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环境污染就已经达到空前严重的地步。之所以造成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布局不合理,自然资源的利益不合理。因此,保护环境一方面要防止环境污染,一方面要对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进行保护。首先,要维  相似文献   

2.
为了将灾害应急任务从非结构化的文本型应急预案中自动化提取出来,提高灾害应急决策系统的自动化程度,提出了一种利用词共现模型将灾害应急任务从应急预案文本中提取出来的方法。即利用关联规则挖掘中的频繁项集抽取方法,提取应急案例文本中的共现词集,分析解释共现词集与应急任务之间的关系,并将有意义的共现词集作为提取应急任务的规则知识,应用于应急任务的提取中。以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为例,对该方法进行了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将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事故应急预案中主要的应急任务提取出来,较好地满足突发性大气环境污染应急预案应急任务的提取工作。  相似文献   

3.
在城市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有对污染物排放源进行治理的措施,实现达标排放;另一方面还必须将大气环境体系中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就如何将大气环境体系中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范围内的问题,提出了根据气象条件的变化对大气污染源进行动态调控的方法;建立了污染源允许排放量动态调控模型,并给出了试用个例.  相似文献   

4.
赤潮及其影响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8  
孙冷  黄朝迎 《灾害学》1999,14(2):51-54
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多次出现赤潮,其发生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自然条件,包括气候因素、海温、盐度、海水交换等;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包括海水养殖和海洋环境污染等。赤潮形成后,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危及人类健康。但由于赤潮的发生目前还难以及时准确的预报,科学的治理方法仍然是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相似文献   

5.
全球变暖     
《民防苑》2009,(4):47-47
全球变暖指的是在一段时间中,地球的大气和海洋温度上升的现象,主要是指人为因素造成的温度上升。  相似文献   

6.
大气化学灾害应急气象保障系统是针对危险化学品的泄漏、爆炸和光化学烟雾等大气化学灾害应急处置专门设计开发的技术支持系统,该系统由大气化学灾害事故信息接警、现场气象监测、气象资料综合显示、社会经济环境背景查询、危险大气成分预报、决策服务产品制作、应急指挥、预警信息发布等若干子系统组成,可以为各级政府指挥大气化学灾害的应急工作提供科技支撑平台。  相似文献   

7.
<正>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自然灾害会造成几百万元到几百亿元的损失,同时也会造成灾害区内不计其数的伤亡人数。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极端灾害性天气广发、频发、重发、并发。近30年来(1990年—2019年),全球91.6%的重大自然灾害、67.6%的人员因灾死亡、83.7%的经济损失和92.4%的保险损失,由气象及其衍生灾害引起。  相似文献   

8.
植物微核技术在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核是染色质的核外体,一般由断裂的染色体或非整倍体形成。带有微核的细胞出现的频率是检测化学物质等污染物对细胞遗传物质影响的一个良好指标。植物微核技术是根据环境中污染物能引起植物DNA损伤,诱发染色体畸变而形成微核的原理来检测诱变物质对染色体损伤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利用这种技术可以检测出有害气体、重金属、有机物等对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影响程度,目前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环境中大气、土壤、水体等污染的监测。该文对植物微核技术的原理及其在环境污染监测中的应用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9.
环境污染事故风险预测评估模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环境风险到环境污染事故演变的一般规律入手,提出了环境污染事故风险预测评估模式,为环境污染事故风险评估、预防与应急响应提供科学手段。环境污染事故风险预测评估模式的提出,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环境安全与应急响应理论;另一方面,对公共安全、企业安全管理与应急响应等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正大气对人类的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害,称为气象灾害,它是自然灾害中的原生灾害之一。气象灾害在自然灾害中出现次数最多,发生范围最广.危害面最大,造成的损失最严重。联合国的有关报告指出,过去十年全球发生的气象灾害,导致30多万人丧生,造成经济损失超过8000亿美元。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地质务件复杂,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台风、暴雨、雷电、洪涝、干旱、大风、冰雹、大雾、沙尘暴、高温热浪、低温冻害、雾霾等气象灾害时有发生.气象灾害占我国自然灾害的71%以上.每年气象灾害要造成国民经济数千亿元的损失.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  相似文献   

11.
癌症及其发生的水土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业成 《灾害学》1992,7(2):91-93
本文从环境学角度分析了癌症高发区的水土环境。表明癌症高发区除水土严重污染,许多常量成份出现异常外,一些微量元素还明显缺少或严重超量。  相似文献   

