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文着重介绍了循环流化床锅炉采用喷氨水SNCR技术脱硝系统设计要点。特别针对影响SNCR系统脱硝效率的因素,停留时间对NOX排放的影响、反应温度范围、过剩空气系数、反应温度对氨逃逸量的影响等性能因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从而可以确定循环流化床锅炉在控制好以上影响因素,可以保证SNCR系统烟气脱硝效率达到或超过50%以上。循环流化床锅炉自身具备的低氮燃烧的特点,配以SNCR技术脱硝,可以将锅炉NOX排放浓度控制在100ppm以下。  相似文献   

2.
于超  王书肖  郝吉明 《环境科学》2010,31(7):1464-1469
为定量地综合评价燃煤电厂氮氧化物控制技术,建立了包括环境、技术、经济3个方面共11项指标的多因素多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评价方法,选择低氮燃烧器(LNB)、燃尽风(OFA)、再燃(Reburning)、选择性催化还原(SCR)、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和SCR/SNCR联合6种典型的氮氧化物控制技术,定量评估其技术、经济和环境性能,以筛选出燃煤电厂最佳适用控制技术组合.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燃烧贫煤或无烟煤的墙式锅炉,要求脱硝效率70%,SCR与LNB联用技术是最优选择;对于使用烟煤或褐煤的W火焰和切圆燃烧锅炉,脱硝效率30%即可达标排放,LNB和再燃等燃烧中脱硝技术是最佳选择.因此,在经济较发达、生态环境脆弱的重点地区,建议燃用无烟煤和贫煤的大型机组安装LNB和SCR,燃用烟煤和褐煤的机组或者100MW机组可考虑LNB和SNCR联用来减少NOx排放;在其它尚有环境容量的地区,建议燃无烟煤和贫煤的机组安装LNB和SNCR,其它机组通过安装LNB减少NOx排放.  相似文献   

3.
利用中低温SCR脱硝技术路线对水泥窑炉进行深度脱硝,设计建设了烟气处理量为10000m3/h的SCR中试实验装置,考察了在SNCR装置后烟气中未能反应的NH3进一步在SCR(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装置的脱硝效果,并分析了不同入口NOx浓度对脱硝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水泥厂仅采用SNCR(selective non-catalytic reduction)和低氮燃烧技术,能够将烟气中的NOx控制在100~135mg/Nm3,在不喷氨的状态下SCR系统的脱硝效率可达到50%以上,说明SNCR反应存在着一定懂得氨逃逸;在SCR系统补充喷射氨气后,SCR脱硝效率有显著的提升,可提到至80%以上.通过低氮燃烧、SNCR与SCR等脱硝技术的联合使用,可将水泥炉窑烟气中NOx的排放浓度控制在50mg/Nm3以内,满足超低排放要求;将经过较长时间稳定运行后催化剂从系统中取出,进行成分、孔径分布和脱硝活性对比,结果表明催化剂内部微孔会被部分堵塞,导致比表面积降低,但经吹扫处理催化剂的脱硝效率可恢复,说明催化剂在水泥窑炉烟气条件下长期运行未出现中毒现象.  相似文献   

4.
氮化物是空气污染的主要来源,减少氮化物的排放能避免进一步污染环境。燃煤锅能产生大量的氮化物,采用一定的脱硝技术就能达到良好的氮化物减排效果。对于脱硝要求较高的项目,如脱硝效率要求超过45%的煤粉炉或者超过60%的CFB炉,经常采用SNCR/SCR联合脱硝技术。本文以某电厂410 t/h燃煤锅炉为例,来论述SNCR/SCR联合脱硝技术在中小型锅炉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为满足国家对电厂燃煤锅炉NOx达标排放的要求,白山热电300MW机组1号、2号锅炉进行加装脱硝装置和低氮燃烧设备改造。本文介绍了低氮燃烧器的改造方案、低氮燃烧器技术特点,低氮燃烧调整,和燃烧器改造后的锅炉性能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前大部分循环流化床锅炉未有配备脱硝系统,但随着国家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循环流化床锅炉也开始改造增加脱硝系统,其中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脱硝技术开始大量用于NOX排放浓度较低的循环流化床锅炉,但SNCR脱硝效率偏低、氨逃逸高的问题一直未有较好的解决方法。而臭氧氧化技术配合湿法脱硫系统可以有效地弥补SNCR脱硝效率偏低的问题,使用臭氧氧化NO形成易溶于水的NOX,并在脱硫塔中进行吸收,现这项技术已经投入实际的应用当中。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小型燃煤锅炉脱硫脱硝及除尘方法,通过工程实例对工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用多管除尘器+喷淋散射塔处理设备,烟气的除尘处理效率为99.5%,脱硫效率为94%,采用SNCR脱硝技术,脱硝效率为50%。该工艺运行自动化程度高,是一种发展前景较好的烟气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某水泥厂水泥生产线进行SNCR脱硝测试,考察不同的喷射位置、覆盖范围、NSR以及温度等因素对SNCR技术脱硝效率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SNCR脱硝技术在水泥生产线上可以获得超过88%的脱硝效率,NO x排放浓度可以低于200 mg/m3。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某电厂循环流化床锅炉SNCR(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脱硝系统的脱硝原理、基本构成及应用效果,测试结果表明,循环流化床锅炉选用SNCR脱硝技术可以达到新的火电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NOx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烟气脱硝技术在中小型燃煤循环流化床锅炉的适用情况进行分析与讨论。以65T/H燃煤循环流化床锅炉为例,研究中小型燃煤循环流化床锅炉SNCR烟气脱硝工艺技术方案,并对中小型燃煤循环流化床锅炉SNCR烟气脱硝技术的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1.
质量流量比法配制标准气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大钧 《环境工程》1999,17(5):58-60
介绍了一种利用控制气体质量流量比率的方法配制标准气体的动态配气装置。其特点是所配制的标准气体浓度值不受气温和气压的影响,显示直观,是一种精度高、稳定性好、耐腐蚀并可长期连续供气的配气设备。  相似文献   

