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不同土壤对垃圾沥滤液净化效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土柱模拟实验比较了不同土壤对垃圾沥滤液中高浓度污染物NH4+-N和COD的去除效率。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土壤对垃圾沥滤液的处理效果有明显差异。紫色土对沥滤液NH4+-N的去除效率可达到95%以上,COD去除率较低;腐殖土对COD去除率最高,出水NH+4-N含量随pH值的上升迅速下降;与腐殖土相比,黄壤对NH+4-N的去除效果较高,对COD的去除率较低。随进水次数增加,土柱对渗滤液中污染物的去除效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2.
利用改性凹土与聚氨酯原料混合发泡,制备复合载体,对微污染河水的NH4+-N和TOC的去除效果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对NH4+-N、TOC的去除存在着明显的时段性,随着时间的延长,出水NH4+-N、TOC的去除效率逐渐降低,最终趋于稳定。改性后凹土制备的复合载体对NH4+-N、TOC处理能力得到提高,NH4+-N去除率从37.50%提升到75.10%;TOC去除率从15.34%提高到36.15%。  相似文献   

3.
采用由生物浮床、生物接触氧化以及河道生态系统构成的生态组合系统处理农村生活污水,考察了其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以及季节和污水停留时间(HRT)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组合系统对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COD,NH4+-N,TN,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7.68%,51.13%,52.38%和49.02%。污染物的去除率随HRT的增加而提高,4 d后变化趋于平缓,在HRT为6 d时,NH4+-N,TN,TP和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0.36%,72.85%,60.74%和71.97%。与秋季相比,夏季时该组合系统对NH4+-N,TN,TP的去除率相对较高,但季节变化对COD去除效果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4.
以扎龙湿地底泥为介质,模拟表面流湿地系统,研究了不同底质及其环境要素Eh对表面流湿地净化效率及其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对各个指标去除率均值,变异系数和方差的综合分析,表明在本实验设计的三种Eh梯度下,Eh=-200 mV有利于TN、NO3--N的去除,Eh=200 mV有利于NH4+-N、P和COD的去除;黏土对TN、NO3--N和P去除效果最好,粉砂土对NH4+-N、COD去除效果最好。此外,随着Eh的不同,底质因素的影响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即黏土的去除率受Eh变化影响小,亚砂土和粉砂土的去除效果受Eh变化影响大。实验结果客观反映了扎龙湿地不同底质地段的净化污水功能和底质氧化还原环境对污染物去除的影响,为表面流人工湿地净化功能影响因素(基质和Eh)的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针对养猪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和氨氮(NH4+-N)浓度高、悬浮物含量高的特点,采用循环流人工湿地工艺对其进行处理,研究以天然钙型沸石为基质的人工湿地对模拟养猪废水的处理效能。结果表明:历时22个月的高NH4+-N负荷运行,已使人工湿地中的钙型沸石对NH4+-N的吸附达到饱和。在天然钙型沸石填料铵饱和条件下,湿地系统对模拟养猪废水中NH4+-N的处理效果仍可达61%~76%,对TN的去除率可达66%~80%,对CODCr的去除率一直维持在78%~92%之间。  相似文献   

6.
为解决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中PT(抽出处理)和PRB(渗透性反应墙)存在的一些不足,搭建了MET(多级强化地下水修复技术)小试装置,以NH4+-N为目标污染物,研究MET对地下水中NH4+-N的去除效果及机制.结果表明,在进水水力负荷为14.68 m3/(m2·d)、ρ(NH4+-N)为25.0 mg/L的条件下,装置连续运行45 d,NH4+-N去除率呈先降后升、平稳后再下降的趋势,平均值达90%以上.出水ρ(NH4+-N)平均值为2.0 mg/L,其中,硝化作用和微生物同化作用使ρ(NH4+-N)平均下降13.9和5.2mg/L,分别占进水ρ(NH4+-N)的54%和20%;植物作用、基质永久吸附作用和挥发作用分别使ρ(NH4+-N)下降2.9、0.7和0.7mg/L,占进水ρ(NH4+-N)的12%、3%和3%.综上,MET对地下水中NH4+-N的去除率可达90%,实现了高效去除NH4+-N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王敏  黄宇驰  吴建强 《环境科学》2010,31(11):2607-2612
利用构建的缓冲带现场试验基地和设计的径流流量测定装置,对植被缓冲带滞缓径流和农田氮磷污染物去除能力开展定量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植被缓冲带有效滞缓了径流速度,并显著提高了缓冲带土壤的水力渗透能力,19m长的百慕大、高羊茅、白花三叶草缓冲带径流出水时间分别是空白对照的2.46倍、1.72倍和2.03倍,渗流水量分别是空白对照的3.01倍、2.16倍和2.45倍;植被缓冲带能有效去除农田径流氮磷污染物,百慕大、高羊茅、白花三叶草缓冲带对NH4+-N、TN、TP的总去除率分别比空白对照提高了237%、268%和274%;植被缓冲带渗流对氮磷污染物的去除能力显著高于径流,渗流水量越大,缓冲带氮磷污染物的总去除率和单位面积去除负荷越高,试验各植被缓冲带TN、NH4+-N、TP渗流去除量与径流去除量的比值分别达到2.79、2.02和2.83.  相似文献   

