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充市近十年酸雨变化特征及降水化学组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南充市2003~2012年城区降水环境监测统计资料,分析了酸雨变化特征及降水离子化学组成。研究表明:这十年,酸雨频率平均为50.4%,2007年降雨量为最高,呈波动递减趋势变化,降水年平均pH值为4.88,呈现"低—高—低"的变化特征,城区酸雨频率和降水pH值月均值变化呈现高低交替的波动趋势。城区降水中主要阳离子成分是Ca2+,主要阴离子成分是SO2-4和NO-3。(SO2-4/NO-3)比值逐年下降,平均比值为7.82,酸雨污染类型仍以硫酸型为主;降水(NH+4+Ca2+)/(SO2-4+NO-3)和Ca2+/NH+4比值呈波动性变化,2007年分别达到最高值为6.71和50.27,除2010年比值均较低小于1外,近年来均有增加趋势,表明碱性离子缓冲能力增强了,降水酸度降低,pH值增加,但2007年pH值较低,主要与降雨量有关。综合分析,降水酸度不仅是酸性离子和碱性离子中和作用,也受其他离子浓度和降雨量、风向等气候条件、距离传输以及地形等影响。  相似文献   

2.
中国南方酸雨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阐述了酸雨的危害、近几年中国南方地区酸雨的污染的时空分布状况、酸雨的成因等3方面的内容。研究表明:我国南方酸雨区的酸雨污染状况基本上处在一个稳定的时期。降水pH〈5的区域有从长江中上游向长江中下游发展的趋势;在时间分布上,秋季冬季降水pH低,酸雨发生的频率高;春季夏季降水pH高,酸雨发生的频率低。在酸雨的成因上,着重讨论了大气性质、污染物的迁移和扩散、气候条件、大气中颗粒物浓度以及土壤性质对酸雨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成都市区酸雨变化及降雨化学组成分析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依据成都市1995~2003年城区酸雨监测统计资料,本文对成都市城区酸雨的变化特征、离子化学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城区降水酸度变化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酸雨频变化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1999年和2000年酸雨年均酸度及频率情况都较好,之后出现反弹;降水中离子含量高,雨水污染严重;降水中CSO2-的比值正在逐步缩小,酸雨状况转变为硫/CNO-34酸型和硝酸型并重的局面,大气污染物中NOx的贡献率正在升高。灰色关联分析表明:降水pH值与雨水中碱性阳离子的关联序为NH+4>Ca2+>Mg2+>K+>Na+;降水pH′值与雨水中酸性阴离子的关联序为Cl->F->SO2-3。4>NO-  相似文献   

4.
酸雨,对人类生活和生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了解昆山市酸雨污染状况及其变化特征,根据昆山市2011~2020年降水监测数据,对酸雨的变化特征、变化趋势、离子化学组成、各离子间的相关性及酸雨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11~2020年昆山市降水的pH年均值总体呈升高趋势,酸雨频率总体呈下降趋势;酸雨呈季节性变化,冬季酸雨频率最高,夏季酸雨频率最低;大气降水中主要阳离子为NH+4和Ca2+,主要阴离子为SO42-和NO-3;降水中的SO42-和NO-3的比值在逐年缩小,从2014年的3.80逐步下降到2020年的0.97,硝酸根离子浓度呈波动变化,但变化不显著,酸雨的特征由硫酸型转化为硫酸-硝酸复合型。因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加强工业废气和机动车尾气等的综合治理,从而减少SO2和NOX的排放,是...  相似文献   

5.
为了更有针对性地治理酸雨污染,利用宁波市沿海站点2006~2020年降水量、pH及化学组分观测资料,分析了其酸雨污染特征及关键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宁波市沿海降水年均pH值在4.40~5.37之间,酸化程度总体呈减轻趋势,但酸雨频率没有明显改善,仍呈高发态势。pH值季节变化特征明显:夏季高、冬春季低。2020年宁波市沿海降水中总离子当量浓度为335.31μeq/L,比2006年下降约52%。SO42-、NO-3是主要阴离子,两者之和占比约30%~50%;但2016~2019年Cl-占比最大。NH+4是主要阳离子,占12%~31%,其次是Ca2+和Na+。阴离子和阳离子浓度年变化升降趋势一致程度高,是酸雨污染状况难以改善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对NOX的控制力度不及SO2以及机动车尾气排放的增加,NO-3的致酸...  相似文献   

