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一、自然资源保护问题的提出自然资源是指地球表面能供人类开发利用并创造财富的各类物质,是维持人类生存的基础和源泉。自然资源包括光、热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能量资源、建筑材料资源和风景资源等等,它们都是人类生存和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根据产生周期长短和更新的状况,可以把自然资源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产生周期长的不可更新的资源,如煤、石油、天然气和各种金属矿床;第二类是产生周期不长的可更新的资源;如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场资源和水资源等;第三类是在自然界经常产生的属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  相似文献   

2.
针对当代人类社会所面临日益短缺的自然资源问题 ,本文提出要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补偿 ,并通过资源的折耗和折损来对实物消耗和质量损失的自然资源进行补偿 ,以此来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对自然资源的再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肖平 《自然资源学报》1994,9(3):280-287
自然资源问题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人类利用的角度,进一步剖析了自然资源的定义和本质,导出自然资源能否持续利用是资源短缺问题的关键,归纳出造成资源短缺的四个主要原因。最后,以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为出发点,提出资源科学是以自然资源系统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4.
人类为了生存,一点也离不开土地、淡水、动物、植物等自然资源。这些资源,如果人类能对它们妥善保护,就可以再生,供人类持久开发,永续利用;如果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与合理的使用,就会遭到破坏,甚至永远不能恢复。近百年来,由于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和破坏。人口的急剧增加,更加重了自然资源的负担并减弱了可再生资源的生产能力,使自然资源受到很  相似文献   

5.
开发利用再生资源缓解自然资源短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人类持续发展正面临自然资源短缺的危机,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缓解自然资源短缺,实现人类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一、再生资源是废弃资源的再资源化,实质是自然资源的循环经济利用.废弃资源,是指社会生产和生活消费过程中,失去或部分失去原有使用价值的物质资源.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在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废弃资源存在的物质形式:一是有些物资,由于使用和消费,失去或部分失去其原有使用价值,而成为废弃物;二是有些物资,我们知道它的使用价值,但在一定时间、地点和条件下,不需要这种使用价值,而作为废弃物处理;三是有些物资,在一定时  相似文献   

6.
自然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以及生态环境,可以说自然资源以及生态环境是保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前提.伴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以及工业规模的扩大,社会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率逐年上升,同时在利用过程中还不注意保护生态环境,致使生态环境出现明显的恶化,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开发程度不断深化.在这一过程中地球中的自然资源以及生态环境都...  相似文献   

7.
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2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2011年《自然资源学报》的影响因子为1.165,总被引频次为2 809,分别为环境科学技术类期刊第2名和第6名,在全国1 998种期刊中分别排名为第67名和第128名;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自然资源学报》2011年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分别为1.008 9和2 502;据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和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2012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国际引证报告》,《自然资源学报》2011年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分别为2.225和7 635,影响因子在资源科学类期刊中居第一,Web即年下载率为98,Web下载量为17.53万次。下面分别对2011年《自然资源学报》被引论文、被引第一作者、引用《自然资源学报》的期刊及被引论文发表年份进行统计(以下数据除特别说明外,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12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  相似文献   

8.
行整治和恢复是十分必要的。表7参2X37X一39 9902158资源环境科学虚拟创新环境的探讨/孙九林(中科院自然资源综考会)//资源科学/中科院自然资源综考会一1999,21(1)一1~8 环信N一2 知识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灵魂。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创建虚拟知识创新环境是实现资源环境科学知识创新的重要举措之一;资源环境科学的虚拟创新环境是在虚拟现实技术的构思下,利用计算机和相关技术及设备来构建和体验资源环境虚拟环境的系统,它是对资源环境系统现实世界的仿真。它在资源环境信息科学支持下,由计算机设备生成,并通过视、听、嗅觉等作…  相似文献   

