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氧化铜尾矿对水溶液中磷的吸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pH条件下氧化铜尾矿颗粒对水溶液中磷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Langmuir方程能很好地描述氧化铜尾矿对磷素的等温吸附特征;影响氧化铜尾矿对磷素吸附的因素主要有尾矿的比表面积、钙及铁氧化物含量、水溶液中磷素的初始浓度、体系pH值等;其吸附量随着钙及铁氧化物含量的增加、磷素初始浓度的提高以及体系pH值的降低而增大;其吸附机制主要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2.
黄河上游沉积物对磷酸盐的吸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北罡  刘培怡  马钦 《生态环境》2010,19(11):2693-2697
研究了黄河上游10个不同表层沉积物在黄河水体中对磷酸盐(P)的吸附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和吸附机理。结果表明:不同黄河沉积物对P的吸附能力各不相同,但吸附量随时间的变化具有相同的趋势,吸附速率均在前8 h内较快,以后逐渐趋缓,在48 h时基本达到吸附平衡。不同黄河沉积物对P的吸附量均随P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沉积物质量浓度增大而减小,且也受水体pH值的影响,在pH为6.0~9.0范围内吸附量比较大。不同沉积物在不同P起始质量浓度下对P的吸附动力学均符合Lagergren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及Weber–Morris扩散方程,求得二级吸附速率常数和扩散速率常数分别在10.85~229.29 g.mg-1.h-1和0.7×10-3~5.2×10-3 mg.g-1?h-1/2)之间,吸附过程由P在沉积物内的扩散控制。  相似文献   

3.
敌敌畏在颗粒物上吸附的支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敌敌畏在颗粒物(呼和浩特土壤和黄河水体沉积物)上的吸附行为,探讨了颗粒物性质如有机质含量、粘粒含量、阳离子交换量(CEC)、pH值和离子强度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敌敌畏在2种颗粒物上的吸附过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规律,可用Freundlich等温式描述,吸附常数K为5.8220和11.7388;颗粒物性质与吸附常数的相关分析发现:支配敌敌畏在颗粒物上吸附的主要因素是有机质含量、pH值和离子强度,随着pH值的增加和离子强度的降低,敌敌畏在2种颗粒物上的吸附量增大。  相似文献   

4.
镧改性沸石改良太湖底泥的磷吸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镧改性沸石对太湖底泥进行改良,通过吸附试验分析镧改性沸石改良太湖底泥的磷酸盐吸附特征.结果表明,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太湖底泥对水体中较高浓度磷酸盐(1~15 mg·L-1)的吸附平衡,根据Langmuir吸附方程,未改良太湖底泥对水体中磷的最大吸附容量为791 mg·kg-1,镧改性沸石添加量为10、25和50 g·kg-1的改良太湖底泥对水体中磷的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937、1 037和1 505mg.kg-1.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太湖底泥对磷酸盐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太湖底泥对磷酸盐的去除能力随pH值增加而降低,其对磷酸盐的吸附属于自发和吸热过程.改良太湖底泥对磷酸盐的吸附能力明显高于未改良太湖底泥,并且其吸附能力随镧改性沸石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镧改性沸石添加量为10~50 g · kg-1的改良太湖底泥的磷吸附-解吸平衡浓度为0.129~0.241 mg·L-1,明显低于未改良太湖底泥(0.386 mg·L-1).被改良底泥中镧改性沸石所吸附的磷以NaOH-P和HCl-P等较稳定的形态存在,厌氧状态下不易释放.  相似文献   

5.
生物吸附剂-海黍子吸附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生物吸附剂-海黍子对重金属镍离子进行吸附,做了动力学实验,得到了海黍子吸附镍的动力学方程。研究了溶液的pH值,初始Ni^2 浓度等因素对Ni^2 的吸附特性的影响,得到最佳pH值4~6及最大吸附量0.8283mmo1/g,并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方程对吸附等温线进行了拟合,用Langmuir方程拟合相关系数R^2达0.999以上。  相似文献   