8.
焦化废水处理中预处理蒸氨工艺不稳定容易引起生物处理出水NH+4-N的波动,为了在有机物去除的同时提高生物系统对NH+4-N的去除效果和稳定性,采用对NH+4-N有良好吸附性能的天然斜发沸石为生物填料构建沸石床多级生物膜系统,考察了进水负荷对系统运行稳定性的影响、抗冲击负荷能力以及系统的功能分区和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当系统进水NH+4-N负荷≤0.21 kg/(m3·d)、COD负荷≤1.35 kg/(m3·d)时,出水NH+4-N和COD的平均浓度分别为(2.2±1.2)mg/L和(228±60)mg/L,平均去除率分别达(99.1±0.5)%和(86.0±2.6)%.在低、高两次NH+4-N冲击负荷[0.03 kg/(m3·d)和0.06 kg/(m3·d)]条件下,系统对NH+4-N的平均去除率仍然分别高达99.0%和92.9%,高于对比系统的96.8%和89.3%,表现出良好的抗NH+4-N冲击负荷性能与处理稳定性.系统好氧单元反应器沿程出现脱碳/硝化功能区(C/N区)和硝化功能区(N区),其中N区的NH+4-N 降解速率为C/N区的2~8倍.系统进水中相对分子质量<1×103、 1×103~1×104、>1×104的TOC浓度分别为227.6、104.8和35.0 mg/L,处理出水中的TOC浓度分别为31.2、 22.9和31.5 mg/L,其中相对分子质量<1×103和1×103~1×104这2个范围的有机物降解良好,出水残余物质主要为相对分子质量>1×103的有机物.  相似文献   

9.
采用水解酸化-二段生物接触氧化及水生植物进行截污试验,研究了水力停留时间(HRT)、容积负荷、水生植物等对生活污水截污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HRT为6 h时,水解酸化-二段生物接触氧化对COD、NH+4-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7.6%、60.52%、53.37%;COD、NH+4-N和TP的最佳容积负荷率分别为216,11.57,1.52 g/(m3·h);加入凤眼莲后(HRT=4 h),NH+4-N、TP去除率分别可达81.39%及53.78%,比加植物前分别提高28.94%及10%,出水水质达到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B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0.
对比分析MBR和MBBR工艺对玉米深加工废水的处理效果及系统稳定运行能力。结果表明,2个工艺对COD、NH4+-N、TN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3.6%、85.8%,91.5%、80.1%,43.8%、41.3%,MBR工艺污染物去除能力优于MBBR,具有更为稳定良好的出水水质;试验期间,MBR工艺COD、NH4+-N去除率基本稳定在80%以上,系统有机负荷及氨氮负荷波动范围小于MBBR,表现出较强的耐冲击负荷能力。结果还显示,工艺进水COD/NH4+-N浓度增加,将对NH4+-N去除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1.
氯唑磷在土壤中的降解性能与移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与野外田间状态下,研究了氯唑磷农药在砂土,砂壤土及粘壤土中的降解特性,降解速率依次为:砂壤土〉粘壤土〉矿土;其降解半衰期分别为47.2、59.8和67.3d。  相似文献   

