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河流是湖泊物质运移的重要通道,对湖泊生态系统有重要的影响.各矿质元素及营养物质迁移、累积使得河湖交汇处成为重金属元素和营养物质的汇库.通过对太湖的入湖河流及其与太湖交汇区域不同植物群落沉积物中矿质元素、有机质含量分析.结果表明:河流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含量是其与太湖交汇区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含量的4~5倍.而元素间的相关系数因不同的生态环境存在差异,且P、Ca、Cu、Sr与其它元素间在河湖交汇区及定向河道均无显著相关关系;而SOM在河湖交汇区有强相关,而在河流中则否.  相似文献   

2.
对太湖、南四湖、白洋淀三个不同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进行采样,采用Tessier连续提取法,测定了3个湖泊表层沉积物中Cu、Zn两种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并初步探讨了重金属各形态与沉积物及上覆水中营养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沉积物中重金属总量以白洋淀最高,太湖最低,但重金属污染程度为太湖>南四湖>白洋淀,太湖Cu污染指数为1.34~1.6,白洋淀Cu污染指数仅为0.79~1.17。沉积物中重金属赋存形态Cu主要以残渣态和有机质结合态为主(二者之和占73%以上), Zn则以残渣态和Fe-Mn氧化态占优(二者之和比例达83%以上),含量最少的均为可交换态。不同湖泊沉积物重金属赋存形态差异较大,太湖残渣态重金属占总量的比例最小(Cu为43%~56%,Zn为49%~63%),南四湖残渣态占的比例最大(Cu为59%~82%、Zn为64%~77%);可交换态比重在太湖中最高(Cu占3.2%~5.6%,Zn为1.3%~1.5%),在南四湖中最低(Cu为1.1%~2.9%,Zn未检出)。从“非稳定态”重金属(除残渣态外的四种形态之和)所占比例看,相较其它两个湖泊,太湖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人为输入的活性态占较大比重,具有较高的二次释放风险。相关性分析得出,重金属Cu的可交换态与上覆水中总氮及总磷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碳酸盐结合态Cu与沉积物中营养盐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性,说明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加剧可能会增强沉积物中Cu向水体释放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对珠三角两个代表性乡镇工业区的土壤(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现状和来源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两工业区在主要污染元素类型和综合污染程度上很相似,表层土壤(沉积物)均以Hg、As、Cu的污染为主,且均以Hg的污染最严重;但在某些次要污染元素种类以及某些主要、次要污染元素的单个元素污染程度上存在一些差异。柱样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变化特征进一步说明,两工业区土壤(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累积与我国尤其是本地区的工农业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密切相关。文章最后提出了乡镇工业区土壤(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几点建设性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太湖梅梁湾水体悬浮颗粒物中重金属的含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池俏俏  朱广伟 《环境化学》2005,24(5):582-585
用ICP—AES方法测定太湖梅梁湾水体悬浮颗粒物中的Co,Cr,Cu,Ni,Pb,Zn等重金属元素,以及Al,Ba,Be,Ca,Fe,K,Mg,Mn,Na,Sr,Ti,V等相关金属元素的含量,并分析了沉积物中相关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特征.悬浮物中Cr,Cu,Mn,Ni,Zn的含量显著高于表层沉积物,Al,Ba,Be,Ca,Co,Fe,K,Mg,Pb,V等元素的含量高出表层沉积物10%-30%,Sr和Ti与沉积物中的含量相当,Na的含量则显著低于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在悬浮物中表现出较强的富集作用.从污水入湖口到湾心,悬浮物中Cr,Cu,Pb,Zn含量呈明显降低的趋势,反映出直湖港对太湖的污染作用仍十分严重.但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并未表现出自港口到湾心显著降低的趋势,说明该区域沉积物对水体重金属污染的记录信息可能失真.水体悬浮物的重金属含量可以很好地反映水体的污染状况及其潜在的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5.
分析24条环太湖主要进出河流河口表层沉积物中Pb、Cd、Cu、Zn、Cr和Ni等6种金属含量特征,并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其生态危害,旨在为合理预防和治理太湖重金属污染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对照全国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环太湖诸河口表层沉积物中Cd、Cu和Zn普遍超标,重金属污染强度总体上是北部河流南部河流,入湖河流出湖河流.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本次监测的各河流河口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重金属污染,以蠡河河口污染最重,达到很强生态危害.各重金属对太湖生态风险影响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CdCuPbNiZnCr.图5表2参17  相似文献   