6.
阿特拉津在天然水体沉积物中的吸附行为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陶庆会  汤鸿霄 《环境化学》2004,23(2):145-151
本文研究了阿特拉津在几种水体沉积物中的吸附、解吸规律,并进一步探讨了沉积物浓度、pH值和离子强度对其吸附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沉积物对阿特拉津的吸附程度由沉积物本身的总有机碳、粘土矿物、阳离子交换容量、比表面积以及铁锰氧化物等理化特性综合作用的结果,有机碳不是影响阿特拉津吸附的唯一重要因素.连续吸附实验结果指出,化合物的起始浓度愈大,吸附时间愈长,阿特拉津的最大吸附容量也愈大,且在解吸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即不可逆吸附).沉积物浓度与其吸附量呈负相关;溶液的pH值增大,沉积物对阿特拉津吸附能力减弱;离子强度愈大,沉积物对阿特拉津吸附能力愈强.  相似文献   

7.
人居生活废弃物生物黑炭对水溶液中Cd^2+的吸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居生活废弃物生物黑炭为材料,探讨生物黑炭对Cd^2+的吸附动力学及热力学特性,通过平衡吸附法研究吸附时间、Cd^2+初始质量浓度、吸附剂投加量、溶液pH值以及黑炭粒径对Cd^2+吸附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时间为2h时基本达到吸附平衡,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能很好地描述生物黑炭对Cd^2+的吸附过程。Langmuir模型能较好地描述生物黑炭对Cd^2+的等温吸附过程,根据该模型模拟得到25℃条件下Cd^2+最大吸附量为6.22 mg·g^-1 Cd^2+去除率随生物黑炭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大;生物黑炭对Cd^2+吸附量随其粒径减小而增大;溶液初始pH值为4.0-7.5时,pH值变化对Cd2’吸附量的影响不显著。采用人居生活废弃物生物黑炭去除水溶液中Cd^2+时,控制溶液Cd^2+初始质量浓度30mg·L^-1,粒径小于0.25mm,投加水平8g·L^-1,反应温度25℃,反应时间1-2h,Cd^2+去除率可达80%。人居生活废弃物生物黑炭可以作为去除污染水体中Cd^2+的吸附剂。  相似文献   

8.
李北罡  马钦  刘培怡 《生态环境》2010,19(8):1901-1905
研究了黄河中下游10个不同表层沉积物在黄河水体中对磷酸盐(P)的吸附动力学及其影响因素和吸附机理。结果表明:(1)不同黄河沉积物对P的吸附能力各不相同,但吸附量随时间的变化具有相同的变化趋势,吸附速率均在前8h内较快,以后逐渐趋缓,在48h时基本达到吸附平衡。不同黄河沉积物对P的吸附量均随P初始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随沉积物含量增大而减小;(2)不同沉积物在不同P初始质量浓度下对P的吸附动力学均符合Lagergren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及Weber-Morris扩散方程,求得二级吸附速率常数和扩散速率常数分别在11.9866~157.55g·mg^-1·h^-1和0.0005~0.0119mg·g^-1·h^-1/2之间,吸附过程由P在沉积物内扩散控制。  相似文献   