12.
垃圾填埋污染场地的微生物变化特征与污染物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董军  赵勇胜  韩融  洪梅  张伟红 《环境科学》2009,30(7):2160-2164
通过静态和动态模拟实验研究了垃圾填埋污染场地的微生物变化特征及其与污染物的衰减、形态分布和生物有效性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和细砂中微生物活性随时间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升高阶段其平均增长速率分别达到0.081 d-1和0.022 d-1,而降低阶段其衰减速率分别达到0.009 5 d-1和0.005 1 d-1;COD随时间的衰减与微生物活性变化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其在土壤中的去除率较细砂高30%左右,在砂土中的衰减速率(以O2计)为500 mg/d;氨氮随时间的衰减与微生物活性变化之间在短时间内没有明显的相关性;重金属的形态变化和生物有效性与其本身的性质、氧化还原环境等因素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论文通过研究川西亚高山/高山生态系统不同海拔分布典型土壤类型SOC、TN、TP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比《四川土壤》1985年调查成果,评价我国川西亚高山/高山典型土壤恢复状况。测定亚高山草甸土、草甸土、暗棕壤、棕壤、黄棕壤、褐土的腐殖质层、淀积层、母质层土壤SOC、TN、TP含量,计算生态化学计量值。结果表明:土壤SOC含量表现为亚高山草甸土>草甸土>暗棕壤>褐土>黄棕壤>棕壤,TN含量表现为亚高山草甸土>草甸土>暗棕壤>褐土>黄棕壤>棕壤,TP含量表现为暗棕壤>亚高山草甸土>草甸土>棕壤>褐土>黄棕壤;暗棕壤、棕壤基本表现为SOC、TN、TP含量随土层加深递减;依据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分级标准,研究区土壤有机质呈很丰富水平,TN呈丰富水平,TP呈缺乏水平。土壤SOC、TN和TP水平分布从南向北呈先增加后减少。化学计量比特征:土壤碳氮比表现为草甸土>褐土>黄棕壤>亚高山草甸土>暗棕壤>棕壤,土壤碳磷比表现为草甸土>黄棕壤>褐土>暗棕壤>亚高山草甸土>棕壤,土壤氮磷比表现为草甸土>暗棕壤>黄棕壤>褐土>亚高山草甸土>棕壤,TP是主要限制因子。对比1985年调查结果,经过近30 a的恢复,亚高山草甸土、草甸土、黄棕壤、褐土土壤SOC含量呈增加趋势,棕壤SOC含量下降幅度最大,2015年仅为1985年的31.06%;土壤TN变化不大;TP含量呈下降趋势,变化幅度在56.41%~87.85%之间。  相似文献   

14.
小东江底泥中挥发酚的垂向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沿小东江流域布点采集到的底泥样,根据其理化性质,从上到下分为A(0~10cm)、B(10~20cm)、C(20~35cm)、D(35~65cm)层,分析发现:挥发酚含量B>A>C>D层;A~D层挥发酚含量最高点分别对应的是细砂土、面砂土、砂粘土和面砂土.   相似文献   

15.
土壤或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经包气带迁移后进入建筑物,导致室内污染物聚集危害人体健康.为研究场地蒸气入侵的过程及影响因素,以苯为例,借助一维J&E解析模型和二维近似解析AAM模型,探究土壤性质参数对污染场地建筑物底板处蒸气衰减系数和室内蒸气衰减系数的影响,并分析两个模型的适用条件.结果表明,室内蒸气浓度(Cin)取决于建筑物底板处蒸气浓度(Cck)和土壤气体进入室内的速率(Qck).J&E模型中,室内蒸气衰减系数(αsin)随着地基埋深增加先减后增,而AAM模型中室内蒸气衰减系数一直呈上升趋势.毛细管的存在使蒸气衰减系数降低1~2个数量级,土壤水分也可有效阻挡蒸气向上扩散.在低渗透土壤条件下,两个模型计算的室内蒸气衰减系数均在10-4左右;在高渗透土壤条件下,建筑物底板处对流作用强烈,J&E模型建筑物底板处蒸气浓度减小,室内蒸气衰减系数在10-3左右,AAM模型建筑物底板处蒸气浓度为定值,室内蒸气衰减系数随土壤渗透系数的变化大致呈线性增长,且比J&E模型结果高1~2个数量级.研究显示,当污染场地建筑物底部对流作用强烈或在砂土、壤土类土壤中,采用J&E模型更为合理;对流较弱或在粉土、黏土中,可以采用AAM模型代替J&E模型,简化计算过程,便于进行场地风险评估.污染物蒸气在砂土中穿透力较强,而黏土层可以有效阻挡蒸气的迁移,在实际场地风险管控中,可以采用换土或表层覆盖黏土的方法阻挡蒸气的迁移.   相似文献   

