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卢风 《绿叶》2014,(2):4-10
现代性之最“深刻”的错误就是物理主义自然观和独断理性主义认识论。在物理主义和独断理性主义的支持之下,“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被认为是最符合人性的生产一生活方式。摈弃了物理主义和独断理性主义.我们就能明白.人类必须敬畏大自然.因为大自然永远握有惩罚人类之背道妄行的无上权力。大自然不允许几十亿人采取“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排放”的生产一生活方式。走向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唯一出路。  相似文献   

2.
6月5日是“六·五”世界环境日。20年前的这天,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人类环境宣言》,把环境保护提到了关系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高度,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从那以后,越来越多的人深切理解《宣言》的思想和含义,很多国家开始把环境保护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努力寻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道路。20年后的今天,联合国再次发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呼吁,并在巴西召开全球首脑“环境与发展大会”,以纪念《人类环境宣言》发表20周年,同时,迎接当代人类面临的严峻环境问题的挑战,探讨建立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只有一个地球——关心与共享”。目的是提醒告诫人们,随着人口  相似文献   

3.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是树木的大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是树人的至理。  相似文献   

4.
保护环境是人类二十一世纪的重大课题。而我国先秦时期保护环境的思想及对治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我们的祖先在生存斗争中十分注意改善环境与保护环境。“精卫填海”、“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就属于以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5.
“关注冰山消融”是当前环境保护的一个热点。不少科学家在极地科学研究中已经看到了我们人类“最大的水库”——北冰洋正在逐步消融,不断地呼吁人类要善待地球,善待大自然。  相似文献   

6.
王宇杰  张铁军 《青海环境》2023,(2):62-66+75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智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生态层面的理论表述。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做到“两个结合”,不断丰富和发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破除了西方唯“人类中心主义”至上的思想,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文明建设内涵,有利于实现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永续发展,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两个结合”的融会贯通和创新运用。  相似文献   

7.
鲁枢元 《环境教育》2005,(11):51-55
本文认同地球已经进入“人类纪”这一学术界的最新判断,而且认为“人类纪”远远不仅是一个地质科学概念,同时也是一个跨越了人与自然的多学科的概念,一个全体地球人类都不得不密切关注的整体性概念。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纪”才是真正意义上“全球化”,一种充盈着生态学意味的“全球化”。而“精神圈”的存在则是“人类纪”的重要表征。人类在酿造了地球生物圈的种种危机的同时,也给地球的精神圈遗留下种种偏执和扭曲、空洞和裂隙。修补地球破碎的“精神圈”,是文学艺术在“人类纪”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8.
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管子》一书中,有这样的概括:“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由此可见,当时的中国人已经懂得了建设城市应考虑到环境因素。《管子》的环境思想《管子》是后人用管仲的名义编集的一部论述治国之道的名著,其  相似文献   

9.
范春萍 《绿叶》2010,(4):44-49
重提十余年前的“绿色经典文库“就像说起一段遥远的往事,也像是在触摸自己的一个痛处。一是失望,对环境问题解决前景以及环保书所能起到的社会作用的失望;二是伤心,被读书界誉为“绿宝书”的“文库”竟受到市场冷落。若“文库”晚出版十年.市场响应会好得多。但反过来想,今天中国人环境意识的普及程度.是不是也可能与文库的“超前”出版有一些关系?环保事业是当今无可争议的人类要务.环保书要想走出重围,关键是找到环境与公众关注的切身问题以及焦点、热点问题的关系:在于如何以公众认同的方式把这些问题论证、阐释清楚,并进而影响公众的思想和行为。  相似文献   

10.
1984 批判污染——风之谷 曾经,人类征服自然,繁荣至极。但自从“七日之火”大战争发生后,以繁华为做的产业文明就此崩坏。由于巨大的污染,人类所能生存的空间越来越狭小,而栖息着虫类的广大森林“腐海”一步步侵略人类的领地。在腐海的一角,  相似文献   

11.
现存先秦典籍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生态哲学与环境文化的巨大宝库,其思想如一泓泓源泉,一脉相承而来,影响至今。《老子》作者老子是道家开山鼻祖,也是中国环境哲学之父。《老子》一书五千字,字字珠玑。书中以"道"为世界本源,以"道"而点化"和"之哲学内核,"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  相似文献   

