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3 毫秒
1.
生物安全已经逐渐演变为一个包括科技、社会、经济、政治等诸多内容的世界性环境与发展的基本问题。生物安全问题,特别是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如不妥善解决,会大大限制生物技术的发展,因而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根据世界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现状以及国际间生物安全的发展特点,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我国的生物安全对策,包括加强法规建设,重视生物安全基础研究,开展公众生物安全教育。  相似文献   

2.
生物技术的安全性(生物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国际社会的严重关注,不同国家的生物安全能力的巨大差异,使他们对国际生物安全立法的内容和形式等问题产生了很大的分歧,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提前知情同意、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资料交换等问题上;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指出了国际生物安全立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国际生物安全立法的进展及焦点问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生物技术的安全(生物安全)问题已经引进了国际社会的严重关注,不同国家的生物安全能力的巨大差异,使他们对国际生物安全立法的内容和形式等问题产生的很大的分歧,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提前知情同意、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资料交换等问题上;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并提出了国际生物安全立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国际生物安全现状与我国的生物安全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物安全已经逐渐演变为一个包括科技,社会,经济,政治等诸多内容的世界性环境与发展的基本问题。生物安全问题,特别是转基因生物的安全性问题,如不妥善解决,会大大限制生物技术的发展,因而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  相似文献   

5.
2000年1月29日在蒙特利尔通过并于同年5月15日-26日在内罗毕开放签署的联合国《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对转基因生物(GMOs)及其产品的国际贸易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阐述了该议定书起草与谈判的背景;分析了议定书各条款对GMOs国际贸易的潜在影响;并在分析目前中国进口GM作物产品的现状和中国生物技术开发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加入WTO后国外生物技术和GMOs及其产品输入中国的趋势;同时提出中国履行《生物安全议定书》对控制和管理国外GMOs及其产品进口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生物安全信息交换机制(biosafety clearing-house,BCH)是根据<卡他赫那生物安全议定书>第20条的要求建立的,旨在促进改性活生物体(living modified organisms,LMOs)的科学、技术、环境和法律等方面信息和经验交流的一种基于因特网技术的信息交换方式,对于各缔约方的履约活动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分析BCH的作用和特点的基础上,设计了中国BCH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网络结构、主页结构和数据库结构,介绍了中国BCH的建设与管理情况,并对生物安全信息公开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20 0 2年 6月 13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在南京主持召开了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申报的“国家环境保护生物安全重点实验室”可行性论证会。来自国家环保总局、江苏省环保厅、江苏省科技厅的管理人员、国家环保总局相关直属研究机构的代表、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以及申报单位  相似文献   

8.
采用物种敏感度排序法(SSR)对我国铅的淡水水生生物安全基准进行推导,并以太湖为例进行了流域水生生物安全基准推导。对于难以获得的本土生物毒性数据,开展了相应的毒性试验。获得了我国国家与太湖流域铅的水生生物安全基准值,基准最大浓度(CMC)分别为63.92、104.26μg·L-1,基准连续浓度(CCC)分别为1.21、4.06μg·L-1。同时,对我国主要河流以及太湖流域进行了铅的生态风险评价,联合概率曲线法显示影响5%水生生物种类的概率分别为66.22%和43.19%,熵值法则显示中国主要河流存在较大的铅暴露风险,因此,我国铅的潜在生态风险较大,主要河流与太湖流域存在铅污染问题。  相似文献   

