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1 毫秒
1.
2002~2006年福建省闽江口以南近岸海域水质状况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2002~2006年在福建省闽江口以南近岸海域实施的海水质量监测资料,应用单因子指数法、营养指数法和有机污染指数法对监测海域海水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福建闽江口以南近岸海域海水质量总体良好,基本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主要污染因子为石油类、活性磷酸盐和无机氮;局部海域海水呈富营养化状态,并受到一定程度的有机污染.  相似文献   

2.
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是营口近岸海域的特征污染物,对营口近岸海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通过对营口近岸海域污染调查分析,提出了控制改善这种状况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大连湾海水环境质量状况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大连湾1997年11月水质调查资料,对该湾20世纪90年代末海域环境质量状况进行了分析,大连湾水域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东部的环境质量好于西部,其中臭水厌附近有机污染及富营养化严重,环境质量日趋恶化。与90年代初相比,湾内部分水域无机氮及活性磷酸盐含量有所提高。应根据海域纳污能力,实际陆源污染物排海总量控制。  相似文献   

4.
江苏沿海地区水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80年代以来,沿海地区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海洋石油开发及海运业日益繁盛,入海河流普遍受到有机污染,近岸海域主要受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及石油类污染,海洋生态保护已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根据大量调查和监测资料,对江苏省沿海地区水环境现状进行全面评价,在指出主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污染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06年1—12月的水质调查数据,运用水质质量单项标准指数法、综合指数(WQI)法和富营养化评价法,对河北省近岸海域环境质量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河北省近岸海域水质基本保持稳定,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整个海域属轻度污染区,呈现富营养化趋势,表现为南高北低;但不同海域主要污染物变化较大,其中秦皇岛海域主要污染物为石油和PO43--P,唐山和沧州海域主要污染物为石油和DIN.   相似文献   

6.
较为系统地研究了港口海域水质观状及发展趋势,在对入海污染源、污染物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水质现状进行了监测评价,并利用港湾水体动力学数学模型计算主要污染物COD、活性磷酸盐、无机氮、石油类等的环境容量,对港口海域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十一五"以来,在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的推动下,我国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等常规污染物排放量及污染情况基本得到控制,但氮、磷等区域特征性污染问题逐步凸显。据2014年监测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近岸海域4类和劣IV类海水比例达26.2%,主要超标因子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海域赤潮爆发频次和影响范围有增无减,严重影响了我国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结合我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的现状和改善需求,详细论述了开展沿海地级及以上城市总氮排放总量控制的必要性,并对沿海地级及以上城市总氮排放总量控制提出了相应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0—2013年对浙江舟山2个污水处理厂排污口邻近海域14个站位的表层海水铜、铅、锌、镉、砷、总铬、总汞、p H值、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石油类、化学耗氧量、悬浮物和粪大肠菌群等14项污染因子的调查,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营养指数法对监测海域海水水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舟山污水处理厂排污口邻近海域表层海水质量总体良好,基本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主要污染因子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悬浮物,其他水质指标则较低;2个污水处理厂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水均呈高富营养化状态,并受到一定程度的铅污染。  相似文献   

9.
广西近岸海域沉积物环境质量现状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广西近岸海域海洋沉积物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监测,分析了沉积物中Hg、Cd、Pb、Cu、Cr、As、有机碳、硫化物、石油类的含量;通过对2003和2004年监测数据进行适当的数理统计处理,采用单因子评价方法对广西近岸海域海洋沉积物评价、分析,为广西海洋环境管理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辽河口近岸海域水体营养物推荐基准值的制定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确定水质参照状态是近岸海域营养物及其响应指标基准制定的关键,基于现场观测数据分析确定参照状态并提出推荐基准值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以辽河口近岸海域为例,根据1995年~1999年和2003年~2009年的数据分析,主要应用频数分析法确定了参照状态,并结合1976年的数据分析,提出了该海域营养物(溶解无机氮、总氮、活性磷酸盐、总磷)及响应指标(叶绿素、溶解氧)的推荐基准值.分析显示,辽河口近岸海域营养物溶解无机氮、总氮、活性磷酸盐和总磷的推荐基准值分别为0.11, 0.19, 0.006, 0.032mg/L;响应指标叶绿素、溶解氧的推荐基准值分别为0.0009, 6.14mg/L.  相似文献   

11.
根据2010年至2012年7个航次调查数据,从海域水质和表层沉积物两个指标评价了六横北部海域生态环境变化趋势,调查期间海域水体100%均为劣四类海水,超《海水水质标准》二级标准的因子是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所测因子中增幅明显的是石油类。调查期间海域均属于中/高富营养水平,海域沉积物各指标均符合第一类沉积物质量标准,石油类、汞测值在后两年有所上升,特别是石油类上升明显。经分析,六横海域受长江口上游来水影响呈富营养状态,引起的水质及沉积物变化的主要是船舶工业产生的石油类,今后应继续加强对该海域进行生态环境监测,并对石油类进行优先控制。  相似文献   

