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2002年11月13日,"威望"号油轮在西班牙海域断裂沉没,大量溢油对水产养殖、岸线等环境敏感资源造成了严重损害.西班牙政府通过卫星遥感手段对海面及岸线溢油进行了4个月的连续监视,"空间与重大灾难国际宪章"的启动保障了获取卫星监视数据的快速高效,为溢油应急决策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一种适合于大面积的SAR海面溢油图像分割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像分割算法是SAR海面溢油应急反应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最大类间方差分割算法,该算法不仅利用了图像的直方图信息,同时也考虑了风场对SAR海面溢油图像的影响。并以一幅大面积的ERS SAR溢油图像为例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是一种计算效率适中的SAR溢油图像分割算法。  相似文献   

3.
1989年9月1日至10月15日,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交通部青岛港务监督,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保护研究所,在青岛海域进行了海面溢油鉴别技术海上协同执法实验。 联合几个相关的执法单位和部门,将船舶、机械监视系统,以现代通讯联络手段和陆基海面溢油鉴别技术有机组织起来,应用于立体化海洋协同执法管理中在我国尚属首次。 9月1日至20日,北海分局出动“中国海监15”和“中国海监16”,青岛港务监督同时出动其他船舶对特定海域进行海上巡航监视并配备实验室的海面溢油鉴别技术予以协同执法。9月21日至10月中旬, “中国海监”飞机同时对上述海域进行空中巡航监视并配备实验室的海面溢油鉴别技术协同执法。  相似文献   

4.
瑞典的海岸与海洋环境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栗茂峰 《交通环保》1999,20(6):35-38
简要介绍了瑞典海岸与海洋环境管理机构的情况,包括国家的管理体制,尤其是在油污防备与反应以及海面溢油监视、清理和回收方面的做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近年来渤海溢油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研究发现渤海岸线溢油"黑斑"和海面溢油"黑斑"现象,通过对溢油事故、溢油物理化学性质和渤海流场、风场、水温等特性的分析,阐述了"黑斑"现象的形成机理,主要原因是渤海凝聚态沉积溢油经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积聚与混合后,冬春季节容易受渤海双环流结构和风场影响在长岛和秦皇岛产生岸线溢油"黑斑",夏秋季受水温影响发生解析作用形成海面溢油"黑斑",溢油"黑斑"现象是渤海历年溢油事故二次污染效应的直接表观特征,这种现象在渤海石油烃环境容量超负荷输入的条件下将长期存在并产生严重生态影响。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海面溢油鉴别的模糊隶属度模式,给出了海面溢油鉴别的最大隶属度规则,指出海面溢油鉴别主要受油种、风化和实验误差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本方法可鉴别风化一个月的海面溢油。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溢油业务化监测精度和效率,基于海面油膜成像机理和检测难点,设计了海洋溢油业务化监测流程。研发了溢油SAR卫星遥感业务化监测系统,系统集成了SAR图像处理算法和暗区特征打分法,实现了SAR影像处理、溢油信息提取和溢油监测报告制作等功能。系统已应用到业务化监测中,可为溢油应急处置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8.
在2010年7月16日大连输油管道爆炸事故发生后,分别于事故油罐、溢油发生后1 d、5 d、9 d的海面厚油膜区域以及溢油事故发生后15 d、23 d、210 d的岸滩石油重污染区域采集原始油样及溢油样品。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对样品中的生物标志物进行了检测,对常规生物标志物特征比值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为期9 d的海面溢油风化过程中nCl7/Pr、nC18/Ph、Pr/Ph、奥利烷/藿烷、C2-D/C2-P、C3-D/C3-P和ΣP/ΣD受风化影响较大(相对标准偏差值均在10%~20%范围内);在为期210 d的岸滩溢油风化过程中C17/Pr和nC18/Ph受风化影响最大(相对标准偏差值均大于50%),奥利烷/藿烷、C2-D/C2-P、C3-D/C3-P、ΣP/ΣD和2-MP/1-MP受风化影响较大(相对标准偏差值均在10%~30%范围内);Pr/Ph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风化过程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蕙季 《交通环保》2005,26(1):48-48
本刊讯 (蕙季 )本刊从烟台海事局获悉 ,珠江口“12·7”溢油事故 (参见本刊第 4 3页 )发生后 ,烟台海事局依靠我国北方海区船舶溢油防治示范工程的技术、设备等优势 ,着手开展此次溢油事故的卫星遥感监视研究 ,先后与中国科学院遥感地面站、中国气象卫星地面接收站等方面取得联系 ,采集到 12月 8日至 17日期间 ,法国spot卫星、美国landsat- 5卫星和我国气象卫星分别尽越事故地点上空的卫星图像。通过有选择地对我国风云气象卫星多景图像和法国spot卫星的一景图像处理 ,烟台海事局技术人员成功判读了珠江口“12·7”船舶溢油信息。结果显示 ,…  相似文献   

10.
为了满足处理海面溢油,保护海上环境的需要,交通部科学研究院、天津水运工程研究所、秦皇岛水域防污设备厂在大连油脂化学厂、北京市环保所、天津塑料二厂、南开大学、上海塑料制品一厂的大力协作下,经过几年的努力,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完成了海面溢油处理剂、吸油材料、浮上式围油栏用双面人造革和绞链式接头的研究试制工作。海面溢油处理剂是处理油污染的化学药剂,它可将海面溢油乳化为微小颗粒,分散在  相似文献   

