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好氧脱氮微生物的混合培养条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土壤和水中筛选分离到混合脱氮微生物菌群,能在好氧条件下将NH4^ 一步转化为N2排放,整个过程无NO3^-的积累,混合脱氮微生物菌群培养的最佳碳源为NaHCO3和CH3COONa的混合物,质量浓度均为0.25gL^-1;(NH4)2SO4为氮源的最适质量浓度为0.2gL^-1;最适pH7-10;温度30℃;在混合脱氮微生物菌群的最适培养条件下,30h内氨氮去除率达98%以上,细胞生长质量浓度达2.9gL^-1,采用分批补料策略补加(NH4)2SO4使菌浓提高了31.0%,图6表4参11  相似文献   

2.
浮动填料活性污泥法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浮协填料活性污泥系统的开发背景与应用实践。试验表明应用浮动填料可大幅度提高曝气池中的活性污泥浓度并增加硝化菌的固着量,因而使该系统对COD、氨氮和总氮的去除能力均优于普通活性污泥系统。添加浮动填料可简易地改造现有的性污泥法处理系统,以适应更严格的排放标准。可增加原系统的容积负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膜分离活性污泥法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提高生物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去除率,改善处理水的水质和达标率,缩小装置的占地面积,节省动力消耗是活性污泥法工艺的发展方向。本试验以膜分离单元代替普通活性污泥法的二沉池,开发了一种新的废水处理工艺。试验结果表明:膜分离活性污泥法对有机物和NH_3-N的去除率比普通活性污泥法高,二级处理可以获得三级处理的效果。根据不同水质和工艺要求,膜孔径应小于20μm,采用水反冲和药液清洗可以确保膜分离装置长期稳定的运行。  相似文献   

4.
供氧方式对SBR法硝化过程控制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曾薇  王淑莹  彭永臻  陈韬 《环境化学》2002,21(6):571-575
采用SBR法对不同供氧方式下硝化过程的控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曝气量恒定的条件下,DO和PH值可联合作为硝化时间的控制参数,但ORP无法单独作为控制参数,在DO恒定的情况下,DO无法作为控制参数;PH值在硝化过程中缓慢下降或趋于稳定,当硝化反应结束时突然升高,因此,PH值可作为硝化时间较好的控制参数;ORP的硝化初期快速升高,然后升高的速度愈来愈慢,直至趋于平稳,对硝化结束的指示作用不是很明显,无法单独作为控制参数;为维持硝化过程中DO的恒定,曝气量将逐渐减小,只要系统污泥浓度和所要控制的DO水平相同,任何浓度的原水在硝化结束时调节的最小曝气量都是相同的,因此,将曝气量下限值的控制方法与PH值控制相结合,可使SBR硝化时间的控制更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5.
利用改进折流式生物反应器,研究了好氧渐变厌氧交替工艺对洗浴废水中氮、磷和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洗浴废水中COD和BOD值分别从98.0-190.6mg/L和68.3-81.7mg/L下降到6-10mg/L和1-2mg/L,含氮化合物和含磷化合物的浓度则分别从13.5—25.2mg/L和9.9—13.5mg/L下降到1mg/L和0.5mg/L。在运行过程中,不需要添加甲醇,利用洗浴废水自身的有机物就能达到很好的脱氮、除磷和降解COD与BOD的效果,而且该工艺的动力消耗仅为传统活性污泥法的三分之一。  相似文献   

6.
低溶解氧条件下生物脱氮研究中的新现象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活性污泥法中 ,曝气主要起供氧和扰动混合的作用 ,曝气提供的氧被微生物用来氧化有机物并合成细胞 .反应器中的溶解氧 (DO)浓度是重要的运行参数 ,曝气池中DO偏低 ,好氧微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和代谢 ;DO过高 ,不仅能耗增加 ,而且细菌的活力也会降低 .一般要求曝气池中DO不低于 2mgL-1的水平 ,但在实践中常常会出现曝气强度过高的情况 .因而有必要通过有效手段将DO控制在适当的水平 ,既不影响微生物的正常生长和有机物的去除 ,同时又避免过多能耗 .传统观点认为 ,低DO条件会促进丝状菌生长 ,破坏污泥絮体的沉降性能 ;使胞外多聚物的产生量…  相似文献   