9.
鄱阳湖沉积物中磷吸附释放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沉积物是氮磷营养盐的主要蓄积库,它不仅是外来污染物的归宿地,同时其自身营养盐的释放也可对水环境产生重大影响。针对鄱阳湖存在的沉积物磷释放问题,关键环境因子对基质磷吸附的影响规律进行了探讨。通过控制在不同环境因素条件下,上覆水中磷的变化规律探讨,阐明磷在上覆水-底泥界面迁移转化的规律和环境因素对迁移转化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吸附初始阶段,两者含量相差较大,起始吸附速率很高;随着反应时间的推进,两者含量差随之减小;当吸附时间达到30 min时,此时上覆水的平衡质量浓度为8.648 mg·L^-1,两者含量达成平衡。由磷的吸附等温试验同样可看出,随着平衡质量浓度逐渐增加,土壤吸磷量刚开始增加较快,随后增加趋势逐渐减缓直至磷饱和。pH越小,上覆水质量浓度越低,沉积物对磷的吸附作用越强;pH越大,上覆水中TP质量浓度越大,强碱条件下,TP吸收量剧减。在好氧条件下,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远远高于厌氧条件下沉积物的吸附。好氧条件下,反应在4 h内,沉积物对磷的吸附速率最高,随后吸附量很小直至逐渐饱和。厌氧条件下,吸附作用不明显;当反应时间达到24 h后,上覆水磷质量浓度保持不变,此时沉积物磷吸附达到饱和。高溶解氧水平对于控制底泥向上覆水体释放磷,维持水体较低总磷是必要的。温度为30℃,20℃和5℃3种条件下,当反应24 h后,三者均达到吸附平衡。因此,当上覆水的磷质量浓度较低时,高温条件下基质的磷释放速度会高于低温条件下的磷释放速度。研究结果旨在为正确认识、合理评估环境因素对湖泊水体磷的影响提供更为充分恰当的试验依据和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10.
黄河水体硝化过程的模拟实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室内模拟自然条件下黄河水体中氨氮的硝化过程,研究黄河水体悬浮颗粒物的含量与底物浓度对硝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控制的泥沙含量范围内,泥沙含量愈高,驯化期愈短,硝化效率也相应愈高;而底物浓度愈高,微生物的驯化期相应加长,硝化效率则递减.平均硝化速率与含沙量存在对数相关关系(R^2=0.9755),与泥沙上吸附的氨氮量呈线性相关(R^2=0.9805),与底物浓度亦有线性相关关系(R^2=0.9668).在黄河水体模拟实验中,发现7月份水体中的硝化反应符合零级反应动力学.  相似文献   

11.
内分泌干扰物(EDCs)作为一种新兴污染物,具有憎水性、低剂量效应和半衰期长等特征,在全球的土壤/沉积物中已被广泛检测到,并发现已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威胁。本文重点综合评述了近10年来土壤/沉积物中EDCs的来源、浓度水平、空间分布及吸附特性的研究。结果发现,EDCs来源涉及农业、工业和生活等多个方面;空间分布上,一般呈近海地区沉积物中EDCs浓度水平较河流底泥及土壤低,而高度工业化、城市化地区土壤/沉积物中EDCs浓度亦较高;EDCs的吸附受土壤/沉积物理化性质、EDCs自身性质和环境条件的共同影响,一般土壤有机质的含量和成熟度、土壤颗粒的比表面积与其吸附能力呈正相关,黏土矿物类型对EDCs的吸附也有重要的影响;EDCs的吸附能力与其自身的疏水性和结构特征有关;温度升高和溶液p H值增加都不利于EDCs的吸附,而溶液离子强度的增加对其吸附起着促进作用。土壤/沉积物对EDCs的吸附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对其吸附特性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黄河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黄河流域9个沉积物对磷的吸附行为,用修改后的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对吸附实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得到最大吸附容量PAC、Langmuir吸附平衡常数k.利用所得拟合参数通过公式计算方法得到EPC_0,以此判断沉积物是磷"源"还是磷"汇",分析了沉积物组成及其理化性质与磷吸附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各沉积物的吸附,解吸平衡磷浓度EPC_0范围在0.0031~0.109 3 mg/L,,其值也较低,与可解吸的内源磷含量正相关,与地理位置没有表现出相关性.在本研究条件下,在壶口张家湾断面,沉积物对磷表现为"汇";而其他沉积物对磷表现为"源",但释放量和吸附量不大.黄河沉积物对磷的最大吸附容量PAC的范围为0.073~0.454 mg/L,吸附能力较弱,沉积物的最大吸附容量与沉积物的有机质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此外,沉积物对磷的吸附存在明显的固体浓度C_S效应,吸附滞后角随着C_S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同体浓度的增加,沉积物对P的吸附量逐渐降低,但EPCC_0值却增大,体现了颗粒物在磷循环中的两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罗雪梅  刘昌明 《环境化学》2006,25(6):701-704
以枯草芽孢杆菌为接种微生物,研究微生物对沉积物和湿地土壤吸附菲和苯并[a]芘(BaP)吸附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对菲与BaP都可进行生物降解,对菲的利用率明显要大于BaP;接种微生物的土壤与沉积物对菲和BaP的吸附动力曲线与仅有微生物吸附的结果相近似,表明多环芳烃的降低主要是由于微生物的利用造成的;接种微生物后沉积物与土壤对菲的吸附量明显增大,而对BaP的吸附却降低.  相似文献   