11.
灰色关联度聚类分析在溢油鉴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灰色关联度聚类分析的溢油鉴别模式,提出了油种鉴别的置信水平λ的灰色模糊区概念,给出了常见的14种油、风化的任丘原油和海面溢油的灰色关联反动态聚类图,油种鉴别主要受风化和实验误差的影响,风化30天,任丘原油同其它13种油可分类的置信水平范围为0.8964<λ<0.9841,海面溢油可鉴别区为0.0705<λ<0.9378,溢油鉴别结果表明,本法较指纹谱图识法的准确度高。  相似文献   

12.
荧光双比值联用分类法鉴别环境溢油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 言 如何鉴别海面溢油的种类,以确定油污来源的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在综合国内外常用的荧光比值法鉴别溢油的基础上,在实验室内测试了可能造成污染的原油和国内外常用船舶燃料油、重油、以及润滑油34个油品,采用400/385、440/385(均在λex340nm处)双比值联用分类法对溢油的定性鉴别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鉴于目前的溢油模型主要是针对海面溢油的情况,本文提出了预测海底管道出现裂纹和腐蚀形成的小孔时发生溢油的模型.预测在海底管线上某一位置处的蠕孔漏油后,油的浓度超过某一规定浓度的范围,海面上形成油膜的起始位置,估计油膜是否能到达海岸线,以及被风浪携带到海岸线上的原油量.本文还给出了一个基于渤海自然状况及原油性质的算例.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为海底管线上蠕孔溢油的污染情况预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 本工作是受水面溢油航空监视部门的委托而开设的。要求用非光学方法测定水面簿油膜的厚度,测定范围一至几十微米,初步设定的油种是零号轻柴油。 测定水面油膜厚度对水圈油类污染的环境监测和治理都有重要意义。当海面、湖面溢油面积已知或河流流速等已知的情况下,测得油膜厚度及其分布就可以估计总污染量。正确测  相似文献   

15.
目前激光荧光遥感是探测海面溢油最有效的工具。作者将神经网络(ANN)的自组织特征映射SOM模型引入激光遥感的荧光光谱鉴别领域。本文主要进行的是理论建模和分析工作,而且用计算机软件方法实现了神经网络的模式识别和分类功能,对推广能力进行了实验分析。经过改进神经网络已具有比较理想的推广能力,并认为SOM应作为溢油识别的较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6.
航海雷达可以克服夜间或者恶劣天气,全天时探测海上溢油目标,在海上溢油监测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以大连"7.16"事件中监测到的雷达溢油图像为数据基础,基于航海雷达溢油监测原理,提出了采用卷积、Otsu和均值滤波算法,进行雷达图像降噪处理;利用图像整体均值运算,确定溢油监测的有效范围;采用阈值二值化与面积判别的方法,锁定油膜位置。相对专家解译和C-V水平集方法,本文所述的方法能够自动识别油膜信息,且具有较高的运行效率。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国产自主卫星在海洋溢油监测中的精度,提出一种基于非负矩阵分解和支持向量机的环境减灾星(HJ-1)海洋溢油遥感图像分类算法。针对HJ-1星遥感图像,首先利用非负矩阵分解算法进行图像特征提取,相对图像光谱和纹理等图像基本特征,构造具有针对性的溢油图像局部化非负特征,更符合遥感图像特征所对应的物理意义。进而在新特征的基础上,采用支持向量机实现遥感图像分类,解决小样本训练问题。通过墨西哥湾溢油遥感图像仿真实验比较,证明该方法在HJ-1星溢油图像分类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正构烷烃气相色谱指纹法鉴别海面溢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前言 气相色谱法研究鉴别海面溢油源的方法,国外报导较多的有正构烷烃色谱指纹法、有机硫化物色谱指纹法、有机氮化物色谱指纹法。以及根据正C17烷/姥鲛烷和正C18烷/植烷两对组分的比率表征一种原油特性的方法。国内已有用正构烷烃色谱指纹法和有机硫化物色谱指纹法研究海面漂浮原油祝港口海面溢油源鉴别的报导。正构烷烃色谱指纹法能鉴别正构烷烃谱图差剐较大的一般原油和成品油  相似文献   

19.
Ho-118小型固状溢油拖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在处理海面溢油事故时,溢出油的性状是必需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油品种类、粘度及油层厚度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溢油防治设备的选择与使用。我国北方几个油田所产的原油凝固点较高,在春、秋、冬季的大部分时间里,一旦溢入海洋,均能迅速凝成固体块状。这样的溢油是无法用处理低粘度油的设备、器材加以回收的。为解决这一问题,我所从1983年开始研制了HO-118小型固状溢油拖网。它可以回收海面高粘度溢油、吸油材料和海面垃圾,可双船拖带也可单船作业,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20.
为了建立我国的海面溢油鉴别系统,为溢油的法律裁决提供了分析依据,受局、所领导委托我们一行四人于1985年6月26日至7月13日考察了美国海岸警备队研究与发展中心等单位。 70年代初由美国环境保护局(EPA)组织几个研究机构曾研究过溢油鉴别技术,但正式的海面溢油鉴别系统的建立则是由美国海岸警备队研究与发展中心于1978年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