7.
固定化菌藻系统及对污水中氮磷营养盐的净化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海藻酸钙分别包埋固定小球藻、活性污泥及其两者混合物.研究固定态小球藻与悬浮态小球藻对污水中氮磷营养盐的处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固定态藻对氮磷的去除效果明显优于悬浮态藻,其原因主要由于海藻酸钙凝胶对氮磷的吸附,系统pH值提高引起氨的气提及磷酸盐的沉淀作用.研究固定化藻、同定化活性污泥及共固定化菌藻分别对污水中氮磷营养盐的处理效果,在同等条件下,固定化菌藻对氮磷的去除效果优于固定化活性污泥和固定化藻类.这项研究显示菌藻共生在污水处理中具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D0对同步硝化反硝化影响及动力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生物接触氧化法中DO对同步硝化反硝化系统脱氮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溶解氧(DO)为1.0—3.0mg/L几范围内,随着反应器内溶解氧浓度的降低,总脱氮去除率提高,保持较好脱氮率的最佳DO为2mg/L左右,并分析了其原因;同时探讨了DO为2mg/L时的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9.
环太湖丘陵地区农田氮素随地表径流输出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环太湖丘陵地区农田氮素随地表径流的输出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表径流中TN浓度随径流量而变化,浓度峰值出现时间滞后于径流量峰值;径流发生前期,NH3-N和NO3^--N浓度水平相当,后期NO3^--N浓度缓慢抬升,而NH3-N含量缓慢下降;NO3^--N浓度相对较低,随时间快速下降;对于TN和NO3^--N而言,溶解态含量高于悬浮态,而溶解态和悬浮态NH3-N的浓度相当;无机氮平均浓度高于有机氮,有机氮尤其是悬浮态有机氮浓度表现出随径流量而变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二级SBR法处理高浓度氨氮化工废水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直接活性污泥法完成了各反应器的污泥驯化启动。二级SBR工艺主要由硝化SBR和反硝化SBR反应器构成,其中硝化SBR反应器采用悬浮生长法和固定生物膜法两种工艺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后者较前者具有更大的NH3-N容积负荷,最大可达766.54mgL^-1d^-1;而且能节省碱的消耗量11.0%~38.7%和反硝化所需碳源量为30%~40%。在tHR为24h的条件下,二级SBR法能处理ρIn(NH3-  相似文献   

11.
MAP法和SBR法处理垃圾渗滤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氨氮浓度为2570.45mg·l-1的垃圾渗滤液经磷酸铵镁沉淀法处理后的处理出水中TN约为79.35mg·l-1,TP约为10.35mg·l-1,电导率约为78000μS·cm-1.研究用SBR法进一步处理处理出水的可行性.用常规的活性污泥,探讨了污水的含盐量和系统运行周期对TN,TP和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垃圾渗滤液处理出水和生活污水以1: 4混合后,TN约为48.0mg·l-1,TP约为6.0mg·l-1,COD约为1150.0mg·l-1,电导率略为15000μS·cm-1.运行的适宜周期为12h(其中厌氧2.0h,好氧5.0h,缺氧3.5h,后耗氧0.5h,沉淀排水和闲置1.0h).在此条件下,出水TN小于15 mg·l-1,TP小于1.0mg·l-1,COD约为110mg·l-1.TN,TP和COD去除率分别约为77%,87%和90%.  相似文献   

12.
有机废水的复合光合细菌法处理及机理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将光合细菌法与活性污泥法结合组成的复合光合细菌微生物菌群,对不同有机废水进行降解试验.结果表明:复合光合菌群具有单一方法处理有机废水的优点,复合菌群比普通活性污泥的比降解效果高出18 %~39 % ,在复合菌群的微生物组成中,多样性指数高于普通活性污泥,且光合细菌的优势度明显  相似文献   

13.
水分和氮素供应对菠菜硝酸盐累积和钾素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水分和氮素供应对露地秋菠菜的硝酸盐累积和钾、氮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水氮管理措施相比,采用水分平衡法和氮素专家系统进行的水氮供应并没有造成作物减产,但对钾、氮元素的吸收却有明显的影响,同氮素吸收相比,作物对钾素的吸收数量更高;并且作物对钾、氮的吸收比例随氮素供应水平的增加而降低,试验还动态监测了菠菜最新展开叶的叶柄汁液中的硝酸盐和K^ 浓度在一天内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水氮处理的菠菜叶柄汁液的硝酸盐浓度在白天均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叶柄汁液中的K^ 浓度和NO3^-/K^ 的浓度比在白天受氮素供应水平的影响很大,供氮量高,K^ 浓度和NO3^-/K^ 浓度比的变化也大,但受灌水量影响不大。图3表2参17。  相似文献   

