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中和沉淀法和吸附法分别处理模拟锌离子废水,考察了碱用量、锌离子初始浓度以及分子筛用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表征了使用前后的分子筛。并在最佳碱用量和分子筛投加量条件下,采用中和沉淀-吸附法联合处理化学反应焓变测定过程中产生的实验室废水。结果表明:当n(OH-)/n(Zn~(2+))为2时,中和沉淀法处理模拟锌离子废水的效果最好,出水pH为6.8;当Zn~(2+)初始浓度为10~40 mg/L且分子筛投加量为50 g/L时,剩余Zn~(2+)浓度降低为1.0~3.0 mg/L,分子筛质量损失率为0.5%~3.8%;溶液中的Zn~(2+)进入了分子筛内部并形成了新的化学键;中和沉淀-吸附工艺在最优条件下的出水中的Zn~(2+)浓度、Cu~(2+)浓度、pH值分别为2.4mg/L、0.2 mg/L和6.8,满足GB 8978—1996二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2.
含超细颗粒物废水的处理方法,是添加 Fe~(+3)、用碱调节 pH,而后以聚合物凝絮剂进行凝絮处理。本方法可有效地除去和回收很细的氧化铁颗粒。实例:将来自铁氧体生产过程的含55mg/L Fe_2O_3的排放废水,以≥10mg/L Fe~(3+)配料,调节至 pH8,用聚丙烯酰胺在5mg/L浓度的条件下凝絮。上层清液中悬浮的固体浓度为≤3mg/L,而对含50mg/L Fe_2O_3的废水,只用聚合物凝絮剂处理时上层清液中悬浮固体浓度的对照值为5mg/L。  相似文献   

3.
苏联梁赞炼油厂生产催化剂排污所形成的污水,主要含硝酸钠、氢氧化物悬浮物以及溶解性差的阳离子Ca~(2+)、Al~(3+)、Fe~(3+)、Mg~(2+)碱性盐等。其pH为8~9。悬浮物浓度与污水pH有关,pH为6.7~7.7时,分离出2%~2.5%(V)悬浮物,其中固相为1.8%(m)。当悬浮物浓度为50~440mg/L时,为加速沉降所加絮凝剂聚丙烯酰胺(ПAA)的最佳  相似文献   

4.
丝光沸石去除生活污水中氨氮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实验研究了丝光沸石对生活污水中氨氮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在投加25g/L丝光沸石,吸附时间40min,pH=6.2的条件下,丝光沸石对浓度为50mg/L的氨氮模拟废水其去除率可达80%以上。Ca~(2+)、Mg~(2+)竞争阳离子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丝光沸石对氨氮的吸附。丝光沸石对氨氮的吸附符合朗格缪尔吸附等温线。同时,可用饱和氯化钠溶液对沸石进行再生,此解吸液可重复利用。将丝光沸石用于实际生活污水中氨氮的处理,其去除率达到80%以上。  相似文献   

5.
以四钛酸钾晶须作为处理材料去除废水中的铀,考察了四钛酸钾晶须投加量、溶液pH值、铀初始质量浓度、反应时间和温度等因素对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5℃、pH=8.0、反应时间为120 min的条件下,四钛酸钾晶须对初始质量浓度为100 mg/L的含铀废水中铀去除率达97.4%。在此基础上开展零价铁和四钛酸钾晶须联合处理含铀废水研究,二者在实验所设的8种投加量情况下均可将初始铀浓度为100 mg/L的废水降至GB 23727—2009《铀矿冶辐射防护和环境保护规定》规定值0.05 mg/L以下。在增加投加量的基础上,二者联合处理,可使铀浓度约为50 mg/L的实际铀矿山废水中铀含量降至0.1 mg/L左右,去除率达99.8%。  相似文献   

6.
对含高浓度硫酸根离子的强酸性油脂废水进行了絮凝预处理实验研究.实验表明,对COD浓度20 000~30 000 mg/L、硫酸根离子浓度约30 000 mg/L的废水,室温条件下用石灰将pH值调至7~9,投加PAC 4 g/L,快速搅拌(约180 r/min)1 min,投加PAM 20 mg/L,再慢速搅拌(约50 r/min)5 min,COD去除率可达到31.0%~43.2%,而硫酸根离子的去除率可达到90%以上,大大改善了后续生化处理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将含细悬浮颗粒的废水制成弱酸性,投入铁粉,搅拌,用碱试剂处理以调节pH值,以聚合物絮凝剂处理,分离悬浮固体。本方法适于分离半导体生产过程排放废水中的细二氧化硅。明矾絮凝剂不适于这种废水的处理。实例:将1升半导体生产过程排放的含1000mg/L SiO_2之废水,调节至pH3.0,投入铁粉10g/L,搅拌3分钟,用氢氧化钠调节至pH8.2,充气后加入10mg/L聚丙烯酰胺,进行沉淀。过滤水中的二氧化硅为2mg/L,而不加铁粉的二  相似文献   

