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气飘尘中不同有机组分致突变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化学分离与Ames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上海市飘尘中粗提物5个有机组分的致突变性。结果表明,其中以极性化合物(F_3)组分致突变性最强,约占76%~86%;其次为有机碱(F_2)化合物组分,占10%~19.6%;多环芳烃化合物(包括Bap)组分致突变性最小,仅占2.6%~11%;脂肪烃(F_4)没有致突变性;F_1主要组分有机酸,在25μg/皿低剂量时,仍出现抑菌现象,其致突变性尚准确定。研究结果提示了环境致癌因子的来源。  相似文献   

2.
大气飘尘中有机污染物的分离、分析与致突变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北京地区几个点的大气飘尘样品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了分离(分成六个组分)、分析(脂肪烷烃及多环芳烃),并对各组分进行Ames试验(TA98菌株,加与不加S_9)研究其致突变活性.试验结果:需代谢活化的致突变物集中存在于多环芳烃和吲哚与咔唑类的氮杂环化合物;直接致突变物集中存在于有极性的和醚溶性化合物;致突变活性与所用的剂量在实验范围内呈线性关系,但并不总与样品中的BaP含量相关.  相似文献   

3.
碳黑中致突变物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用高分辨质谱检出了墨水碳黑有机溶剂提取物中的六种硝基取代多环芳烃化合物,高效液相色谱的保留时间和紫外光谱确证了提取物中的二硝基芘和3-硝基芴酮,根据定量测定结果表明:二硝基芘是提取物中直接致突变活性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4.
电场耦合高效液相色谱柱改善极性芳烃分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燃烧的煤和油中排放出来的极性污染物,包含有多种含氮、氧和硫的极性多环芳烃(PAH),这些极性组分比非极性组分常具有更强的致癌和致突变性。目前,正相高效液相色谱(NP-HPLC)常被用来分离分析这类极性组分。 但是,要提高这些极性组分分离的选择性,现大多采用梯度洗脱的方法。也就是改变流动相极性的方法。本文介绍了一种高压电场耦合色谱柱的新方法。这种技术除了具  相似文献   

5.
柴油烃族组分对柴油机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油烃族组分可影响柴油的理化特性,从而影响柴油机的燃烧过程,进而对排放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针对烃族组分含量不同的14种柴油,开展了排放特性的试验研究,基于试验结果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及回归分析法揭示影响柴油机排放性能的关键组分及作用规律,并得到了柴油机排放与关键组分的经验公式,可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排放特性.分析结果表明,总芳烃是影响柴油机排放的关键组分,当其含量介于5%~17%时,可使NO_x、soot(碳烟)、CO、HC排放均处于较低水平.此外,多环芳烃对柴油机排放有重要影响,其中的苊类、苊烯类对NO_x、碳烟、CO排放的影响作用更为显著,而其他烃族组分与柴油机排放的规律性相对较差.不同工况下,柴油机排放规律有所不同,在低负荷下柴油机排放对总芳烃含量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6.
大气气溶胶中硝基多环芳烃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硝基多环芳烃类化合物是一类强致突变和致癌物.大气中的硝基多环芳烃主要由化石类燃料燃烧时直接释放,或由前体化合物多环芳烃经光化学反应生成,其浓度远低于多环芳烃.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并富集目标组分,结合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建立大气气溶胶中硝基多环芳烃类化合物的检测方法,仪器检测限为1.17~2.94pg,硝基多环芳烃指...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研究柴油机排出颗粒物提取样品中的两种中性、致变性子组份的化学结构。所鉴定的化合物大多数是3—5环的多环芳烃极性衍生物。鉴定出了酮、醌、羰基醛、羟基衍生物及它们的烷基同系物。检测出的化合物中,9—芴酮及其C_1—C_4烷基同系物是最大的一类。鉴定出的化合物中有些是细菌致变剂;另一些的致变性目前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8.
煤焦油样品经提取分离为酸性、碱性和中性组分,后两组分再经硅胶柱制备色谱分作B_1—B_33个级分和N_1—N_66个级分.Ames试验表明,B_2级分致突变活性最高.该级分经HPLC进一步分级表明,其中d、f级分具较高的致突变性经HRGC、HRGC-MS分析,分别从d级分鉴定出苯并喹啉等60多种氮杂多环芳烃,f级分鉴定出氮杂苯并芴等40多种氮杂多环芳烃.  相似文献   

