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2.
污染源普查数据是重要的基础环境数据。基于普查数据建立污染源数据分析系统,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污染源监管。通过对污染源普查数据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开发应用,可最大限度发挥普查数据的使用价值和社会效益。本文介绍了污染源普查数据分析系统的ETL架构,以此实现与污染源普查数据采集阶段数据库的衔接,利用污染源普查原始数据库按业务需要开展灵活的数据分析。 相似文献
3.
4.
5.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提高科学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平,落实《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精神,切实做好新疆污染源普查工作。2007年5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成立了第一次全区污染源普查办公室,自治区环保局负责实施具体的污染源普查工作,并确定了新疆吐鲁番地区为此次全区污染源普查工作的试点地区。 相似文献
6.
以江阴市为例,简要分析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中污染源监测数据的应用情况,指出了实际监测法在普查中未能得到广泛采用的原因,并就污染源监测工作的改进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召开的全国污染源普查前期工作动员电视电话视频会要求,新疆自治区环保局予2007年2月27日在乌鲁木齐组织召开了全疆污染源普查前期监测工作会议,自治区环保局、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自治区环境监察总队以及各地、州、市环保部门负责环境统计、监测、监察工作的领导、业务骨干参加了此次会议。自治区环保局副局长王联社作了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8.
污染源普查数据面广量大,且含有准确的地理信息,但国家统一开发的普查数据应用软件中没有集成GIS分析功能。东台市环保局在对污染源普查数据的应用中,以Delphi为编程工具,调用污染源普查数据库,基于MapX实现了一款简易的污染源普查GIS应用软件,介绍了MapX特点及其应用、数据接口方法及系统的实现等。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是一次重大的国情调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统一部署下,在全区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各级普查机构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广大普查人员努力工作,普查取得了丰硕成果。按照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开展和推进普查数据的成果开发利用工作要求,新疆各级污染源普查机构和技术人员深入汇总分析污染源普查数据,积极开发应用普查成果,认真编制普查技术报告和各类专题研究报告。据统计,自治区级编制普查工作报告、技术报告、技术分报告7本、专题研究报告22本,地州市及县市(区)级编制各类报告139本,为环境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潘文波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8,20(3):9-11
简述了环境业务协同管理信息平台开发目的、系统结构、系统管理、系统组成,以及系统在污染源普查中的应用。提出扩展系统功能,实现对节能减排、污染源普查等与环境管理深层次要求相适应的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展望。 相似文献
11.
12.
13.
环境监测实验室的环境污染与防治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主要分析了环境监测实验室产生的污染特点 ,指出环境监测实验室是一类典型的小型污染源。同时详细阐述了环境监测实验室防治污染、加强实验室环境管理的几种途径 相似文献
14.
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编制可以直观表现清单编制地区的污染源状况,为政府制定污染物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从清单方法学、区域和城市排放、清单不确定性3个方面对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编制工作进行了汇总整理。提出了未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排放因子和活动水平数据库、排放清单分辨率和不确定性研究水平不高、缺少对不发达地区的清单编制等问题。建议统筹排放清单编制工作,保证基础数据的准确性,逐步建立主要污染物的清单编制技术指南,加强学科间和国际间合作,开拓排放清单新的研究方向。最后,对未来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的编制工作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16.
探讨了2个土壤环境质量新标准在评价应用时,可能存在对新标准适用范围理解有误、将土壤污染风险分类误用为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分、过于追求单次监测达标或超标评价等误区,建议对与新标准有关的评价方法应进行相应修订. 相似文献
17.
强化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管理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对建立健全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与处置技术支持系统、强化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管理方面进行的一系列研究和指导性工作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8.
环境物联网运用智能传感器等设备感知生态环境的变化,监测环境质量、监控企业的排污行为,通过环境数据的采集、传输、处理、整合,辅助环境管理决策。近年来环境物联网得到长足发展,但现有的环境物联网体系无法满足多种任务和应用场景的需求,主要问题体现在数据质量和精准度缺乏保证,数据传输能力有限,数据共享还未打通,数据分析应用能力还有待提升。笔者系统分析了环境物联网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的现状与问题,较全面地研究了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的最新进展,提出了环境物联网的发展方向以解决上述问题,为实现精细化管理与科学决策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7年濮阳市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采用聚类分析和核密度分析的方法对濮阳市行业结构特征、工业污染集聚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濮阳市支柱行业为石化行业,工业总产值占比36.92%,远高于其他行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企业数量最多,污染物排放总量最高;颗粒物排放量占濮阳市工业污染源排放总量的33%,占比最高;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与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是濮阳市废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与农副产品加工业是濮阳市废水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濮阳市产业集聚区是污染物产排的重要区域,其污染物产生量占濮阳市污染物产生总量的95.49%,污染物排放量占濮阳市排放总量的63.05%。而非产业集聚区的污染物排放量占濮阳市排放总量的36.95%,是精准治污的重点。针对濮阳市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现状,提出,重新整合辖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继续做强石化行业,兼顾发展污染物排放强度低的行业;挖掘产业集聚区减排潜力,建设绿色产业集聚区是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非产业集聚区企业应因地制宜,政策引导,发挥中小企业自主能动性,提升环境质量。以期为濮阳市产业布局调整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