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青岛崂山电子仪器总厂有限公司针对滤筒采集低浓度颗粒物误差大,研发出以滤膜代替滤筒采集低浓度颗粒物的采样技术及方法。通过滤膜与滤筒两种采样装置现场比对监测实验,得出:监测低浓度颗粒物(<50mg/m3)时,滤膜采样装置优于滤筒采样装置。本文详细介绍了该技术方法,对当前固定污染源排放低浓度颗粒物的监测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总结和比较了国内外常用的颗粒物采样测试系统及方法,从颗粒物测量原理、采样方法的结构和特点、适用范围、误差来源等角度分析了采样系统的特点及准确性,并结合我国燃煤电厂脱硫塔、湿式静电除尘器出口等位置实际排放情况,提出适用于低浓度、高湿度条件下的超低浓度颗粒物的可靠测试方法.为燃煤电厂颗粒物排放浓度的准确测量和环保设备对颗粒物控制效果的运行和评估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3.
CEMS比对监测结果反映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固定污染源比对监测的结果作为参考依据,针对其反映的低浓度颗粒物采样测量、比对监测考核指标的不完善以及火电厂湿法脱硫装置未安装GGH时颗粒物浓度的测定等方面存在相关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对比玻璃纤维滤筒在不同温度下的前处理效果,对比滤筒、滤膜在特殊情况下采样的差别,综合现场采样及质量控制的因素,查找、分析低浓度污染源颗粒物监测数据出现较大误差、数据失实、缺乏代表性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为减少固定污染源废气低浓度颗粒物检测误差,分析了我国现行监测方法的适用范围、采样分析过程和质量控制措施,对空白样品采集、样品称量、采样管加热以及同步双样测定方法进行了剖析。分析认为:现场采样过程中应对颗粒物采样管进行全程加热,按规范采集空白样品,开展同步双样测定;实验室分析人员应准确有效称量样品,样品干燥冷却后应平衡24 h后采用十万分之一天平称量。  相似文献   

6.
固定源稀释通道的设计和外场测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为研究固定源产生的颗粒物的污染情况,自行设计了固定源稀释通道采样装置以便模拟颗粒物在大气中的稀释扩散过程.该装置采用不同尺寸的采样嘴,以保证对烟道内的颗粒物等速采样,采样烟气与洁净空气在稀释腔内混合,腔内雷诺数典型值可以达到10000,保证了采样烟气和洁净空气能够稀释混合均匀.颗粒物在停留室中的停留时间达到90s,保证了颗粒物有足够的时间长大成核.将该装置应用于国内的9个燃煤、燃油固定源,取得了颗粒物的质量浓度、OC、EC组成、排放因子等数据.  相似文献   

7.
浅议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采样的现场质量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的监测是环境监测的一项重要工作,颗粒物采样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环境监测能否真实反映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真实状况.本文从采样仪器、采样点位的确定、排气参数的测定、运行工况等几方面提出了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现场采样中应注意的问题,以保证环境监测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颗粒物再悬浮采样器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魁  白志鹏 《环境工程》2006,24(5):67-68,81
研制了颗粒物再悬浮采样器,阐述了颗粒物再悬浮采样器的工作原理及系统结构。对颗粒物再悬浮采样器的PM10和PM2·5捕集效率以及采样时间进行了研究分析,选取了颗粒物再悬浮采样器合适的采样时间。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适用于大气颗粒物组分测定的采样膜、采样时间及采样量。应用ICP—AES技术,测得了6500个大气颗粒物数据。并与中子活化法进行了方法对照。  相似文献   

10.
中国推进燃煤机组升级改造之后,低浓度颗粒物的测量变成一个较为困难的问题。目前,经过脱硫改造后排放的颗粒物会出现低温、高湿、低尘、含腐蚀等情况,传统的粉尘仪已经难以满足实际测量要求。本文介绍了一款基于光散射法测量装置,并结合国内600MW超低排放机组继续对比试验,研证了低浓度颗粒物可以进行准确的测量。  相似文献   

11.
固定源是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而目前国内对固定源排放颗粒物的监测和研究还相对比较薄弱,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和设备。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固定源标准采样方法、颗粒物分级采集技术以及ELPI采样方法,分析了现有采样技术和采样设备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对颗粒物态和气态共存污染物的分离采样能力,进行污染物的采样系统优化设计,提出一种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下颗粒物态和气态共存污染物采样系统设计方案。构建颗粒物态和气态共存污染物采样系统的总体构架,系统功能结构包括颗粒物态和气态共存污染物的信息采集模块、总线控制模块、颗粒物态和气态共存污染物检测模块、无线传感器模块与人机接口模块等,采用DSP集成信号处理器进行颗粒物态和气态共存污染物数据采集和实时信息处理,提高颗粒物态和气态共存污染物监测的智能控制能力。  相似文献   