9.
发刊词     
自然资源包括太阳能、水、土、空气、动物、植物、微生物、矿产、海洋等,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当前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激增,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一方面充分发挥了自然资源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带来了自然界的某些消极变化,对人类社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因此,自然资源的研究就成为人口、资源、环境等全球性三大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一、苏联环境质量及自然资源状况和发展趋势 3.海洋水环境过去,人类对海洋的利用只是渔业和航运。现在,人们已知海洋蕴藏着石油、天然气、多种珍贵金属等巨大资源,并且是产生蛋白质源泉。现代科学技术为开发海洋资源提供了有力工具。因此,人类越来越感知到海洋的巨大意义与作用。可以说,海洋是自然界生物生命的摇篮。是自然资源的源泉,也是地球保持生态平衡的调节器。海洋环境保护是全球环境保护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  相似文献   

11.
资源环境问题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问题,成立自然资源部,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加强自然资源统筹管理的重要举措。自然资源核算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是自然资源统筹管理的基础工作,目前国外较多自然资源核算成果建立在SEEA 2012的基础上。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首先由中国提出来并开展研究,但综合来看,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方法上还处于研究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研究。论文基于会计理论的复式记账核算理论,研究了自然资源负债和权益的生产论和自然资源循环理论基础,提出了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资源功能规划、生态红线基础上的自然资源负债和权益界定标准,以及在此界定标准上设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及其相关平衡核算。自然资源资产是指能够给人类带来直接或间接福利的自然要素总和,它不仅包括直接参与经济社会系统循环的物质和环境要素,也包括参与生态循环间接为人类带来生态服务价值的自然要素;基于自然资源资产分析,论文将自然资源资产的权益分为自然资源的生态权益和自然资源的经济权益,这样的分类也有其生态文明的伦理基础;自然资源负债的产生是由于资源过度损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既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是经济社会为了补偿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而需要付出的经济代价。通过以上资产、负债、权益的界定,为我们设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提供了逻辑基础。论文研究旨在设计合理的基于复式记账的自然资源过程核算,以及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账户体系设计和平衡关系理论,以期为自然资源核算和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资源核算理论和编制科学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相似文献   

12.
<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自然界是思维的最丰富的源泉,是创造性的、探索性的智能最丰富的源泉。"现代城市普遍注重绿化和自然环境建设,许多幼儿园附近都有公园、小园林等优质自然环境资源。春秋两季,幼儿园经常组织幼儿到比较远的公园春游、秋游。依托这些自然资源,教师可以有效开展各种教学活动,让幼儿在广阔、开放的空间体验到更多的乐趣,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我园毗邻广州市天河公园,公园里有许多丰富的自然资源,这里成为  相似文献   

13.
陶建格  沈镭  何利  钟帅 《自然资源学报》2018,33(10):1686-1696
资源环境问题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约束性问题,成立自然资源部,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是加强自然资源统筹管理的重要举措。自然资源核算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是自然资源统筹管理的基础工作,目前国外较多自然资源核算成果建立在SEEA 2012的基础上。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首先由中国提出来并开展研究,但综合来看,在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方法上还处于研究初级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基础和科学方法研究。论文基于会计理论的复式记账核算理论,研究了自然资源负债和权益的生产论和自然资源循环理论基础,提出了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关资源功能规划、生态红线基础上的自然资源负债和权益界定标准,以及在此界定标准上设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及其相关平衡核算。自然资源资产是指能够给人类带来直接或间接福利的自然要素总和,它不仅包括直接参与经济社会系统循环的物质和环境要素,也包括参与生态循环间接为人类带来生态服务价值的自然要素;基于自然资源资产分析,论文将自然资源资产的权益分为自然资源的生态权益和自然资源的经济权益,这样的分类也有其生态文明的伦理基础;自然资源负债的产生是由于资源过度损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既有人为因素,也有自然因素,是经济社会为了补偿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而需要付出的经济代价。通过以上资产、负债、权益的界定,为我们设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提供了逻辑基础。论文研究旨在设计合理的基于复式记账的自然资源过程核算,以及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账户体系设计和平衡关系理论,以期为自然资源核算和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构建科学合理的自然资源核算理论和编制科学的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相似文献   

14.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古往今来,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一直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新。自从人类诞生就伴随着科技文明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内容丰富而深刻,期间经过了无数科学先驱和平民百姓的努力探索和辛苦研究。科技最大的用途和实用价值就是应用于生活,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作贡献。  相似文献   

