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洁的水资源,是关乎全人类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关键性资源。帮助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水与环境保护领域开展能力建设,解决区域发展不平等性,是联合国面向2030年清洁饮水和环境卫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内涵。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所处的发展阶段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水与环境治理技术和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使得清洁饮水和环境卫生可持续发展目标在落实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以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水与环境卓越中心成立至今在水科技国际合作方面的实践探索为例,分析总结国际合作背景、落实进程与所得成效,探讨未来进一步优化水科技国际合作模式的若干关键要点,为深化"一带一路"倡议下水科技国际合作提供科学建议,以满足增进人类福祉和保护地球环境的重大需求。  相似文献   

2.
运用超效率数据包络分析法(SE-DEA)模型和固定效应回归模型探究中国"十二五"期间环境规制效率的时空差异和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十二五"时期,中国的环境规制综合效率平均值在0.86~1.16范围内波动,产生波动的原因主要是投入的环境保护资源被利用的程度不同。(2)"十二五"时期,中国环境规制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均呈现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的空间差异,东部地区综合效率主要受规模效率的影响,中部地区综合效率主要受纯技术效率的影响,西部地区没有明显的规律性。(3)"十二五"时期,在环境规制综合效率层面,政府干预程度是调节中国环境外部性的正向驱动机制,环境治理投资程度和开放程度则为负向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3.
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Tobit两阶段模型法,对西部地区的环境投资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DEA核算期(2003—2010年)内,西部地区的环境投资效率与中国平均水平相近,且均远高于东部地区;2003—2010年,西部地区全部处于纯技术有效和规模有效的省份只有广西和贵州,而其他省区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纯技术无效或规模无效现象,这些省区不仅存在环保投资资金管理和经营水平上的非有效性,而且其环境治理投入规模也存在非合理性;对环境投资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Tobit回归分析后发现,经济规模和产业结构对环境投资效率有正向促进作用,对外贸易程度、政府规制和公民环保意识与环境投资效率则存在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以2000—2016年中国30个省际的面板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Super-SBM模型、Global-Malmquist-Luenberger指数、STIRPAT模型等方法分析基于"能源-经济-环境"系统下省际生态效率水平及内外部因素对生态效率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中国生态效率均值为0.528,整体上无效。东、中部地区逐渐迈向规模报酬递减阶段。(2)技术和规模是促进生态效率提高的主要内部驱动因素。(3)生态效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呈"U"型分布;由于存在"技术回弹"效应,技术进步对生态效率未表现出显著促进作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城镇化水平对生态效率起抑制作用,而环境规制、对外开放水平、外商直接投资是生态效率提升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5.
中国火电行业SO2排污交易政策研究及框架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美国推行排污交易的发展历程及经验,从总量控制与排污交易的基本内涵出发,阐述排污交易的基本特征.立足于中国当前火电行业SO2排放总量控制的进程,综合分析当前火电行业SO2排放总量的控制方法、边际治理成本差异、定量化管理条件以及社会认同程度可以得出,中国已具有对火电行业实行SO2排污交易的基本条件.在此基础上,设计出中国火电行业实行SO2排污交易的框架体系.  相似文献   

6.
以岛屿典型集水面(水泥路面和水泥屋顶)的雨水径流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雨季和旱季雨水径流的水质历时变化特征,并对岛屿收集雨水用作饮用水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雨季由于降雨强度大且降雨集中,水质明显好于旱季;屋顶受环境及人为因素干扰小,水质好于路面。建议收集雨水顺序为雨季屋顶旱季屋顶雨季路面,旱季路面水质较差,不建议收集。岛屿不同环境下收集的雨水水质分析结果表明,超出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指标主要有色度、浊度、少量金属(铝和铅)、氨氮、有机物和微生物等,且超标指标在降雨初期随降雨时间的增加而迅速降低,之后逐渐趋于稳定。因此,对初期雨水进行弃流可极大改善收集雨水水质。雨水径流饮用水化可行性分析结果表明,根据降雨情况和集水面性质,采取合理的弃流方案并结合过滤和消毒等净化工艺,可实现雨水饮用水化。研究结果可为降雨量丰富的岛屿及东南亚和南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利用雨水解决饮用水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研究与分析了对环境规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首先整合和分析了国外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然后针对中国关于环境规制对经济发展的理论及实证研究情况分别从技术创新与企业生产率、企业成本、行业产出和国际竞争力等方面进行了归纳和研究,最后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得出结论:环境规制对经济发展的最终影响,是多种效应综合作用的结...  相似文献   

