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鞠静 《环境》2010,(3):28-29
<正>小朋友们积极参与环保,努力为亚运出分力,相信他们的小手还牵动了无数的大手。今年,以"绿色亚运、和谐亚洲"为主题的第十六届亚运会将在广州举行,作为东道主,自然非常期待这一时刻的到来。为了支持这  相似文献   

2.
《环境》2010,(11)
<正>由广东省环境保护厅、省文明办、广州亚运会组委会环境空气质量保障部共同主办的"畅享绿色出行,迎接激情亚运""绿色穿越"活动10月17日在广州正式启动,10月26—30日,活动车队沿着亚运火炬传递路线依次穿越了中山、江门、珠海、东莞、深圳、惠州、汕尾、清远、肇庆、佛山等十个城市。  相似文献   

3.
<正>2010年5月28日,为配合广州市委、市政府全力打造"绿色亚运"的战略目标,广州市环境科学学会联合中国移动广东省分公司广州公司、珠江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燕塘乳业有限公司等单位在广州大厦举办"2010’广州环保科技年度论  相似文献   

4.
2010年广州亚运期间空气质量与污染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利用2010年11月4日~12月10日广州地区NO2、O3、SO2、PM、能见度实测资料,区域空气污染指数RAQI及大气输送扩散特征参数,分析广州亚运期间空气质量与气象条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亚运期间空气质量比亚运前后好,能见度比亚运前后大,PM1和PM2.5浓度比亚运前后小,能见度与PM1和PM2.5有较好的反相关;亚运期间NO2和SO2日均值和小时均值均达到国家一级标准,PM10日均值和O3小时均值均满足国家二级标准,污染物得到较好的控制;广州地区SO2受本地源和外地源远距离输送叠加影响,NO2受本地源影响较大;广州周边城市NO2、SO2和PM10有向广州输送的潜势,而广州O3有向其周边城市扩散的潜势;亚运期间污染气象条件比亚运前后有利,亚运期间污染物浓度降低得益于政府实施的减排措施及良好的气象条件.  相似文献   

5.
为配合广州市委、市政府打造"2010年广州绿色亚运"目标,全面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广州市环境保护局于2009年全面启动脱硝工程建设,成为继北京之后,第2个全面开展烟气脱硝工作的城市,力争2010年广州亚运会前全市火电企  相似文献   

6.
图片新闻     
2010年11月12日,第16届亚运会将在我国广州开幕,广州人民提出了"和谐亚运、绿色亚遁、文明亚运”和“争做好市民.当好东道主”的口号。  相似文献   

7.
亚运时段广州大气污染物来源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8,自引:9,他引:9  
利用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Nested Air Quality Prediction Model System,NAQPMS)研究2006年亚运时段广州的空气质量状况,同时结合污染源追踪方法,分析珠三角各城市的源排放对广州全市、广州二环以内市区、广州6个亚运加强观测站的污染物浓度贡献.结果表明,NAQPMS模式能较好地反映广州各污染物(NO2、SO2、PM10)浓度的变化;广州全市、广州市区、6个亚运加强观测站的污染物最主要来源于本地排放,而周边城市以东莞的贡献最大.3个源受体中,广州市区受本地排放的影响最显著,来自本地的NO2、SO2、PM10的月均贡献率分别为89.5%、75.4%、86.7%;东莞则对6个亚运加强观测站的影响最为突出,其NO2、SO2、PM10的月均贡献率达9.3%、23.8%、21.7%,而日最大贡献率高达19.3%、40.2%、48.7%.因此在大力削减广州本地污染排放的同时,对周边城市特别是东莞实施区域联防联控,将能有效改善亚运场馆附近的空气质量.  相似文献   

8.
为践行一个"绿色亚运"的承诺,广州重金治水、治气,城市环境从"灰天污水"逐步实现"蓝天碧水"。我们相信,绿色亚运必将成为广州环境转变的重要契机,带动经济增长模式的新思考,促进广州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佳亮 《环境》2010,(11):36-39
在所有为"绿色亚运"所做的努力之中,广州亚运城是反映广州人居环境改善成果的一面镜子。这座被誉为"节能环保之城"的亚运城坐落于广州南部风景独特的莲花山风景区的南麓、莲花山水道西岸,用地面积2.73平方公里,绿地率高达54.2%,包括运动员村、技术官员村、媒体村、媒体中心、后勤服务区、体育馆区及亚运公园七大部分,贯穿其间的是广州市政府倾力打造的各项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场馆利用通风采光完成节能降耗、真空垃圾收集系统有效避免了垃圾收集过程中的视觉和嗅觉污染、火炬燃烧不产生有害燃烧物……可以说,亚运城是一座颇具特色的节能环保之城,是对生态建筑含义的完美演绎。  相似文献   

