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7 毫秒
1.
生态文明彰显对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思考。文明自觉发展呼唤科技创新生态化转型,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借助绿色科技提供现实的实践手段,以摆脱陷入传统工业文明困境的人与自然物质变换模式。建设生态文明,推动文明向自觉发展的转型与质变,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也为文明的自觉发展奠定物质技术基础。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借助绿色科技提供现实的实践手段,更需要从法律的层面加以规范和约束。首先在充分考察我国现有法律、法规对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规定的基础上,指出目前法律体系中对高碳能源低碳化利用的法制培育的不足,最后,指出在生态文明的社会,应还应该适度发挥环境资源法制的培育作用,以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自然保护区是生态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集中体现。也是时代发展和进步的熏要标志。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国家保护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仝,推进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和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古老的东方文明与生态建设萌芽以及用当代人实践中的反思为背景,引出如何来正视自然、构建现代生态文明与生态建设.通过对古老的东方文化古朴的"天人合一"思想的回慕与西方工业文明时期"人是自然的主宰"的观点进行对比,导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4.
生态文明及其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以及人与自然对立依存的关系,探究制约人类社会发展的诸种环境问题的根源,进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模式--生态文明的建设进行了论述和探索,并针对我国目前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提出了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紫云自治县水塘镇生态建设为案例,介绍了安顺市生态村镇创建的工作方法、经验、效果,分析了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在当前高度重视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乡村"、发展生态经济、倡导低碳绿色生活的大环境下,对欠发达地区村镇生态建设提供了示范。  相似文献   

6.
生态文明建设所追求的是,建立起自觉自律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和谐。生态文明建设,不是简单的污染防治问题,它是对传统工业文明弊端的修正和扬弃,是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的过程。生态文明重在建设。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必须从以下方面去把握和着力:  相似文献   

7.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农业和农村作为连接人与自然的主要纽带,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8.
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决策部署的内在要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就是要共担责任,共享发展成果和优质生态产品,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发展新路。文章分析总结我国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背景、条件,流域生态补偿试点中存在的经验、做法以及问题,为我国生态补偿机制的落实、完善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城市生态建设的相关理论知识,分析了城市的现状资料,发现了阻碍城市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症结,探索了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路线,对信阳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具体的实施措施提出多方面的策略与建议,以期为信阳市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些见解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经制约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坚持经济与环境协调的生态发展方式已经成为我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也就是说,我们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也要重视生态建设,努力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虽然近年来我国的生态建设取得了一定进步,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效果明显,部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也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1.
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孟伟  范俊韬  张远 《环境科学研究》2015,28(10):1495-1500
健康的流域水生态系统是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解决我国严峻的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问题迫切需要开展以流域为基本单元的生态文明建设. 针对我国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现状,确立了流域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内涵,提出了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框架和主要任务. 以保障流域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流域经济社会系统发展的可持续性、人居环境的生态性为内涵,构建流域水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是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框架. 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①构建以水生态系统健康为目标的流域分区管理模式,优化国土空间开发;②健全流域的水环境质量基准和标准体系,科学确定生态系统保护阈值;③建立以流域生态承载力为约束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④以保障流域环境流量为前提,实现水资源生态利用;⑤加强人居环境生态建设,实现流域城市生态化发展;⑥加强生态制度建设,构建流域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该研究成果可以为实现流域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生态建设助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助推生态文明。湖南省会同县以创建全国生态县为契机,以生态建设实事项目为抓手,强力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模式,探索出了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同步发展、和谐共赢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3.
当前,中国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时期,城市规划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目的:探讨城市规划中的生态建设方法,并对增城市城市规划中的生态建设实践进行思考,为科学引导增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生态协调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时间序列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相结合。研究结果:增城市生态建设得益于准确科学的规划控制引导,基于时代发展的制度设计和规划保障是增城市取得生态建设重大成果的根本原因。研究结论:城市规划中的生态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命题,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基础,是实现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4.
实现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观的跨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首先要改变观念,特别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工业文明观,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观,是人类认识过程的大飞跃,同时也是价值观念的大转变;生态文明对人类行为的再调整,从改变价值观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逐步完善可操作性的生态价值评价指标体系,使公众形成生态文明的社会规范,建立节约型生态化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创建生态经济新秩序,实现良性的生态循环,确保可持续发展的进行。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把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大目标之一,这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理念的最新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又一创新,同时也是党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生态文明观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基础和动力源泉,对社会公众开展生态文明观教育,使其成为生态文明的建设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促进者,必将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生态文明下城市复合生态管理模式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党的"十八大"明确了以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该研究正是基于生态文明的理念下,从城市规划、产业结构、资源政策、环境承载力以及公众参与等5个方面对城市生态管理模式进行了多维性思考,指出只有坚持规划先行、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高资源的政策调控、增强环保意识、探索多元化的公众参与模式,才是实现我国城市生态建设协调健康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指出城市复合生态管理才是我国未来城市生态建设的发展趋势,是我国城市生态管理模式发展的现实需求。该研究期望能够正确把握生态文明下城市生态管理的本质内涵,为日益市场化的城市提供高水平的城市生态管理范本,也为实现长久、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人类文明演进中人与自然关系特征的历史回顾,进而对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特征及其社会影响进行了比较研究,认为工业文明时期传统发展观违背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客观规律,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文明要求人们克服传统工业文明的弊端,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观,实现物质生产生态化、生活方式生态化、社会制度生态化,构建以生态产业为标志,以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为特征的生态文明新时代,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从改革角度看是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从国土空间治理角度看是做实生态建设的核心载体和维护其在国家生态安全中的首要地位。为了更好地理解与诠释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中国自然保护地的发展规律及其背后的驱动因素,我们邀请了七位来自生态文明和国家公园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就自然保护地的以下方面进行了探讨:生态文明建设、人地关系、人与自然的冲突和共生转换机制、自然保护地的治理体系和中国治理体系对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自然保护地的日常管理与监督、自然保护地的生态补偿和特许经营等。主要结论有:(1)只有生态文明体制才能真正使各地地方政府处理好自然保护地的保护与发展关系,而国家公园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中整体进展最快、制度改革最系统的领域。(2)要实现“最严格的保护”,在关注自然保护地“地”的同时,强调在“因地制宜”“恋地主义原真性”等视角下考虑“人”(尤其本地居民)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参与方式。(3)自然保护地人与自然冲突的制度成因主要源自不同层级政府之间的利益结构冲突。解决冲突、实现人与自然共生,需要优化治理体系尤其是调整各级政府的责权利...  相似文献   

19.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下,党和国家在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一步深入认识后提出的现代化国家建设新目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就是要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这体现了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坚持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求。准确把握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重点任务,以连接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与自然要素的生态产品为切入点,提升生态产品供给能力,降低发展的环境负荷,构建“两山”转化机制,实现人与自然的动态平衡,是现代化背景下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七大提出生态文明理念之后,建设生态文明已然成为各地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行动指南。但受传统发展方式的影响,习惯性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仍然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现实阻扰,生态文明建设还任重道远。生态文明的要义在于,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融的关系。形成这种关系,需要人类认知和行动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