12.
湿法烟气脱硫的烟气排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前国内燃煤电厂多采用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技术,而通过该工艺脱硫后的净烟气在排放时是否进行再热处理-直困扰着产业界.我国湿法烟气脱硫系统在引进之初均采用再热系统,但在实际运行中,再热系统的日常维护和运行问题较多,运行成本高,所以有些电厂不再设置再热系统.就我国普遍采用的FGD系统对脱硫后烟气的两种排放方式和具体的设备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半干半湿法烟气脱硫雾化增湿设计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烟气增湿对半干半湿法烟气脱硫起着关键作用。本文分析了空气雾化效果优于机械雾化效果;计算了FM10型空气喷嘴雾化粒径可满足给定烟气条件下的蒸发粒径;烟气流中雾羽角度收缩,喷嘴均匀布置于烟道,避免湿壁;烟气增湿后,袋式除尘器需采取良好的保温措施,应选用表面处理的易清灰滤料,圆筒状滤袋。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双碱法烟气脱硫系统的原理、工艺过程的分析,阐述了液气比这一操作参数的重要性,并通过对该系统的物质平衡分析提出了理论计算液气比的公式,并针对工程实际中正确运用该公式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转炉煤气电除尘器气流分布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电除尘器电场进出口气流分布的均匀性是影响电除尘器除尘效率的重要因素。基于计算流体力学(CFD)技术,采用fluent软件平台,通过对方形和圆筒形两种外形转炉煤气用电除尘器的气流分布进行数值模拟计算,比较了两种外形电除尘器的气流分布差异,说明了圆筒形电除尘器较方形电除尘器气流分布状态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6.
针对脱硫塔内烟气的偏流问题,提出了直导流板加旋流结构的措施,应用CFD软件包FLUENT平台对导流板的尺寸、位置、数量进行了优化,得到了烟气入口调节的优化方案。通过工业流场试验对数值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采用烟气调节措施后,流场均匀性得到明显的提高。计算和工业试验数据一致,表明采用合适的计算模型,数值计算能取得良好的模拟结果。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吸附法净化燃煤烟气汞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活性炭吸附法、活性炭吸附再生法、改性活性炭吸附法、活性炭纤维吸附法以及我们所研究的载银活性炭纤维-低温等离子体原位再生技术等,希望能够为我国汞谈判、汞减排及汞资源的回收利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半干法钙基烟气脱硫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阐述了半干法脱硫机理和影响因素以及容易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针对半干法脱硫剂利用率低、Ca/S高的问题,提出了几种提高脱硫剂利用率的技术。  相似文献   

19.
半干半湿法烟气脱硫净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讨论了半干半湿法烟气处理技术的特点 ,进行了 35t h燃煤锅炉烟气处理系统脱硫效率的稳定性研究。实验内容包括出塔烟气温度、Ca S摩尔比和循环飞灰量对SO2 去除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在Ca S摩尔比 <1 2的条件下 ,脱硫效率可达 85 1% ;Ca S摩尔比为 1 4时 ,脱硫效率为 88 3%。在循环飞灰量和石灰比为 4∶1,Ca S摩尔比为1 15的条件下 ,SO2 的去除效率为 81 0 7% ,系统的除尘效率达 97 7%。  相似文献   

20.
针对某矿发生煤与瓦斯突出事故,选择积分法计算其瓦斯涌出量。通过确定事故发生时间、合理选择瓦斯监测监控数据、瓦斯涌出量计算过程中风量校正、计算取值时间以及确定拟合函数等,准确计算出瓦斯涌出量的过程,为同类事故发生时计算瓦斯涌出量提供参考,为事故调查,判定事故类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