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关于中国企业环境管理体制的调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新  高彤 《环境保护》2001,(1):12-14,47
政府、企业和公众在环境管理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过分强调政府的作用,忽视企业的环境管理,或只重视污染治理设施项目的实施,而忽视企业环境管理体制的健全和完善,必然会导致环境管理陷入误区。为此,我们对重庆市和云南省六家国有企业的环境管理状况进行了调研,对企业环境管理的障碍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激发企业自觉意识、加强企业环境管理提出了四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环境行为及调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也逐步建立,企业将表现出三类不同的环境行为,为矫正,引导企业的环境行为,必须建立有效的经济调控手段和强有力的法制保障手段。  相似文献   

3.
企业环境管理行为的动机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保时代的到来及现代企业管理制度的建立,企业表现出三种不同的环境管理行为。本文对其动动机结构和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可为矫正和引导企业环境管理行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环境行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文章分析了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对企业环境行为的影响和作用,讨论了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企业的环境目标、环境政策、环境管理及保投资取向。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环境行为应是主动型、预防型和环境友善型的,企业的发展方式应是低消耗,低污染,低环境风险的持续发展方式,企业的环境管理应是法制管理和全员管理。  相似文献   

5.
试论企业内部环境管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试论企业内部环境管理杨邦家(西南铝加工厂环保处重庆)1企业环境管理现状企业内部环境管理决定于企业内部环境保护组织机构的素质,而素质的好坏,又与企业领导对环境保护工作日益重视的程度无不相关。随着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开展,继国家环保法之后,水污染...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为切入口,阐述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提出企业要想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一齐抓。同时,就企业如何走可持续局长之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7.
简要回顾了企业环境管理信息化历史,分析了其现状与发展趋势,提出实施环境管理信息化及EMIS系统建设工程,是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并讨论了企业建设EMIS系统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8.
由于全社会对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重视,企业作为环境污染的主要源头,开始发布企业环境报告书,以公开自身的环境信息,接受社会的监督。本文从环境报告的定义及其发展历程入手,分析各国与我国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现状,并通过对比独立环境报告与财务报告在目标、使用者、内容、审计四个方面的新进展,提出我国企业实施独立环境报告的必要性。[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日本企业的环境责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的许多企业都未将环境管理、指标、社会责任等纳入企业成本、运营和规划中,他们认为这会给企业带来负担。也无必要,这种情形与现阶段的中国企业有着非常类似的“价值取向”,我们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中国的同行们带来一些思考和借鉴,从而使得我们的企业更绿,环境更清洁,社会更可持续。[编者按]  相似文献   

10.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经济地位日益突出,从而带动了作为企业 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环保工作的发展。从总体上来说,目前企业 环保工作处于政府环保行政管理部门的从属地位,企业环境管理的积极性以 发挥,也无法保证政府环保政令的畅通,二者之间的差异也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影响了整个环境质量的提高。因此,笔者通过分析企业与政府环境管理的差异性,探讨环境管理体制改革的切入点,更好地激励企业环境管理的积极性,提出个人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环境侵权民事责任浅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阐述了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分析了环境侵权民事责任的特点及责任方式,提出了有关环境侵以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的建议,如扩大环境侵权民事责任外延,加重赔偿额度,具体蛤确责任主体等。  相似文献   

12.
建筑施工产生噪声、粉尘、振动等环境污染。因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分属不同主体,对其在承担环境污染民事责任方面的存在的不同认识。应根据法定情节确定由建设单位承担责任或由建筑施工单位承担责任或两者承担连带责任。  相似文献   

13.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in the supply chai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 continuing trend in outsourcing increases the complexity of supply chains. Global supply chains extend over numerous echelons of countless companies. In parallel, the company-internal view on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is being challenged as customers and legislation alike broaden a company's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to include organisations' upstream as well as downstream in the supply chain. Therefor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beyond corporate boundaries, i.e. in the supply chain. A cross-industrial study based on 16 case studies in Finnish 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s sheds light on various dimensions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of product and process supply chains. Conclusions were drawn for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as well as for the role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 extending environmental demand over several echelons and diverse industries.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环评制度的独特运行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比了国内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运行机制发现,发达国家环评制度的有效实施依赖于污染追责制度,而我国环评制度对污染追责制度的依赖性较小,形成了独立发挥作用的运行机制. 我国环评制度的缺陷体现在:①缺乏解决信息成本问题的有效途径;②部门权力边界限制了环境管理的激励约束能力. 据此,建议我国环评制度从2个方向加以改进,一方面完善污染追责制度,建立环评制度对污染追责制度的依赖关系;另一方面,延续过去环评制度的改进方向,继续独立于污染追责制度之外,使环评制度独立、有效地针对项目主体发挥激励和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环境刑事法律责任在环境刑法中的地位入手,对我国环境刑事责任的理论研究作了分析,指出我国环境刑事责任实现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环境刑事责任实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随着环境保护部近年来众多环保举措的提出,企业的环境责任研究引起了学者和相关政府机构的重视。企业环境责任评价有利于提高企业环保意识和规范企业的环境行为,但目前仍缺乏相关机构对企业环境责任评价体系的独立研究和实践。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企业环境责任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引入了企业环境责任评价的必要性;在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构建了企业环境责任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对评价成果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企业制度改造带给环境保护新的问题,企业应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分析了新的企业制度的特点以及它对环境保护的影响。提出应通过立法引导企业承担起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8.
全面实行环境行政执法责任制是保障环境法律,法规,规章有效实施的重要举措。环境行政执法责任制必须依法作出。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将实行环境行政执法责任制的重点放在违法行政的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上,同时应结合国家公务员制度加大考核力度以促进依法行政。  相似文献   

19.
环境责任原则的变化反映环境意识的发展。环境责任原则是环境意识深化的外在表现,而环境意识的深化使环境责任原则的含义不断扩展与延伸。分析我国环境责任原则的发展历程,比较我国环境责任原则与国际通行环境责任原则的异同。阐述环境意识发展的一般历程。  相似文献   

20.
电子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属于逆向物流。阐述了我国电子废弃物物流的特点和模式,系统分析了电子废弃物物流框架,重点阐明在电子废弃物回收再利用中各责任方的安全职责:电子产品生产者具有全面责任;消费者具有经济责任和物质责任;政府管理部门具有宏观调控和监督协调责任;物流方有微观控制和安全保管的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