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6 毫秒
1.
利用国控站点空气质量在线监测数据,识别郑州市2015年近地面臭氧(O_3)污染状况、特征及与颗粒物和氮氧化物水平关系,并以烟厂站为例分析郑州市O_3污染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郑州市O_3日最大8 h平均值具有明显季节变化,呈现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的特征,夏季岗李水库站O_3月均质量浓度为155.5μg/m3,其余站点月均质量浓度为110~150μg/m3;夏季O_3每日最大8 h浓度具有显著\"周末效应\",其他季节较不明显;O_3小时浓度日变化呈单峰型分布,在15:00—16:00达到峰值,早晨07:00达到谷值;前体物NOx小时浓度日变化呈双峰型分布,与O_3具有显著负相关性;气象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郑州市O_3污染日多出现于高温、低湿和微风等条件,这些气象因素有利于O_3生成和累积。 相似文献
2.
运用2013—2016年贵阳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臭氧(O_3)的监测数据以及气象观测资料,分析该地区近地面O_3浓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与气象因子的关联性。结果表明,近年来贵阳市近地面O_3小时浓度均值有逐年升高趋势,增速为1. 1~5. 0μg/(m~3·a)。O_3浓度昼间变化呈明显单峰形分布,08:00左右出现最低值,15:00—16:00达到最大峰值,浓度高值主要分布在12:00—18:00。日照时数每增加1 h,则近地面O_3日最大8 h平均浓度增加8μg/m~3左右,日照时数大于8 h,则近地面O_3日最大8 h平均浓度超过100μg/m~3; O_3小时浓度与温度呈正相关(r=0. 724,α=0. 01),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r=-0. 531,α=0. 01)。当日照时数大于8 h、温度超过25℃、相对湿度小于60%时,贵阳市近地面O_3容易出现高浓度值。 相似文献
3.
利用2014年佛山市8个国控大气自动监测点位的O_3监测数据,分析了佛山市的O_3污染特征,结果表明,2014年O_3日最大8 h平均值的第90百分位数为167μg/m~3,O_3为首要污染物的超标天数为43d,占比46.7%;ρ(O_3)区域变化不大;ρ(O_3)月变化呈现\"三峰型\",全年高ρ(O_3)集中在6—10月份,其中7月份出现全年最高峰值;ρ(O_3)日变化呈单峰型分布,夜间浓度较低且变化平缓,14:00—16:00左右达到峰值,并存在一定的\"周末效应\",但并不明显;ρ(O_3)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与湿度、气压、雨量呈显著负相关,与风向、风速的相关性相对较弱;总体上看,高温、低湿、微风、偏南风、低压、无雨的天气条件下高ρ(O_3)更容易出现。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重庆市臭氧(O_3)预报准确率,利用2013—2015年5—10月O_3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通过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确定了影响重庆O_3浓度的主要气象因素为最高温度、温差、太阳辐射、降水量、相对湿度、水气压和压差;通过基于O_3污染水平相似的主要气象控制因子筛选和最优组合的预报结果优化方法,提高了O_3预报准确率,使2016年5—8月O_3的AQI类别预报准确率由57.7%增至72.4%,O_3超标的预报准确率由38%增至46%。 相似文献
5.
利用2016年7月成都市8个环境监测站点的臭氧、NO_2的监测资料以及成都市国家基准气象站和基本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对成都市夏季臭氧、NO_2浓度和气象要素的日变化特征和臭氧污染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成都市臭氧污染受综合气象条件和NO_2浓度的影响,高温、低湿、强辐射有利于臭氧大量生成,NO_2浓度高低决定了臭氧浓度的峰值大小;在污染期间,大气边界层高度远高于本地平均水平,数值约为平均水平的2~3倍;成都市臭氧污染的主要影响因子存在地区差异,成都市区的臭氧主要来自于自身的光化学反应,而灵岩寺地区的臭氧来自于VOCs和大气水平输送。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云南省臭氧(O3)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基于统计学方法及Arc GIS空间差异分析、线性趋势分析、空间离散系数等方法,对全省16个市(州) 2015—2017年33个环境监测站点的监测数据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间,O3逐渐取代其他大气常规污染物成为首要污染物,其浓度变化范围为19~138μg/m3。云南省各市(州) O3浓度年变化呈现周期性,月度峰值集中出现在春季(3—5月);日变化呈单峰形,峰值集中在14:00—17:00。O3浓度的空间格局由纵向集聚为主转变为横向集聚为主,各集聚区交错分布,低值区由西北部转移到西南部; O3浓度增长率为正的区域集中于东北部和中部,面积约为20.81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54.29%,其余半环状区域增长率为负。迪庆州O3污染情况与其他市(州)明显不同,且受其他市(州)传输的影响较小。气象因子对O3浓度的影响随时间和地域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对典型市(州)(迪庆州、丽江市、昭通市) O3浓度影响最大的为偏南风,影响的浓度区间为20~160μg/m3。 相似文献
7.
