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三峡工程对长江中游地下水动态和土壤潜育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长江中游四湖地区地下水动态观测数据分析得出,长江对沿岸平原地下水影响程度随距离蛎而逐渐减弱,用遥感技术和实地调查,确定了潜育化、沼泽化土壤在四湖和洞庭湖地区分布以及潜在威胁面积,并依此分析了三峡工程对土壤潜育化沼泽化的影响。在大量调查和田间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当地潜育化沼泽化土壤的改良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长江中游四湖地区地下水动态观测数据分析得出,长江对沿岸平原地下水影响程度随距离增大而逐渐减弱。用遥感技术和实地调查,确定了潜育化、沼泽化土壤在四湖和沿庭湖地区分布以及潜在威胁面积。并依此分析了三峡工程对土壤潜育化沼泽化的影响。在大量调查和田间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当地的潜育化沼泽化土壤改良利用途径。  相似文献   

3.
应用对应分析方法对江西省庐山、龙虎山、三清山、井冈山的16个旅游映象属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庐山、龙虎山、三清山游客对江西旅游地映象最深的是名山风光、自然生态、名胜古迹,井冈山游客对江西旅游地映象最深的是革命胜地、名山风光、自然生态。从综合来看,四山游客对江西省旅游地映象的共性是名山风光、自然生态、革命胜地、名胜古迹位于前列,对宗教、其他、特色旅游、人造映象不深。四山旅游资源映象与其旅游资源特色及其产品密切相关,但不完全一致。与传统的调查数据的一般分析相比,对应分析方法研究旅游地映象具有优良的特性。在本研究中以图示方式简明直观地揭示了旅游目的地映象的总体特征、不同旅游目的地映象的差异性与相似性,对于旅游竞争市场开发规划有实际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4.
九寨沟旅游者地方感对资源保护态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感是国外游憩地理学和环境心理学的研究热点,旅游者地方感对其资源保护态度与行为的影响是地方感应用研究的重要内容。以九寨沟为例,设计量表测量了旅游者的地方感及其资源保护态度,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旅游者地方感与其资源保护态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九寨沟的自然风景、社会人文对旅游功能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自然风景、旅游功能对旅游者的情感依恋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旅游者的资源保护态度直接受其对九寨沟的情感依恋的影响,九寨沟的自然风景、社会人文和旅游功能主要通过旅游者的情感依恋影响资源保护态度,情感依恋在其中起着媒介作用;(3)对自然风景的感知评价是影响旅游者的资源保护态度的主要因素;(4)感知体验水平越高的旅游者,对九寨沟资源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的认同程度也越高。最后讨论了增强旅游者资源保护意识的途径以及地方感研究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5.
城市旅游地景观格局是城市旅游与景观生态共同的研究热点。研究以南京为例,利用Arc GIS技术,以累积耗费距离及旅游地景观演化模型为分析手段,探讨了研究区自1991年以来的景观格局演变与优化问题。结果表明:(1)1991~2003年,旅游景观比重减少而非旅游景观增加;2003~2014年,旅游景观比重增加而非旅游景观递减。景观演化表现为先后台化再旅游化的特征。(2)河湖水面、公园与绿地、建设用地景观形状日趋规则化,林地、交通用地景观形状复杂度不断提升,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且多样性先上升后下降,表现出快速、高度城市化过程。(3)根据景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和空间作用,构建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等景观组分来加强生态网络的空间联系,提出格局优化方案。(4)非旅游型城市景观应进一步转变为典型旅游景观,以保持景观旅游化及旅游地景观演化的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6.
长江旅游带旅游资源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资源的空间格局是旅游产业规划、布局的重要基础。本文选择长江旅游带9省2市世界遗产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A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12类共计4 729处旅游资源单体的空间分布数据,借助Arc GIS软件,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核密度估计法对旅游资源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长江旅游带总体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均具有明显的聚类特征。总体旅游资源沿北纬30°线、G318国道以及沪昆、沪汉蓉高铁等交通主干线分布趋势明显;高级别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自然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沪汉蓉及沪昆高铁沿线及其中间地带;人文旅游资源主要集聚在长江以南的长江三角洲、古徽州地区、滇西北地区以及黔东南少数民族地区。依据得出的旅游资源空间格局特征和分布规律,建议依托长江水道、G318国道和沿线高铁,打造东西向快速旅游通道和精品旅游线路;依托政策优势,联合多方组织机构形成跨区域旅游合作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三峡工程淹没区文物保护及旅游协调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长江三峡是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景观于一体的世界著名峡谷观光旅游胜地。三峡工程的实施,直接影响到该地区的地形、地貌,并波及到文物古迹、名胜、自然景观,使峡区旅游资源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三峡旅游资源现状特点的评价及新兴旅游景观的规划、布局不公认文物古迹,同时将促进三峡地区的经济发展。三峡库区旅游景观的维护与开发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必须贯彻“以维护为基础,以维持带动开发,以维护促进开发”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8.
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对于推进我国旅游目的地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已有研究缺乏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影响因素的系统性整合研究。借助元分析法,从756篇国内外文献中筛选出30篇标准文献作为研究数据,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TERB)影响因素进行整合研究。结果显示:(1)个人特征、感知价值、目的地体验、目的地涉入、地方特征、环境态度与地方依恋等7大因素均显著影响TERB,个人特征、感知价值与TERB之间呈中度正相关关系,其余因素与TERB之间均呈高度正相关关系,其中,目的地体验与TERB的正相关关系最强(r=0.600),而个人特征最小(r=0.260);(2)样本量、文化背景和出版类型在各因素对TERB的影响过程中具有调节效应,其中,样本量对个人特征、感知价值、目的地体验、目的地涉入、地方特征以及地方依恋与TERB间的关系均具调节作用;文化背景对个人特征、地方依恋与TERB间的关系存在显著的调节作用;出版类型对目的地体验、地方特征与TERB间的关系起到明显调节作用;(3)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影响机理具有复杂性,不仅受到多个因素的共同影响,而且受到调节变量的影响。最后提出若干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9.
崂山风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历年游客流量调查,分析了崂山风景区客流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计算了景区9条步道游线,3条索道和7个人文景观区的日容量、月容量和年容量,并分析了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的利用强度,发现2004年景区各条步道游线、各条索道和各个人文景观区的日、月、年容量利用强度均为适载,但第一、第二和第三高峰日已严重超载。最后,制定了游客流量宏观调控对策及微观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
以湖南省2000~2018年14个市(州)人均旅游经济为研究对象,采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测度湖南省旅游经济的地区差异,继而利用收敛理论检验全省及四大旅游圈的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全省及四大旅游圈人均旅游收入空间差异特征突出,地区间差距是造成湖南省旅游经济差异的主要来源,地区内差距与超变密度呈缓慢下降趋势。旅游差异主要集中在大湘西和长株潭两大旅游圈。(2)全省及四大旅游圈不仅存在σ收敛,也都存在条件β收敛,同时全省和环洞庭湖、大湘西、大湘南三旅游圈也存在绝对β收敛。(3)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旅游资源禀赋、固定资产投资额、城镇化率、交通通达性和信息发展水平均对全省及四大旅游圈旅游经济的收敛产生较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旅游风险感知就是旅游者在其旅游行为前及过程中对可能发生的负面结果的感知,风险感知目前已成为旅游安全研究中的重要内容。通过构建旅游者风险感知量表,以九寨沟为案例地进行实证研究得出:(1)旅游者感知风险主要分为3个维度:功能障碍型、危机事件型及文化冲突型;(2)旅游者的总体风险感知较小,其中功能障碍型风险较大,其次为危机事件和文化冲突,并且地震等危机事件并未成为旅游者担心的主要风险;(3)不同旅游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花费冤枉钱”、“迷路或与同伴走失”、“语言障碍”等方面,性别、地域、是否经历过灾害、是否买保险、是否带药品等因素对各类风险感知差异没有显著影响。旅游者风险感知研究为完善旅游安全理论提供了参考,并且对旅游地的风险管理提供了依据,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是旅游地理学的重要研究方面,而其空间结构差异研究有助于揭示旅游系统的地域分异规律,并为优化旅游空间系统提供理论依据。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国家2A级以上旅游景点为研究对象,运用分形方法对2001年和2010年的空间结构进行聚集维数的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1)时间尺度上表现为苏南地区旅游景点的发展模式由点状向面状扩展,空间尺度上表现为从苏北到苏南由点状发展模式向面状发展模式转变;(2)各个城市的旅游景区(点)具有聚集分形特征,且存在3种不同的类型,在相同类型中的各个城市旅游景区(点)聚集维数值在不同区间的变化也存在差异;(3)空间结构上表现为密度从中心旅游景点向周围腹地衰减的规律  相似文献   

