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唐勇 《灾害学》2014,(1):93-98
中国在汶川地震后日益重视地震遗迹的旅游开发问题,龙门山地区是发展地震遗产旅游的关键区域。后汶川地震时期,地震遗产旅游的健康发展受到龙门山地区复杂多变的地质灾害环境的困扰。因此,对于地震遗产旅游的开发与管理等相关问题的研究不应只局限于短时间的震后恢复重建,而应以地震灾害事件的发展演变过程为时间轴,在其不同阶段均设置相应的动态应对措施。在回溯地震遗产旅游研究进展及该区域地震专题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将系统工程的"三维结构体系"运用于解决"地震遗产旅游发展三维结构体系的构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震遗产旅游综合集成发展模式"。研究结果为地震专题旅游开发中其它具体模式的理论框架,也为地震遗产旅游动态地应对地震等次生地质灾害的潜在威胁提供指导,其实践价值有赖于后续研究与实践的完善。  相似文献   

2.
<正> 1983年春季,在开展由天津市科委下达的《渤海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工作中,由天津市地震局和国家地震局测量大队组成的新构造运动及地震活动关系专题组,在天津至宝坻之间的引滦入津明渠中研究了天津滨海平原全新世时期的古地震遗迹。其出露地段沿南北走向的渠道,大约延续三十公里。各种类型的古地震遗迹展示在新开挖的渠道  相似文献   

3.
本文论述了地震科技信息工作开拓科技经济信息服务新领域,对于适应地震系统深化体制改革的必要位与紧迫性;论证了地震系统开发信息网络建设的可行性,并论述了建网的操作性问题。  相似文献   

4.
<正> 天津市地震工作至今已经历了二十一年,在前十年地震活跃期的强震冲击中走过了幼年时期;后又经历了十年地震平静期的清理整顿、认识成长的青年时代。回顾走过的路程,研究未来的发展战略,对推动我市的地震工作,保障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5.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根据江苏省地震工程研究院的地震科技开发资料,分别以项目负责人的年龄、学历、职称、职务、学科作为比较数列,对年度内完成的实际合同额进行了多因素灰色关联分析,排出了关联序。研究结果客观地揭示了开发能力与人的各种因素——年龄、学历、职称、职务、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地震科技人才的开发、培养和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开发了多项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空间自动扫描程序,能以屏幕显示及打印输出的方式给出各参数的二维等值线图和三维曲面图,使地震活动性强弱的空间分布直观化与形象化。利用本项新技术,对晋冀蒙地区近20年地震活动性系统地进行了多参数的空间动态扫描追踪。结果表明,本区6级左右地震前1、2年,震中区附近A值、E~(1/2)值等参数明显呈高值(峰区),而b值则为低值(谷区),未来强震发生于其中或边缘;在无强震发生时段,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空间图象则一般呈现相对均匀分布。此过程似显示了强震前区域地震活动性由“白脸”向“花脸”的转化,反映了孕震系统有序度的增加。由此认为,应用这一技术,可以系统追踪地震活动性的演化全貌,获取较完整的地震孕育的空间动态信息,从而有助于选择未来1、2年左右的强震危险区,以及实现源的过程追踪和场的动态监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的地震构造信息系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讨论了地震构造信息系统的建造和信息管理。系统是以GIS工具软件ARC/INFO为开发平台建造的,原始资料复盖华北地区的大部,约北纬35~41度,东经109~120度。系统包括活动断裂、破坏性地震、仪器记录地震等信息。本文深入研究了GIS做为信息管理工具的能力,探讨了GIS在地震区划图编制中可能起到的作用。系统能使地震危险分析中信息管理方式、信息管理效率和利用率有质的改进,在某种程度上减小资料利用不充分和人为任意性引起的不确定性。作为一种探索,本文进行了一系列的空间操作和分析,以研究空间特征之间的相关性,并产生新的数据集合。  相似文献   

8.
考虑城市地震次生火灾发生和蔓延的实际情况,以城市内地震破坏下的建筑物为火灾蔓延的主要载体,从工程应用的角度按不同结构类型给出了次生火灾蔓延参数,并建立了不同类型结构蔓延的临界距离等;考虑地震破坏下和不同风速对燃烧参数的影响,建立了以建筑物为对象的城市地震次生火灾蔓延模型。并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开发了城市地震次生火灾蔓延模拟系统。该模型的建立可为防御和减轻城市地震次生火灾提供辅助决策,同时对城市日常防火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GIS技术在浙江地震速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浙江省数字地震台网建设中GIS辅助地震速报的实现技术思路和实现方法。主要描述GIS技术的特点以及如何利用GIS实现地震速报,给出了详细的技术方案和主要的程序实现代码。对地震速报的精度和效率作了分析,并在实践工作中得以检验。最后对已开发程序的不足做了总结。  相似文献   

