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分别用常规法和离子色谱法对近岸海域大气NO  相似文献   
2.
分别用常规法和离子色谱法对近岸海域大气NOX 进行同步监测,并对两方法间的相关性和测定结果的换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两者呈极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835(n= 9) ,其测定结果是可换算的。为此,建立了采用离子色谱法测定气溶胶NO-3 浓度预测近岸大气NOX 浓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 在海面溢油的定量分析研究中,采用光学和非光学方法在国内外均有报道,象雷达探测、被动式微波辐射探测、热红外辐射、紫外辐射及美国海军实验室用吸油材料进行油污染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等,但至今还没有一种方法能够准确测定漂浮在海上的各种油品从薄到厚的油膜厚度,在国内用非光学方法对油污染进行定量分析的有关报导也很少。因此,建立一种较之光学方法更简便易行、准确可靠,适用于各种油品从薄到厚油膜测定的非光学方法,就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4.
测定水面油膜厚度有两类方法;光学方法和非光学方法(1)由于后者不受海洋物理因素变化的影响,故测定准确度较高。我们提出的增厚法(2),可用于测定厚度为1-50μm的水而油膜,但该方法使用的测量装置适合在静态水域或海况良好时使用,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满足海上实际测定需要,我们设计了OF-1型水面油膜厚度测定装置,实验表明,该装置在3级海况下,能获得令人满意的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用高流量大气采样器和瓦特曼滤膜采集样品,以硝酸-高氯酸消化,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海洋气溶胶中铜、铅、镉。对高流量大气采样流量校准、滤膜选用,仪器测试条件及消化方法进行试验和讨论。本方法检测限分别为铜1.8ng/m3、铅1.4ng/m3、镉0.7ng/m3,变异系数分别为铜9.6%、铅8.9%、镉18.0%。  相似文献   
6.
因子分析法用于近岸海域大气污染来源的判别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应用因子分析法,设计一个分析近岸海域大气污染来源的综合指标,根据综合指标的大小,可以判别主要污染来源,通过对大连近岸海域大气污染监测数据的因子分析并与其它结果比较表明,该方法具有明显的判别效果。  相似文献   
7.
大连海域大气气溶胶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析和讨论了1994、1995两年在大连石槽海洋大气观测站所监测的大气气溶胶及气溶胶中元素和离子的浓度、富集程度、相互关系等物理、化学特征,还讨论了天气及某些气象要素对气溶胶浓度分布特征的影响,对气溶胶的来源也作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8.
一、序 言 水面油膜厚度的测定是海洋管理必不可少的测定项目之一。海洋油类污染的监视、监测、非法排油的执法处理和溢油治理方法的选择都需油膜厚度数据。 非光学方法测定水面油膜厚度具有经济、灵便和准确度较高的优点。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一种非光学方法能在各种气象海况条件下,对不同油种的不同厚度油膜都可进行测定。继“增厚法” (包括OF-1装置) 、“聚集增厚法”之后, 研究了“吸留法”(Occlusion Method)。主要用以测原油、重油的厚油膜(200μm**至1cm)厚,以扩大所研究的非光学方法对不同油种、不同厚度油膜测定的适应性。大于0.1m m油膜厚度的测定对海洋溢油量的估算和治理方法的选择具有适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大连海域大气气溶胶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分析和讨论了1994、1995两年在大连石槽海洋大气观测站所监测的大气气溶胶及气溶胶中元素和离子的浓度,富集程度,相互关系等物理,化学特征,还讨论了天气及某些气象要素对报溶胶浓度分布特征的影响,对气溶胶的来源也作了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0.
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海水中的微量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言 海水中石油所含有的多核芳烃组分在紫外光激发下可发射荧光。利用这类组分的荧光光谱和激发光谱可以表征这类化合物的电子结构和区分油种,并可进行定量测定。 目前国外普遍采用四氯化碳-正乙烷体系测定海水中的微量油(此外也有用二氯甲烷、石油醚、环己烷等作为溶剂的报导)。1973年Keizer和Gordon用荧光法测定海水中痕量油时,对二氯甲烷(正己烷溶解)与四氯化碳两种萃取剂(正己烷溶解)进行了比较。1974年他们使用同一方法评价了北大西洋海水中烃类污染的现状。197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全球海洋站系统(IGOSS)污染(石油)监测实施方案指导中,采用了四氯化碳做萃取剂(正已烷溶解)的荧光法。1977年联合国组织制订全球联合调查海洋石油污染的试验计划及实施方案也推荐用四氯化碳-正己烷体系。因此欧美各国较普遍采用这个体系,1978年美国已将测定海上溢油时采用环己烷做萃取剂和溶剂列入了美国标准方法ASTM中。1979年Shigehara使用四氯化碳-正已烷体系测定了海洋环境中油的污染。1981年黄贤智用环己烷体系分析了厦门海区水中的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