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从法律法规体系、管理体系、许可证类型、实施程序、与环评的衔接、制度特点的角度,系统梳理了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排污许可制度的实践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外排污许可制度的内涵和实施特点进行总结,从借鉴国外经验和管理的角度,提出完善我国排污许可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水泥行业为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行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建立了完整的环境管理技术体系。通过梳理水泥行业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执法等环境管理制度的要求,指出水泥行业全过程环境管理中存在环评和排污许可两个名录的分类管理要求不一致、环评文件与许可证内容没有完全衔接、环境监管执法与排污许可互动不足、多套污染物排放量数据导致“多本账”等问题,并提出了统一环评和排污许可两个名录、创新环评与排污许可衔接方式、完善排污许可证后监管政策与标准体系和统一排放量核算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正>10月14日,记者从省环保部门获悉,河北省出台的《河北省达标排污许可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已开始执行,其中取消了排污许可证年检制度,同时规定排污许可证有效期不超过5年。《实施细则》中明确,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已列入国家污染物排放重点监控范围的设计总装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含)规模的火力发电企业排污许可管理工作。其他排污单位的排污许可证管理权限由各设区市、省直管县(市)自  相似文献   

4.
2019年全面启动了汽车制造行业、锅炉行业排污许可证的申请与核发,在申请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应完善污染物排放标准体系,做到环境影响评价、污染物排放标准与排污许可有效衔接。为此,在文中通过对相关文件的查阅与分析,对当前汽车制造行业、锅炉两个行业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环评与排污许可衔接的建议。为环评与排污许可的衔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环境影响评价》2020,(1):I0003-I0003
2019年10月31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部分,明确提出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表明了党中央对于排污许可制度的高度重视,也代表着排污许可制度改革进入了新阶段。  相似文献   

6.
全面实施排污许可制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深化环境治理基础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我国排污许可制改革实施时间不长,依证执法监督在机制、技术、手段等方面还存在问题,与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目标还有一定差距。本文结合我国排污许可管理工作现状,在分析证后监管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提高核发质量、强化机制建设、提升信息化水平、推进非现场监管、落实企业主体责任等方面提出改进建议,以期为排污许可管理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满足一个区域的环境质量要求的重要抓手,是我国基本环境政策之一。排污许可证是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中"量"的载体,排污许可证制度是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有效途径。现有的管理制度,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本文通过对2008年颁布实施的《内蒙古自治区排污许可证管理办法》(试行)中排污许可证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现有污染物控制量核算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8.
面对排污许可证“一证式”监管的高标准、严要求,通过创新信息化管理手段,设计排污许可管理辅助系统,一是能够为企业提供服务,提升企业按证守法管理的规范性;二是能够为监管部门审计式核查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对数据的全面性、规范性、逻辑性进行分析,为现场执法提供支持,提升管理部门的行政监管效率,提升排污许可证管理的专业化水平,真正落实事中事后监管要求,提高监管执法效能。同时,也能为政策制定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
石少华 《劳动保护》2004,(10):44-45
对煤矿企业同时实行安全生产许可与煤炭生产许可两种行政许可制度是必要的,两者的目的一致,互为补充。将安全条件作为煤矿生产的前置条件,安全生产许可是取得煤炭生产许可的前置性许可。明确了安全生产许可证与煤炭生产许可证的发证时序。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在先,煤炭生产许可证颁发在后,时序不能颠倒。安全生产许可证与煤炭生产许可证的发证对象是一致的。煤矿企业及其所属矿井作为发证对象,都要依法申请领取安全生产许可证。  相似文献   