6.
太湖北部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及其生物毒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太湖北部梅梁湾、竺山湾和贡湖表层沉积物和野生铜锈环棱螺体内重金属残留水平基础上,利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了区域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并利用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了野生铜锈环棱螺受重金属污染的状况。研究结果表明,3个区域表层沉积物孔隙水的生物综合毒性处于低毒到中毒水平,而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均处于较低的生态风险,但3个区域的野生铜锈环棱螺体内重金属的综合污染指数处于中度到重度的污染水平。由此可以得出太湖北部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对底栖生物仍具有一定的潜在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7.
太湖西山碧螺春茶园重金属含量分布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太湖西山碧螺春茶园典型坡地土壤重金属Cd、Hg、As、Pb、Cr和Cu含量进行测定,探讨坡度、土地利用等自然地理特征对土壤重金属元素分布的影响,并对照NY 5199-2002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中给出的有机茶园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GB 15618-1995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对茶园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除Hg以外,其他重金属元素均达到有机茶园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以有机茶园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为评价依据,碧螺春茶园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为0.78,表明其重金属污染水平为尚清洁,污染等级为警戒级,主要污染物为Hg.  相似文献   

8.
利用误差反相传播神经(BP)网络对河北省近海沉积物中的铅、镉、锌、汞、砷5种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水平进行分析,利用自组织特征映射(SOFM)网络对上述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进行分类,通过分类与污染水平量化值的结合,进行综合评价。SOFM把52个沉积物样品分别划分为3、4、6类和9类。对比各种分类,分为3类的物理意义较明确,每个类别分别对应高中低不同的污染物浓度水平,差异显著、分类方式比较合理。通过此种分类可以判断河北省近海的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在不同海域存在一定的差别,整体上是离海岸越远,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水平越高,距海岸较近的海域内,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水平较低,但渤海湾内的重金属污染水平高于其他海域。  相似文献   

9.
利用误差反相传播神经(BP)网络对河北省近海沉积物中的铅、镉、锌、汞、砷5种重金属元素的污染水平进行分析,利用自组织特征映射(SOFM)网络对上述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进行分类,通过分类与污染水平量化值的结合,进行综合评价。SOFM把52个沉积物样品分别划分为3、4、6类和9类。对比各种分类,分为3类的物理意义较明确。每个类别分别对应高中低不同的污染物浓度水平,差异显著、分类方式比较合理。通过此种分类可以判断河北省近海的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在不同海域存在一定的差别,整体上是离海岸越远,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水平越高,距海岸较近的海域内,沉积物的重金属污染水平较低,但渤海湾内的重金属污染水平高于其他海域。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成都市部分区域淡水混养池塘环境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和分配特征,对成都市10个淡水混养池塘水体和沉积物中Cu、Zn、Cd、Pb、Cr、Ni这6种重金属进行检测,采用BCR连续提取法分析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的赋存形态,并评价其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除S8和S10样点Zn年均浓度超出GB 11607—1989《渔业水质标准》外,其余元素均未超标,重金属浓度总体呈现出春、夏季高于秋、冬季的特征。沉积物除S3、S4和S8样点Cu年均含量超出生物低影响阈值(ERL)外,其余元素均未超标,Cd为研究区域沉积物中主要生态风险因子,沉积物中重金属无明显季节变化规律。沉积物中Cd的弱酸提取态比例高于其余元素,为22. 91%~64. 51%,Pb和Cu可还原态比例较大,Zn以残渣态为主,同时存在较大比例的弱酸提取态和还原态,Cr和Ni主要以残渣态和可氧化态存在。水体-沉积物中重金属分配系数由高到低依次为Ni、Pb、Cr、Cu、Cd和Zn。因此,应加强成都市淡水混养池塘Cd元素的污染防控。  相似文献   