13.
随着能源问题及全球变化关注,城市居民出行交通碳排放研究已成为多学科关注焦点。选择南京、宁波和常州作为长三角典型城市,基于典型居住小区问卷调查获取第一手的城市居民出行基础数据,估算与分析城市居民出行碳排放特征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长三角2010年城市居民人均出行交通碳排放约1 1219 kg CO2/人,日常通勤和远距离出行碳排放量之比为75[DK]∶25;城市居民日常通勤交通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为交通方式、出行距离、家庭年收入、年龄和性别;远距离出行交通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出行距离、交通方式和家庭年收入。建议采用差别化的行政干预和经济杠杆有效调控家庭小汽车保有量增长速度,鼓励小排量汽车和清洁能源汽车消费,兼顾汽车产业发展、家庭小汽车刚性需求与节能减排需求之间的博弈平衡;优化城市功能格局,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网络;加强节能减排与低碳意识宣传,鼓励与引导公共交通出行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现代化的推进,旅游景区周边涌现出了许多与景区不协调的问题。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旅游者对景区所处背景环境的要求和标准却在逐步提高,旅游者对景区的观赏已不仅仅局限于景区内将景区作为一个孤立点对待,因此将旅游资源圈起来进行封闭式开发而忽视周边环境与景区完整性的做法已不能适应游客越来越挑剔的目光。提出了旅游景区周边环境的概念,指出周边环境与旅游景区有密切的关系,是旅游景区的组成部分。论述了周边环境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周边环境分类,同时基于规划和评价的实际需要,建议在今后旅游规划中应专门对周边环境进行保护整治规划。认为周边环境应有较确切的地理空间范围,据此提出了确定旅游景区周边环境范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城市是物流网络的重要节点。构建了城市物流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长江沿岸28个中心城市的物流竞争力水平进行了评价。从空间、时间、成本3个维度,综合考虑铁路、公路、水路3种运输方式,构建经济距离公式,计算城际综合“经济距离”,最后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对长江沿岸经济带城市物流空间结构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上海、重庆、武汉、南京物流竞争力水平较高,是长江沿岸物流产业的重要节点;城市群内部的空间联系度明显大于城市群之间的联系度;上、中、下游的城市群物流引力强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空间梯度,表现出不同的空间结构特征;皖江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的物流网络呈现较明显的融合趋势  相似文献   

