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李世书 《环境教育》2011,(12):43-46
通过运用各种有形或无形的文化传播载体,把生态理念和生态价值观播撒在广大农民的心中,促进广大农民发展生态产业、养成生态消费的习惯,推动农村生态文化和生态经济繁荣发展。在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中,选择利用好各种文化传播载体是至关重要的。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载体,即农村生态文化的外在表现形态、形式和建设农村生态文化的各种方  相似文献   

2.
农村社区自组织发展的不足,特别是在农村公共生态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缺位,是农村生态文化建设滞后的重要原因。通过创新农村公共生态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构成,明确各个主体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充分发挥社区自组织的优势,开展农村公共生态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农村公共生态文化服务活动的创新,可以推动农村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黄娟  喻继军 《绿叶》2012,(7):97-102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有相应的产业结构,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必然呼唤文化产业发展。因其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生态影响小等鲜明特征,文化产业是生态文明的产业基础。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既要看到发展文化产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也要看到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方向,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实现生态化发展。发展以生态文化旅游、生态文化建筑、生态文化演艺等为代表的生态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与生态文明的最佳结合。  相似文献   

4.
贾卫列 《绿叶》2013,(9):52-57
生态文明建设包含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环境建设等五个层面,但当前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还比较肤浅,还是停留在环境建设即环境保护这个层面。现在的生态文明建设,最亟需的是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近年来风起云涌的反Px事件.就暴露出我们在生态文明的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上的严重滞后。  相似文献   

5.
黄龙光 《绿叶》2013,(8):65-70
西部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由作为意识形态的深层生态思想,观念,与作为行为实践的理性生态技能、经验,以及作为社群内部的生态管理组织共同构成。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及其实践,具备了自然生态、文化生态及社会生态三重价值。当前轰轰烈烈的生态文明建设运动中,仅凭科学主义至上的所谓先进的技术手段,难以全面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生态家园"的梦想。当今的生态文明,理应属于一种兼容并蓄、多元和合的生态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推进文明社会进步的最有生命力和活力的基础动力,生态文化则必然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持久动力源。生态文化是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态智慧,融合现代文明成果与时代精神,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文化载体。  相似文献   

7.
朱启臻 《绿叶》2012,(6):27-32
近些年来,农村的生态环境既表现出好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归根到底依靠人们环境意识的提高和科学环境理念的普及。农村的生态环境建设应该从科学的环境意识教育入手,农村建设的决策者也一定要懂得生态、环境文化,坚持生态、环境友好型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8.
周波 《环境教育》2012,(12):49-49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高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组成部分作出部署。环境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阵地和根本措施。环保系统更要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勇当生态文明建设的引领者和实践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生态优先,高举绿色发展大旗,  相似文献   

9.
农村生态文化的路径选择与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有着丰富的生态自然资源和悠久厚重的历史人文生态,生态文化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优势。农村生态文化发展的关键是选择适当的发展模式、创新载体、构建科学有效的发展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0.
各省动态     
《绿色视野》2013,(9):5-5
云南:建设美丽中国示范区 《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决定》日前正式出台。《决定》明确,着力提高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水平,着力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着力建设生态文化,着力建设城乡宜居生态环境,着力完善生态制度建设,着力强化生态保障措施。到2020年,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美丽中国示范区,争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相似文献   

11.
我国首份综合性省级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报告9月25日在京发布。报告显示:北京、上海、海南、天津、浙江、福建等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排名靠前,其中北京连续三年名列榜首。课题研究组组长、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严耕教授介绍,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文化生态保护区理论来源的基础上,综述了文化生态保护区理论和实践研究现状.结果发现,国内外对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建立文化生态学的概念体系,实践研究主要是通过建立"生态博物馆"进行文化生态保护.我国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理论探讨和实际建设方面与国外有着较大差距,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从基础理论、现有经验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已经闭幕,会议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近来引发身边人的热议。"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绿色发展"、"美丽中国"……这些崭新的提法、充满活力与希望的词语,也迅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从十六大报告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到十七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浅谈了建设生态农村的意义与可行性,提出了建设生态农村要从合理利用土壤、合理使用化肥、农药等方面去实施。  相似文献   

16.
通过开展生态体系建设,推进生态产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形成经济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生态体系完善、资源环境整体优良、生态文明程度较高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行的重大部署,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广元市委把"生态立市"作为未来发展的根本思路,明确提出了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经济文化生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列,明确了"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写进了党章。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党和国家的战略层面,需要我们对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作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使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和各方面工作,全方位建设美丽中国。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安徽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美好安徽战略目标,并于去年出台了《生态强省建设实施纲要》。安徽省该如何推动生态文明,实现美好安徽的愿景,本刊记者日前专访了不同领域的专家。  相似文献   

20.
生态环境对人类的适应是通过自然力实现的,要求人类必须遵从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否则对人类的惩罚就不可避免,只有二者交互共存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要实现又"富"又"美丽",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推进环境友好学校建设,对于发展生态文化、践行生态文明,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基础性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环境友好的生态文化考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