12.
从统计学角度分析深圳市污染物净排放总量与其近岸东、西部水体富营养化之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市东部海域水体活性磷酸盐、EI值以及西部海域水体中的N:P分别与近岸排污呈现较好的相关性,他们似可作为深圳排污与近岸水体富营养化关系指标.深圳东西部水体由于地理条件、海湾的封闭性的差异,造成东部水体更易受到深圳近岸排污的影响,而西部水体较为开放,受珠江水系、深圳和香港排污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研究深圳近岸污染物排放总量与赤潮发生关系时,应选择东部水体作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3.
我国近岸海域富营养化形势分析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近岸海域富营养化形势分析 近岸海域富营养化是我国沿海主要环境问题之一 适当的氮磷营养物输入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生产力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过量的氮磷输入会导致水体无机营养盐浓度超标及水体富营养化.据2001-2007年中国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公报,近年来我国近岸海域无机营养盐(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超标非常普遍.  相似文献   

14.
从统计学角度分析深圳市污染物净排放总量与其近岸东、西部水体富营养化之间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市东部海域水体活性磷酸盐、EI值以及西部海域水体中的N:P分别与近岸排污呈现较好的相关性,他们似可作为深圳排污与近岸水体富营养化关系指标。深圳东西部水体由于地理条件、海湾的封闭性的差异,造成东部水体更易受到深圳近岸排污的影响,而西部水体较为开放,受珠江水系、深圳和香港排污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研究深圳近岸污染物排放总量与赤潮发生关系时,应选择东部水体作为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5.
深圳近岸海域环境质量调查和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深圳近岸海域环境质量调查资料,用海水标准(GB3097-1997),按超标分类法和污染指数法对深圳近岸海域水质(含潮间带)、沉积物、生物质量状况分别进行评价,查清了该区域环境质量现状,确定了影响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物。  相似文献   

16.
渤海海域夏季石油烃污染状况及其环境容量估算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根据调查分析了渤海海域石油烃污染状况,建立了渤海石油烃多介质动力学模型,估算了渤海海域石油烃污染物环境容量和剩余环境容量。结果表明,调查海域石油烃平均浓度为(25.7±13.6)mg/rn3,变化范围为4.4~64.8 mg,/m3,其中,莱州湾,渤海湾等近岸海域污染较严重。在一、二类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下,渤海海域石油烃污染物环境容量(ECo)为29 169 t/a,在三类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下ECo为177 306 t/a,在四类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下ECo为298 446 t/a,各海域在一、二类国家海水水质标准下石油烃污染物环境容量分别为,渤海湾5 255 t/a,辽东湾8 869 t/a,莱州湾4 889 t/a,渤海中部10 156 t/a。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2020年辽东湾斑海豹繁殖地海冰和海水的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水质状况,探讨了其污染物来源,并将两种介质的污染物浓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海冰融化水中石油类浓度明显高于同站位表层海水,重金属浓度则略高于同站位海水,Pb和Zn是影响海冰重金属污染指数的主要负面因子;石油类和重金属具有较高的相关性,重金属各因子之间也具有很好的相关性,表明它们具有相似的来源及迁移规律,污染物可能主要来源于北部河口区和近岸港口区;海冰融化水中污染物浓度在北部河口和中部海域出现多个不规则的高值区,且与同站位海水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根据九龙江河口区近30年的历史监测资料和2010年2个航次的现场调查资料,分析了该海域表层海水中无机氮(DIN)、活性磷酸盐(DIP)、化学耗氧量(COD)和石油类浓度的年际变化特征和平面分布变化特征,并应用富营养状态指数(EI)对海水水质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近30年,DIN、DIP年均浓度持续上升,COD年均浓度呈“W”状小幅波动趋势,石油类年均浓度先缓慢增加再降低;DIN浓度平面分布呈由西至东递减的特征,不同年份的DIP浓度平面分布有所差别,而COD和石油类浓度平面分布呈由湾内、西海域向湾外递减的趋势;海水EI呈不断加速升高的趋势,海水水质富营养化程度急剧恶化;受九龙江径流影响,高富营养化海域主要分布在九龙江北、中、南港和南溪入海口附近.所得的主要污染物浓度年际变化特征和平面分布变化特征等将为实施入海污染物总量控制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何志东  陈智营 《环境》1999,(9):33-33
珠海市是个海洋大市,海洋面积6135平方公里,是其陆地面积的4倍。开发海岛和海洋资源,建设滨海工业区,将对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带来新的问题。因此,在开发海域的同时,采取对策和措施保护海洋环境及其生物多样性,是珠海市面临的一个重要环保问题。海洋环境质量基本状况根据1998年上半年珠海市唐家湾、香洲湾、九洲洋、马骝洲水道等近岸海域的水质监测结果,珠海市近岸海水水质已超国家四类海水水质标准,无机氮、石油类是影响珠海市近岸海水质量的主要因子,无机  相似文献   

20.
东莞市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评价及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污染分担率法确定污染因子,应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对2004~2009年东莞市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进行全面评价,并运用秩相关系数法分析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CODMn、磷酸盐、无机氮、汞是影响东莞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的主要因子;东莞市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由上游到下游基本呈现依次下降的特征;从2004~2009年,近岸海域环境质量总体呈现好转的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