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6 毫秒
1.
曹港程  沈金生 《自然资源学报》2022,37(12):3153-3166
海洋牧场建设是中国扩增海洋碳汇,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碳汇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只有确定合理的补偿标准才能调动海洋牧场建设经营者积极性。以海洋牧场中藻类、贝类、鱼类、甲壳及其他类经济性碳汇资源为研究对象,利用最优化模型核算了碳汇资源生态价值的补偿标准。研究结果表明:藻类、贝类、鱼类、甲壳及其他类的生态补偿标准分别为134.94元/t、820.05元/t、782.39元/t、3764.16元/t,补偿标准存在种类间差异性。研究结果可为优化当前海洋牧场生态补偿政策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明HTO在海洋环境中的行为,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5种海洋贝类对HTO的吸收和贝类组织中结合态氚的形成动态.结果显示:贝类组织中的氚以自由水氚(即HTO)和结合态氚形式存在,以自由水氚为主,其量占贝类中总氚比活度的97.4%以上,结合态氚的含量很低,仅占贝类中总氚比活度的0.4%~2.6%.海洋贝类对自由水氚的吸收速度非常快,仅2h有3种贝类(青蛤、紫贻贝和焦河蓝蛤)已达最大值.结合态氚的形成和积累随时间呈缓慢增长的趋势.富集系数(CF)值分析表明,海洋贝类对HTO没有明显的富集作用.  相似文献   

3.
根据近几年的海洋常规监测数据,确定渤海及黄海北部沿岸底柄贝类体内典型微污染物的含量及其空间分布.结果表明,在36%以上的站点中,贝类体内石油烃含量超过国家海洋生物质量第1类标准(15μg/g,湿重,下同),尤其是大连湾和河北新村附近海域贝类体内含量甚至高出第Ⅲ类标准(80μg/g,以湿重计),并且,近年来大部分海域贻贝...  相似文献   

4.
X591200601479海洋贝类对HTO的吸收和结合态氚的形成动态/史建君(浙江理工大学理学院)…∥环境科学/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5,26(4).-177~180环图X-5为了探明HTO(氘水)在海洋环境中的行为,采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5种海洋贝类对HTO的吸收和贝类组织中结合态氚的形成动态。结果显示;贝类组织中的氚以自由水氚(HTO)和结合态氚形式存在,以自由水氚为主,其量占贝类中总氚比活度的97.4%以上,结合态氚的含量很低,仅占贝类中总氚比活度的0.4%~2.6%。海洋贝类对自由水氚的吸收速度非常快,仅2h有3种贝类(青蛤、紫贻贝和焦河蓝蛤)已达最…  相似文献   

5.
根据2005年4月和10月厦门贝类养殖区环境调查资料,着重对贝类养殖区海水、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分布进行分析,并对贝类养殖区的生态环境进行质量评价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表明:厦门贝类养殖区海水中Cu、Pb、Cd、Zn、Hg、As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06 μg/L,1.23 μg/L, 0.05 μg/L,6.28 μg/L,0.033 μg/L,1.01 μg/L;沉积物中Cu、Pb、Cd、Zn、Hg、As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0.0×10-6,39.5×10-6,0.07×10-6,97.3×10-6,0.05×10-6,7.20×10-6.生态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贝类养殖区海水重金属的含量符合第二类海水水质标准要求,处于清洁水平.养殖区沉积物重金属的含量符合第一类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属于较清洁水平.潜在生态危害评价结果,Hg、As和Cd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大于Cu、Pb、Zn,表明和Hg、As、Cd的潜在危害大于Cu、Pb、Zn,但整个养殖区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危害属于轻微,养殖环境良好.  相似文献   