9.
前言目前,已对两千多种化合物作了致癌试验,认为有致癌作用的有500余种,其中200余种系芳烃类。在这些致癌物质中多环芳烃是致癌物质的重要组分。因为:(1)在多环芳烃的化合物中除含有很多致癌和变异性的成分外,还含有多种促进致癌的物质;(2)多环芳烃是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中含有的各种有机  相似文献   

10.
太原市大气飘尘中多环芳烃与DNA的结合反应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太原市主要工业区下风向昼夜采集大气飘尘,利用化学分离和荧光法,测定了飘尘粗提取物中多环芳烃(PAHs)混合组分与DNA的结合反应,结果表明,在不同时段采集到的大气飘尘中,PAHs混合组分都能与DNA结合,且白天采集到的飘尘中PAHs混合组分与DNA的结合能力较夜间采集到的样品作用更强.研究结果提示,太原市主要工业区大气飘尘中可能含有不需经过生物体代谢或活化而直接与DNA作用的PAHs化合物,且在白天动源排放增加和光辐射作用下,其反应性可能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1.
应用热分析技术对多环芳烃化合物催化氧化反应过程中催化剂初活性进行评价。比较了两种样品前处理方法,测定结果基本一致。分别测定了六种不同组分的过渡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初活性。考察了多环芳烃结构对其催化氧化难易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热分析可作为评价高沸点有机化合物深度氧化催化活性的可靠方法,且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2.
柴油车尾气的致突变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大鼠肝细胞悬液程序外DNA合成试验(UDS),来检测5种柴油机颗粒物的致突变活性,结果显示国产及进口的轻、中、重型柴油机,其排出颗粒提取物均能引起大鼠肝细胞UDS试验的CPM值升高,且有一定的剂量-反应关系,说明柴油机排出的颗粒提取物存在细胞遗传毒性;各牌号比较发现其颗粒物致突变性的轻型车大于中、重型车,国产车大于同类进口车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在煤的液化产物(煤液)和粗页岩油中,包含了显著浓浓有致癌和致突变潜在性的多环芳烃(PAH)。这些包括有数百种低和高分子量有机物的液态燃料,具有极其复杂的性质,以致难于直接分析其中的多环芳烃。现在,借助于不同的色谱  相似文献   

14.
取代芳香族化合物对4种水生生物的毒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建立了105种取代芳香族化合物对4种水生生物(发光菌、四膜虫、大型蚤和斑马鱼)的毒性QSAR模型.取代芳香族化合物对生物体的毒性主要是由2个过程引起,化合物首先穿透细胞膜,然后与机体发生反应.讨论了生物种的种间和种内差别,这种差别可能与生物的脂肪含量有关.化合物分成了3类,非极性麻醉型化合物、极性麻醉型化合物和反应型化合物,极性麻醉型化合物比非极性麻醉型化合物毒性要高,反应型化合物毒性最高.  相似文献   

15.
采用现场监测,色-质联用分析以及小鼠骨髓微核试验方法,评价了兰州市交通要道颗粒物的污染状况,分析了颗粒提取物(PE)的有机组成及致突变活性。结果表明,兰州市总悬浮颗粒物(TSP)污染严重。颗粒提取物中含有近100种有机化合物,其中包括致癌性多环芳烃。微核试验显示PE具有致突变活性,对人群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电厂UG-35/39-M型工业锅炉分别燃烧原煤和型煤时排放烟尘的径和多环芳烃的分布及其直接致突变特性.按粒径的大小将烟尘分成降尘、飘尘和烟气三部分收集,结果表明,多环芳烃主要分布在飘尘和烟气中,其中飘尘内集中了大部分高环的多环芳烃,烟气内集中了大部分低环的多环芳烃;飘尘和烟气的Ames试验致突变性之和比降尘高5—6倍,锅炉燃烧型煤排放烟尘的总量比烧原煤低50—60%,而且直接致突变性也比较低,由此看来,型煤燃烧技术是目前防治煤烟型大气污染的一种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7.
大清河流域表层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采集大清河流域72个表层七壤(0~20cm)样品,利用GC/MS分析技术,研究了土壤中16种优控多环芳烃的含量和组分特征,根据多环芳烃分布特征和苯并[a]蒽/(苯并[a]蒽+麓)和荧葸/(荧蒽+芘)比值分析了其污染来源,并初步评价了其污染水平.结果表明,表层土壤中16种多环芳烃含量范围为54.2-3231.6μg·kg-1,均值和中位数分别为405.1和233.2μg·kg-1.多环芳烃组分特征表现出以萘、菲等2-3环多环芳烃为主,其含量占到总含量的49%,4环和5~6环含量分别为31%和20%.大清河流域土壤多环芳烃污染主要来自于燃烧源,并表现出以生物质和煤的燃烧为主要来源的特征.相对于国内外其它地区多环芳烃检测结果和土壤标准,大清河流域土壤多环芳烃处于中等偏低污染水平,Nap和Fla是主要的超标化合物.  相似文献   