11.
淀山湖上覆水与沉积物孔隙水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淀山湖上覆水和沉积物孔隙水中Pb ,Cd,Cr,Cu ,Fe和Mn的浓度及Eh 分布 ,分析了孔隙水中重金属的扩散通量 .结果表明 ,淀山湖中重金属的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 :Mn >Fe >Cr,Cu ,Pb >Cd ;Fe和Mn在孔隙水中的浓度远远大于它们在上覆水中的浓度 ,表层沉积物孔隙水中Pb ,Cd ,Cr,Cu的浓度稍大于它们在上覆水中的浓度 ;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可能按照浓度梯度经孔隙水从沉积物向上覆水中扩散而最终影响上覆水的水质  相似文献   

12.
采用Tessier连续浸提法对红枫湖沉积物中Cd、Pb、Cu、Cr、Zn、Ni、Fe、Mn 8种重金属元素进行化学形态分析.应用次生相与原生相比值法(RSP)和次生相富集系数法(SPEF)对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的人为污染进行评价,分析不同评价方法对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湖泊沉积物中Mn主要以铁锰氧化物结合态存在,Cd主...  相似文献   

13.
九洲江流域水环境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九洲江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已被列为国家跨地区生态补充试点,开展流域重金属污染调查与研究,能为流域生态补偿和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为了研究九洲江流域水环境重金属浓度分布特征,在流域干流和支流选取了33个采样点,于2018年枯水期、丰水期和平水期分3次进行采样监测,测定13种重金属(Cu、Zn、Pb、Cd、Cr、Ni、Fe、Mn、Hg、As、Sb、Tl、Se)的含量.结果表明,13种重金属平均浓度从大到小排序为Fe>Mn> Zn> As> Sb> Pb> Cu> Cr> Ni> Tl> Se=Cd=Hg,Fe、Zn、Pb、Sb和As呈现出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浓度分布特征,Mn则是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As、Sb、Pb和Mn呈现出干流>支流浓度分布特征,Fe和Zn则是支流>干流,干流As和Sb呈现出丰水期浓度明显升高的污染特征;九洲江流域干流和支流Fe和Mn污染较重,大部分点位均超过参照标准限值,是九洲江流域重金属的首要污染物,As在丰水期支流点位有超标,超标率为5.6%,Sb在枯水期、丰水期的干流和支流均有超标现象,超标率范围为6.7%—30%,其它重金属浓度均未超标.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分析结果表明,S13温泉镇中屯河重金属污染最重,污染相对较重的前10位均为支流点位.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Mn、Pb、Cu、Tl、Fe和Zn浓度主要受自然地质环境影响,As和Sb具有同源性,主要来源于化肥和农药的农业面源污染,Ni和Cr来源可能是自然环境和畜禽养殖和城镇污水处理厂排放共同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长江口区河蚬体内的重金属含量及其污染评价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以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一种习见的大型底栖动物河蚬Corbicula flumunea为研究对象,分析和评价了河蚬对Zn、Cu、Pb、Cd和Cr的积累特性以及长江口区河蚬的生物质量现状.结果表明,河蚬体内Zn和Cu的含量显著高于Cd、Cr和Pb的含量,且Zn和Cu含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根据河蚬积累的重金属总量,本研究的6个样点中,九段沙上沙和横沙岛东滩的河蚬受重金属污染相对更为严重.与海洋贝类的生物质量标准相比,河蚬体内的重金属含量基本上都还没有超过各自的第二和第三类评价标准,这说明当前长江口区河蚬的生物质量总体上尚较好.图3表4参19  相似文献   

