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国内简讯     
压缩油站技术改造兰化化肥厂压缩车间为减轻含油废水的污染,对压缩油站进行了技术改造。原装置设有一套波纹斜板隔油池,改造后增加了第二套波纹斜板隔油池。压缩机各段分离器排放的含油废水,经第一套波纹隔油池后(水量5吨/对,油含量689毫克/升)与压缩车间小地沟含油废水(水量1吨/时、油含量311.8毫克/升)一并进入第二套斜板隔油池的澄清部分,油水得到部分分离,油聚集在水  相似文献   

2.
严良  杨敬一  徐心茹 《化工环保》2015,35(6):656-661
采用破乳-絮凝法结合有机硅表面活性剂处理塔里木油田含油污水,以水样的油含量、Zeta电位、显微照片、界面张力为考察参数,得到一种新型水处理剂NP-22。NP-22为有机硅改性破乳-絮凝剂,其配方为破乳-絮凝剂YL-7和有机硅表面活性剂321的质量比95∶15。在NP-22加入量90 mg/L、反应温度45℃、沉降时间90min的优化条件下处理含油污水,水样的油含量由728.8 mg/L降至34.3 mg/L,除油率达95.3%。有机硅表面活性剂321可有效降低油水界面张力,与YL-7复合使用,可取得更好的除油效果。  相似文献   

3.
王秀军  翟磊  靖波  张健 《化工环保》2016,36(6):592-597
采用亚硫酸氢镁蒸煮法对核桃壳滤料进行亲水改性,考察了改性核桃壳滤料对油田含油污水的过滤、反洗效果,探讨了改性前后核桃壳滤料的过滤过程及乳化油捕集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在蒸煮温度为95℃、蒸煮时间为5 h、w(MgHSO_3)为5%的条件下,核桃壳滤料接触角由改性前的117.1°降至62.4°;分4批次过滤含油污水,改性核桃壳滤料的平均出水含油量为32.3 mg/L,平均油去除率为78.5%,平均浊度为7.7 NTU,平均浊度去除率为89.7%;改性核桃壳滤料的反洗效果显著改善,反洗水含油量由520 mg/L提高到840 mg/L,核桃壳滤料增重率由4.3%下降到0.2%。  相似文献   

4.
石化废水挥发性有机物逸散量的估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总结了实测法、物料衡算法、模型法、排放系数法、工程估算法等国内外石化废水挥发性有机物(VOCs)逸散量估算方法的主要特点及适用范围。应用排放系数法和实测法估算国内某石化厂废水收集处理系统VOCs逸散量为354.26 t/a。根据估算方法的实际应用研究,建议物料衡算法中废水油相VOCs逸散可结合油相敞口面积和油相性质,提供废水油相的排放系数;应用Water 9软件估算含油膜废水设施逸散量时,应单独估算油膜VOCs逸散量;建议排放系数法中废水收集系统排水口、检查井未密闭VOCs排放系数均确定为0.032 kg/h(每个逸散源),废水处理系统油水分离器、气浮装置按进水中石油类浓度的大小,分别提供VOCs排放系数。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聚合物质量浓度、分子量及原油族组分对模拟含油污水油水界面性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聚合物驱采油污水的稳定性不但与聚合物含量、分子量有关,还与原油中沥青质、胶质的含量有关;随着含油污水中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APAM)质量浓度的增加,油水界面张力逐渐下降,Zeta电位绝对值和油水界面剪切黏度逐渐上升;APAM分子量越小,油水界面张力降低的程度越大;随剪切速率的增加,油水界面剪切黏度均逐渐降低;当剪切速率小于0.30 s-1时,4种原油族组分对污水稳定性影响的大小顺序为沥青质>胶质>芳香分>饱和分;随沥青质、胶质含量的增加,油水界面张力明显降低,Zeta电位的绝对值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6.
丙纶吸油材料处理含油废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士杰 《化工环保》1990,10(2):87-92
采用丙纶吸油材料从含油工业废水中吸附分离和回收油类物质,可根据废水的初始状况、最终要求、水流流量等因素,选用适合的净化处理方法。文中介绍了几种适合于一般的、高浓度的、大流量的、乳化态的、固相悬浮物高的含油废水净化处理方法,处理后净化水的油浓度可降至1—5毫克/升甚至1毫克/升以下。  相似文献   

7.
微电池滤床法处理含油废水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韩洪军 《化工环保》2000,20(5):19-22
介绍了含油废水中油珠电荷的来源和ζ-电位,阐述了液膜池微观电泳测试的理论和方法。根据油珠具有ζ-电位及在外电场作用下可以迁移的性质,采用炭-铁粒料组成微电池滤床处理含油废水,油去除率可达70%-80%。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油污水处理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经对油水分离器的调节池结构、斜板材料、精分离级数等的改直,油污水处理系统分离效率有所提高,取得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絮凝床含油污水处理装置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絮凝床含油污水处理装置,解决了藏名电厂油污水含油过高导致外排放心水超标的问题,对其他同类油污水处理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油田在开采石油、贮存及预处理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富含石油的罐底泥和池底泥,由于难以处理,多以露天堆置方式长期简易存放,期间,沥出含油污水严重污染着周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问题亟待解决。针对这一问题,通过调整p H值进行油泥脱稳,进而实现油、渣、水三相分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探讨利用混凝法处理含油污水的可行性。重点考察了絮凝剂类型、添加量、搅拌时间等操作要素对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油泥的p H值调整,可以有效地实现油泥破乳,实现石油、泥渣及水分的三相分离,分离后含油污水,以PAC,PAM+,PAM-和FeSO_4为絮凝剂,利用混凝处理法进行处理,可以脱除水体中90%的有机污染物。碱性条件以及采用适量的金属盐絮凝剂对提高有机物去除效果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   