12.
儒家讲“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道家讲“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齐一。”佛家讲“依正不二。”宋、明理学概括为“和内外,一天人。”马克思、恩格斯讲“自然乃人之无机的肉体”“、社会化的人要合理调节他们与自然的变换。”说的都是:人类与其生存的自然环境是同命运、共生死  相似文献   

13.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全球现代化进程中,人类极难平衡取舍的一对矛盾。"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似乎是这一矛盾的最佳诠释。工业文明的推进过程,也是人类环境困境的日趋深化过程。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正以几何级的速度日益加剧,而我们人类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求,又必然以加速度无限扩张。为求得保护与发展的平衡,人类已走入"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而如何重新寻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胜地,已成为人类何去何从的万难之选。本期特别推出"民生需求与环境压力"一题,期待以国内顶尖级专家学者的话语、声音,围绕"保护与发展"这一基本矛盾,全面展开思想交锋和观点碰撞,从而最终引发广大读者的严重关注和深刻讨论。  相似文献   

14.
“天人合一”的概念出于董仲 舒,本是中国哲学中一个涉及本体 论的命题。在理学中,“天”既是“人” 的开始,也是“人”的终点,即从 “天”、“人”开始,经过主体自身的 认识与实践,以实现二者的合一。今 日环保主义者在新的视角下,重新 阐释了这一概念:“天”即自然界, “人”即人或人类社会,“天人合一” 意味着“天地人和”,即人类社会与 自然界的和谐相处。 “天人合一”的思想萌芽于孔 子,发展于孟子,经董仲舒理论化、 系统化后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 部分。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博采众长, 融各家学说于一炉,对“天人合一” 有其独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保康地处鄂西北荆山腹地,素有“扼荆襄之险要,据川陕之咽喉”之称。境内一山(荆山主脉)盘据,三河(南河、沮水、蛮河)纵横,既有峨眉之秀,又有九寨之幽;既有武陵之奇,又有黄山之雄,旅游资源富集广博。特别是以野生蜡梅、原始牡丹、古桩紫薇、云锦杜鹃为代表的野生珍稀花卉,以富含多种微量元素、流量丰富、温度适宜、被誉为“华中第一泉”的汤池峡温泉,以卞和得玉、荆山风情、皮影地戏为代表的地方文化,以五道峡、九路寨、望佛山为代表的自然山水,更是保康的“活名片”和保康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力与优势。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作为处在山区开放前沿的旅游业只有抢抓机遇、迎接挑战,进行战略性调整,才能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争取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展望今天的世界,仿佛少了什么,往日的清新、碧绿,变成了今天世上的浑浊、枯黄。特别是深受人们关注的”白色污染“,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尤为重要,所谓”白色污染“是以方便袋为首的一类危害人类生活环境的垃圾。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方便袋的使用也越来越广泛。真的是什么都有两面性,  相似文献   

17.
同是一泓湖水,有人为自身利益而置生态环境于不顾,有人却为保护生态环境而四处奔波。人之差异,最本质的或许莫过于品性的差异了!“良知学说”在全球性经济使“地球一天天变小”,使“人心一天天变大”的今日,对人类文明的进化,依然有着重要的“深生态学”的普世意义!人类要与自然和谐相处,首先应当自身和谐相处,而良知便是使天地万物感通的“生生之仁”,是人类永恒存在和持续发展的依止和希望!  相似文献   

18.
郭菁 《环境教育》2008,(10):18-21
1972年6月,113个国家的代表会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向全世界发出了“为了这一代和将来世世代代保护和改善环境”的伟大号召。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之后,“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传遍了全世界,人类开始从愚昧中觉醒,开始关注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这次会议对人类的影响可以说是环境宣传教育的开端。  相似文献   

19.
环境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华 《环境教育》2004,(1):34-37
“水是生命之源”,近年来,人类正面临着水危机。3月22日是“世界水日”,我们特意编发了 此文,望大家都能为保护水资源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相似文献   

20.
(一)春秋战国时代那个“梦蝶”的庄周,常与另一位以哲辩出名的惠施结伴出游。这天,他们闲游到今安徽凤阳县境内的濠水桥上。庄子凭栏临水,看桥下那小小的白鲦鱼在水中来往穿梭,喋唼戏水,一派无忧之状,不觉为之动容,说:“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施不以为然,反问道:“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笑答:“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施再诘之:“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周这下抓住惠子话把,说:“请循其本。子曰‘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这就是“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