16.
以南京市为研究区,选取22个3A级及以上旅游景点,基于ArcGIS平台可达性计算的网络分析与栅格分析方法,分析了在步行+共享单车+地铁新型低碳出行方式之下,现阶段和地铁第二期建设完成阶段居民到达旅游景点的最短时间与平均时间以及变化情况,发现二期地铁的建设使旅游景点的平均时间可达性减少了3.96 min;现状地铁下有8个旅游景点可达性较好,14个一般,二期地铁建设完成后,将有16个景点可达性较好,6个一般;老城区内居民前往景区的平均时间可达性内部差异小,栖霞区、江宁区、雨花台区、浦口区内部差异大;有62.87%的区域在二期地铁的建设下可达性变化在5 min之内,可达性变化大的区域基本与二期新增地铁线路经过的区域一致。  相似文献   

17.
以5 a为时间间隔,运用ESDA法采用旅游外汇收入平均增长量和平均增长率指标,研究长江经济带126个市域单元2000~2015年入境旅游经济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运用GWR法分析入境旅游经济影响因素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长江经济带旅游外汇收入平均增长量莫兰指数经历了 0.164 6~0.164 1~0.057 2的变化趋势,增量相似市域由较强集聚向较弱集聚转化,市域旅游经济增长趋于均衡。一级热点区始终位于江浙沿海市域。一级冷点区由研究区中部向苏北转移,空间范围大大缩小。(2)长江经济带旅游外汇收入平均增长率莫兰指数表现为 0.098 6~0.293 1~0.198 9 的变化趋势,市域之间旅游经济增长关联程度增强,总体差异逐渐缩小。一级冷热点区大幅度转移,同时热点区范围大幅度扩大。后期热点市域数量大大超过冷点市域数量。(3)入境旅游发展较为落后的湖南省、云南省增长速度最快,长三角城市群所属市域始终是入境旅游经济增长最活跃的地区。  相似文献   

18.
Tourism is the way we understand the world: tourists travel in an increasingly mediated environment in which ubiquitous promotional material and other popular artifacts employ stunning images and romantic travel narratives to describe local environments. Tourist texts “sell” local landscapes to entice visitors, employing an environmental aesthetic that urges travel. With its mission to “explore the planet,” the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contributes to this tourist aesthetic. This essay examines three special issues on Africa simultaneously published by the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 its official journal, National Geographic, and its sister magazines, National Geographic Traveler, and National Geographic Adventure. The photographic images and travel narratives in these tourist texts produce an environmental aesthetic that positions the traveler at the center of these environments. This essay first analyzes how National Geographic constructs Africa's environmental landscapes. These magazines depict Africa as a vast desert plain, a wilderness theme park, and a part of the global scenery. The second part of the analysis examines how National Geographic locates the tourist in these environments. I discuss how National Geographic positions the tourist as protagonist, expert, and hero of Africa's environment. In the conclusions, I argue this environmental aesthetic renders Africa invisible through anthropocentric distance, and I discuss the need for more critical readings of tourist discourse.  相似文献   

19.
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开发战略初探--浙江乌镇实证分析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分布着为数众多的水乡古镇,它们多以水建镇,以水成市,创造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居住环境.具有较高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古建筑学等方面研究价值。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乡古镇旅游日益受到人们青睐,并已成为华东地区旅游的特色品牌之一。然而,随着旅游的发展,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浙江乌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其优美的人居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较高的资源品味;优越的地理区位、精品战略和高投人高产出战略的实施,使得乌镇旅游开发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知名度迅速扩大,乌镇也因此成为旅游界一匹异军突起的“黑马”,其发展倍受国内外游客及历史文化界人士的瞩目。同时由于开发历史较短,乌镇旅游开发还存在着旅游产品单一、缺乏亮点和特色、社区参与不够、旅游设施难以满足旅游快速发展的需要等现实问题。鉴于此,对江南水乡古镇旅游开发战略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