆等地区.当前硫沉降超过临界负荷的区域较少,但大部分区域氮沉降超过了其临界负荷;未来随着大气颗粒物浓度的降低硫沉降临界负荷将下降,将出现大片硫超临界负荷区.因此,当前珠江三角洲地区应加大氮沉降控制的力度,未来在控制大气颗粒物的同时应特别注重硫沉降的协调控制.  相似文献   

13.
应用简单质量平衡法计算酸沉降临界负荷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植物响应、土壤稳定性,铝浓度,碱度和pH标准,应用简单质量平衡法计算红壤各种土的酸沉降临界负荷。结果表明,沙质红泥土,红沙土,潮沙土、中度侵蚀红壤和潮沙泥土的酸沉降临界负荷较低,棕泥土和红壤土较大;  相似文献   

14.
黄静文  刘磊  颜晓元  遆超普 《环境科学》2023,44(6):3321-3328
过量的氮沉降引起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并导致生物多样性损失,因此评估当前生态系统氮沉降临界负荷对区域氮管理及其污染控制至关重要.利用稳态质量平衡法估算了当前我国自然生态系统的氮沉降临界负荷,并与氮沉降数据对比,获取了我国超过氮沉降临界负荷的生态系统空间分布情况.结果表明,6%的地区氮沉降临界负荷大于56 kg·(hm2·a)-1,67%的地区氮沉降临界负荷在14~56 kg·(hm2·a)-1之间,27%的地区氮沉降临界负荷小于14 kg·(hm2·a)-1.氮沉降临界负荷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内蒙古东北部和南部部分地区.氮沉降临界负荷较低的区域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西部、西北地区和东南部分地区.氮沉降超过临界负荷的区域约占我国的21%,主要分布在东南和东北部分地区.东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超临界负荷值普遍低于14 kg·(hm2·a)-1.因此,未来这些超过氮沉降临界负荷地区的氮素管理和控制更为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5.
柳州地区酸沉降临界负荷的确定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为了对目标沉降量的制定提供定量依据,根据现场调查和实验测量获得柳州红壤的物理化学特性,地表水化学行性及降水化学背景和现状的数据,应用改进的MAGIC模型计算不同酸沉降量下土壤的酸化过程。结果表明:柳州土壤已处于酸化状态并呈现继续酸化趋势,表层土壤敏感性较强,而底层土壤和地表水缓冲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6.
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气氮沉降特点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袁磊  李文周  陈文伟  张金波  蔡祖聪 《环境科学》2016,37(11):4142-4146
利用干湿沉降采集器,持续观测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大气氮素干、湿沉降,调查当地大气氮沉降的种类和沉降通量.结果表明,2015-03-27~2015-10-09观测期间,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大气氮干、湿沉降量分别为2.30 kg·hm~(-2)和14.79kg·hm~(-2),以湿沉降形式为主(87%).干沉降中可溶性有机氮的沉降量为1.21 kg·hm~(-2),占干沉降通量的53%;无机氮以硝态氮为主(0.71 kg·hm~(-2)),铵态氮相对较低(0.37 kg·hm~(-2)).湿沉降中无机氮和可溶性有机氮沉降量分别为9.41 kg·hm~(-2)和5.38 kg·hm~(-2),其中无机氮以铵态氮为主(6.07 kg·hm~(-2)).大气氮湿沉降量和当地降雨量显著正相关,降雨量越大,对应的湿沉降氮量也越大.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气氮素沉降量较高,可能会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