10.
亚运期间,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通过18个子站组成广州亚运空气质量监测网,每天开展全市空气质量信息和未来12、24、48、72h空气质量预报信息发布和预警等各项工作。据统计,亚运期间,广州市空气质量优良比例达100%,18个主要监测点每天监测结果均符合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广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在亚运大型活动水域、亚运涉水竞赛项目水域、亚运景观用水水域、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及跨  相似文献   

11.
于2010年11月4~30日在广州城区每天昼夜各采集一个PM2.5样品.对样品进行有机碳、元素碳和水溶性离子分析,同步收集了在线PM2.5浓度、大气消光系数(bext)以及气象因子,探讨了PM2.5特征及其与大气消光系数的关系,并利用修正后的IMPROVE消光系数方程重建大气消光系数.结果发现:亚运期间PM2.5日均值质量浓度为(77.0±24.4)μg·m-3,比亚运前低27.8%.PM2.5和相对湿度是导致霾天气的重要因素.亚运期间大气消光系数为418 Mm-1,比亚运前低28.3%,(NH4)2SO4、POM(particulate organic material)和LAC(light-absorbing carbon)是主要贡献因子,贡献率达到87.0%.广州及其周边城市采取的减排措施对于缓解亚运期间广州城区的霾天气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2.
《环境》2010,(10):36-37
第十六届亚运会即将在广州举行,广州石化作为广州地区最大的能源企业,加大环保投入,加快油品升级步伐,为"绿色亚运"、"平安亚运"履行应有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3.
江舜茵 《环境》2010,(11):10-11
或许在广州生活的人没有一个不为这里的空气质量差而烦恼的。2008年钟南山院士在"珠三角大气污染防治高峰论坛"上的言论更是令所有广州人震惊——"我们的临床实验显示,50多岁的(广州)人开出来的肺是黑色的,如果还是鲜红色,则不是广州人。这主要是广州人吸入了大量炭黑污染物。"广州的空气质量监测已有好些年赶不上国家标准,灰霾天气的数量不断增多,环保治理已刻不容缓。借着亚运契机,广州掀开空气治理的新篇章,力求给世界一个满意的答复。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亚运前珠江广州河段前航道河道沿程排放污水,包括河涌污水和排放口污水,以及境内外上游来水等水污染物贡献程度,并预测识别广州亚运会珠江前航道主要水环境影响因素,提出前航道水环境保障的对策建议,为亚运水环境保障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环境》2010,(10):42-43
早在申亚之初,广州就已提出"绿色亚运"的口号和承诺。"绿色亚运"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打造蓝天白云"的优美环境。2004年申亚成功后,广州便开始将亚运空气质量保障工作分为八个阶段逐步推进。目前,已推进到第六阶段既最关键的攻坚期。接下来的第七阶段,将在亚运会举行期间实施更严格的监管减排和应急减排措施,并与周边城市联动,做好亚运会空气质量保障工作。  相似文献   

16.
黄慧诚 《环境》2013,(6):34-35
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产业结构和布局不合理、畜禽养殖和面源污染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近期广州水质出现较大反弹。"珠江水质重回V类,多条河涌复臭。""污水直排流溪河菜农不吃自家菜。""东濠涌脏了,荔湾涌也臭了。"连日来,媒体纷纷报道广州水污染反弹,河涌复黑复臭,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时隔亚运两年多,广州水质现状如何?原本变好的水质为何会反弹?为此新华社《环境》电视栏目来到一线一探  相似文献   

17.
为配合广州市委、市政府打造“2010年广州绿色亚运”目标,全面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广州市环境保护局于2009年全面启动脱硝工程建设,成为继北京之后,第2个全面开展烟气脱硝工作的城市,力争2010年广州亚运会前全市火电企业全部安装降氮脱硝设施,削减氮氧化物排放量3.6万t/a。  相似文献   

18.
广州亚运会对水环境质量保障提出较高的要求,水环境监测是水环境质量保障的重要一环,本文在全面分析了广州亚运会所面临的水环境质量压力和水环境监测所遇到难度,从监测环节和保障环节介绍了广州亚运水环境质量保障监测系统的建立思路、组成和特点,并对其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9.
通关文牒     
《环境》2010,(11):22-23
由广东省环境保护厅、省文明办、广州亚运会组委会环境空气质量保障部共同主办的“畅享绿色出行,迎接激情亚运”“绿色穿越”活动10月17日在广州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20.
刘丹 《环境》2010,(9):38-38
8月25日,广州、佛山、肇庆三市环保部门召开了广佛肇经济圈环保专责小组联席会议,三市共50余人参加会议。联席会议总结了近期广佛肇经济圈环保合作项目进展情况,讨论审议了《广佛肇迎亚运整治区域流域污染联合行动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