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分析总结了氧气钢瓶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的原因。针对2009年某市发生的一起氧气瓶内含油脂爆炸事故,系统分析了国内曾经发生的几次因油脂导致气瓶爆炸事故。油脂进入到氧气瓶内大都是由于误操作。油脂与高压纯氧接触会发生剧烈的自燃氧化放热,使瓶内的氧气迅速升温升压,超出气瓶承压极限导致爆炸破裂。分析比较发现由油脂导致的气瓶爆炸,其破坏程度不如混入可燃气体导致的气瓶爆炸剧烈,一般不是粉碎性爆炸。在正常的充氧过程中,氧气瓶温度会升高,采用变质量热力学中的方法,计算说明气瓶在充装过程中氧气温度的具体变化。充氧温度计算为充氧工作人员提供参考,如发现异常情况,可以及时地控制和预防。由现场压力表可知氧气瓶在充装至12MPa时发生爆炸,而氧气瓶最小爆炸压力为37.6MPa,油脂燃烧放热,计算可知致使钢瓶爆炸破裂所需要的最小油脂量,为66.4-79.6g。不同的充装压力下发生爆炸,所需要的最小油脂量不同,充装压力越高,爆炸所需要的最小油脂量越少。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较为少见的充装台充装过程中氧气瓶爆炸事故,描述了事故爆炸后的现场。对爆炸气瓶碎片进行化学成分分析、机械性能、金相试验、内壁附着物化学成分分析和能谱分析。通过分析认定,由于误操作油脂混进氧气瓶,高压氧气和油脂接触发生剧烈的自燃氧化放热,使瓶内的氧气迅速升温升压,超出气瓶承压极限导致气瓶爆炸。结合工作经验,提出要严格气瓶充装前的检验,加强气瓶使用和经销单位的安全监管等防范措施和建议,对氧气瓶的安全管理具有参考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事故现场勘查的基础上,通过材料成分、力学性能、金相组织与断口、碎片附着物以及充装气体成分等检测和试验,结合爆炸能量的理论估算,对一起氧气瓶爆炸事故的性质和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瓶体存在的脱碳、微裂纹及局部腐蚀凹坑这些类裂纹缺陷在爆炸产生的巨大载荷下诱发了气瓶的开裂及扩展,其宏观断口表现为韧脆交替的快速断裂特征。依据碎片抛射距离估算的气瓶实际爆炸能量远大于其发生物理爆炸所产生的能量,气瓶爆炸属于化学爆炸。气瓶内存在的碳烃类油脂有机物以及瓶阀关闭时产生的摩擦热或静电火花是氧气瓶发生化学爆炸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4.
由于液体的可压缩性很小,低温液体过量充装会导致低温绝热气瓶产生物理性爆炸。因此液位计这种监控装置可以给充装人员掌控低温液体的充装量。我院设计制造的干式调试器和进入法的湿式调试器,可以对低温绝热气瓶上的液位计(包括不同介质比重)进行维修和调试。  相似文献   

5.
介绍说明几起氧气瓶内附油脂充氧过程中爆炸事故。介绍高压氧气与油脂的反应,论述了空压机润滑油燃烧基本特性,采用热重天平进行了空压机润滑油在不同压力的气体氛围内的燃烧试验,建立起空压机润滑油的热重和微商热重曲线,得到空压机润滑油在不同压力的氧气氛围内的自燃点。放入加压热重分析仪内的润滑油,接触高压氧气后迅速被氧化,氧气压力越高,氧化程度越深。随着氧气压力的升高,润滑油的着火点降低。这表明氧气瓶中油脂,随着充氧压力的增加,着火点降低,即压力越大,油脂越容易自燃,释放热量,导致爆炸。提出安全措施。  相似文献   

6.
<正>乙炔是最危险的爆炸气体之一,具有引爆能小,爆炸浓度范围广,爆炸下限浓度低,爆炸威力大等特点。在实际生产应用中,乙炔气瓶爆炸导致群死群伤的事故时有发生。笔者以下通过5起典型案例,总结了乙炔气瓶在充装、运输、使用与储存等方面需要吸取的经验教训。危险的乙炔乙炔属易燃易爆气体,爆炸阈值宽(空气中为2.3%~81%),点  相似文献   

