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自然保护法律体系研究该项成果较详细地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立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对英、美、德、日、瑞典和前苏联等国家的自然保护立法特点进行了系统地分析比较,研究总结了国际自然保护立法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自然保护的法律体系。该体系由97项法律、法规、规章...  相似文献   

2.
我国自然资源立法对自然保护的局限性分析──兼论自然资源法与自然保护法的相互关系中国政法大学王灿发在我国,一谈到自然保护立法,人们往往马上会想到我国的几部自然资源法,认为这些法律本身即是自然保护立法,而无需另立专门的自然保护法。但是,如果我们对这些资源...  相似文献   

3.
张夏妮 《环境》2023,(2):79-80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世界环境》2002,(3):43
BP自然保护计划是一项企业支持全球自然保护工作的奖励计划,旨在帮助和鼓励学生小组积极投身于具有开创性和实践性的自然保护项目,以抢救世界上一些最濒危的动物及其栖息地。BP自然保护计划面向全世界各地的全日制在校或半工半读学生。项目评选程序十分严格,要求项目具有很高科研标准,并与项目所在国和当地社区进行充分合作。今年该计划收到了三百多份申请,并通过一个由科学家及自然保护工作者组成的国际评选小组来审查,从中选出18个获胜小组。今年,为庆祝该计划创办17周年,BP自然保护计划与野生动植物保护组织—鸟类国际(Bird…  相似文献   

5.
风景区环境影响评价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抚顺来得户旅游度假区环境影响评价为例,提出了一个适用钢景区开发建设的可行性方案,并指出当前风景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本文以“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利用、谁补偿”和“开发利用和保护增值并重”的自然保护方针为基础,论述了风暴我开发建设的可行性,同时,提出了今后风景区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指标体系,充分说明了在按照自然保护方针、自然优先原则和严格的管理前提下,风景区开发建设,是可行的,风景  相似文献   

6.
汪劲 《环境保护》2023,(16):18-22
青藏高原的特殊生态地位、价值和保护任务决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以下简称《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的立法定位。该法将生态保护作为区域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刚性约束,确立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基本原则;在衔接好环境保护法和其他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适用的基础上,针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独特性和脆弱性,确立了生态安全布局、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风险防控基本制度;为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修复,实行了系统保护、协同保护、特殊保护等特别制度措施。该法是科学立法方法的具体体现,为今后制(修)订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律和开展生态环境法典编纂工作提供了科学立法的范本。  相似文献   

7.
自然--生态建筑的本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生态建筑必然要与自然融为一体,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同时还要主动地依靠自然,从自然中获取能量,从自然中获得创作灵感。  相似文献   

8.
中国耕地生态系统受损日趋严重,识别具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价值的耕地并进行差异化管控意义重大。参考欧盟高自然价值农田理念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高自然价值耕地的内涵,建立涵盖空间组成结构和关键功能的纵向传导识别方法,基于“利用强度—邻域环境—本底条件”的综合分类体系,对高自然价值耕地进行空间识别和类型划分,并以成都平原经济区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高自然价值耕地以保护资源本底为目标,在具备基本生产功能的同时,对维持生物多样性、景观异质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研究区共有高自然价值耕地21.04×104hm2,占耕地总量的11.6%,主要分布于中部平原向西部山地的过渡地带以及南部浅丘地区;(3)研究区的高自然价值耕地包括自然演退防治类、综合效益提升类、人为干扰管控类、区域特色挖掘类、立地优化整理类和现状重点保护类。研究结果可为推动耕地多元功能保护,创新耕地生态系统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9.
中国自然保护地目前已经在数量和保护面积上达到较高水准。近些年来,以国家公园体制为代表,自然保护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在回顾自然保护地发展历史基础上,本文认为自然保护地的科学管理要以学术研究为基础,因此总结了与自然保护地关联最为密切的五个学术热点话题并对其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别是自然保护地管理有效性、关于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评估、自然保护地与社区的关系、生态补偿和生态旅游。本文认为在自然保护地相关的政策研究领域,未来需要在自然保护地立法、与自然保护地相关的空间规划、自然保护地的划界、自然保护地治理以及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几个方面展开更为细致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旅游开发对苍洱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给大理的旅游事业带来了新的机遇,然而一切经济开发和自然保护是有矛盾的。开发是利用资源,保护是带有某种目的和强制手段的措施。客观形势要求自然保护以改革的精神,主动去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形势。  相似文献   

11.
跨国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现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小璇 《自然资源学报》2014,29(11):1978-1989
国家疆界的划分原则常常与自然资源及生态功能区划分的原则相悖;动植物种群分布、生态学过程以及地质构造分布,并不因政治边界的存在而消失。这种情况为一些自然遗产地的统一与完整性保护制造了障碍。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人们对自然资源管理以及对生物多样性管理的关注点,由原来对特定区域的保护转向强调景观尺度下生态系统连续性的保护。连续性保护理念在跨国项目中体现为跨界保护理念,使连接分散的生态区域之间的动态过程成为可能。跨国世界自然遗产的建立与保护已成为推进跨界资源保护的重要一环。结合相关案例分析,论文从发展历程、分类以及管理三个方面对跨国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现状进行评述。资源的不可持续利用目前被认为是对世界遗产保护的最大威胁。跨国自然遗产将通过促进多边合作,在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建立平衡。  相似文献   