6.
在众多海洋突发事故中,尤以石油泄漏最为常见,严重的海上漏油事故往往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重大损害。石油烃组分复杂,在环境中难以降解,易于在海洋生物体中富集,并且石油烃还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三致”效应,对海洋生物的生长、生存和繁殖有严重的影响。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石油烃组分对双壳贝类毒性影响的相关研究,包括毒性机制、富集规律、对贝类抗氧化酶系统的破坏和基因的影响。最后对双壳贝类中石油烃毒性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双壳贝类毒性机制和海洋污染修复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海洋微藻产生的溶血毒素(Hemolytic toxins)对海洋生物影响极大,是造成鱼类和贝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内外对于溶血毒素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海洋微藻溶血毒素的成分非常复杂,对于毒素化学结构的分析是制约溶血毒素研究的关键因素。本文总结了已经报道的溶血毒素的化学结构,共分为五类,即糖脂类(Glycolipids)、大环内酯类(Macrolides)、长链多羟基多烯类(Long-chain polyenes)、聚醚类(Polyethers)以及卟啉类(Porphyrins)化合物,为深入研究溶血毒素性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防晒剂的海洋环境行为与生物毒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防晒剂广泛添加于防晒霜中,通过人类的水中娱乐活动和污水处理厂排水等途径进入海洋环境,成为一种新型海洋污染物.由于防晒剂具有用途广泛、持续排放、难降解等特点,其对环境与生态的潜在风险已成为国内外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分析了防晒剂在海洋中的迁移、转化和挥发等环境行为,总结了常见无机防晒剂(nTiO_2和nZnO)以及有机防晒剂(二苯甲酮类、樟脑衍生物类和肉桂酸类)对海洋生物(藻类、贝类、鱼类、珊瑚、海胆等)的毒性效应,包括生长抑制、繁殖抑制、致死和致畸等,并从氧化损伤、神经毒性及内分泌干扰角度分析其内在的毒性作用机制,最后展望了本领域的研究前景与未来的研究方向,为有关防晒剂的科学研究与污染管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弄清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PSP)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产生、转化和归宿,本文以海洋枝角类为媒介,研究了麻痹性贝类毒素在海洋食物链中的传递与代谢过程.结果表明,PSP毒素可以沿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tamarense)→枝角类蒙古裸腹溞(Moina mongolica)→红鳍东方纯(Fugu rubripes)鱼苗进行传递和代谢.整个实验过程中,塔玛亚历山大藻、蒙古裸腹潘、红鳍东方纯均检测到C1+2,鱼苗体内还发现似新生成的neoSTX.毒素传递过程中,C1+2中低毒性的α型毒素C1比例增大;毒素在鱼苗体内净化时,各PSP成分和总毒素含量普遍随净化时间的延长而减少.该结果为解释麻痹性贝类毒素为何在海洋各营养级生物体中广泛存在提供了直接的证据,也为我国开展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监测和管理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应用海上围隔实验技术现场模拟了疏浚物倾倒,并对倾倒引起的悬浮物浓度增加对海洋贝类的生态效应影响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倾倒引起的高悬浮物浓度易对贝类生物组织器官造成损害;贝类对疏浚物中溶出的重金属表现出较强的累积能力与一定的选择性,均优先累积Pb,且累积效应显著.海湾扇贝对Zn、Cu、Cd累积较明显,牡蛎对Cd累积较强,Cu、Zn有一定累积;菲律宾蛤仔对Zn、Cu、Cd均有一定累积.扇贝和蛤仔对Hg未呈现累积特征,而牡蛎对Hg有一定累积.倾倒所造成的悬浮物浓度增加直接加剧了贝类对重金属的累积.  相似文献   

11.
在1998~2004年对舟山海域4个县区40种海产品的石油烃含量,采用分子荧光光度法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舟山群岛海洋动物体内石油烃含量的种间分布差异较大,以瓣鳃纲和腹足纲为主的软体动物的生物富集作用具有明显的区域和时段特征;(2)舟山群岛海洋动物体内石油烃含量在1998年和2001年的3 a有一个明显下降过程,而在2003和2004年又有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并在总体上已超过了1998年的水平;(3)以营埋栖的缢蛏和活动范围有限的龙头鱼,适于作为潮间带泥滩或河口区域等不同栖息生境有机污染的指示物种.  相似文献   

