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巴山片区旅游扶贫效率测度及精准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区为例,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测算秦巴山区2006—2015年的旅游扶贫效率,并结合Malmquist指数评价其效率形态。结果表明:研究区旅游扶贫效率不足且区域差异大,2011—2015年旅游扶贫效率明显下降,片区规划中的重点城市旅游扶贫效率存在较大的上升空间;区域旅游扶贫生产率指数变动主要是受技术进步指数波动的影响,因此秦巴山片区旅游业的技术进步是提高该地区旅游扶贫生产率水平的重要途径。为提升片区旅游扶贫效率,应根据潜力型、朝阳型、黄金型和夕阳型四种效率形态分布类型采取不同的旅游扶贫策略,同时应对投入目标值进行优化分析,采取精准旅游扶贫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2.
旅游扶贫是我国开发贫困地区,帮助少数民族摆脱贫困、打开致富大门的好途径,但目前在旅游扶贫工作中存在着扶贫模式僵化、企业扶贫目的不明确、责任缺失等问题。从企业社会责任视角研究企业在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工作中的作用,可为新形势下开展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工作提供新思路。采用单案例研究方法,选取湖南怀化花瑶聚集区为案例,借用企业公民理论研究企业参与型旅游扶贫模式基础上,分析提出"经济人、社会人、道德人、文化人"四个企业旅游扶贫的实现路径。该研究对企业责任与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研究具有一定启发,对当前背景下旅游企业参与民族地区旅游扶贫工作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运行机制的旅游扶贫支持系统和开发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旅游扶贫作为一种特殊性的开发扶贫形式,核心目标是以发展旅游业带动经济欠发达地区脱贫致富,但目前我国国内旅游扶贫工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在分析旅游扶贫特性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运行机制的旅游扶贫支持系统,阐述了该系统的构建基础及其要素组合,并分别从旅游资源相对优势、资源特性、区域经济、城乡关系及开发时序方面探讨了相应的开发模式,以此关注贫困人口和贫困社区利益这一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4.
区域旅游协同发展是区域旅游合作的高级形式,应以系统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资源赋存理论、梯度推移理论为基本理论依据。它是实现区域旅游规模经济的必要条件,解决地区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途径,发挥地区旅游资源比较优势的有效手段,满足旅游者求异心理、提高游客满意度的重要方法。区域旅游整体形象建设的重要举措与旅游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对区域旅游发展在理论上与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为分析连片特困地区物流经济对城镇化的影响,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四个方面构建城镇化水平评估体系,采用熵权法对连片特困地区的城镇化水平进行评估,构建物流经济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建立城镇化与物流经济的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和空间耦合模型,并以滇西连片特困山区的56个县为例,深入分析连片特困地区物流经济对城镇化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1)整体空间上,滇西边境山区的综合城镇化水平由中部的芒市、隆阳区、施甸县和祥云县等向外围逐渐降低,与研究区域的人口、土地和社会的城镇化空间分异特征大体吻合,经济城镇化水平呈现波动状态,由西北部向东南递减。(2)公路通车里程在人口城镇化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土地城镇化受到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系数为0. 00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货物运输总量对社会城镇化的影响显著,系数分别为0. 008和0. 007,对社会城镇化有明显的正效应;货物运输总量在经济城镇化中的回归系数为0. 017,相关性较强。(3)滇西边境山区物流经济与城镇化的空间耦合程度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且区域差异显著,整体空间协调程度呈现中部高外围低的态势。  相似文献   

6.
自1999年英国国际发展局首次提出面向贫困人口旅游扶贫(PPT)以来,PPT被世界许多重要组织与机构采用。PPT旨在为贫困人口提供一种发展机会,使他们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获得经济、社会、环境、文化等的净收益。梳理了PPT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和PPT与农业、住宿业等的宏观经济联系,各利益相关者在PPT发展模式中的作用和现有的PPT实践模式;分析了PPT概念、PPT与其他旅游扶贫模式的差异、PPT作为旅游扶贫模式的理论可行性和实际可行性,如何减少PPT旅游漏损,扩大乘数效应,以及PPT的局限性与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当前,山地旅游越来越受到业界和学界的关注,已成为旅游发展的热点之一。通过对新世纪以来我国山地旅游研究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发现,我国山地旅游研究经历了萌芽阶段和波动探索阶段,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理论研究范式尚未形成,定量研究较少;基于游客视角及山地旅游的动力机制、旅游效应等深层次研究不多;研究地域相对集中,对太行山、大别山等集中连片山区的旅游研究等关注不足。今后应关注和重视理论范式构建,加强多学科融合开展综合研究,拓展研究地域,在山地旅游扶贫、山地文化旅游、气候变化对山地旅游的影响等方面拓宽和加深研究。  相似文献   

8.
大力发展旅游扶贫重点村是新时代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以安徽省333个旅游扶贫重点村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估算值、地理联系率等方法探讨了安徽省旅游扶贫重点村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特色产业。结果表明:安徽省旅游扶贫重点村分布主要呈集聚状态,西多东少、北密南疏,空间分布不均衡。核密度分析表明,安徽省旅游重点村空间分布存在冷热点。旅游扶贫重点村空间分布实际上是政策主导下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影响因子有政策倾向、地理因素、资源禀赋、交通网络、区域经济和核心城市。根据结果提出发展建议:科学编制乡村旅游扶贫规划、推进基础设施均等化建设,因地制宜发展旅游新业态。  相似文献   

9.
将遗产旅游地社区居民敏感度作为实现大遗址旅游和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进行研究.选取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周边8个居民集中区域,通过因子分析法萃取影响大明宫旅游居民敏感度的5个要素(经济收入敏感度、设施建设敏感度、环境敏感度、归属感敏感度、保护意识敏感度)并进行分析,为实现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以河北省62个扶贫开发重点县为研究区域,分析了国家和河北省生态扶贫相关的政策,并利用Arc GIS对河北省土地利用类型、自然保护区分布状况、生态功能重要区、生态脆弱性以及生物多样性优先区等要素进行聚类分析,按照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特点和贫困现状将贫困区域划分为生态移民、生态工程、生态旅游、生态产业和生态种植五类,分别叙述了五类区域的分区状况和生态扶贫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