18.
石油烃类生物降解产物形成胶质的过程与胶质的再降解过程交织,增加了原油生物转化过程的复杂度.以往对胶质组分辨识不足,使地表环境下石油污染物的稠化机制阐释薄弱及生物修复效率难以提高.本文利用从稠油污泥中筛选到的石油降解菌威尼斯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venetianus)进行了原油混合物与胶质单族组分的生物降解模拟实验,利用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FT-ICR MS)测定胶质组分,按照氧原子数量进行分类,聚焦氧原子数量为O2类极性化合物在石油烃生物降解过程中的响应变化及再转化机制,进一步揭示胶质组分的好氧生物降解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在威尼斯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venetianus)降解作用下,20、40及60 d不同时段原油饱和烃的总降解率分别为36.02%、43.46%和52.84%,其中正构烷烃、三环萜烷、藿烷、甾烷和二环倍半萜烷类化合物均有降解;60 d时芳烃中萘、菲、芴、联苯及三芳甾烷系列化合物的降解率分别为56.58%、63.46%、49.84%、59.47%及40.69%,生物降解明显;原油混合物及胶质单族组分中O2类化合物变化复杂,形成与降解同步发生,脂肪酸和单环环烷酸随着时间延长明显增加;类异戊二烯酸、饱和脂肪酸、1~3环环烷酸、藿烷酸及多环环烷酸或芳香酸均为原油混合物中饱和烃及芳烃生物降解产物对于胶质组分的贡献,也是原油中O2类极性组分对饱和烃及芳烃类生物降解作用的响应.石油烃形成的高碳数和低碳数酸均可源源不断进入胶质组分中,使原油的碳循环过程与生物修复过程更加复杂.因此,提高原油重质组分中胶质的生物修复效率是突破原油生物修复效率瓶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以山西某煤焦油深加工企业产生的煤焦油沥青为研究对象,采用气相-质谱联用仪分析美国环保局列出的优先控制的16种多环芳烃,讨论了多环芳烃的组分、环数分布及等效致癌毒性等。采用BCR连续提取方法,分析了重金属的形态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煤沥青中16种多环芳烃主要以低环(2~3环)和中环(4环)为主,高致突变性物质、致癌性物质总含量均超过国家标准规定的限值;煤沥青的总BaP等效毒性浓度为2 746.46 mg/kg,高于煤焦油之外的其他煤化工残渣,具有潜在致癌性;煤焦油沥青中重金属含量大小排序为PbCrZnNiCuCdSe;Pb、Cd的残渣态略占优势,Cu和Cr的氧化态含量略高,Ni的还原态含量最高,Zn的氧化态最高。  相似文献   

20.
芳烃羟化酶与鲫鱼组织富集多环芳烃和代谢释放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芳烃羟化酶与多环芳烃在鱼体内代谢的相互关系,揭示多环芳烃在生物体中的分布、迁移和转化规律,采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方法,研究了多环芳烃14C-2,6-二甲基萘在鲫鱼鳃、肝、肌肉、胆、脂肪、肾等7种组织中的富集和释放;对鲫鱼各组织富集的多环芳烃释放与芳烃羟化酶(AHH)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鲫鱼7种组织均能对多环芳烃富集,不同组织表现出不同的富集水平和释放水平;多环芳烃在鱼体中的释放速度与芳烃羟化酶活力水平及其酶促产物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