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紧急救助员在应急救援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一)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我国的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较为严重,由于救援不及时,往往延误最佳施救时机,扩大事故后果.紧急救助员作为一种新的职业由家正式公布,目的是在紧急情况下及时有效进行救援,实施现场救护,最大程度的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紧急救助员的任务是在发生紧急情况后,作为第一目击人及时在第一时间施救,及时处理事故现场,协助指挥尽快疏散人员和为挽救受伤人员的生命赢得宝贵的时间.紧急救助员属于志愿者的一种,也可以实行国家认证,经过专门培训、具有一定技能的自愿应急救援人员,是专业救援队伍的重要补充,是我国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紧急救助员是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补充,是事故应急救援的社会基石,提高这些兼职应急人员的基本应急能力和素质,对紧急救援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根据国家标准中要求的紧急救助员的职责,详细介绍了紧急救助员应具备的心理、身体、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概括了紧急救助员应具备的基本应急能力,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培养紧急救助员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四项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3.
紧急救助员是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的补充,是事故应急救援的社会基石,提高这些兼职应急人员的基本应急能力和素质,对紧急救援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根据国家标准中要求的紧急救助员的职责,详细介绍了紧急救助员应具备的心理、身体、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概括了紧急救助员应具备的基本应急能力,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培养紧急救助员基本素质和能力的四项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正紧急救助是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SARS事件后我国形成了以政府救援机构为主、社会救援组织为辅的紧急救助体系,但各种突发事件和事故灾害造成的人员损失也凸显出紧急救助力量的不足和紧急救助技能的严重缺乏。加强紧急救助员队伍建设,提高紧急救助的社会化和专业化水平,对稳定社会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紧急救助行业是应对风险社会的重要保障。作为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和事故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绝大  相似文献   

5.
陈家宽  陈霞 《安全》2013,(8):5-7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各级对安全生产应急救援工作的重视,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体系、预案、法制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因盲目施救、施救不当、应急救援不力、应急处置不及时、应急物资储备缺失、蓄意瞒报迟报漏报等原因导致的人员伤亡扩大生产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造成了更大的人员伤  相似文献   

6.
正"报告,某煤矿201采区+380区段南运巷掘进工作面发生透水事故,请求支援!"6月28日9时20分,福建煤电股份有限公司矿山救护队突然接到来自公司的紧急指令,要求救护队立即赶往现场进行施救,确保人员安全。一场"井下搜救+地面施救+空中救援"空天地一体化综合应急救援演练迅速  相似文献   

7.
快速钻孔技术在煤矿应急救援中的实践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煤矿井下常发生透水、火灾、冒顶等事故 ,工作人员被困在灾区而救援人员又无法靠近灾区时 ,设法尽快下井 ,建立直达灾区的通道进行施救以及消除灾情、恢复生产 ,是煤矿应急救援的主要任务。笔者提出地面快速钻孔技术在此领域的实践应用 ,为实现快速透巷、快速施救增加了一条有效途径。此项技术如能继续改善和配套使用 ,必将有效降低生产事故造成的损失并促进我国煤矿应急救援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8.
数字     
正8月19日下午,重庆市应急管理局接到求助,郭家沱有人被困在家中,目前已处于江心位置。在冲锋舟施救未果后,重庆市应急管理局指派航空应急救援总队派出直升飞机前往救援。经过1小时左右的紧急救援,重庆江北区郭家沱码头被困江心的两名群众被平安救出。  相似文献   

9.
正现在应对突发事件不能采用人海战术,要进行专业救援、科学施救。组建应急管理部,整合相关救援力量,使其更专业化、职业化,能更好地实现专业救援、科学施救。我国目前对突发事件的监测能力比较弱。如果能及时监测预警,有些灾难就可以避免,或者减少伤亡。突发事件发生后,我们需要提高处置救援能力,利用无人机、机器人、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获取灾情,帮助应急处置决策。应急管理部的组建,对于构建统一指挥、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国家应急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是人民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建立一套完善的民用运输机场应急救援体系,可以对发生在机场和机场周边地区的民用航空器紧急事件及各类非航空器紧急事件进行快速有效的施救,减少各类紧急事件中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笔者对美国民用运输机场应急救援计划、消防设施设备、人员培训与演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考察,希望所述能够对我国民用机场应急救援工作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1.
近日,交通部救捞局有关人员指出,“十一五”后三年,我国将集中力量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在我国沿海形成覆盖全面、部署周密、海空协同、水陆兼顾、动态待命、反应迅速的抢险救助打捞网络,达到“有求必应、有险必救”。专业海上救助力量对重点海域发生的重大以上险情,在恶劣海况条件下第一时间抵达现场施救,应急到达时间不超过90分钟;其他离岸50海里内重要干线航道和主要港口应急到达时间不超过150分钟。  相似文献   