15.
宝鸡城市街尘、土壤及河流沉积物重金属形态迁移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宝鸡城市街尘、土壤及河流沉积物基本理化性质和重金属元素含量分析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重金属元素在街尘、土壤及河流沉积物中的赋存形态和迁移特征.结果表明:在街尘中Cu主要以可氧化态和残余态形式存在,Pb主要以可还原态和可氧化态形式存在,Zn和Cd主要以乙酸可提取态形式存在,Mn、Fe、Co、Ni和Cr主要以残余态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6.
人类活动使得大量的重金属向水环境中排放,导致了城市湖泊严重的重金属污染.为了研究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对城市水体重金属污染的影响,以武汉墨水湖为例,测定了沉积物中几种常见痕量重金属Zn、Pb、Ni、Cu、Cr的含量和富集系数,并运用主成分分析对重金属的污染来源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墨水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程度较重,主要受人为输入的影响;5种重金属在全湖区域上具有比较高的富集系数,尤以排污口为甚,排污口是重金属富集的主要区域.主成分分析表明,Pb可能主要来自于暴雨径流面源,而Cr可能主要来自于工矿企业的点源排放,其他3种金属则有着大小相当的点、面源输入贡献。以上结果表明,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已经给城市湖泊带来了很高的重金属污染负荷.  相似文献   

17.
太湖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形态分析   总被引:82,自引:6,他引:82  
王海  王春霞  王子健 《环境化学》2002,21(5):430-435
采用BCR三步分级提取法和ICP-AES测定了太湖沉积物中8种重金属不同形态的含量,初步评估了太湖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探讨了沉积物总有机碳(TOC)与重金属不同形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From December 1994 up to October 1995 a “Mussel Watch Project”; was carried out to assess the quality of water of the Ligurian Sea and to identify the possible sources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Several metals and organotin compounds were measured in mussels (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 Lam) transplanted in different months from a marine farm to eight sites of the Ligurian coast.

Spatial differences and temporal trends in tissue concentrations of Zn, Cu, Ni, Cr, Fe, Al, V, Cd and Mn were evaluated. Concentrations resulted in the same range as those obtained in a previous Mussel Watch Project carried out in the same area. In general, areas of known pollution display high concentrations of these metals, but also some areas not greatly influenced by human activities showed high concentrations of some metals.

Data from this study show little evidence of any overall seasonal pattern except for Cu, Zn and V, concentrations of which were a function not only of sampling site, but also of reproductive cycle.

Organotin compounds show differences in terms of both concentration and speciation between the investigated sites.  相似文献   

19.
尽管针对洞庭湖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研究工作较多,但缺乏针对其主要入湖口的研究。基于2014年12月和2015年6月对洞庭湖主要入湖口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调查,分析了重金属含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一致性沉积物质量基准法对其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Cd、Hg、As、Cu、Pb和Zn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27、0.190、27.10、39.8、38.0和157.8 mg·kg-1,其大小顺序为ZnCuPbAsCdHg,Cd和As含量出现超过土壤环境质量三级标准的现象,是主要的重金属污染物。Cd、As、Pb和Zn等4种重金属含量的最高值均出现在湘江入湖口,Cu含量的最高值出现在资水入湖口,Hg含量以沅江入湖口最高,除Pb外,其他5种重金属在湘江和资水入湖口的含量均大于平均值,表明湘江和资水入湖口污染较为严重;汛期与非汛期6种重金属的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6种重金属生态风险大小顺序为AsCdZnPbCuHg,各入湖口生态风险大小顺序为湘江入湖口资水入湖口沅江入湖口汨罗江入湖口澧水入湖口长江"三口"新墙河入湖口,其中湘江和资水入湖口为较高生态风险,其他入湖口为较低生态风险。入湖河流是洞庭湖湖体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入湖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对洞庭湖湖体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洞庭湖流域重金属污染防控应以入湖河流为主,其中尤以湘江和资水为重点。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温瑞塘河温州市区典型河段44个表层沉积物样品重金属含量进行监测和分析,应用地积累指数法和生态因子富集法等对典型重金属元素Cu、Zn、Pb、Cr、Fe、Mn、Ni进行污染评价和空间特征对比,结果表明:各重金属污染程度从高到低依次为:Zn〉Cu〉Pb〉Ni〉Mn〉Fe〉Cr,其中Zn、Cu在多数样点呈现重污染状态,含量分别为126.19~4312.07mg/kg及18.64~635.54mg/kg,Pb呈中度污染状态,含量为51.30~252.76mg/kg,而Ni、Mn、Fe、Cr基本处于无污染或轻微污染状态。绝大多数采样点出现3种以上重金属元素的复合污染,两种评价方法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山下河重金属污染明显比九山外河更为严重,城市功能结构调整成为城市河网水环境治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