16.
董军  赵勇胜  周睿  韩融 《环境科学》2009,30(10):3110-3114
通过土柱模拟实验研究了渗滤液性质对含水层中污染物衰减和微生物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垃圾渗滤液、老垃圾渗滤液和雨水通过模拟柱后,其微生物活性分别在第12、17和3d达到最大值0.154、0.121和0.044;BOD5/COD分别在第12、8和6d达到最大值0.683、0.396和0.319;pH的平均升高速度分别为0.074/d、0.15/d和0.055/d;新、老垃圾渗滤液通过模拟柱后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约为50%和10%;含水层介质对NH4+-N的吸附容量约为0.85 g/kg;另外,含水层介质有机质含量与微生物活性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由此可见,渗滤液的性质对含水层介质中污染物的衰减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改性土壤对模拟含油废水中油的吸附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高斌  王晓蓉  章敏  黄华  杨柳燕 《环境科学》2000,21(3):89-89-92
研究季铵盐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四甲基铵离子 ( TMA)和十六烷基三甲基铵离子 ( HDTMA)改性的土壤 (黑土、黄棕壤、红壤 )对水中油的吸附作用 .结果表明 :改性土壤和未改性土壤均可吸附水中的油 ,但改性土壤对水中油的吸附能力明显高于未改性土壤 .改性土壤吸附油能力的顺序依次为 :1 CEC- HDTMA黑土 >1 CEC-HDTMA黄棕壤 >1 CEC- HDTMA红壤 >1 CEC-TMA黑土 >1 CEC-TMA黄棕壤 >1 CEC- TMA红壤 .未改性土壤和 HDTMA改性土壤对油的吸附通过分配来进行 ,吸附等温线可由 Henry方程表示 ,得出 logKSOM为 2.69,logKHDTMA为 3.35;TMA改性土壤对油的吸附符合 Langmuir方程 ,其对油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 1150 mg/kg( TMA黑土 ) ,751 mg/kg( TMA黄棕壤 ) ,172 mg/kg( TMA红壤 )  相似文献   

18.
芘在土壤不同粒径组分中的形态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芘为PAHs代表物,采用土壤粒径分级和PAHs连续提取方法,研究了老化4周污染黄棕壤中芘在不同粒径组分中的形态分布.结果表明,供试土壤中芘主要以有机溶剂提取态和可脱附态存在,结合态残留量所占比例甚小;细砂粒、粉粒、粗黏粒和细黏粒中芘残留占原土总残留的比例分别为6.00%、4.66%、34.68%和40.88%.各粒径组分中各形态芘含量大小顺序为有机溶剂提取态>可脱附态>结合态,有机溶剂提取态和可脱附态是各粒径组分中芘残留的主要存在形态(占比98.82%以上),芘结合态残留量占比<1.18%.土壤中黏粒(包括细黏粒和粗黏粒)是芘可脱附态、有机溶剂提取态、结合态和可提取态残留储存的主要粒径组分.  相似文献   

19.
滨海沙土是广东沿海重要而急待改造利用的一种国土资源。分布广、面积大,风沙为害较甚。它集中分布在琼东北和西南部、陆丰至海丰、阳江至广州湾沿岸一带。主要因河流和地表径流携带的泥沙受潮浪、风力作用逐渐发育而成。按形成时间和特性,可分流动、半固定、固定和耕型沙土等亚类。并具有沙瘦的共同特性。改造利用主要措施是营林绿化。其次,是因地制宜地积极发展果蔬、热作等经济作物,改造沙荒草地,发展畜牧业,施肥改土,兴修水利和开发其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20.
包气带砂层中生物作用对垃圾渗滤液中污染物的去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个砂柱的对比实验,研究了包气带砂层中生物作用对垃圾渗滤液污染物去除的影响.实验中首先确定了HgCl2为生物作用抑制剂,最佳抑制浓度为10 mg/L.然后砂柱1采用垃圾渗滤液进行淋滤,砂柱2采用加入了10 mg/L HgCl2的垃圾渗滤液进行淋滤.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淋滤时间的延长,砂柱1中的生物作用逐渐增强;到实验结束时,垃圾渗滤液COD和BOD5的浓度分别降低了2 724 mg/L和2 332.5 mg/L,NH 4的含量从1 282.82 mg/L上升到1 745.48 mg/L,TN的去除效果并不明显;砂柱2由于生物作用受到了抑制剂的抑制作用,当垃圾渗滤液污染物质穿透砂柱后,其浓度基本保持平稳.根据实验结果得到砂柱中生物降解COD的一级衰减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