12.
正新闻11月12日,山东省聊城市青银高速高唐境内因突发团雾,发生两处多辆车碰撞起火的燃烧事故,就在救援人员紧急施救时,一辆私家车从事故现场后方的应急车道中驶来。根据监控画面显示,该车驾驶员在看到事故现场后,不仅占用应急车道,将车停在了事故后方,而且该车还存在用纸片遮挡车辆号牌的情况。同时,在车辆  相似文献   

13.
2013年6月25日,为期3天的第四届中国国际应急技术与装备展览会在全国农业展览馆举行.围绕"以人为本、科学施救"的主题,本次展会展出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涉及预防监测、抢险救援等方面,提倡应用科技装备进行科学施救,减少救援人员的伤害. 记者在参观展会时,发现国内厂商的科研产品有了长足的发展,国外的应急救援装备也以其独到的特点,吸引着大家的眼球.国外厂商生产的应急救援装备中,既有大型的救援指挥车辆、现场搜救设备、医疗救护装备等,也有灵巧轻便、安全高效的小型救援装备.这些小型救援装备因体积优势,方便救援人员携带进入危险区域,更好地发挥了保障救援人员生命安全的使命.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抢险救援救助工作的广泛开展,抗灾能力的增强,人民群众增强了安全感,减少了损失,并带来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前不久,公安部首次明确了公安消防部队参加社会抢险救援的六大范围,它们是:参与处置各种化学危险品泄漏事故;参加洪灾、风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抢险救灾;参加空难、重大交通事故的抢险救援;参加建筑物倒塌的抢险救人;参加恐怖袭击和破坏等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在有关单位和群众遇险求助时的救援、救助工作等。2001年4月成立了中国紧急救援队,为保证抢险、救援、救助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年2月24日…  相似文献   

15.
建立一套完善的民用运输机场应急救援体系,可以对发生在机场和机场周边地区的民用航空器紧急事件及各类非航空器紧急事件进行快速有效的施救,减少各类紧急事件中人员的伤亡和财产的损失。本文作者对美国民用运输机场应急救援计划、消防设施设备、人员培训与演练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考察,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由于应急管理和应急准备得到加强,及时施救、科学施救、有序施救、安全施救,化解了不少事故险情,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相似文献   

17.
煤矿紧急避险体系构建与应急救援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构建煤矿井下紧急避险体系结构,打造基于紧急避险设施的应急救援体系,分析国外矿业发达国家紧急避险理论和应急救援案例,研究煤矿紧急避险建设及相关参数,探讨紧急避险体系构建中的国家层面概念定义、立法保障、救援体系、避险安全文化及评价等关键问题,设计出以危险源感知为基础的"感知-避险设施-运行"3层紧急避险体系结构。采用应急管理阶段理论与方法,构建基于紧急避险"感知-避险-救援"应急救援模型,并对救援模型的可行性进行模拟。煤矿井下紧急避险体系构建要有国家标准和立法保障,紧急避险3层体系结构为避险系统建设提供指导,救援模型为应急救援体系打造提供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8.
2月28日至3月1日,全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暨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推进会议在福建省龙岩市召开,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副局长、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主任王德学在会上明确要求:"到2013年地下矿山全部安装使用监测监控、人员定位、紧急避险、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讯联络六个系统。"  相似文献   

19.
2月28日至3月1日,全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工作暨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推进会议在福建省龙岩市召开,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副局长、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主任王德学在会上明确要求:"到2013年地下矿山全部安装使用监测监控、人员定位、紧急避险、压风自救、供水施救、通讯联络六个系统。"  相似文献   

20.
<正>2015年8月12日,天津港"8·12"瑞海公司危险品仓库发生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造成严重伤亡,其中消防员伤亡惨重,由此在全社会引起关于应急救援的深刻反思:在抢险之前,危化品事故应急响应机制是否健全?在启动应急方案时,是否对事故等级和相应措施有准确预判?在救援过程中,组织救援的指挥人员和施救人员是否具备处置危化品火灾的专业技能和风险判断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