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济南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指标体系,分析了济南市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评价了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2011年-2014年济南市经济发展呈逐年上升趋势;生态环境质量出现下降态势;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也出现了明显下滑.根据评价结果,探讨了该市在产业能源结构、机动车控制及农业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由此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完善机动车管理、加强生态农业建设、建立环境和经济发展综合决策和激励机制等对策.  相似文献   

2.
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及定量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环境是区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区域经济是区域环境发展的前提和保证。两者的协调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区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是分析、评价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工具。文章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和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出发建立了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提出了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定量评价方法,对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社会经济与环境发展的矛盾,指出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文章分析了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含义,建立了社会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与回归分析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以榆林市为例,借助SPSS分析软件,对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中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进行定量评价。根据评价得出了榆林市社会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发展协调度不高的结论,并对其社会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讨论,最后提出了实现两系统协调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嘉兴市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暗含了对经济增长和环境之间的发展战略。运用EKC理论模型,对嘉兴市工业"三废"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工业废水、工业废气、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分别为N型、倒U型左侧上升阶段、倒U型左侧接近拐点,表明嘉兴市经济增长还处在加重环境负担的阶段,还未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引起工业废水、工业废气排放量居高不下的原因分别是嘉兴市产业结构特点和能源结构特点。建议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争取早日跨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实现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基于TOPSIS法及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对上海市2003~2012年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的时间演变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上海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水平在逐步提高,其协调发展类型从初期的失调衰退类过渡到亚协调发展类,进而步入到协调发展类。(2)2004年与2007年是上海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年份,2004年是上海市从失调类转为亚协调发展类的过渡年,2007年是上海市从亚协调发展类转为协调发展类的过渡年。(3)在经济-环境系统的内部关系中,2005年之前,环境发展优于经济发展,其后环境发展劣于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6.
节能减排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需求,能源消耗与环境问题的分析,指出能源与环境问题已是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提出了节能减排措施,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推进,能源消耗加剧,经济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为实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对能源利用、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3E)之间协调关系进行研究显得尤为关键。文章构建了陕西省压力-状态-响应(P-S-R)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与TOPSIS法分别对1999~2015年能源-经济-环境3E系统的发展水平与协调性关系进行评价。结果表明:3E系统中能源系统面临压力最大,其次为经济系统,环境系统压力相对较小;对各系统发展状态进行分析发现,省内经济发展状态趋势良好,环境保护次之,而能源发展相对缓慢;在响应部分,政府对环境的保护力度较大,经济调控力度次之,而对能源的改革力度较差;综合协调度分析表明:陕西省3E系统协调程度整体仍处于初级协调状态,发展趋势上呈现波动变化,并逐步趋于平稳,但距离理想状态有一定差距。  相似文献   

8.
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指数评价模型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为了建立合理和实用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分析了社会经济和环境指标体系具有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特征,应用集对分析中联系度的同异反态势排序法,给出了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功能损害态势度表示,并提出了社会经济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满足的生长曲线指数计算公式。对大理市评价的实例表胆:基于联系度的同异的同异反态势排序的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具有简单、实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采用离差系数最小化方法建立地下水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定量评价模型。依据协调度的取值范围,将协调发展类型分为30种基本发展类型。在构建地下水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文章以关中地区5个行政区为研究载体,分析地下水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评价结果表明:关中地区地下水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度比较高,但处于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状态下的协调发展。其中,宝鸡属于良好协调发展环境滞后型,西安、咸阳、渭南属于中级协调发展经济滞后型,铜川属于初级协调发展经济滞后型。文章对评价结果进行综合诊断,提出促进地下水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之间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构建了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甘肃省1997-2007年间经济与环境综合发展指数予以测算。基于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评判标准,对甘肃省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了初步判别。结果表明,近10年来甘肃省经济与环境各自的发展轨迹明显不同,经济发展呈现良好势头,而环境压力却不断加剧。经济与环境的耦合类型较为单一,且以不协调为主。  相似文献   

11.
建立新疆绿洲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值法分别测度2000年-2010年新疆绿洲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水平和经济发展综合水平,在此基础上利用协调模型,测度两者的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进而分析两者的协调关系。分析结果显示:新疆绿洲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水平缓慢下降,经济发展综合水平不断上升;两者的协调关系从中级协调-优质协调-中级协调,协调发展度表明两者的协调处于相对低层次的协调。  相似文献   

12.
常用环境与资源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分析方法,在评价环境与经济协调程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为有效解决该问题,通过确定区域环境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对系统间协调度的研究,完成对区域环境的定量分析;通过分析建模思想、建立模型,完成资源经济协调发展分析优化模型的实现.设计对比实验结果表明,通过上述方式建立的定量分析优化模型,打破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制约关系,改善环境与经济协调程度之间存在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3.
1992~2004年西安市环境经济发展协调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环境与经济相协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文章在总结近10年来国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较为综合的环境经济复合系统协调度概念及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西安市的统计数据,测算了1992~2004年西安市环境经济发展的协调度。结果表明,西安市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整体水平较低,城市环境管理工作的绩效很不稳定,需要得到加强和改进。  相似文献   

14.
杨峰  孙世群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35(8):140-143,162
根据协调发展理论构建了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的组合赋权法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运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安徽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纵向的动态对比分析,得出安徽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呈现由不协调发展-中级协调环境滞后型-良好协调经济滞后型的演化轨迹。并提出安徽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煤矿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遵循系统论的观点,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通过分析煤矿区环境与经济系统的特征,建立了环境与系统协调模型,并分析了模型在评价应用中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对煤矿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提出了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6.
LevelofcoordinateddevelopmentineconomyandenvironmentZhangQide,WangYuxiu,RenJinsongLiaoningInstituteofEnvironmentProtectionSci...  相似文献   

17.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综合指标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其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建立了体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关系的5个单项指标,即能耗强度、水耗强度、污染物(SO2和COD)排放强度、运输强度、环保投入强度,以及1个综合性指标--经济与环境协调度.以上述指标为基础,比较分析了代表我国东部及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广东省、湖北省和陕西省1999-2003年经济与环境关系现状.结果表明:东部发达地区经济与环境日趋协调,而中、西部地区经济与环境关系协调度较差,尤其是西部地区表现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海南省在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省等方面取得了不斐的成绩。与此同时,其海洋生态经济系统表现出了许多非协调因素。文章立足于协同学、生态经济等理论,构建了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05~2014年统计数据,对海南省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水平、协调度以及协调发展度进行测算、分析和评价,确定了海南省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阶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策建议。研究表明,海南省海洋生态经济系统及其各子系统协调程度较好,处于优质协调发展阶段,协调发展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其整体发展水平仍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9.
厘清国土空间规划管制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之间的关系,是我国国土空间规划管制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论文主要结合国内外最新的实证研究文献,在国土空间规划管制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影响的“表现形式—作用机理—协调机制”这一逻辑框架下,分析了国土空间规划管制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国土空间规划管制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主要表现在发展受限制区域的土地产权受到抑制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外部性未能有效地内在化;2)国土空间规划管制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在于保护型区域生产的生态产品可贸易性较差,使其落入比较优势陷阱;3)国土空间规划管制下的区域经济协调机制主要包括土地发展权漂移、税费调节和地役权保护。从理论和实践上来看,空间规划管制从诞生起,就面临效率的争议,但在资源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之下,国土空间规划管制在实践层面又非不可调和,关键在于区域经济协调机制的设计。这对我国在建立“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时代背景下,为避免新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