10.
从地震报告死亡人数与震后时间关系的角度来定义救灾效率;研究了近20年发生在世界各地的震级大、伤亡严重、破坏性极大的34个地震。采用多元素分析法,探讨了地震救灾效率与死亡人数、地震震级、烈度、人均GDP、人口密度以及最大救灾效率发生的时刻等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死亡人数是影响救灾效率的最主要的因素,随着死亡人数的增加,救灾效率会越低;震级以及最大救灾效率发生时刻与救灾效率之间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而震区的经济水平和人口密度对救灾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比较了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和2010年玉树7.1级地震,发现玉树地震的人均救灾效率较汶川地震有大幅度提升。  相似文献   

11.
地震灾害产业关联间接经济损失评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震灾害破坏了一个城市或地区的经济体系的均衡运行状态,震后“残余”的生产能力资源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重新调整,才能达到某一新的、较低程度的均衡水平。本文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法,从机会成本的观点,对调整阶段的生产能力资源“呆滞”损失即产业关联损失进行了评估。  相似文献   

12.
地震灾害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现阶段,减轻地震灾害的主要途径是在努力提高地震监测预报水平的基础上,发挥政府、社会和地震科技队伍三方面的作用,坚持以预防为主,建立地震减灾工作体系,走综合减灾的道路。行使政府职能是地震减灾工作体系的中心环节,职能的行使以一级政府的行政管辖范围为“边界”。但我国大陆地区已发生的大震和当前的重点监视防御区多分布于二省、三省或更多省市交界地区。突破行政区划,在地震活动区、危险区周围协调地开展监测、预报、宣传、防御工作是当前进行防震减灾战略布局所必需。地震科学发展的“跨”行政区划和政府行政职能的严格区划性的尖锐矛盾,有必要提出地震减灾中的区域联防问题,本文是有关这个问题的分析与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ABC分类法说明了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意义,指出了地震灾害绝对损失数额一般会随社会经济发展而逐渐增大这一客观事实。文中提出了表达地震灾害危险性、防抗灾工程投资和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一般数学模型,对灾害管理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系统地总结建国以来我国地震救灾对策和决策的经验,研究救灾响应规模、地震医疗、救灾物资运输等几个重大决策问题,提出了震后救灾决策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大庆油田抗震防灾系统工程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从系统科学和抗震防灾整体分析的角度,论述了大庆油田“八五”期间抗震防灾方面已进行的研究和需待解决的问题,并对油田建立抗震防灾专家系统进行了探讨,指出对油田抗震防灾生命线系统进行可靠性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城市地震灾害预测的基本内容和减灾决策过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本文研究了下列四个问题:(1)对我国现有建筑进行了易损性分类,并定义了一个区分易损性类别的定量指标;(2)按目前现有建筑建立了各类易损性结构的震害矩阵和它们与未来若干年后的震害矩阵的关系;(3)分析并了种类易损性结构的地震损失率;(4)提出了一个人员死亡的估计方法和确定减灾方案的决策方法。  相似文献   

17.
贺明静 《灾害学》1993,8(2):90-94
本文讨论了1556年关中大地震震中位置、震级和人口伤亡等几个问题。认为震中应在潼关、蒲州之间,震级高于8级,人口伤亡数字无夸大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四川跨世纪经济发展中防灾与环保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炳炎 《灾害学》1995,10(1):22-27
本文试从防灾与环保的角度,结合三个跨世纪经济发展地区的实际,论述了三峡库区水环境恶化,库岸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攀枝花能源和矿产资源开发区的自然灾害与人类不合理活动加剧可能带来的灾害性后果;川西经济开发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提出了加强防灾、环保的一些建议,作为四川跨世纪经济发展避免少走弯路的引玉之砖。  相似文献   

19.
以江苏省常熟-太仓5.1级地震现场震害评估和经济损失分析工作为基础,结合江苏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震灾快速预测,讨论准确快速科学评估地震灾害及其损失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0.
综合减灾的“综合”是各灾种、各阶段和各环节的综合,是资源和手段的综合,也是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综合。通过对中国知网数据和《灾害学》期刊论文数据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可知:从灾种来看,综合减灾研究的是地质灾害、地震灾害和气象灾害;从过程研究来看,每一种灾害的研究都是全过程综合性研究;从阶段性研究来看,灾前风险研究和灾后经验教训研究较多,应急救援的研究较少。总体来说,我国综合减灾研究现阶段还停留在政策研究和理论研究阶段,技术应用和行业指导作用较少。因此综合减灾发展可以增加技术和行业应用层面的研究,把新技术运用于综合减灾研究与实践,实现科学减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