12.
许晓路  申秀英 《灾害学》1994,9(3):58-61
随着东阳市经济的迅速发展.由于人口数量增加,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等原因,导致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林相单一、水土流失严重、洪旱灾害频繁、环境污染严重等灾害。据此,本文提出保护东阳市环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中国海岸地带面临的重大环境变化与灾害及其防御对策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中国海岸地带面向21世纪的持续发展,面临着相对海面加速上升和热带气旋、风暴潮与低洼地洪涝不断加剧以及海岸环境急剧恶化等一系列重大环境变化与灾害问题。本文着重分析相对海面上升、热带气旋、风暴潮与洪水灾害以及海岸环境污染的特征、演变趋势及防御对策。  相似文献   

14.
王运禄 《灾害学》1999,14(1):48-51
四川盆地酉北部“92·1·22”电网特大污闪是全国电力史上最严重的污问事故,经济损失很大.它的成因:主要是大气被严重污染,空中污物多,气象条件利于污物在电网瓷瓶上大量积累,为污问的发生奠定了基础,污闪发生期内,气象条件利于形成引发闪污的闪雾的形成和持续;其次是电网的防污问能力差.其指标有:大气污染指标;利于污物在电网上大量积累的气象指标,与污问有关的气象要素历史背景指标;引发污问的污问雾的形成指标,污问将发生指标.  相似文献   

15.
以灾害学、城市管理理论为指导,用层次分析法(AHP)为分析决策工具,选定涉及化工城市安全的17个致灾因子,得出了地震灾害、化学事故、环境污染事故及恐怖袭击是危及化工城市安全的4个关键因子。指出原发性或继发性化学事故以及由此产生的次生、衍生灾害将是化工城市面临的最大危机,并提出了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以包头市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市内不同功能区的221个表土的重金属Cu,Pb,Zn,Cr,Cd,Hg和As含量的分析测试,认为包头表层土壤污染以重金属Pb,Zn,Cd,Hg和As为主,且造成不同功能区表层土壤污染的重金属种类存在明显差异,工业区以Pb,Zn,Cd,Hg和As为主,市区以Pb为主,郊区以Cd,Hg为主,农村土壤以Hg的点源污染为主。表层土壤的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工业区土壤的污染程度明显要高于其它地区,局部地区已出现极强污染,其次为郊区,市区和农村地区。  相似文献   

17.
经济增长速度对抗震设防标准的需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说西方发达国家的抗震设防标准是和其经济增长速度相适应的,那么中国也应如此。 本文建议了两种方法,用以估计适合我国国情的抗震设防标准:①理论归纳,②类比推理。前者虽然在逻辑上比较严密,但由于涉及到各界专家和管理阶层的协作,非笔者力所能及。 本文以第二种方法展开讨论。其要义是:设想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不是1%~4%,而是中国的8%~12%,这些国家的专家会如何修改他们的抗震设防标准?按此思路,我国的抗震设防标准应向下调整。以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为例,可用P_(20)(a)=10%,取代现行国际惯例的P_(50)(a)=10%。 这样做的后果大体是:设防地震烈度在学术误差范围内降低半度,而抗震投资则以指数方式下降。  相似文献   

18.
松花江水系有机污染的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连成 《灾害学》1996,11(1):30-33
分析了松花江水系有机污染的现状和有机污染的危害,提出了有机污染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9.
水动力条件下蓝藻水华生消的模拟实验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蓝藻水华是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重大水污染问题之一。通过室内模拟实验,在温度、光照、初始pH值和营养盐等基本条件相同的前提下模拟水流流速分别为10cm/s、20cm/s、30cm/s、40cm/s时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水华的产生与消亡过程,在10~40cm/s流速区间里藻类生长周期随流速增大而变长,藻类最大现存量在40cm/s流速下最大,在10cm/s流速下最小,流速为30cm/s时藻类比增率最大,较适合藻类生存,在整个水华暴发过程中水体氮磷营养浓度呈下降趋势,水体的pH、DO和Ec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海洋灾害遥感动态监测系统简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及时获取海洋灾害发生及其影响的监测信息,并为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决策服务,根据渤海湾海洋灾害发生的特点,从风暴潮、赤潮、海冰、海域污染等海洋灾害的遥感监测技术方法研究入手,介绍了河北省海洋灾害遥感动态监测系统的功能。应用服务情况表明,该系统对渤海的风暴潮、赤潮、海冰、海域污染的遥感监测效果良好。重点对利用NOAA/AVHRR数据开展的1998—2006年春季渤海海域污染遥感监测情况进行了客观的分析,结果表明,渤海湾近海水域从1999年开始出现大范围污染,其中,2002年最为严重,2003年以后有所好转,但是近两年的污染状况又趋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