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地震科学的发展对地震观测技术不断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主要介绍了在研制高灵敏度、宽频带、大动态范围的地震仪以及在降低环境对地震观测的不良影响,大区域地震观测网方面的一些动态  相似文献   

2.
概述了日本爱知县的地理概况、地震地质、地震预报、地震观测研究和防灾对策的现状,介绍了日本的地震预报和地震观测研究的概况.  相似文献   

3.
“九五”期间 ,我国建立了数字地震观测台网。在模拟地震观测向数字地震观测的转变中 ,从仪器的管理维护到地震的观测分析有许多地方需要不断地改进与完善。我台用数字地震仪观测一年多来 ,积累了一定经验 ,摸索了一些排除故障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于此 ,以便于借鉴。  相似文献   

4.
地震台站观测系统的防雷技术——以陕西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电对地震观测台站的危害已成为影响台站长期稳定运行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地震台站观测系统建设,从4个方面对避雷技术进行了分析设计。同时以陕西省的地震观测台站为例,具体说明了防雷措施的应用方法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
地震卫星系统是立体地震观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地震卫星,一方面可以弥补地面观测在区域覆盖等方面的不足,更主要的是将为地震观测提供更多的观测信息和观测物理量,从而为推动地震监测预报取得突破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6.
对江苏近 70年的地震观测历程和技术进步作了简要回顾 ;总结了数字化地震台网建设的经验和体会 ;展望了在江苏特定的地理条件下 ,即在第四系覆盖厚、海域地震多而布网均困难的情况下 ,现代地震观测技术的应用前景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防灾博览》2006,(2):46
中国将在东海大陆架建立固定式的海洋地震观测站,这一地震观测站将建在上海以东200公里的位置。据初步设计,将钻一口300米深井,把各类监测仪器放在井底,同时考虑建一个固定式的综合平台。据介绍,中国目前尚未建立海洋地震科学观测与试验台站。  相似文献   

8.
<正> 由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王广福同志编著的《地震观测系统的标定与检查》一书,最近已由地震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这部专著全书约26万字,共有五章和一个附录。第一章概述,主要阐述了在现代地震观测中,标定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章地震观测系统的分段标定,对我国目前基准地震台上使用的电流计记录地震仪和笔绘记录地震仪的常数测定、分段标定、系统特  相似文献   

9.
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的科技进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是"十五"期间国家重大建设项目。范围涉及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部分周边国家以及中国科学院和教育部所属有关院所,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大的防震减灾工程。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网络工程由6个技术系统组成,即中国数字地震台网、中国地震前兆台网、中国数字强震动台  相似文献   

10.
<正> 地震数据处理系统DIZHEN是建立在IBM-PC个人计算机上的用于分析处理地震观测数据(目前入库的主要是地下水观测数据)的软件系统,它是基于汉字dBASE Ⅲ上的,由数据库管理程序、高级语言应用程序和数据库与应用程序软接口三个主要模块近200个文件构成的一个应用软件系统。利用本系统可以及时、迅速地实现地震观测资料的收集、存  相似文献   

11.
崔力科  郭履灿 《灾害学》1994,9(4):74-79
1993年全世界重要灾害地震27条(其中中国10条),因地震死亡者11332人(中国6人),受伤者31060人(中国132人),造成房屋破坏、财产损失而无家可归者9000人。遭毁坏与破坏的房屋至少6.3万间(中国2.94万间),其中最严重的9次经济损失达2.5亿美元以上.全球6级以上地震118次(其中7级以上地震9次),6级以上深震(深度≥80km)35次(其中7级以上2次),有增强的趋势,地震多发生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青藏高原边缘地震带。对印度的大灾害地震之背景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周缘地震带中长期地震趋势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志祥 《灾害学》1992,7(3):32-37
本文基于一定的地震资料,分别应用最大熵原理、贝努里概型以及计算地震复发周期的经验关系式,对鄂尔多斯周缘地震带进行了中强地震的中长期地震趋势估计。  相似文献   

13.
陕西省的地震危险趋势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志祥 《灾害学》1991,6(2):33-38
本文应用计算某一地震带(区)上地震复发周期的公式;T_m=m×10~(bm-a)以及灰色系统理论的动态模型对陕西地区进行了地震危险趋势估计。  相似文献   

14.
对我国地震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葆德 《灾害学》1993,8(4):86-91
为开发和利用地震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本文探讨了地震旅游的内容、特点、意义和功能;列出了震迹旅游资源和震记旅游资源的主要景点目录;提出了开发地震旅游活动应作好的几项工作;以期推动此项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5.
Introduction Sincea 7.9MsearthquaketookplaceinManiinSeptember 1997,noshallow focusearthquakesabove 7MshaveattackedtheChinesemainlandinthepastfew years.Thestrongestshallow focusearthquakein 1999reachedonly 5 .6Msandthatin 2 0 0 0was6 .6Ms.Therewerejustthreeearthquakesre…  相似文献   

16.
震害预测中的场地因素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刚  易学发 《灾害学》1994,9(4):23-29
本文针对震害预测中的普通场地,讨论了与之有关的震害影响问题。基于GBJ11—89规范所给地震影响系数曲线,这里讨论并得到了不同场地的地震抗力调整系数。它们与一些经验或统计的系数相近,但与之比较,场地因素的调整作用增强。初步应用表明,这个结果更接近实际,且对工程选址和勘探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姜大庸 《灾害学》1993,8(1):40-45
本文对当前我国主要地震危险区—民乐盆地未来震级与烈度分布作出判定,对可能发震范围造成的建筑破坏、人员伤亡等地震灾害作出初步预测。  相似文献   

18.
在地震危险性概率方法应用的基础上,本文对影响核电厂场址地震危险性评定值的四个重要因素,诸如工作区潜在震源区的判定、地震活动性的时空非均匀性、地震动衰减关系及其衰减模型进行了讨论和改进,提出了一个核电厂场址地震危险性评定的方法。应用该法可提高核电厂场址地震危险性评定的可靠性和显著的经济效益。文中还讨论了地震构造法对核电厂场址地震危险性评定的应用。最后,应用本文提供的2种方法,对秦山核电厂场址进行了地震危险性评定,选取2种方法中的最大值即为核电厂场址地震危险性的评定值。  相似文献   

19.
与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相一致的震害预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兰予  杨国军 《灾害学》1991,6(1):27-30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的震害预测方法,其震害预测结果与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相一致。并以房屋倒塌及人员死亡两个单项震害为例,说明如何把地震危险性分析结果与震害预测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电力系统地震易损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专家咨询方法研究了我国电力系统设施及功能的地震易损性,详细论述了所使用的方法及其步骤,给出了设施易损性和功能易损性的调查结果。数据的统计处理表明,这些结果可以用Logistic曲线得到很好的拟合。地震烈度的临界点出现在Ⅸ度与X度之间。本文的结果不但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