13.
运用质粒DNA评价法对澳门半岛的中山公园、高士德马路、氹仔岛的澳门大学3个采样点冬季PM10的氧化性损伤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个采样点PM10的TD30值(引起30%超螺旋DNA损伤所需要的颗粒物的剂量)为中山公园采样点相对较低,其次是高士德马路采样点,澳门大学采样点最高,说明澳门半岛PM10的氧化性损伤能力大于氹仔岛.利用场发射扫描电镜及图像分析系统对颗粒物的微观形貌类型及粒度分布进行研究,并探讨了这些微观特征与颗粒物氧化性损伤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二次粒子和未知超细颗粒物的含量越高,TD30值越小,说明二次粒子和未知超细颗粒对大气颗粒物的氧化性损伤具有重要的作用.对比水溶样和全样的DNA评价结果得出,相同剂量下水溶样和全样对DNA的损伤量相似,说明大气颗粒物中的水溶组分是其氧化性损伤能力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4.
X851200701411固定源稀释通道的设计和外场测试研究/周楠…(北京大学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重点联合实验室)∥环境科学学报/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6,26(5).-764~772环图X-9为研究固定源产生的颗粒物的污染情况,自行设计了固定源稀释通道采样装置以便模拟颗粒物在大气中的稀释扩散过程.该装置采用不同尺寸的采样嘴,以保证对烟道内的颗粒物等速采样,采样烟气与洁净空气在稀释腔内混合,腔内雷诺数典型值可以达到10000,保证了采样烟气和洁净空气能够稀释混合均匀.颗粒物在停留室中的停留时间达到90s,保证了颗粒物有足够的时间长大成核.将该…  相似文献   

15.
对ACCU多通道自动采样器在环境空气污染物监测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并与颗粒物自动监测仪器进行了相应得对比。结果表明,ACCU自动多通道采样器可根据提前设定的程序进行特征性采样,并且ACCU多通道自动采样器得出的结果与颗粒物自动监测仪器的监测结果相关性较好,其采样滤膜可根据需要在实验室进行颗粒物组分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16.
通过采样分析,研究了不同月份各采样点TSP质量浓度、同一时间各采样点TSP和PM10质量浓度,并对桂林市大气颗粒物中无机离子(Cl-、NO-3、SO2-4、K+、Na+、Ca2+、Mg2+、NH4+)进行定量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桂林市大气颗粒物TSP质量浓度在11月要高于8月,3个监测点TSP日均值分别为0.2213,0.2775,0.1301 mg/m3;TSP与PM10质量浓度的相关系数为0.7406,PM10/TSP比值达到0.71以上,颗粒物构成基本相同。桂林市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无机离子主要以SO2-4,Cl-,Ca2+,NH4+,Na+和K+为主,桂林市第八中学、八里街第一小学、建干路三采样点的无机离子组分状态大体相同,但存在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17.
“当前,颗粒物的采样和测定技术是费钱、烦琐,并且达不到所希望的准确度。如果颗粒物采样的工艺学得到了重要的改进,将会有下列各项好处: ·更好地理解和定量掌握控制装备的动作,这样又可反过来有利于高效控制装  相似文献   

18.
对燃烧过程超细颗粒物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排放控制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国内外近期开展的有关超细颗粒物的研究课题、研究方向,简述了常用的超细颗粒物的采样、分析及其控制方法,并对超细颗粒物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由此提出了目前应该开展研究的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19.
固定源排放颗粒物采样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固定源是大气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而目前国内对固定源排放颗粒物的监测和研究还相对比较薄弱,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和设备.文章总结了国内外固定源标准采样方法,分析了现有采样技术和采样设备的不足之处.而模拟烟气排放到大气真实环境中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的稀释采样正在成为研究固定污染源颗粒物排放特征的重要手段.文章阐述了固定源...  相似文献   

20.
吴娟  徐可欣  迟颖  周刚  王玮 《中国环境科学》2022,42(12):5617-5625
为评价导流锥式同时采样-测量β射线颗粒物分析仪的测量准确度,以分步采样-测量β射线颗粒物分析仪采样分析作为参比方法,使用2类构型的仪器对环境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细颗粒物PM2.5进行长期平行比对监测.本文依据EN 16450标准对比对数据线性关系进行有效性评价,建立了修正的线性方程,导出了方法间不确定度评价式,结果表明导流锥式同时采样-测量结构和分步采样-测量结构的β射线颗粒物分析仪之间存在有效的线性关系.通过仪器内置修正参数浓度斜率、浓度截距修正后,在较宽浓度跨度范围(0~250μg/m3)内和足够多的比对数据(n>100)条件下,两种不同结构的仪器监测PM10和PM2.5的比对斜率、截距和相关系数(参比方法作为X轴)均能满足EPA CFR 40part53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