8.
孟加拉国是"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国家,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正从"最不发达国家"进入到"发展中国家"行列。同时,孟加拉国是全世界砷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地下水砷污染形成过程与环境地球化学机制、人群砷暴露途径与风险水平、砷中毒机制与控制原理等在全球范围内具有重要研究价值。此外,孟加拉国政府和国际社会为控制饮用水砷污染开展了大量工作,已取得很好的成效。以饮用水砷污染及其健康风险控制为目标,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砷污染控制策略,对于孟加拉国在全国范围内从根本解决饮用水安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识别大气污染治理投资效果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其各自所带来的影响程度具有重要意义.以工业二氧化硫削减变化量表征大气污染治理投资效果,通过对数平均迪氏分解(LMDI)法,探讨了投资规模、地区分布结构和污染治理的技术效率等3个因素对中国大气污染投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全国层面来看,投资规模增加是大气污染治理投资效果提升的主要因素,而投资的地区分布结构和污染治理的技术效率对投资效果的提升作用均逐渐增强,中国大气污染治理投资的地区分布结构逐渐趋于合理,污染治理的技术效率有所提高;从区域层面来看,投资规模的增加是引起东部、中部、西部大气污染治理投资效果提升的主要因素,但东部地区投资规模增加对投资效果的提升作用在逐渐变小,中部地区的污染治理技术效率对投资效果存在负效应,而西部地区的污染治理技术效率带来的效应由负转正.  相似文献   

10.
中国火电企业二氧化硫排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力发电是中国电力工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年来火力发电占中国发电总量的比例基本都在80%以上,这直接导致中国火电企业的二氧化硫高排放量.中国目前火电企业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已占工业排放量的一半以上.近年来,中国火电企业的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不变,但其二氧化硫高排放量正由东部局部地区向中、西部蔓延,这与中国火电企业发展迅速,总体脱硫水平低,东、中,西部地区火电企业脱硫水平差异有关.  相似文献   

11.
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和分析中国省域"无废城市"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趋势,并利用动态面板模型和系统GMM估计考察"无废城市"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中国"无废城市"发展状况在空间上呈东、中、西部递减趋势;在时间上东部区域呈下滑趋势,中、西部地区总体呈倒"U"型趋势。(2)经济发展水平与中国省域"无废城市"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工业污染治理投资的影响较微弱;资源依赖性显著抑制了省域"无废城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能显著改善省域"无废城市"的发展水平;随着环境政策约束的强化,社区环境管理能力和外商直接投资对"无废城市"发展的影响从不显著转为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选取2004—2017年18个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的26个城市,构建评价体系测度了环境规制强度和产业高端化、合理化、集群化等6个方向的产业转型升级水平,利用聚类分析法和面板回归模型探究了环境规制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倒逼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示范区产业转型升级水平和不同污染治理效果逐年上升,转型效果初显且生态环境逐步改善。(2)环境规制对于示范区产业转型升级具有明显推动作用,环境规制对低产业转型升级水平示范区的倒逼作用强于高产业转型升级水平示范区。(3)环境质量指标对于示范区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强于污染控制指标。(4)环境规制对示范区产业信息化方向的促进程度最大,其次是产业国际化,再次是产业合理化和产业集群化,而对产业高端化和生态化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13.
根据1996—2013年中国大陆31个省份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和经济增长的面板数据,在考虑工业废气排放和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的基础上,运用联立方程探究贸易开放程度、产业结构、工业废气污染治理力度、技术进步程度等污染控制变量对工业废气排放总量的影响,以及物质资本存量、劳动力投入量等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分析各区域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和经济增长所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不同阶段的原因。结果表明:(1)全国以及东、中、西部不同区域的工业废气排放总量和经济增长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都呈"倒N"型;且东部已进入经济增长抑制工业废气排放时期,而中部、西部和全国尚处于工业废气排放总量随经济增长而增加的阶段。(2)联立方程表明,产业结构、贸易开放程度、技术进步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是促使各区域所处阶段差异的主要原因。(3)联立方程中部分要素对各区域的影响机制类似,且污染方程中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对工业废气减排的效果甚微。产出方程估计结果表明,各区域污染排放与人均GDP均呈弱正相关关系,说明大部分区域经济发展以环境为代价;且物质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存量对各区域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4.
针对目前中国环境污染严峻的事实,构建包括企业、政府和环境非政府组织(NGO)的三方博弈模型,分析不同情形下的企业最优策略选择。企业最优策略选择取决于其治污成本、社会对环境的认知度、政府治污补贴和排污处罚力度。因此,要解决当前企业排污现实问题,从3个方面采取行动可实现环境规制成本和规制效果的双重优化:(1)政府需要根据社会对环境的认知度、企业治污成本来确定治污补贴和排污处罚力度;(2)要不断降低企业治污成本;(3)通过环境NGO等多种渠道提高社会对环境的认知度。  相似文献   