14.
考察了不同进水有机物浓度下厌氧/好氧序批式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SBMBBR)污染物去除特性,实验结果表明,SBMBBR能够实现低碳源污水中氮和磷的同步去除,在进水TN和TP浓度分别为116.7 mg.L-1和11.5 mg.L-1、COD浓度为456 mg.L-1的条件下,TN和TP去除率分别达到94.3%和92.2%以上.反应器除磷是基于常规生物除磷和反硝化除磷过程实现的,脱氮主要是基于好氧段发生的同时硝化反硝化(SND)作用而完成.由于生物膜内部存在的DO扩散梯度,在好氧阶段混合液DO浓度不断提高的条件下反应器内具有良好SND反应的发生.进水COD浓度由149 mg.L-1提高至456 mg.L-1的过程中,反应器硝化效果不变,反硝化和除磷效果改善.反应器在好氧阶段pH值基本维持在7.0—7.1之间,为各类菌群的生长创造了条件.碱度变化较pH值更能反映硝化和反硝化反应发生的程度.反应器中微生物相丰富,生物膜以丝状菌为骨架,其上附着大量的球状菌和杆状菌,而悬浮活性污泥中丝状菌较少,形成了由细菌、真菌到原生动物和后生动物的复杂的生态体系,为系统取得稳定的污水处理效果提供了有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15.
溶解氧及活性污泥浓度对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影响   总被引:53,自引:1,他引:52  
文章研究溶解氧及活性污泥浓度对同步硝化反硝化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DO范围内,随着反应器内溶解氧浓度的降低,总氮去除率呈上升趋势,即好氧反硝化效率随溶解氧浓度的降低而提高;在一定MLSS范围内,反应器内混合液污泥浓度越高,出水总氮越低,反硝化现象越明显。  相似文献   

16.
生物法脱氮除磷技术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污水脱氮除磷技术在近些年来一直是水处理领域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文章对污水生物法脱氮除磷机理做了简要分析,介绍了几种高效、经济、实用的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并评述了近年来脱氮除磷技术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吸附活性污泥法是一种高效率的污水处理方法,曝气池停留时间约40min、COD、BOD5和SS的去除率可达到60-70%。本文以试验结果为基础,探讨了停留时间,污泥浓度,污泥回流比和污浓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也探讨了该方法对氮,磷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8.
废水处理中的非传统脱氮途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实验室小型SBR试验的结果,证实存在其它不同于传统的硝化和反硝化的脱氮途径。结合近几年来在生物脱氮理论方面新的研究进展,指出研究非传统脱氮途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中很有必要的一项工作是需对硝化、反硝化和脱氮过程作出明确的定义。  相似文献   

19.
黄河水系氮污染特征初探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对黄河水系1960年至2000年期间氮污染监测数据的分析表明,干流河水氮污染的程度自上游至下游有升高的趋势;不少支流氮污染的程度大大高于干流。在工业不发达的农业地区,河水总氮与氨氮的最高浓度大多出现在丰水期;在工业相对发达的地区,河水氨氮与总氮的最高浓度大多出现在枯水期;有一部分站点河水总氮与氨氮浓度的年内变化无明显规则,近40年来黄河水系氮污染程度不断上升,1990s年代以后的上升趋势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0.
采用SBR工艺对广州地区城市污水进行了生物脱氮除磷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碳、氮、磷比例不合理的情况下,达到了既去除有机物又能脱氮除磷的效果。总停留时间控制在4.5~5.5h,污泥负荷为0.14~0.26kg BOD5/(kgMLSS·d)时,出水BOD5浓度在5.12~13.62mg/L,去除率达85%~93%;出水COD浓度在10.7~32.2mg/L,去除率达82%~88%;出水NH4—N浓度在2.83~9.83mg/L,去除率达53%~87%;出水TP浓度在0.1~0.45mg/L,去除率达85%~'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