6.
利用青南地区1961~2017年14个气象站逐日降水量,采用线性趋势、M-K突变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地区近57年降水的变化特征以及地域性差异。结果表明:青南地区年降水量、降水强度呈现增加趋势,降水日数反呈减少趋势,尤其以较小强度降水日数减少趋势明显,21世纪以来的近10多年是降水量最充沛、强度最强的时期;降水变化呈现季节性差异,除夏、秋两季降水日数呈减少趋势外,其余各季降水指数均呈增加趋势且春季增幅最大;降水强值区位于澜沧江源区南部和黄河源区,弱值区位于长江源区北部;年降水量和降水强度的突变增加发生在本世纪初;三代表源区中长江源区降水条件最差,黄河源区居中,澜沧江源区最理想,但长江源区为降水量及降水强度增长速率最快的源区。  相似文献   

7.
四川盆地降水背景点及其降水化学组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对四川自然保护区降水化学组份的研究,作为四川盆地的酸雨背景值,并与国内其它降水背景值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四川降水背景值pH>5.6,pH值变化相对比较稳定,降水化学组份浓度较低,也说明盆地外来源的污染物对盆地内的贡献是不明显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长势良好且树龄相同的木兰科植物白兰花(Michelia alba.DC)为实验材料,采用盆栽方式,用模拟酸雨的处理方法,研究了其在模拟酸雨胁迫下的抗氧化酶系统和丙二醛(MDA)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pH2.0酸雨比pH3.0和pH4.0对白兰花的影响更大,到第六次喷施酸雨时,SOD、POD、CAT酶活性均低于对照;各处理MDA含量在第六次处理时达到最高值,且均与对照呈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酸雨胁迫对白兰花的影响较大,白兰花在酸雨胁迫下抗逆性和耐受性较弱,其结果为酸雨控制区选择城市绿化植物提供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用灰色系统理论GM(1,1)建立大气降水中酸雨pH值的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灰色系统理论GM(1,1)建立了大气降水中pH值的预测模型。经三种不同方法检验。对我市1990—1993年大气降水中酸雨pH值进行了预测,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
绵阳市大气降水pH值时空分布及酸雨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菁  黄建  文燕  李谦 《四川环境》2002,21(2):72-75
通过对绵阳市9个测点1998-1999年大气降水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并结合历史数据,对大气降水pH值的时空分布及酸雨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绵阳市大气降水酸化严重,除主要受本地区大气污染影响外,还受大气中、长距离输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宜宾市酸雨pH值预测的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酸雨pH值受酸性离子(有机酸、无机酸)和碱性离子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之间存在多重相关性。用一般最小二乘回归法建模预测pH值,估计参数存在着很大的误差,而且物理意义明显不足。本文以宜宾市区2002-2003年的27组降雨监测数据作为样本数据,应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技术建立pH值预测模型,克服了自变量之间的多重相关性的问题。与最小二乘回归法相比更具有先进性,计算结果更为可靠;在确定了模型可行性后,分析比较了影响宜宾市区酸雨pH值的离子的重要性和离子来源。  相似文献   

12.
酸雨控制区划分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环保局发布了“酸雨控制区”划定范围,其目标为:使“酸雨控制区”中酸雨恶化的趋势得到缓解,到2010年,“酸雨控制区”中降水的pH值小于4.5的面积比2000年有明显减少。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和电力、煤炭等有关部门要按照要求,制定有关规划...  相似文献   