8.
为近岸带大型海藻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运用改性海藻制备生物吸附剂去除废水中Cu~(2+)。采用Design-Expert软件对影响Cu~(2+)吸附率的吸附剂投加量、Cu~(2+)初始浓度、pH值3个条件进行设计优化,经响应面优化分析得到吸附率的二阶模型,确定Cu~(2+)吸附实验的最优操作条件:吸附剂投加量8.09 g/L,溶液初始浓度为40.92 mg/L,pH值6.34,预测最优值为94.5816%,实测吸附率达到94.36%。研究结果表明,大型海藻是一种很具潜力的环保型廉价吸附剂。  相似文献   

9.
以酸氧化的碳纳米管为载体,通过水热方法合成碳纳米管负载纳米二氧化钛复合物。纳米复合物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比表面积(BET)测定。结果显示,负载在碳纳米管上二氧化钛为锐钛矿型,颗粒粒径在30~60 nm之间。合成样品比表面积为139.5 m~2/g。采用模拟的铅废水以及铅与丁基黄药复合废水为处理对象,对其吸附性能进行研究。当起始铅浓度为50 mg/L,溶液的pH值为5.5,吸附剂投加量为0.5 g/L,吸附时间为30 min的条件下,铅的去除效率为92.2%,饱和吸附量为92.2 mg/g。当起始铅和丁基黄药的浓度分别为50 mg/L和10 mg/L,溶液的pH值为5.5,铅和丁基黄药的去除效率分别为93.2%和99.3%。饱和吸附量为113.0mg/g。  相似文献   

10.
碳酸钙改性硅藻土处理电解锌漂洗废水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铅锌矿在我国储存量大,电解法生产锌过程中可产生含Zn~(2+)、Pb~(2+)、Cd~(2+)、As5+和Cu~(2+)等重金属离子的漂洗废水。以硅藻土精土为基体,用碳酸钙作为改性剂制备改性硅藻土,对电解锌漂洗废水进行吸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反应时间为150 min,碳酸钙改性硅藻土用量为3 g/L,pH为5.46,温度为25℃条件下,对废水进行吸附实验,吸附后废水中的Cu~(2+)和As5+离子浓度低于仪器检测线(0.01 mg/L和0.09 mg/L),Pb~(2+)浓度为0.16 mg/L,吸附后废水中Cu~(2+)、As5+和Pb~(2+)离子浓度均满足GB 25466—2010《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排放要求。同时,采用SEM、FTIR、XRD等对碳酸钙改性硅藻土进行表征,进一步探讨了碳酸钙改性硅藻土对重金属的吸附机理。  相似文献   

11.
为优化电镀园区废水重金属处理效果,以氧化+还原+中和+沉淀为主体工艺,应用了高级氧化破络技术和电化学技术。结果表明:采用次氯酸钠氧化破络、中和沉淀、螯合树脂交换吸附等工艺处理含镍废水,总镍浓度降可至0.05 mg/L;采用焦亚硫酸钠还原法处理含铬废水,Cr~(6+)、总铬浓度分别降至0.003~0.005 mg/L和0.1~0.2 mg/L;采用多级氧化破络预处理络合废水,并通过多级物化工艺结合电化学反应处理非一类污染物废水,总排放口总镍、总铬、总铜、总锌、氰化物浓度分别降至0.08、0.1、0.05、0.04和0.01 mg/L。  相似文献   

12.
氯化锌为活化剂污泥含碳吸附剂用于含六价铬废水的吸附实验。实验以静态吸附的操作方式,考察了吸附剂的投加量、吸附时间、废水的pH值对目标污染物的去除率的影响,并对其吸附模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对于含六价铬废水吸附实验最佳的吸附条件是吸附剂投加量不少于0.7g,吸附平衡时间是90min,溶液pH值小于2,溶液的初始浓度为20mg/L。朗格缪尔模型比弗兰德利希模型更适合用于描述污泥含碳吸附剂对该废水的吸附,其饱和吸附量为8.285mg/g。  相似文献   

13.
采用三维电极体系对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模拟生活污水进行了降解。考察了分别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改性高岭土为粒子电极的电催化氧化效果,并探讨了实验过程中吸附与电解的协同作用。实验证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改性时降解效果最好。在CTAB浓度为0.2 g/L,粒子电极投加量为13 g,SDBS浓度为300 mg/L,不调节pH(pH=9),电流密度50 mA/cm2,Na2SO4投加量2 g时,SDBS去除率和COD去除率分别为92.31%和84.41%。同时还用环境扫描电镜和物理吸附仪对CTAB改性前后的高岭土粒子电极进行了结构表征。  相似文献   