7.
郭悦 《现代职业安全》2010,(10):114-115
压缩气体的用途非常广范,在很多环境下都要用到,如冷冻、焊接、医疗过程、试验室试验等。当气体压缩后充装到气瓶中后,使气体易于运输和使用,但剧烈的压力能导致严重的危险,如气体爆炸。另外充装的气体有些具有可燃、有毒有害、温度极低等特定危害,所以使用时应注意气瓶上的标签与警告标志,严格按照相关的安全规程,了解不同的危害特性采取不同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8.
1事故概况与现场调查2007年7月6日盐城市某气体工业公司,一只无缝气瓶在该公司液氧充装台发生爆炸。现场3名公司员工和1名用户当场两死两伤,后来1名受伤员工因抢救无效死亡。气瓶为粉碎性爆炸,现场共搜集碎片68块。  相似文献   

9.
针对一起充装台氧气瓶爆炸事故,通过对爆炸气瓶残骸进行化学成分、力学性能、金相组织观察、内壁附着物光谱和能谱分析着重阐述了气瓶爆炸事故的起因。分析认为,由于氮气瓶错装氧气,导致气瓶内部残存烃类油被高压氧气迅速氧化分解放出热量,使瓶内的氧气迅速升温升压,超出气瓶承压极限引起气瓶爆炸。结合实际应用与工作经验,提出了氧气瓶安全使用的建议以及相关措施,对氧气瓶的安全管理具有参考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不少同志询问溶解乙炔气瓶与其他气瓶比较有什么不同特点。这个问题提得好,弄清了这个问题对推广溶解乙炔气瓶的应用是很有意义的。现就笔者所知,介绍给大家。 我们知道,气瓶是使用得最普遍的一种移动式容器。按它所盛装的气体分,有压缩气体气瓶、液化气体气瓶和溶解气体气瓶三种。压缩气体气瓶主要充装临界温度tc<-10℃、在一般环境温度下为气态的气体,都以较高的压力充装,目的是为了增加气瓶的单位体积容量。液化气体气瓶主要充装临界温度tc≥- 10℃的气体。溶解气体气瓶则主要充装易燃、易爆、化学性质不稳定的气体,乙炔正是这样的气体。…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玉米淀粉粉尘爆炸危险性,采用哈特曼管式爆炸测试装置和20 L球爆炸测试装置对200目(<75μm)以下的玉米淀粉粉尘爆炸危险性进行评估,基于静电火花和粉尘质量浓度对粉尘爆炸的影响,对玉米淀粉的静电火花最小点火能量、爆炸下限质量浓度、最大爆炸压力和爆炸指数进行了研究,根据试验结果对玉米淀粉爆炸危险性进行分级。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在25℃,喷粉压力为0.80 MPa,粉尘质量浓度在250~750 g/m3范围内,粉尘的最小点火能量随着粉尘质量浓度增加而降低,其最小点火能量在40~80 mJ之间;在点火能量为10 kJ时,粉尘爆炸下限质量浓度在50~60 g/m3之间;在粉尘质量浓度为750 g/m3时,爆炸压力达到最大,为0.66 MPa;在粉尘质量浓度为500 g/m3时,爆炸指数达到最大,为17.21 MPa.m/s,其粉尘爆炸危险性分级为Ⅰ级。  相似文献   