12.
世界自然遗产地面临的威胁及中国的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的自然遗产事业方兴未艾,但自然遗产地的保护状况令人担忧。论文以广泛的基础资料收集为前提,分析论证了自然遗产地保护的完整性原则,并对全球范围内世界自然遗产地的威胁因素进行了定量化统计评价。结合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保护状况,提出了中国自然遗产地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和枯落物水分储量的计量与评价分析,认为近20年来九寨沟自然保护区植被生态水总储量的变化呈增加趋势,且林地生态水储量占各时段生态水总量的比例均较大,表明国家各项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工程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今后应继续加大各项工程的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区内植被生态水的储量,为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雁荡山是一座白垩纪复活破火山,经断裂切割抬升而成为典型性的破火山立体模型。它向人们展示了破火山内部的各种地质要素和各类岩石的相互关系,提供了破火山喷发产物与中央侵入体有直接联系的证据。涵盖了流纹质岩浆火山爆发、喷溢、侵出、侵入等的完整过程,堪称流纹质火山岩类的天然博物馆。雁荡山不仅显现了白垩纪时期亚洲大陆边缘复活型破火山形成与演化的地质过程,而且是古太平洋伊泽奈奇(lzanaqi)板块向亚洲大陆俯冲、壳幔深部作用的一种地表标志性展示。雁荡山破火山的奇特景观代表着东亚亚热带滨海山岳地质生态模式、奇特优秀的自然景观、具普遍意义的杰出科学价值和浓厚的民族山水文化,三者交融在一起,构成了雁荡山所特有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兼符自然与文化双重标准的自然遗产。  相似文献   

15.
火山是惊天动地的自然景象,具有神秘感,对人们有极强的吸引力。它是地球演化过程中突变性的片断,有着重要的科学价值。世界上许多国家将火山列为国家公园,以它独特的自然景象和地质生态环境作为现代和未来的游憩、科研、启智之场所。面对火山遗迹,人们会产生种种遐想和启迪。火山(岩)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可分为六大类(1)火山喷发景观/对火山特有的不同于其它地质作用形成的地貌景观;(3)火山喷溢的熔岩或火山爆发的火山碎屑岩在流动、定位、冷却后遗留的奇特的景观;(4)特定的火山岩在特殊的地学条件下形成的奇特自然景观;(5)与火山(火山岩)有关的其它自然景观;(6)火山(岩)自然景观内的历史与文化。本文提出如何评价火山(岩)旅游资源的四个大目标与四个大准则,对当前我国已开辟的风景旅游区作了概述与评论。最后,本文对我国火山(岩)旅游风景区的发展提出了四个建议:(1)目标的确定和规划均有赖于旅游地学的研究;(2)生态环境的保护是个关键的问题;(3)筛选出可作为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地区作好前期研究;(4)如何提高科学品位,开辟科学展示厅,起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应有的科学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6.
黄洲河是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内重要河流之一。为了解黄洲河水质特征,基于8个样点、7个监测指标、12个月监测数据,采用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法、均值型综合污染指数法,结合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河流水质特征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黄洲河TN超标较严重,TP潜在超标性强。遗产地核心区地表水未达到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Ⅰ类水质标准,缓冲区未达到Ⅲ类水质标准;丰水期水质最差,枯水期水质最优。丰水期主控因素为TP、NTU和NH3-N;平水期主控因素为CODMn、Chl-a和DO;枯水期主控因素为NH3-N。流域内主要污染形式为农业面源污染;上游和中游缓冲区居民生活用水和农村散养畜禽排泄物排放污染造成了黄洲河泉眼(Y1)、支流交汇点(Y2)点重污染的现状,而且污染会随河流运移,进入自然遗产地核心区。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面积大,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在世界喀斯特地区中极具代表性。文章依据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独特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功能,借助申报自然遗产机遇,为实现该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针对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的保护策略及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家公园建设潜在区域识别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虞虎  钟林生  曾瑜皙 《自然资源学报》2018,33(10):1766-1780
国家公园是保护具有国家代表性资源的自然生态区域,建设国家公园体制是中国国土生态安全保障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论文基于国际经验、国家公园功能和政策内涵,依据国家公园主导定位和生态系统服务理念,构建了包含6个关键指标的综合评价模型,包括生态系统完整性、生态重要性、原真性、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价值与人文遗产价值,分别进行单一要素层评价和多指标空间叠加分析,再结合中国生态地理区划、生态功能区划和省级行政区管理等因素进行比对和范围遴选提取,初步确定了中国国家公园建设的潜在区域。结果表明,生态系统完整性、生态重要性、生物多样性、原真性的高值集聚区域具有趋同性,生态系统完整性较好的区域,承担着重要的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也较高,原真性保存较好。中国三大阶梯与自然地理区域的叠加分布特征明显,东西部潜在区域的面积差异较大,西部地区的空间连续性较强,潜在区域的跨界性较为明显。初步遴选出55处未来可以重点考虑建设的陆地型国家公园潜在区域。研究可为中国国家公园建设合理布局提供方法参考和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9.
黄果树瀑布群是世界上典型的喀斯特瀑布群,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然而却未能成功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还不高。从该景区的优势资源及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着手分析,提出景区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借以提升景区旅游品牌。  相似文献   

20.
自然遗产地国家公园模式发展的影响因素与空间扩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公共游憩为基本目标的国家公园模式被视为一种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融合互促的成熟模式。文章探讨国家公园模式在全球的空间扩散过程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发现:①公益化价值取向是国家公园模式发展的主要动力;②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反而会造成国家公园供给空间的缩小;③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存在明显差异,环境关注度和旅游发展水平是发达国家的主要影响因素,而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公园的发育与环境关注度不相关,与旅游发展水平呈负相关;④国家公园模式呈全球扩散趋势,空间重心的转移受国家宏观政治背景、 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