11.
膜法处理含油废水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介绍了含油废水的来源、危害及其一般的处理方法,概述了国内外处理含油废水的膜分离技术——微滤、超滤、反渗透及膜法联合处理工艺的研究现状。对膜污染与预防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了膜法联合处理工艺是今后处理含油废水的研究方向,而研制抗污染、净化效果好、成本低廉的新型功能有机高分子过滤吸附材料也是含油废水处理领域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2.
磁技术处理含油废水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磁技术除油力学原理的基础上,分析了磁性材料和改性磁性材料的除油机理,介绍了磁技术在处理油田废水、机械加工废水、轧钢废水和餐饮废水等方面的应用,指明了磁技术处理含油废水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气浮—磁分离工艺处理某石化企业的含油废水,重点考察了磁分离单元的工艺条件对除油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磁分离单元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絮凝剂聚合氯化铝加入量25 mg/L,磁种加入量100 mg/L,磁场强度40 mT,搅拌条件为先以150 r/min的转速搅拌2 min,再以50 r/min的转速搅拌5 min。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进行气浮—磁分离工艺除油实验,在进水油质量浓度平均为29.5 mg/L时,气浮单元出水油质量浓度平均为8.5 mg/L,除油率平均为71.1%;磁分离单元出水油质量浓度平均为4.7 mg/L,除油率平均为44.1%;总除油率平均为83.8%。  相似文献   

14.
以含油浮渣为原料制备含碳吸附剂,并用于含油污水的处理。用比表面分析仪和SEM技术对吸附剂进行表征。通过正交实验和单因素实验考察吸附剂加入量、吸附时间及温度、污水pH对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表征结果显示,含碳吸附剂碳元素含量高达90%(w)以上,表面粗糙,孔径分布以中孔为主,比表面积477.5 m2/g,碘吸附值376.48 mg/g。实验结果表明:在吸附温度30℃及时间60 min、含碳吸附剂加入量20 g/L、污水pH为7的最佳实验条件下,处理初始COD为502.12 mg/L、石油类质量浓度45.31 mg/L.的含油污水,COD和石油类的去除率分别为91.51%和87.1%,处理后的COD和石油类质量浓度分别为42.62 mg/L和5.83 mg/1,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二级排放标准;含碳吸附剂的污水处理效果优于术质活性炭。  相似文献   

15.
渗透汽化复合膜分离废水中的低浓度甲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两种商品化渗透汽化复合膜--GKSS-GS膜和PDMS-P膜分离模拟低浓度甲醇废水,考察了操作温度、甲醇质量分数、废水流量对膜渗透汽化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废水中甲醇质量分数的增大,两种膜的渗透通量都呈增加趋势;GKSS-GS膜的分离系数变化较明显,而PDMS-P膜的分离系数变化较小;废水流量对渗透通量和分离系数的影响均较小.在最佳条件下,GKSS-GS膜的渗透通量为914.6 g/(m~2·h),分离系数为5.6;PDMS-P膜的渗透通量为1 887.2 g/(m~2·h),分离系数为4.8.  相似文献   

16.
Land treatment facilities can provide effective treatment of secondary oily wastewater from maintenance operations, particularly in arid climates. Soil and underlying groundwater from a land treatment facility, which has been operating for eight years, were analyzed to deter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using bioremedi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dissolved and free‐phase oil in maintenance wastewater.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at a mining site in Western Australia. The facility was capable of treating 140 kiloliters (kL) of oily wastewater per day. The average petroleum hydrocarbon content of the wastewater was 2 percent weight per volume (w/v) based on data available for the first five years. The soil data indicate that the land treatment process has been operating efficiently even at high wastewater loadings with maximum degradation rates of 10–242 mg/kg per day. Based on the soil data, there is no evidence of accumulation of any metal or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 (PAH) compounds. The land treatment facility has led to only low levels of TPH (total petroleum hydrocarbons) contamination (<4 ppm) in the underlying groundwater. However, nitrate concentrations in the groundwater were shown to increase over the first five years of the facility's operation. This article reports and discusses the operational data from the land treatment process, illustrating its effectiveness in treating oily wastewater. © 2001 John Wiley & Sons, Inc.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成品油库含油污水处理后COD不达标的问题,以铁碳复合材料为填充粒子、以石墨电极为阴阳极构建了三维电极,考察了三维电极法深度处理成品油库含油污水的处理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在电压15 V、反应时间60 min、废水pH 7、曝气量60 L/h、液固比0.6 m L/g的优化工艺条件下,COD去除率可达72.4%;处理后出水COD降至67 mg/L,满足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的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18.
张雷  刘惠玲  王丽杰 《化工环保》2012,32(4):334-338
通过研究罐底油泥的理化性质,开发了适于处理罐底油泥的系列工艺:先采用调质技术提高罐底油泥流动性;再采用超声破乳降低油泥稳定性,改善油泥分离性能;最后采用卧式离心机对油泥进行离心分离处理.在复合型清洗剂加入量为800 mg/L、超声温度为60℃、超声功率为12 kW、超声时间为25 min、离心温度为60℃、絮凝剂加入量为600 mg/L、离心机转速为2200 r/min的条件下,系统稳定运行9d,离心机出口泥中含油率低于2.00%,水中悬浮固体质量浓度低于170 mg/L,达到了对罐底油泥进行除油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几种常见的高含盐废水脱盐处理技术的发展历程、工艺原理、优缺点及目前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热分离、膜分离、电渗析、离子交换、电吸附、微生物脱盐等方法的优缺点,展望了未来废水脱盐工艺的发展方向。指出:脱盐方法将根据各类水体的水质特点更加精细化;多种脱盐技术联合应用也是今后废水脱盐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