使用2018—2020年内蒙古臭氧(O3)、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和NCEP FNL资料,统计分析内蒙古近地面O3质量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并针对全区O3污染典型个例分析其天气形势和气象要素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内蒙古2018—2020年O3质量浓度年评价值呈逐年下降趋势,2020年较2018年下降10.3%,各盟市O3超标率也显著降低,仅赤峰市和通辽市略微上升。内蒙古O3质量浓度高值分布在中西部偏南地区,尤其是乌海市和鄂尔多斯市;O3超标率峰值主要出现在5—7月,周末效应存在东西部差异。O3浓度变化和天气形势关系密切,南部暖平流和暖高压控制有利于O3生成,西北部冷平流和冷涡发展使得O3浓度下降;高温、低湿、微风和较高的能见度均为诱发O3污染的重要气象条件,而西北大风通过降低温度、能见度和易于扩散的风向使得内蒙古O3浓度降低,但同时可能会导致PM10污染。 相似文献
8.
9.
利用2017年嘉善善西超级站臭氧(O3)及其前体物(NOx和VOCs)以及气象因子(温度、湿度、风速)逐小时数据,分析了2017年全年NOx和O3的变化特征以及春季(4—5月)、夏季(7—8月) NOx和气象因子对O3生成的影响,利用O3生成潜势(OFP)评估了VOCs大气化学反应活性,并通过潜在源区贡献(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CWT)方法分析了嘉善春、夏季O3潜在源区贡献特征。研究发现:O3日变化特征为单峰结构,NOx为弱双峰结构。O3浓度在3—9月较高,春、夏季O3浓度峰值分别出现在15:00和14:00,春、夏季的NOx、O3日变化与2017年全年日变化趋势基本一致。NOx对O3存在滴定作用,且低湿高温有利于O3 相似文献
10.
拉萨市作为青藏高原典型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相对较好,但臭氧污染近年来有所凸显。对拉萨市臭氧的现状与污染特征进行分析基础上,探讨臭氧污染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拉萨市臭氧污染表现出\"来得早,去得快\"的特征,与内地城市相比,拉萨市臭氧质量浓度在3月即可达到全年平均值(2015年为105μg/m~3),而9月以后将低于全年平均值,并在春末夏初达到峰值;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紫外线强,相对内陆地区臭氧均值偏高,2015年拉萨市臭氧年均值比北京市和成都市分别高出7.7%、29.0%,其小时浓度变化呈中午高、早晚低的特征;拉萨市臭氧的浓度变化受空气湿度、日照时间和日均气温的影响;生物质燃料的跨界传输可能也对青藏高原地区臭氧的来源产生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利用泉州城区2017年全年连续观测的O_3和气象要素资料,统计了臭氧浓度的分布特征,分析了气象要素对O_3质量浓度的影响,对比了O_3超标日和非超标日的气象要素特征。结果表明:(1)泉州市O_3质量浓度月变化呈双峰形,春季最高,夏季最低;日变化呈单峰形,最大值出现在13:00—14:00,最小值出现在06:00—07:00,上下游站O_3浓度存在明显传输效应。(2)泉州O_3质量浓度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其相关性最高;与风速呈正相关,其相关系数最低,且存在明显区位性差异;与气温的相关性比较复杂,既有正相关,也有负相关。(3)各站点O_3小时质量浓度超标时,均对应2个气象要素区间值。(4)对比污染日非污染日发现,污染日相对湿度较低(50%~60%),非污染日较高(70%~80%);污染日温度略低于非污染日;污染日风向总体为西南偏南,非污染日风向为西南-东南。 相似文献
12.
利用海口市区4个站点2013—2018年臭氧(O3)逐时观测资料,分析了O3不同时间尺度变化特征、超标情况及其与前体物NO2和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海口市区O3浓度总体偏低,但2013—2018年各站点均有明显的上升趋势,海大站、海师站、龙华站和秀英站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1.26、3.84、3.02、2.93μg/(m3·a),其中海师站、龙华站和秀英站分别通过了95%、98%、90%的信度检验。秋、冬季海口市O3浓度最高,其中10月O3浓度月平均最大值出现的概率最大,最小值主要出现在8月。O3浓度日变化表现为单峰型,早晨08:00前后O3浓度最低,午后15:00最高。海大站超标率最高(2.82%),海师站和龙华站次之,秀英站最小。4个站点的超标日O3浓度均逐年上升,表明海口市O3超标现象在恶化。O3浓度与日照时间成正相关关... 相似文献
13.