9.
2000年1月29日在蒙特利尔通过并于同年5月15日~26日在内罗毕开放签署的联合国<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对转基因生物(GMOs)及其产品的国际贸易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阐述了该议定书起草与谈判的背景;分析了议定书各条款对GMOs国际贸易的潜在影响;并在分析目前中国进口GM作物产品的现状和中国生物技术开发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加入WTO后国外生物技术和GMOs及其产品输入中国的趋势;同时提出中国履行<生物安全议定书>对控制和管理国外GMOs及其产品进口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利用生物安全法计算设计流量,并以赣江为例,利用赣江干流的峡山、栋背、樟树、峡江、吉安和外洲站6个水文站1990-2004年15年(其中外洲站为1954-2004年共51年)的水文数据,用不同方法计算各水文站的设计流量,通过对比可知生物安全法设计流量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1.
我国本土水生生物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 Ye et Fu,1983年)是一种优良的试验用鱼,具备成为模式生物必要条件。本文总结了稀有鮈鲫生物生态学研究情况,分析了稀有鮈鲫在多个应用领域与模式生物斑马鱼、青鳉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同时借鉴发达国家推动模式生物的实践经验,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2.
海洋污染日益加剧,适用于海洋生态毒理学研究的鱼类模型的建立意义重大。海洋青鳉鱼(Oryzias melastigma)在培养条件、生理和分子信息等方面的优势使其正成为海洋生态毒理学研究领域的代表性潜在模式生物。阐述了海洋青鳉鱼在海洋生态毒理学研究中的优势,系统介绍了海洋青鳉鱼在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并着重介绍了其在分子毒理学中的应用,最后对海洋青鳉鱼在海洋生态毒理学中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稀有鮈鲫作为水生模式生物的研究及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本土水生生物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 Ye et Fu,1983年)是一种优良的试验用鱼,具备成为模式生物必要条件。本文总结了稀有鮈鲫生物生态学研究情况,分析了稀有鮈鲫在多个应用领域与模式生物斑马鱼、青鳉存在的不足和差距,同时借鉴发达国家推动模式生物的实践经验,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本土鱼类模式生物稀有鮈鲫研究应用的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是一种中国特有的小型鲤科鱼类,从1990年开始,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培育新的实验鱼为目的,对稀有鮈鲫开展了系列的实验动物化研究,并推动其在各研究领域中的应用。随着我国化学品环境管理制度的建立,稀有鮈鲫已逐渐成为我国化学品测试中最重要的受试鱼类。本文综述了稀有鮈鲫分类地位、分布、形态特征、早期发育、生长、繁殖、遗传、对环境的适应性等方面的生物学特点,分析了稀有鮈鲫作为模式生物的优点,介绍了稀有鮈鲫实验动物标准制定进展。随着实验动物标准化工作的深入以及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开展,稀有鮈鲫将更广泛地应用于相关的研究和检定,成为一种我国具有代表性的本土模式生物。  相似文献   

15.
利用模式动物秀丽线虫建立环境毒物毒性的评估研究体系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模式动物秀丽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在环境科学与生态毒理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利用秀丽线虫已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环境毒物毒性评估体系.该评估体系具体由如下一些指标构成:致死率、最长寿命与半数致死天数、细胞凋亡、个体发育、生殖、运动行为、乙酰胆碱酯酶活性、学习行为、记忆行为、转基因品系、突变体、基因表达模式.论文系统总结了近十多年来利用秀丽线虫进行环境毒物毒性评估的研究体系,并对各个指标的研究方法、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地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水污染的防治问题是我国关注的重中之重,现有理化监测方法的实时性和综合性较差,特别是对于一些极端可变化的环境,更需要新的方法以辅助和解决。生物式水质监测方法被提出,通过利用生物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来直接或间接体现水质的污染情况。然而,观测指标与量化标准是面临的一大难题。文章利用机器视觉的方法,以青鳉鱼为模式生物,并以青鳉鱼的生理特征以及运动特征(呼吸频率、胸鳍摆动频率、摆尾频率)为观测指标,两方面综合评定青鳉鱼应激状态,实时监测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为生物式水质监测和预警的发展提供一定支持与参考。测得青鳉鱼呼吸频率为3.06 Hz,胸鳍摆动频率为4.83 Hz,尾鳍摆动频率为5.08 Hz,结果与实际指标一致。  相似文献   

17.
18.
为评价杀菌剂叶菌唑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以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为试验生物,采用半静态法研究了叶菌唑原药对斑马鱼的急性毒性以及生物富集效应。结果表明,95%叶菌唑原药对斑马鱼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96 h-LC_(50))为3.89 mg·L~(-1),选用在3.90×10~(-1)和3. 90×10~(-2)mg·L~(-1)这2个处理浓度下连续暴露8 d,在3. 90×10~(-1)mg·L~(-1)浓度下生物富集系数(BCF)为53.3;在3.90×10~(-2)mg·L~(-1)浓度暴露下生物富集系数(BCF8d)为26.2。根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毒性划分标准,叶菌唑原药属于中等富集性农药。研究结果为叶菌唑田间安全使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基因工程作物(GMO)自70年代出现以来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特别是近年GMO安全性成为世界性的热点问题.本文就GMO产生的背景、GMO的种类及其对环境和食品的安全性评价作了肤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Cadmium and lead bioaccumulation in broilers fed on rations containing high concentrations of Cd and Pb was studied. The degree of bioaccumulation was assessed by using klark of concentration (Kc). It was established that the 100 and 200 fold increase of lead and cadmium in the ration resulted in their increase in the muscles, the bones and the liver, but the degree of bioaccumulation was considerably lower than the increase of both of the heavy elements in the ration indicated by the lower Kc. A conclusion was drawn that the organism possesses adaptation mechanisms for limitation of cadmium and lead bioaccumulation through these mechanisms are not efficient enough for high ration doses of both elements. High ration doses resulted in bioaccumulation exceeding the safe for humans concentrations of lead in the bones and of cadmium in the muscles (for doses 200 fold higher than the highest Bulgarian State standard 13426–77 permissible concentrations /HPC/) and in the liver for doses 100 fold higher than HP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