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运用群体累计培养的方法研究了UV-B辐射增强对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种群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对壶状臂尾轮虫的种群数量、雌体抱卵率和种群增殖率都有显著影响(P<0.05).实验表明,在本实验辐射强度(20μW/cm2)和剂量范围内(0.24、0.48、0.72、0.96和1.20kJ/m2),壶状臂尾轮虫的种群数量和种群增殖率均以对照组最高,各UV-B辐射处理组则随UV-B辐射剂量的增大而呈一致性减小,说明该种群的种群数量和种群增殖率随UV-B辐射的增强显示一致性的影响,两者都可以作为大气UV-B辐射强弱的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2.
2种海水轮虫对UV-B辐射敏感性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运用生态毒理学方法研究了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和壶状臂尾轮虫(B.urceolaris)对UV-B辐射的敏感性。结果表明:UV-B辐射对轮虫有较大的伤害作用,且当辐射强度达一定阈值会对其产生急性致死作用。UV-B辐射对褶皱臂尾轮虫24、48和96 h的半致死剂量分别为4.393、2.694和1.720 kJ/m2,对壶状臂尾轮虫24、48和96 h的半致死剂量分别为5.856、4.516和1.730 kJ/m2;而UV-B辐射对2种轮虫的急性致死强度阈值均为(50±10)μW/cm2。由此可以看出,在实验所用的UV-B辐射强度剂量范围内,褶皱臂尾轮虫在UV-B辐射处理后的24和48 h对UV-B辐射的敏感性要大于壶状臂尾轮虫,而在处理后的96 h,2种轮虫对UV-B辐射的敏感性则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3.
冯蕾  韩洪蕾  唐学玺 《海洋环境科学》2007,26(3):229-231,240
运用生态毒理学方法,研究了UV-B辐射条件下褶皱臂尾轮虫(Brachinonus plicatilis)对6株海洋微藻:小球藻(Chlorella sp.、绿色巴夫藻(Pauloua uiridis)、扁藻(Tetraselmis chuii)、球等鞭金藻8701(Isochrysis galbana Park 8701)、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 Lermumerman)和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tum)的摄食.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对褶皱臂尾轮虫的摄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褶皱臂尾轮虫对每一种饵料单胞藻的滤水率和摄食率都表现出,随UV-B辐射剂量的增大而显著减小(P<0.5).而且对每一种饵料单胞藻的滤水率和摄食率是不相同的,这说明褶皱臂尾轮虫对饵料单胞藻是有选择性的.  相似文献   

4.
环境激素氯氰菊酯对萼花臂尾轮虫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2 d种群增长率为指标研究了环境抗雄激素氯氰菊酯对萼花臂尾轮虫的急性毒性;以3 d种群动态参数(种群增长率、混交率、混交雌体受精率和携卵雌体/非携卵雌体)、7 d休眠卵产量和休眠卵孵化率为指标研究了低剂量氯氰菊酯(0.001~0.316 mg.L-1)对萼花臂尾轮虫繁殖的影响;以2 d种群参数分析了在氯氰菊酯中形成休眠卵孵化后的生长性能;以3 d种群参数为指标分析了母体暴露氯氰菊酯,对其后代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氯氰菊酯浓度对数与种群增长率呈直线负相关.氯氰菊酯半数效应浓度(EC50)、最低可观察效应浓度(LOEC)和无可观察效应浓度(NOEC)分别为14.22、10和3.16mg.L-1;0.0316 mg.L-1氯氰菊酯组7 d休眠卵产量较对照组下降了41.23%,休眠卵孵化率亦较对照组显著下降;氯氰菊酯试验组中形成的休眠卵孵化后的种群增长率和混交率显著下降;萼花臂尾轮虫母体暴露0.316 mg.L-1氯氰菊酯其后代种群增长率比对照下降了15.96%.试验表明,萼花臂尾轮虫2 d种群增长率对氯氰菊酯较不敏感;低剂量氯氰菊酯可降低休眠卵产量、休眠卵孵化率及孵化后种群增长率,从而减少萼花臂尾轮虫后代早期对种群增长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3种赤潮藻对褶皱臂尾轮虫的急性毒性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文礼  肖慧  王悠  翟红昌  唐学玺 《环境科学》2008,29(11):3148-3152
应用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研究了可控生态条件下不同密度的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 Lu)、赤潮异弯藻 (Heterosigma akashiwo Hada)和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 Balech) 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致死率和种群增长参数的影响. 结果表明,东海原甲藻、赤潮异弯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对褶皱臂尾轮虫24 h的LC50分别为3.56、 1.21和0.49 (×104 cells/mL); 3种赤潮藻在对褶皱臂尾轮虫的致毒过程中均表现了明显的密度效应; 104cells/mL的东海原甲藻藻体,105cells/mL的赤潮异弯藻滤液和藻内容物以及103 cells/mL的塔玛亚历山大藻滤液、藻内容物和藻体对褶皱臂尾轮虫有显著的抑制效应,且抑制作用随藻密度的增加而增强.  相似文献   