14.
为使酸性矿井水总铁浓度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要求,将中和沉淀与絮凝工艺相结合,分析了CaO、NaOH、PAC等药剂投加量对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原水总铁浓度为466 mg/L、Fe~(2+)浓度为15.6 mg/L、pH=3.04的条件下达到同等除铁效果,采用CaO作为中和剂的投加量少于NaOH;在单独投加1 200 mg/L CaO的情况下,pH达到7.43,总铁及Fe~(2+)浓度分别降至5.7 mg/L和0.06 mg/L,总铁去除率达到98.8%;选用CaO投加量为1 000mg/L情况下的中和沉淀上清液(pH=6.26)进行絮凝强化处理,当PAC和PAM投加量分别为30mg/L和0.2 mg/L时,总铁浓度由11.8 mg/L降至0.28 mg/L。  相似文献   

15.
对于低浓度含氨氮废水,铵离子交换工艺具有高效、低耗的优点。在实验室利用固定床离子交换装置处理氨氮废水,在20L/h条件下,铵交换量达到最大,为6.1mg/g。分别选用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的混合液以及碳酸钠溶液作为再生液,连续处理石化含氨废水。在进水氨氮浓度小于50mg/L条件下,出水氨氮小于1mg/L;在进水氨氮浓度60-80mg/L条件下,出水氨氮小于2mg/L。再生液用量约为床层体积的4倍。  相似文献   

16.
改性粉煤灰处理含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以粉煤灰作为吸附剂 ,研究了含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MAB为 2 0~ 12 0mg L的模拟废水去除CTMAB的一般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以CaO为改性剂改性的粉煤灰对含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废水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 ,在含CTMAB浓度为 2 0~ 12 0mg L ,改性粉煤灰用量每 2 0 0mL为 2 0~ 2 5g,粒径范围 2 0 0~ 180目 ,pH为 12~ 13的实验条件下 ,CTMAB的去除率最高可达 98%以上  相似文献   

17.
以Mn~(2+)浓度为10 mg/L的配水来模拟锰矿区受污染水体,研究KMn O4预氧化与混凝组合工艺对Mn~(2+)的去除效果。考察了KMn O4投加量、预氧化时间、混凝剂种类、混凝剂投加量以及水力条件等因素对Mn~(2+)去除的影响,并得出最佳反应条件。在最佳反应条件下,Mn~(2+)的去除率可以达到99.9%。当Mn~(2+)浓度为10 mg/L时,KMnO_4的投加量为15 mg/L,该投加量仅为理论投加量的78.3%,这是因为生成的MnO_2对Mn~(2+)有吸附作用。对于初始Mn~(2+)浓度在4~14 mg/L范围内的水体,按照78.3%的当量投加,处理后的Mn~(2+)出水浓度均低于0.1 mg/L。当溶液p H在6~8.5之间变化时,溶液p H对Mn~(2+)的去除和浊度几乎没有影响。当配水浊度在0~50 NTU之间变化时,出水浊度均低于1.5 NTU。实验证明该方法对于实际受锰污染的水体同样有效。  相似文献   

18.
利用铁碳微电解技术对含铜黄连素制药废水进行预处理,通过单因素试验确定了反应时间,铁粉和废碳投加量,pH等因素对处理效果的影响,并设计了回收金属铜的工艺流程.结果表明:采用铁碳微电解工艺处理初始Cu2+浓度约为20000mg/L,黄连素浓度为1 700~1 900mg/L的含铜黄连素制药废水,当废水pH为2.0~3.0,...  相似文献   

19.
磷钨酸光催化降解染料废水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朱秀华  王炜等 《上海环境科学》2001,20(9):444-445,450
以253.7m紫外灯和太阳光为光源,研究了磷钨酸对几种模拟染料废水的光催化脱色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深溶初始pH值及调节溶液pH值所用酸的类型对磷钨酸光催化活性有影响;催化剂投加量及溶液初始浓度是影响溶液脱色率的重要因素,当溶液中磷钨酸的浓度为0.03g/L,初始pH值为2,初始浓度为10mg/L的甲基橙,甲基红、酸性大红及墨水蓝溶液,阳光辐照3h,除墨水蓝外,其它各溶液脱色率均可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20.
王昶  张宗鹏  曾明 《环境工程》2015,33(12):49-53
采用均相Fenton高级氧化技术对苯甲酸废水进行降解,考察了p H值、H2O2投加量、Fe~(2+)的用量、苯甲酸溶液的初始浓度等因素对苯甲酸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室温条件下,最佳初始pH=3,H_2O_2最佳的经济投加量(Qth)为12.3 mmol/L,Fe~(2+)最佳投加量为0.41 mmol/L(即c(H_2O_2)∶c(Fe~(2+))=30∶1);经60 min反应后,100 mg/L苯甲酸基本可完全去除,TOC去除率也可达41.9%以上;当苯甲酸浓度为200 mg/L时,TOC去除率最大,可达45.4%;当苯甲酸浓度高于200 mg/L时,可以采取分批投加H_2O_2的方式以获得较高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