在深入探讨2013—2015年青岛市区O_3污染随时间变化特征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不同气象要素对O_3浓度的影响,并研究了前体物对O_3生成的影响及贡献。结果表明:青岛市区O_3第90百分位日最大8 h滑动平均值和超标率均在2014年达到最高值;O_3浓度在5—10月较高,12月至次年1月浓度最低;O_3日变化呈单峰型变化规律,白天浓度高,夜间浓度低。强太阳辐射、高温、相对湿度60%左右、风速4 m/s左右、偏南风等气象条件下易出现高浓度O_3。O_3的生成主要受前体物VOCs控制,且烯烃对O_3生成的贡献远高于烷烃和芳香烃,控制VOCs尤其是烯烃组分的排放可有效降低青岛市区O_3浓度。 相似文献
14.
利用滁州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分析了滁州市O3污染基本特征,并着重分析了一次连续O3污染过程中气象因素、VOCs以及其他污染物对于O3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滁州市环境空气污染类型正由\"PM2.5型\"向\"PM2.5和O3混合型\"转变,O3污染程度呈现加重趋势,污染持续时间有所拉长。9月4—9日一次连续O3污染过程中O3呈单峰状;受到光化学生成和区域传输共同影响,峰值时气温大多在30℃以上,相对湿度较小,风速大多处于小风区(WS≤1 m/s),也有部分处于风速较大区域(WS>3 m/s);VOCs/NOx比值法和O3/NOx比值法均反映此次连续O3污染为VOCs控制;体积分数较大的VOCs物种主要为烷烃,其中单个体积分数最大的物种是乙烷;烯烃是对O3生成贡献最大的关键活性组分,对O3生成潜势的贡献为53.5%,控制1-戊烯、反2-戊烯、异戊二烯、间/对二甲苯等物种可以有效控制光化学生成对此次O3污染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我国典型南方城市的臭氧污染特征,选取我国4个有代表性的南方重点城市武汉、宁波、中山和南宁的2013—2015年监测数据,使用EXCEL、ORIGIN和MATLAB等统计软件开展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南方典型城市的臭氧质量浓度分布有明显时间变化特征,超标时间跨度大,部分南方城市与氮氧化物存在较明显负相关性,相关系数高于-0.6;受城市所在不同地理位置、气象因素、大气扩散条件及可能的不同本地排放污染源构成等因素影响,4个城市的近3年臭氧浓度月均值、超标情况和年内峰值均存在一定差异和分组相似性;与部分气象因素也表现出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臭氧已成为许多城市环境空气的主要污染物之一。笔者分析了2020年海口市5个不同方位代表性监测站点逐小时空气质量监测数据及对应站点的气象要素监测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海口市2020年环境空气污染程度为三级以上的天数有11d,其首要污染物均为臭氧。臭氧浓度高值时段主要出现在10-12月。浓度最大值主要出现在每日14:00-17:00,最小值出现在每日05:00-08:00。气象要素日均值与臭氧浓度相关性大小依次为最高温度>平均温度>相对湿度>降水量>日照时数>风速。台风外围下沉气流和东北气流的共同影响是导致海口市臭氧浓度超标的主要因素,下沉气流更有利于低层大气中臭氧的堆积,同时在东北气流影响下,上游区域污染物的传输也会导致海口市臭氧浓度增加。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16—2018年安徽省68个国控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的臭氧(O3)监测数据,研究分析了安徽省O3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安徽省O3污染程度呈现逐年加重趋势,并有显著的季节和月度变化特征。2016—2018年,各年度单月O3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质量浓度第90百分位数的最大值分别出现在9月、5月、6月。O3日变化趋势为典型的单峰形,各年度最低值出现在晨间07:00左右,最高值则是在15:00—16:00。全省O3浓度总体上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空间特征。温度、相对湿度与O3浓度分别呈现显著正相关、负相关,但在不同季节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春秋季温度与O3浓度的相关性好于夏冬季,夏季相对湿度与O3浓度的相关性最为显著。O3浓度在平均风速为2.1~2.2 m/s时更易出现超标。中部和北部城市在东南风的作用下易出现O3超标并达到O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