6.
运用生态毒理学方法,研究了农药杀螟硫磷对褶皱臂尾轮虫急性和慢性毒性影响.结果表明:杀螟硫磷对轮虫24 h急性毒性半致死浓度为9.57 mg/L;慢性毒性中,除浓度为0.5 mg/L外,一般随着浓度升高,幼体期延长,生殖期缩短,寿命缩短,生殖量下降;种群增长随浓度增加而减缓,但低浓度没有影响;除0.5 mg/L实验组所产休眠卵数量比对照组略增外,其它各实验组随浓度增加其休眠卵数量和孵化率明显下降,这表明杀螟硫磷毒性监测休眠卵孵化率可作为重要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在不同温度、盐度、饵料种类、pH值和光照条件下滤水率(F)和摄食率(G)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温度对褶皱臂尾轮虫的摄食有显著影响(P0.05)。褶皱臂尾轮虫摄食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5~30℃,最适摄食温度为25℃;(2)盐度对褶皱臂尾轮虫的摄食也有显著影响(P0.05)。褶皱臂尾轮虫适宜的摄食盐度范围为20~30,最适摄食盐度为30;(3)褶皱臂尾轮虫对5种不同藻类食物滤水率F的顺序为: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muelleri Lermumerman)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tum)金藻8701(Isochrysis galbanaPark 8701)小球藻(Chlorellasp.)扁藻(Tetraselmis chuii);摄食率G的顺序为:小球藻金藻8701牟氏角毛藻小新月菱形藻扁藻;(4)褶皱臂尾轮虫适宜的摄食pH值范围为8.0~9.0,最适摄食pH值为9.0;(5)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宜的光照有利于褶皱臂尾轮虫的摄食。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初步研究了两株凯伦藻Karenia selliformis和Karenia umbella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的毒性效应。通过设置不同浓度的藻细胞培养液,在48 h内对褶皱臂尾轮虫进行急性毒性观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K.selliformis和K.umbella对褶皱臂尾轮虫具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在短时间内(2 h),两种凯伦藻的毒性效应均与细胞密度呈现较好的正相关性(K.selliformis,R2=0.96;K.umbella,R2=0.92)。对轮虫2 h的半致死浓度(LD50)分别为2750/mL(K.selliformis)和14011/mL(K.umbella),显示K.selliformis对褶皱臂尾轮虫的急性毒性作用较之K.umbella更强。通过进一步比较两种凯伦藻的藻液、细胞过滤液和藻细胞破碎液的毒性结果显示,仅藻液有毒害作用,而去细胞过滤液和藻细胞破碎液对轮虫没有毒害作用,说明与藻细胞的直接接触是导致轮虫死亡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不同粒径聚苯乙烯微塑料和纳米塑料对轮虫繁殖的影响规律,以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为受试生物,探究了3种粒径(100 nm、0.5 μm和1 μm)聚苯乙烯塑料对轮虫有性生殖的影响. 结果表明:①暴露于粒径较小的聚苯乙烯纳米塑料对轮虫的急性毒性较大. ②与对照组相比,暴露于20 mg/L的100 nm聚苯乙烯纳米塑料和0.01、0.1、1、10和20 mg/L的1 μm聚苯乙烯微塑料均导致轮虫种群增长率显著降低(P<0.05). ③聚苯乙烯微塑料和纳米塑料暴露对萼花臂尾轮虫混交率和受精率均有显著影响. ④暴露于10和20 mg/L的100 nm聚苯乙烯纳米塑料均显著抑制萼花臂尾轮虫7 d休眠卵产量(P<0.05),而暴露于0.1 mg/L的1 μm聚苯乙烯微塑料以及0.01、0.1、1、10和20 mg/L的0.5 μm聚苯乙烯微塑料均显著增加轮虫7 d休眠卵产量(P<0.05). 研究显示,在评价聚苯乙烯微塑料和纳米塑料对萼花臂尾轮虫有性生殖影响时,轮虫混交率和休眠卵产量可以作为合适的毒性测试指标.   相似文献   

10.
应用生态毒理学研究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双酚A(BPA)对萼花臂尾轮虫生殖的影响,内容包括:2d的种群增长率(r),3d的混交雌体数/非混交雌体数(MF/AF)、混交率(MR)、雄体数/雌体数(M/F)、携卵雌体数/非携卵雌体数(OF/NOF)、受精率(FR),7d的休眠卵产量(RE)及2d的休眠卵孵化率(H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BPA 0.5mg/L及以上浓度显著降低轮虫2d的r值(0.83~0.86);BPA对轮虫3d的M/F及OF/NOF无显著影响;但BPA 0.25~1.0mg/L显著降低MF/AF、MR, BPA 0.125mg/L及以上浓度显著降低FR(3.33%~15.33%)和RE(25.2~39.2ind/8mL); BPA 0.0625~1.0mg/L显著降低HR(8.0%~22.0%).因此,既然BPA对测试的轮虫生殖具有负面影响,为保护浮游动物,其在自然水体中浓度必须监控.  相似文献   

