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环境伦理学的目的性理论有其内在的矛盾。一是它没能说清自然的整体目的与个体目的之间的关系,它们是从属的关系,还是各自独立的关系?二是它在坚持自然目的性的时侯,忽略了人的精神目的性。当它去解释自然事件时,用的是前一种关系,而当它去解释人类的精神事件时,又用了后一种关系.在这个地方,罗尔斯顿的理论陷入了二元论。  相似文献   

2.
摩尔在伦理学原理一书中,首次分析了传统伦理学关于善的那种性质。指出善并不是一种自然之属性。而是一种非自然的属性。在严格的意义上说,善是不可定义的。并认为传统伦理学是犯了一种自然主义的谬误。摩尔的理论也波及到环境伦理学,特别是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理论受到了挑战。罗尔斯顿对自然主义的批评作出了回应。他把伦理义务的条件置于科学规律之前,并站在自然主义的立场上,指出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才是一切价值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后现代环境伦理学接受了后现代哲学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接受了有机哲学的观点,把自然看作是自成一体的有机系统,主体是一个建立经验联系的活动者,而不是客体的对立物,二是它打破了价值确定的传统原则,把自然的创造性引入了价值系统,这也就设定了新的价值关系,为后现代环境伦理学价值理论的构建,奠定了核心基础。  相似文献   

4.
罗尔斯顿坚持机体哲学的观点,即价值本身是某种自然资料所形成的。其属性是由自然创造的,而非人所给予的。自然资料所形成的价值是第一性的,属于自然价值。它是人意识判断的基础。由于自然资料被生态系统本身所承载,它也就是一种客观价值。  相似文献   

5.
环境伦理的定位应该遵循人的自我意识的原则,而不应该遵循生物的自然价值的原则.因为只有人才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存在.也只有人才可以设定环境伦理的目标,使自身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主体.人是一种在精神的目标中实现了自身目的的存在者,同样,人也只是在环境伦理的关系中成就了一种保护自然的价值意识.  相似文献   

6.
人是一种精神性的存在者,其生命承载着多重性的价值.人不光具有自然价值,同时还具有精神价值.这正是人类优越于其它生命的地方.环境论理学的目的性理论,是把意识的价值还原到自然的价值上去.它肯定了生命的权利,具有积极的意义.另一方面,它也混淆了人的精神价值与自然价值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内在价值理论是一种自然层面的观点,它代表了一种自然的目性,而不是精神的目的性.  相似文献   

8.
陈也奔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3):192-194,94
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的矛盾形成与其理论内部。一方面,他把价值形成的关系归属于自然的创造性关系,另一方面,他又强调了价值判断的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些价值本身也需要主体的认知者来确定。这样,他的自然价值的观点便发生了矛盾,双重价值的观点使他陷入了二元论。  相似文献   

9.
罗尔斯顿把价值评价关系引入了自然系统,想从自然的创造性关系引出价值的关系,并把价值最重要的属性看作是创造性,因而,他也就偏离了主体设定的价值取向,把价值的生成看成是自然本身的事情了。  相似文献   

10.
章阐述了生态伦理学上人对自然态度的两种观点,人对自然价值取向的转变,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调节的特征、意义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饭岛伸子环境社会学思想体现在她对环境社会学对象与方法、环境问题的历史与现状、环境运动的意义与价值等问题的分析中。饭岛伸子环境社会学思想的价值在于它用社会学的视角观察环境问题,用社会学的方法寻求环境问题的解决路径。饭岛伸子环境社会学思想拓展了环境问题研究的空间,开辟了环境问题研究的领域,启发了人们对环境与社会、社会与环境关系的思考,深化和升华了全球化、工业化、城市化背景下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受环境社会学研究现状和研究者个人志趣、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影响,饭岛伸子的环境社会学思想存在一定的局限。  相似文献   

12.
发展观与环境伦理之间的关系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玲龙  姚建  洪敏  朱静 《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32(6):145-148,172
21世纪,人类面对的最大问题莫过于因发展而带来的生态环境危机.文章针对当前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从中外传统发展观及环境伦理问题出发,阐述了环境伦理与发展观的密切关系,要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改变对自然的态度和价值观,构筑新的发展观和环境伦理观,当前中国倡导的"科学发展观"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消费和环境的关系,从绿色消费的概念出发,分析了在绿色消费中,环境伦理学的重要作用在于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以人为本的理念。以苏州为例,通过问卷调查,采用环境价值观和环境利益导向型绿色消费认知,来测量个人环境伦理观对绿色消费的影响。通过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环境利益导向型绿色消费认知与绿色消费态度,环境价值观和环境利益导向型的绿色消费认知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平衡”是世间万物之本,而生态健康却与自然、社会、政治以及人体平衡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健康已成为现代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标志,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生活。本文提出了“平衡”是生态健康之本,从一个新颖的视角一“平衡”,简明地论述了平衡在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它与生态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文章中阐述的观点值得思考,对如何理解和审视“生态健康”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5.
环境伦理之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既包含自然要素又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要素,对之作全方位认识,有必要从哲学层次上加以研究。造成环境危机的根源并不在自然本身,确在于人们的价值观念。环境科学研究应与伦理学研究结盟,把伦理学正当行为观念扩至对环境的关心,把道德上的权利概念扩至整个环境实体和过程。环境伦理学要求人们的社会、经济行为生态化,所选择的发展途径符合环境道德规范,从利己主义的“经济人”桎梏中解脱出来向自觉保护环境的“道德  相似文献   

16.
第三范畴在哲学的认识论上是一个新颖的概念,它从康德的那种认识论的维度中脱离出来。同时,它也不具有胡塞尔的那种现象学的意象关系的介定。它相当于一个独立的范畴,存在于主体与客体的一个中介点上。在齐美尔的第三范畴的概念中,环境伦理学的二元论的倾向被排除了。它也为价值关系找到了一个新的平衡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