13.
利用秦皇岛市1954—2016年逐日降水资料,运用线性趋势法、累计距平、方差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近63 a来秦皇岛市年、季、月自然降水总量与雨日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秦皇岛市年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15.5 mm/10 a;夏、秋季降水量呈减少趋势,春季呈增加趋势,冬季变化不明显;1月、2月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7月—10月呈减少趋势,2月—4月、11月—12月呈增多趋势。年雨日明显减少,平均每10 a减少3.05 d,雨日的减少主要表现为小雨日数的减少。年降水强度变化不大,夏、春季降水强度呈增加趋势,秋季呈减小趋势,冬季变化不大。由上可知,年降水量和雨日的同步减少是秦皇岛市近63 a降水变化的明显特征,因此,秦皇岛市自然降水资源呈减少趋势,夏、秋两季变干明显。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广元市2011年9月~2012年9月的降水监测数据为基础,对降水的化学组成进行统计分析,并依据2004~2012年的降水监测统计资料,对酸雨污染变化趋势进行探讨。结果表明:降水中主要阳离子为Ca2+和NH+4,主要阴离子SO2-4;酸雨类型主要为硫酸型;降水的酸度应该受多种离子综合影响;广元市酸雨污染总体趋势稍有减轻。  相似文献   

15.
降水作为高海拔气候敏感因子之一,其对植被生态分布格局和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利用兴海地区1961~2015年实时降水观测资料,采用最小二乘法对该区降水量、降水日数和降水强度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探讨。结果表明,小雨降水日数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 8d/10a,中雨和大到暴雨的降水日数呈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0. 19d/10a和0. 17d/10a,小雨和大到暴雨的降水强度呈增加趋势,而中雨降水强度呈下降趋势。另外,冬半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 1mm/10a;冬半年降水日数均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 3d/10a,冬半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均未通过显著性检验。由此可见,兴海地区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变化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四川省酸雨污染现状及趋势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本文从酸雨成因入手,根据全省降水监测数据等资料,对四川省酸雨污染现状及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省酸雨法污染面积广、频率高;酸度强,近五年,酸雨频率有下降趋势,但降水酸度无明显减弱,酸雨污染形势依然严峻;降水组份中,硫酸根离子和硝酸根离子比值逐年下降,说明大气污染特征已由煤烟型转为煤烟型与机动车尾气混合型。  相似文献   

17.
用西宁市区1992~1994年178个酸雨观测降水样本,对降水的pH值和电导率做了统计,并结合气象条件进行了分析。经统计分析发现:西宁市区酸雨降水样本9个,酸性降水量达106.5mm,酸雨的频率为5.1%,占总降水量的8.69%,降水的年平均pH值(pH)为6.46属中性,酸雨多发生在暖季(5~9月)。  相似文献   

18.
陈翔  张勇  王文  但德忠 《四川环境》2011,30(3):29-33
根据江油市2001~2009年的监测资料,首次分析江油市降水PH值的状况和变化.在降水酸碱类型的频率分布统计特征的基础上,探讨江油市降水pH值的季节分布特征及夏季酸雨的成因,并提出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9.
长江黄河源地气候变化诊断分析   总被引:36,自引:2,他引:36  
根据长江源地伍道梁,托托河两站,黄河源地玛多站分析了近40年江河源地气温、降水的变化。结果表明两地年平均气温总体呈变暖趋势,黄河源地温度变化倾向率大于长江源地。黄河源地最高、最低气温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变化,即最低气温趋向上升,而最高气温却趋向下降。长河源地最高、最低气温不存在非对称变化,但是最低气温的上升趋势大于最高气温的上升趋势,两地气温日较差显著减少。长江源地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而黄河源地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长江源地降水减少主要发生在夏季,黄河源地降水增加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  相似文献   

20.
利用格尔木市气象台2008—2018年大气降尘量及同期的气象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和图表说明、物理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格尔木地区降尘量年、季、月际变化,同时分析了影响大气降尘量变化的气象因素。结果表明;格尔木地区年平均降尘量总体呈波动略减少趋势,减少倾向率为5.8g/m2·10a;春、夏、冬季的降尘量呈减少趋势,春季减少最明显,秋季的降尘量呈增加趋势,增加倾向率为4.2g/m2·10a; 3月、9月、10月份降尘量呈增加趋势,其余月份降尘量呈减少趋势。降水、相对湿度与大气降尘量呈负相关,大风、沙尘暴与大气降尘量呈正相关,沙尘天气是影响格尔木地区大气降尘量的主要因素,沙尘天气越多,大气降尘量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