11.
1928—1930年年馑前后陕西省由于受灾荒等方面的影响,出现了人口大量外流和涌入城市的现象,导致陕西省人口锐减,在全国人口的比例下降,性别比例失调,地理分布不平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产生,这不仅是灾荒的影响,同时和陕西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环境与人口、经济和科技之间的相依关系出发,探讨了诸因素相互关联的内在协同机理,简析了IPAT模型的建构与应用。嗣后,利用IPAT模型解析了中国近15年来人口、经济和科技发展对环境影响的贡献差异;指出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展和落后技术支持下的传统生产方式是加剧环境恶化的元凶,且技术转型期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进而提出了中国未来环境与人口、经济和科技协同演化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木榄是红树林重要树种,在广西主要分布在防城港.本文从种群生态学的角度,探讨了广西防城港红树林保护区木榄种群的高度结构、胸径结构、冠幅结构和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木榄种群个体高度集中分布在2~4 m;木榄种群个体胸径集中分布在10~20 cm或30~50 cm.木榄种群冠幅结构受密度、个体对空间竞争等的影响较大,冠幅直径与种群密度呈现较高程度的负相关(R=-0.911).样地Q1,Q2,Q3趋于集群分布;样地Q5处于集群分布;样地Q4,Q6趋于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14.
河南省由于农业人口基数大,农业人口增长迅速,人口素质和结构不够合理。土地、水及其它自然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且污染比较严重,对河南省脆弱的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要改善河南省农业生态环境现状,促进河南省农业人口、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就要从控制人口的增长,提高农业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推广绿色农业技术,保护农业资源;发展综合养殖生态工程,合理回收利用生物质资源;健全环境保护机制,加强监控力度四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5.
青藏铁路沿线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青藏铁路沿线不同海拔高度的10个地点采集土壤样品,采用3种不同的培养基分离培养其中的微生物;提取各土壤样品可培养微生物菌体基因组DNA,进行16S rDNA的PCR扩增,对可培养微生物种群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可培养微生物的数量为1×106~8×106 CFU/g.16S rDNA序列分析发现,分离培养的微生物主要包括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变形菌门γ亚群(Gammaproteobacteria) 3个类群,分别占菌株总数的53.1%,29.6%和16.0%.其中,Bacillus sp.为优势菌属,占菌株总数的29.6%;Bacillus simplex为优势种,占菌株总数的12.3%.   相似文献   

16.
基于IPAT扩展模型分析人口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5个典型国家(中国、日本、印度、德国和美国)为研究对象,利用IPAT模型比较分析了人口总量、能源强度和人均财富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中国和印度的人口总量是影响其碳排放变化的主要因素;而美国和日本财富的积累刺激碳排放增加的作用明显.基于1978─2007年中国人口和能源相关数据,以STIRPAT模型为框架,分别构建了总人口模型及家庭户模型,用于分析我国人口数量、人口结构、能源强度及消费变化对碳排放产生的影响.经模型验证发现,家庭户模型的解释力度总体优于总人口模型.碳排放量的各解释因素按其影响程度的大小依次为平均家庭户规模、人均居民消费额、人口结构、能源强度和家庭户数.针对适应低碳发展的人口政策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北京外来人口结构与分布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北京正面临着严重的人口压力,而这压力主要是来自于北京庞大的外来人口数量.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搜集得到的人口数据,总结出外动人口综合结构及分布特点,在结合北京现状的基础上作综合性、现实性的分析,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论述我国环境与人口、资源的相互关系,提出扭转困境的首要问题是要提高全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因为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实际上已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要改变局面必须树立一个长期奋斗的战略目标,增强环境意识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中国鲎是珍贵的海洋活化石,有着极高的医学价值和科研价值。厦门海域曾分布大量的中国鲎,而近年来,由于危及鲎生长繁殖的围海造地、滩涂养殖以及狂捕滥杀现象层出不穷,再加上海水水质和沉积物环境的恶化,使得厦门海域中国鲎资源急剧下降,甚至已经难觅其踪。文章从中国鲎的栖息地破坏、环境污染以及过度捕杀三个角度,分析人类活动对中国鲎种群的威胁,并提出划定厦门中国鲎自然保护区,加强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等保护厦门海域中国鲎资源的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20.
郑重 《云南环境科学》2001,20(2):12-14,56
本文在对动,植物生态学研究进展论述的基础上,提出在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过程中,运物种群与植物种群具有密切相关性的构思,认为动物种群与植物种群以“联合种群”的方式存在于此系统中,二者应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加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