10.
动态     
《环境影响评价》2020,(1):I0002-I0002
全国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工作会议召开2019年12月22日至240,全国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坚持和完善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污许可制度,为打好打胜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提供有力支撑。李干杰指出,环境影响评价和排污许可制度是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基础性制度,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有力抓手,是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11.
李娟 《环境与发展》2020,(1):226-227
污染物处置现场是制造业环境合规管理的前沿阵地,做好相关管理在实现企业的合规义务的同时有助于企业降低成本及提升社会责任形象。基于此,本文针对制造业污染物处置现场的问题,结合5S的管理,对5S管理进行了概述,同时从提升现场合规管理、降低安全环境光风险、有效控制跑冒滴漏及管理成本四个方面对制造企业污染物处理推广5S管理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再基于这些必要性给出了企业污染物处置推广5S管理的一些重要举措,以期为实际的企业管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随着近年来大量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新建,项目污水处理设施面广、点多、单体规模小、污染物浓度变化大、经营困难等问题凸显,如何突破困境找到一条相对适合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营管理十分必要。本文提出了集约化管理创新探索,在生产标准化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安全管理、设备设施管理及物资管理等方面全方位的总结了运营管理经验,为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管理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大气环境的光触媒净化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光触媒对大气环境净化的机理,着重讨论了TiO2光触媒的活性、固定以及对大气污染杨的处理过程、问题等,并对光触媒技术的未来作了展望,以期推动我国在光触媒技术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弯道明渠内危化品泄漏扩散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水面流动和危化品水体迁移扩散过程属有界性问题,利用两相流理论建立三维瞬态VOF动力学模型,在其基础上提出危化品水体迁移扩散的浓度压缩性微分方程,有限容积法离散方程,高分辨率Gamma离散格式适用于解决有界性问题,用Gamma格式离散VOF和危化品迁移扩散方程的对流项。对Chang实验的弯曲水槽的流动及危化品扩散进行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较吻合。笔者建立的数学模型能准确地模拟水流三维特性突出的弯道水槽的流场和危化品水体迁移扩散过程。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一些工业生产发达地区污染源众多而且分散的特点,提出一套工业级远程环境监控管理系统,为环保执法人员提供了技术辅助手段.系统分为下位机和上位机两部分,适用于高温高粉尘的工业生产环境,满足稳定性和健壮性要求.系统已应用于佛山市南海区多家铝型材厂,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煤矿安全管理的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安全投入和安全产出的角度分析煤矿安全管理系统各要素之间错综复杂和相互依存的关系;运用系统动力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研究煤矿安全管理与控制问题;利用VENSIM建模软件做出各要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图,建立煤矿安全管理的系统动力学流图模型。采用宁煤集团灵新煤矿的实际安全生产数据进行模拟分析,确立最优安全管理与控制方案,提升煤矿安全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17.
采用大气边界层模式和随机游动扩散模式相连接的模拟方法,对上海市拟建的交通隧道排气口附近街道建筑物区域的气流分布和废气排放物浓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设计了6种方案,并按不同的废气排放形式,分别分析了街区的地面污染物质量浓度分布.结果表明,在建筑物存在的情况下,排风口造成的地面污染物质量浓度的最高值会很大,可达0.44 mg/m3,若换成排风塔,则为0.13 mg/m3; 没有建筑物的情况下,由排风口和排风塔造成的地面污染物最高质量浓度分别为0.11 mg/m3,0.4 mg/m3.当风速增大,质量浓度会降低,最大值分别从0.44 mg/m3降为0.2 mg/m3,和从0.13 mg/m3降为0.1mg/m3.分析表明,建筑物附近的气流特征对污染物扩散会起引导作用: 垂直方向上,导致污染物从高空被带入地面; 水平方向上,使得污染物在下风向堆积; 当风速增大时,地面污染物质量浓度值降低.同时研究表明,对排风塔污染物散布起主要作用的是水平方向的气流结构,而对排风口的污染物散布起主要作用的则是其附近建筑物的背风侧的气流下洗效应和水平流场,因此建筑物背风侧有可能成为重污染区.  相似文献   

18.
针对某车站供暖成本升高和污染物排放等问题,从热源改造和建筑维护结构改造2个方面提出节能技术改造方案,通过对机组运行情况和围护结构改造情况的现场测试,得到节能技术改造效果良好的结论,并从节能效益、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3个方面对站区节能技术改造方案效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