14.
黄河水体沉积物对敌百虫和甲拌磷的吸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李桂芝  刘永明 《环境化学》2001,20(3):244-248
对敌百虫和甲拌磷在黄河水体沉积物中的吸附特性进行了研究,观察了pH值和离子强度等因素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敌百虫的吸附过程为一级动力学规律;敌百虫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式,甲拌磷的吸附可用Freundich等温式较好地描述.ph值降低或离子强度增加使敌百虫和甲拌磷在沉积物中的吸附程度明显减小.敌百虫在黄河水体沉积物中的吸附以表面吸附为主,而甲拌磷则表现为表面吸附和在有机碳中的分配作用两种吸附方式.  相似文献   

15.
香港河流沉积物中有机碳对铜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厌氧序列分批滴定装置(ASBT)研究了香港青山湾避风塘和屯门河、城门河、林村河感潮河段沉积物中有机碳对铜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在pH16和pH7的条件下,沉积物中有机碳对铜的吸附特性可用Langmuir等温式描述,铜在不同河流沉积物有机碳中的分配系数差别较大,吸附容量差别较小,H^+可以结合沉积物有机碳的重金属结合位点,导致吸附容量和分配系数随pH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研究了南黄海(32°N)沉积物间隙水中的Fe,Mn,Cu,Co,Ni与其硫化物及粘土矿物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间隙水中的Mn~(2+),Cu~(2+)硫化物趋向于沉淀,Co~(2+),Ni~(2+)硫化物趋向于溶解,Fe~(2+)则有其硫化物的溶解-沉淀控制,Mn~(2+),Cu~(2+)还有其他体系和硫化物体系共同控制其浓度,间隙水中的Fe~(2+)可被蒙脱石吸附,Mn~(2+)被绿泥石吸附,Ca~(2+),Ni~(2+)被蒙脱石、绿泥石吸附,Co~(2+)被绿泥石、蒙脱石吸附,Fe~(2+),Mn~(2+)对粘土矿物吸附剂的专属性要求远比Cu~(2+),Co~(2地+),Ni~(2+)高,蒙脱石是南黄海沉积物中最重要的阳离子吸附剂,绿泥石次之。  相似文献   

17.
2012年4月,在上海市河网采集表层水和沉积物样品各53个,测定其As含量,并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沉积物As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河网表层水和沉积物中As的含量分别为0.47~8.84μg·L-1和3.72~12.65μg·g-1,其中表层水中As的浓度处于中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Ⅰ类水平,沉积物中As的浓度有15个样点超过了上海市土壤背景值,但均低于欧盟标准推荐值;表层水中As的浓度与pH呈显著正相关,说明pH值影响河水中As的迁移和转化;沉积物中As的浓度与总有机碳含量呈显著性正相关,说明沉积物中的As主要与总有机碳结合在一起;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上海市河网沉积物中的As属于低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东部主要河流沉积物的比表面及其地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陈静生  陈江麟 《环境化学》1994,13(6):479-485
本文以N2-BET法和CPB吸附法两种方法测定了我国东部自北至南11条主要大、中型河流沉积物的比表面。从两种方法的测定大原理和沉积物的电镜图谱了解N2-BET法比表面与CPB法比表面的差异。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我国东部河流沉积物比表面的地域分布趋势,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大、中型河流沉积物比表面呈南北高、中间低的“V”型分布,与沉积物中粘土矿物含量的分异规律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