15.
根据2011—2015年环境统计数据,分析了"十二五"期间城镇污水处理厂固定资产投资、环保投资效益等相关情况。研究发现,中国城镇污水处理厂在"十二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和运行费用不断增加,污水处理能力不断提升,到2015年底,城镇污水处理厂共计5 390座,污水处理能力达17 169万t/d,实际污水处理量达到498.7亿t/a,COD和氨氮的去除量分别达到1 136.8万t和115.8万t。通过分析目前城镇污水处理厂在投资建设、运行维护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对今后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及运行起到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火电行业CO2排放特征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收集了2007年中国火电行业的燃料消耗数据,利用<2006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提供的CO2缺省排放因子,估算了中国火电行业的CO2排放量,分析了火电行业的CO2排放特征.结果表明,煤电机组发电的CO2排放量最高,占火电行业CO2排放总量的93.2%,燃气、燃油机组发电的CO2排放量仅占6.8%.煤电机组构成中,亚临界机组发电的CO2排放量最高,其次为超临界机组,两者的CO2排放量占火电机组发电CO2排放总量的28.4%;超高压、高温高压和中温中压机组发电的CO2排放量共计占21.6%.从区域分布来看,山东省、江苏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南省、山西省、河北省、浙江省、广东省、辽宁省、安徽省的火电行业CO2排放量占中国火电行业CO2排放总量的66.00%,这与火电机组的区域分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从"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两个方面构建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方法测算绿水青山指数和金山银山指数,对长三角15个核心城市2008—2017年"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采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2008—2017年间,长三角地区绿水青山指数呈现波动上升趋势,金山银山指数逐年上升;耦合协调度由初级协调阶段逐步提升为中级协调阶段,"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协调发展程度逐步向好。影响因素分析发现,耦合协调度与经济发展呈现正U型关系;外商直接投资对耦合协调度呈现负向影响;技术进步能够提升耦合协调度;人力资本对耦合协调度的正向影响具有显著滞后效应,人力资本的积累有利于促进"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长期耦合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农村生活垃圾的集中化、科学化处理对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而农户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支付意愿对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具有关键性作用。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分析了三峡库区农户对处理生活垃圾的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农户对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平均支付意愿为48元/a;(2)户主年龄、文化程度以及对环境是否关心对当地农户处理生活垃圾的支付意愿有极显著影响。户主年龄和文化程度对生活垃圾处理的支付意愿的影响为正,说明农户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高,对生活垃圾处理的支付意愿就越强烈。农户对环境的关心程度为正,表示农户越关心环境,对生活垃圾处理的支付意愿就越强烈。最后,提出相关建议:制定政策时要充分考虑农户的个体特征和自身利益;加强教育,提高农户的文化水平;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提高农户的环境认知和环保意识。  相似文献   

19.
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基于2003—2010年中国31个省域的横截面数据和1995—2010年中国整体的时间序列数据,分别从空间和时间层面对工业化与生态环境两大系统之间耦合的多因素关联性和综合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工业化与生态环境两大系统之间的多因素耦合趋势是复杂的,中国省域工业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性具有东、中、西空间分布差异,中国工业化与生态环境耦合性呈现弱"U"型时序变迁规律。  相似文献   

20.
经济与"两高一资"行业超预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环保投资需求偏高、环境管理体制不完善、政策与措施的"时滞效应"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制约了中国COD减排.直至2007年第3季度,COD排放量才首次下降.未来3年,中国COD排放量需年均减排3.5%,减排难度和压力极大.针对如何完成COD减排目标,重点剖析了中国COD减排的形势和面临的内在、外在压力,并从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管理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