12.
The explosive self-decomposition characteristics of gaseous ozone with a concentration of up to almost 100 vol% were quantitatively investigated using a closed system with an electric spark device. The lower self-decomposition (explosion) limit for ozone diluted with oxygen at room temperature and atmospheric pressure was 10–11 vol%, and so ozone at more than 10–11 vol% will lead to an explosive chain decomposition reaction leading to its complete conversion to oxygen in a vessel. The lower explosion limit shifts to a higher concentration with a decrease in pressure. The limit was about 80 vol% under a reduced pressure of 10 Torr. We also confirmed that explosion trigger energy (minimum ignition energy) is strongly dependent on ozone concentration and pressure. For example, the minimum trigger energy for 15 vol% ozone at a pressure of 76 Torr (about 220 mJ) was more than 20-fold that at atmospheric pressure (about 10 mJ), and that for 13 vol% ozone (about 580 mJ) was approximately 30 times higher than that for 20 vol% (about 20 mJ) at the same pressure of 76 Torr. Moreover, the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rigger energy sources (e.g. spark gap and electrode tip angle) leading to the decomposition (explosion) of ozone were investigated under various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3.
为了确定地层高温高压环境下油气混合气的安全氧含量,避免在采油过程中形成可燃性混合气体引发燃烧或者爆炸事故,保证注空气采油工艺过程的安全性,设计了1种测试地层高温高压环境下油气混合气体安全氧含量的实验装置;通过对采油现场井筒内的气体进行取样分析,选取一定组分的混合气体,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混合气体分别在1,5,10 MPa和40,120℃条件下的安全氧含量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将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升高,安全氧含量逐渐降低;在地层高温高压环境下所测得的安全氧含量要远低于常温常压下的理论估算值;在10 MPa,120℃时达到8.27%,很大程度上增加了采油工艺过程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4.
采用哈特曼管式爆炸测试装置和20L球爆炸测试装置对小麦淀粉粉尘爆炸特性参数进行评估,对粒度小于75μm的样品的爆炸危险性参数进行测试,得出了一定条件下的小麦淀粉对静电火花的敏感程度以及其爆炸的猛烈程度,进而对其爆炸危险性程度进行分级。结果表明,温度在25℃,喷粉压力为0.70MPa,小麦淀粉的最小点火能量在40~80mJ;在点火能量为10 kJ时,最大爆炸压力为0.60MPa,最大爆炸指数为7.87MPa.m/s,其粉尘爆炸危险性为Ⅰ级。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煤油共生矿区含油煤尘最低着火温度的变化规律,选取3种含油浓度不同的煤样,采用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测定系统,研究含油煤尘云最低着火温度随含油浓度、喷尘压力及煤尘质量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含油煤尘的最低着火温度较不含油煤尘显著降低,且随着煤尘含油浓度的增加,煤尘中挥发分含量增多,煤尘云最低着火温度降低,爆炸危险性增强;低含油浓度煤尘,煤尘受原油挥发分影响较大,在含油浓度为5.7%,4.3%且质量浓度为1364~4550 g/m3时煤尘云最低着火温度随喷尘压力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在5.7%,4.3%含油浓度且喷尘压力为0.05 MPa时煤尘MIT随煤尘质量浓度增加先降低后缓慢升高。高含油浓度煤尘,受煤尘团聚现象影响较大,煤尘云最低着火温度随喷尘压力的增加而升高,随煤尘质量的增加呈先减小后增大再缓慢减小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超细聚苯乙烯微球粉体的燃爆特性,通过粉尘层最低着火温度测试装置、MIE-D1.2最小点火能测试装置、20 L球形爆炸测试装置,对其最低着火温度、最大爆炸压力、最小点火能量(MIE)等爆炸特性参数进行测定,探讨了加热温度、点火延滞时间、粉尘质量浓度、粉尘粒径对粉体燃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超细聚苯乙烯微球粉尘层在350℃左右时会发生无焰燃烧,且加热温度越高,粉体粒径越小,粉尘层发生着火时所需的时间越短;当粉体质量浓度为250 g/m3时,最大爆炸压力达到0.65 MPa,质量浓度为500 g/m3时,最大爆炸压力的上升速率达90 MPa/s以上;随点火延滞时间增加,最小点火能表现出先缓慢减小再急剧增大的规律;随粉尘质量浓度增加,最小点火能逐渐降低,当粉尘质量浓度超过500g/m3后逐渐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7.
The high-temperature and high-pressure methanol one-step oxidation has been the primary process for the mass production of dimethoxymethane. However, the risk of explosion for this process is still not properly defined. This paper presents new results from the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explosion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the explosion pressure and the explosion limits for methanol/air mixtures with a variable oxygen level, under an initial pressure between 0.3 MPa and 0.75 MPa and at the initial temperature of 423 K. The upper explosive limits were found to increase along with the initial pressure. If the limits for normal air are known, the oxygen effect on flammability is predictable from the thermal balance method. With a correlation for the pressure effect and a method for the oxygen effect, we can have the flammable range predicta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