15.
环境会计学的时代已经到来。环境会计学是一种可把自然资源消耗及退化的费用包括在政府的国民经济健康水平计算中的重要工具。现在,几乎每天都能接触到人类破坏自然或污染日益严重的新事件——这些事件大都是在“进步”的名义下发生的。人类盲目冲动地追求财富和货物的积聚——或仅仅是为自身的生存,使得大气、陆地、海洋、动植物及一切资源目前都处在严重的威胁中。  相似文献   

16.
人类利用资源的矛盾,实质上源于人类对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与自然资源的自然供给的相对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就是要实现资源的人类需求与自然供给之间的平衡,即:自然资源需求量≤自然资源的最大供给能力;自然资源需求量的增长速度≤技术支持下的自然资源供给能力的提高速度。  相似文献   

17.
分类是自然资源调查和管理的基础,重构自然资源分类体系是自然资源部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根据自然资源的学理、法理、管理内涵和前人的分类现状,梳理自然资源学理和管理逻辑上的本质特征,提出了新的自然资源学理和管理分类方案,并以自然资源管理分类方案为基础,构建了自然资源调查总体框架,提出了自然资源调查的总体思路。结果表明:根据学理注重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等特点,以物质、能量、空间为主的3类自然资源表现形式为基础,形成3类五级自然资源学理分类方案;根据管理注重的实践性和权属边界特征,结合国家法律法规和自然资源部对自然资源统一管理的要求,将自然资源本身、赋存空间及属性合并,构建新的自然资源类型和14类三级自然资源管理分类方案;以新的自然资源管理分类方案为基础,系统梳理了新形势下自然资源调查的总体目标、调查对象、调查类型以及对应的调查精度、服务出口等内容,形成自然资源调查总体框架,支撑新时期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8.
林利本 《福建环境》1994,11(1):12-13
土地是无比珍贵的特殊资源。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正如马克思所说:“土地最初以食物,现成的生活资料供给人类……土地是他(人类)的原始食物仓,也是他的原始的劳动资料库”(《资本论》第一卷第203页)。没有土地也就没有人类的发展,“土地是财富之母”,“是永不枯竭的财富资源”,“是一切生产、一切存在的源泉”,“是世世代代人类共同永久的财产,是人类永远不可缺少的生存条件”(马克思语)。 农业是一个人类与土地、自然力相互作用的产业部门,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基本生活资料都是直接通过  相似文献   

19.
自然资源核算的生态足迹模型演进及其评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足迹模型作为从生态角度对自然资源进行核算的方法,其发展经历了从一维模型向二维模型,并从二维模型向三维模型的演进过程,论文从科学问题、模型内涵、应用指向和解释能力等4个方面对生态足迹模型演进作了梳理和评论。研究结果表明:1)生态足迹模型是自然资源核算的一个生物物理性工具,弥补了主流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下自然资源价值核算的不足。2)一维模型开创性地引入生态生产性土地概念开展自然资源消费核算,以此来测算人类活动对生态的占用情况;二维模型在自然资源消费核算维度的基础上,引入自然资源生态承载能力维度,开拓了自然资源承载力评价的新视野;三维模型进一步从流量和存量两个维度理解自然资源生态承载能力,以圆柱体体积表达生态足迹,生动刻画人类活动对所处区域的生态压力。3)一维模型是二维、三维模型的基础,但它们解决的科学问题各有不同,从而所适用的研究尺度、应用指向也有所差异。4)生态足迹模型属于静态分析模型,无法解释生态经济社会系统的动态变化情况;二维和三维模型属于封闭模型,其计算结果不能准确反映区域生态的真实状况。最后,探讨了生态足迹模型进一步优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自然资源学报》2015,30(12):2141-2142
<正>2015年即将过去,感谢今年为《自然资源学报》进行同行评议的495位审稿专家,衷心感谢他们牺牲个人时间、辛勤工作,为保证《自然资源学报》的学术水平做出贡献!编辑部也希望有更多处于学术一线的年轻学者加入到为《自然资源学报》的进步乃至资源科学的发展服务的行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