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旅游美食作为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和旅游吸引物之一,对游客的吸引力在逐渐增强,受到了游客的青睐。"吃"作为旅游六大要素之首,是旅游活动的物质基础,在旅游体验过程中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在综合分析美食旅游本身特征、美食旅游研究成果和大连游客样本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五个美食感知维度——文化价值、美食特性、服务质量、餐饮信息化和美食价格;三个美食体验维度——感官体验、情感体验和精神体验。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美食感知影响美食体验的质量。其中,饮食文化因素对美食体验的影响最大,但却是游客感知最弱的因素。游客获得的体验主要是情感体验,其次是感官体验。如何增强赴大连游客对美食的文化感知对提高美食体验质量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临夏回族自治州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临夏州客源市场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其客源市场应定位在周边地区,包括兰州、定西、甘南、青海省西宁、同仁等地市;在完善和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基础上,发展文化修学游、民族节庆体验游、生态休闲度假游、黄河三峡风情游、穆斯林民俗游、古生物考古游,并提出了相应的市场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3.
我国国内旅游呈快速发展态势。在国内旅游客流中,乡村游、近郊游、短线游、一日游、自驾游、休闲度假游等旅游客流成为主要旅游流,乡村成为重要旅游目的地。以西安市蓝田县汤峪古镇为例,通过实地调查研究,了解在旅游流时空演变下的乡村旅游开发及发展现状,找出面临的问题,从旅游流时空演变机理下的旅游客流、管理流、信息流、资金流、物资流、能量流、文化流、促销流、人才流等方面着手,就管理、开发规划、产品创新、环境与文化保护、市场营销、资金投入、延长产业链、人才培养等方面探讨其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以旅游体验为核心,以重庆为案例地,以公开网络游记文本为数据来源,运用扎根理论和IPA分析法对网红旅游目的地游客的旅游体验质量进行研究。扎根理论分析得到短视频拍摄地、电影取景地、综艺拍摄地、自然风光、人文环境氛围等27个概念,对应网红标签因素等7个子范畴,游前决策因素、游中体验要素、游后体验质量3个主范畴,构建了网红旅游目的地旅游体验质量评价模型,包含游客期望、感知质量和质量评价3个核心模型要素。采用IPA法对扎根理论分析所得"游中体验要素"对体验质量进行深入研究,发现"餐饮美食"这一要素重要性最高,满意度也最高,而"拥挤感知"这一要素重要性较高,满意度却最低。基于以上分析,提出网红旅游目的地建设、管理与营销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乡村旅游成为都市生活中的旅游消费者的新宠。乡村旅游借助于乡村地区内的自然资源、民俗资源和独特的乡土文化、乡土气息吸引着众多游客慕名而来。乡村旅游红红火火发展起来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原生态的环境遭到了破坏,景观受到损坏,乡村环境遭到污染等,基于以上的种种表现,开发乡村旅游时应依托于政府的管理,树立正确的乡村旅游发展观念,引导乡村走生态化旅游发展路线,完善乡村旅游的服务设备、设施,促进乡村旅游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以辽宁省鸭绿江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内的6个乡村为例,采用网络层次分析法(ANP)对产业融合构建的体验空间进行具体分析,识别了产业体验空间营造的关键性要素。结果表明:发展方式对产业体验空间营造的作用最强,社会风情的作用次之,产业水平的作用较弱,休闲体验的作用最弱。通过整合核心产业与生态景观营造产业体验空间,发展以"共享+体验"为主题的现代农业庄园经济,丰富乡村体验产品体系的价值内涵,推动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采集马蜂窝网站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4月30日的游客游记文本作为研究的数据源,运用内容分析法和空间分析法对广州市游客的时空行为特征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品尝美食与游览各具特色的建筑是广州游客最主要的旅游行为。(2)不考虑疫情因素,游客出行受气温和假期等因素影响主要选择在冬季和长假出游,其中:家庭/亲子游类型游客的出行季节集中程度高且出行天数长,个人游类型游客的出行季节集中程度低且出行天数短。(3)广州游客的空间聚集呈现明显的极化特征,旅游活动空间主要集中在荔湾、越秀、天河和海珠等中心城区,游客的空间活动轨迹由中心城区向外辐射。(4)广州旅游流网络中一、二级节点具有紧密联系,游客主要在这些节点间流动。  相似文献   

8.
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国内外近23年刊发的75篇涵盖乡村旅游概念的文献进行分析,提炼出乡村旅游概念构建的16个标准。以16个标准在50个典型乡村旅游文献中出现的频次为依据,从中抽提出频次高于50%的7个标准作为概念构建指标,将乡村旅游定义为:旅游者以休闲、学习为目的进行的以乡村环境为基础,以乡村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风景和农业活动为核心旅游资源,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以可持续旅游为发展导向的旅游形式和旅游活动。通过辨析国内外乡村旅游概念标准研究的差异发现,国内外学者对小规模、同义于农业旅游、开放式空间等乡村旅游概念标准的认知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关于乡村旅游开发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是农业生产与旅游活动的有机结合。通过对乡村旅游的涵义进行探讨,总结出乡村旅游的特点,阐述了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意义,同时分析了乡村景观的构成,对乡村旅游景区的规划设计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以携程网上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有关的网络游记为例,利用内容分析法、社会网络分析法(SNA)归纳总结民族旅游体验要素及结构,通过"重要性—表现性"分析法(IPA)获取游客的民族旅游体验质量。结果显示:①山地民族旅游包括自然风貌、民族人文风光、民族建筑要素、文化展示场所、民风民俗和民族节庆等22个要素指标。②通过SNA分析发现,民族旅游体验要素网络结构核心多、密度高。其中,民族自然风光、旅游身心体验和民族餐饮体验是最核心的3个要素,最为边缘的要素为民族特色旅游产品、文化展示场所和山地气候感知。③黔东南民族旅游体验中游客总体较为满意,旅游体验质量较好,旅游者对黔东南的自然风光最满意,对于民族旅游特色旅游产品评价最差。在上述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