12.
贝类病原性寄生虫种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海水贝类养殖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养殖品种的异地养殖越来越普遍,导致了贝类病原性寄生虫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而寄生虫是贝类最大的病原生物。本文比较系统地列举了导致牡蛎、贻贝、蛤类、扇贝、鲍鱼病害的寄生虫各类及体内寄生原生动物分类地位,为我国贝类病害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3.
红树林是海洋底栖生物的栖息产卵地和生物基因库,是阻挡陆源污染物入海的生物防线。塑料污染可对海洋生物造成机械伤害、毒理作用,威胁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通过野外踏勘和海上作业,在海南岛清澜港红树林海岸采集大塑料垃圾和海水、沉积物、底栖生物样品,采用目视鉴别和体视显微镜、显微傅里叶红外光谱仪鉴定分析研究区资源环境的塑料污染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大塑料垃圾主要来自于塑料袋和泡沫等生活与渔业垃圾;微塑料有碎片、纤维、线状、薄膜、颗粒和球形六种形态,多为大塑料经日晒和海水动力作用形成的碎片,人造纤维占比最高,为37.91%。研究可为红树林海岸塑料污染管控与综合治理提供决策依据,以实现红树林海岸资源环境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4.
贝类典型寄生虫病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体内寄生的原生动物是海水养殖贝类最严重的病原生物之一,在国外已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本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典型贝类体内寄生的原生动物病害,包括血细胞虫病、微细胞病、槌虫病、单孢子虫病、帕金虫病,对其分类的地位、形态结构、生活史、流行情况、危害机理等进行了论述,为我国贝类病害的研究和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海水环境生物腐蚀污损与防护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海水环境生物腐蚀污损与防护为中心,就国内外与其相关的报道进行综述分析,并提出建议。首先,分析污损生物的分布与特征,得出污损生物群落的组成和结构对海域、季节、水深、工程结构类型等的依赖性,突出海水环境生物腐蚀污损的复杂性。然后,解析生物附着污损对海水环境腐蚀速率的影响,突出附着生物是导致金属材料腐蚀速率增大的重要因子。再次,介绍海水环境生物腐蚀污损防护技术的现状,分析主要防护技术的优缺点,并展示其在不同行业的联用。最后,提出对海水环境生物腐蚀污损研究工作的建议,包括建立各海域的生物腐蚀污损数据库、大力研制发展绿色生物腐蚀污损控制技术、加强对海洋生物腐蚀污损基础性研究工作的投入、尽快建立海洋生物腐蚀评价标准和规范等。  相似文献   

16.
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海洋资源开发的规模化推进,海洋经济快速增长,海洋自然生态系统急剧衰退,海洋生态经济矛盾日益尖锐,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已成为近年来海洋生态学、海洋经济学以及生态经济学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从海洋生态经济的价值贡献、问题危机、安全评估、关系模型、综合管理等5个方面回顾分析了国内外有关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的进展情况,发现与陆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相比,海洋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无论在理论构建还是方法创新上都存在滞后性。  相似文献   

17.
藤壶是海洋污损生物的主要种类之一,对环境有极强的适应性,对海洋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阻碍性。文章在综述中国沿海藤壶的种类组成、分布、生长、附着机理的基础上,浅析了影响藤壶附着的因素,提出了针对性的防除对策。同时列举了目前主要应用的防除技术方法和低毒环保的防除材料,以及防除污损保护环境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海上风电事业高速发展,而短期内在较小的区域之中建设多个海上风电场会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累积影响。通过对海上风电场建设的累积影响识别,综合运用情景分析法、GIS方法、赋值计算法,结合滨海县海上风电场建设的实际情况,定量分析并评价了海上风电场建设对近岸海域海洋水质和海洋生物造成的累积影响。研究表明:多个海上风电场建设对近岸海域和风电场区附近海域的生态环境累积影响较大,根据风电场建设规模变化设定的三种情景的累积影响综合得分分别为0.475、0.508、0.640,说明海上风电场建设产生的累积影响随建设数量和规模的增加而增加,评价结果表明短期内多个海上风电场建设对近岸海洋生态环境的累积影响较大,应在该海域内合理谨慎地开发海上风电,加强风电场建设管理以及采取有效的生态补偿措施以降低累积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钢筋混凝土在实际海洋环境中的腐蚀行为。方法记录浸泡在青岛水域1 a时间内钢筋混凝土表面生物的附着情况,并通过XRD等测试手段分析海洋环境中的污损生物对混凝土基体表面组分腐蚀行为的影响。通过测试氯离子含量,监测钢筋在实际海洋环境下的临界氯离子含量,同时通过动电位极化,比较钢筋在海水中腐蚀1 a的点蚀电位和极化电阻等电化学参数,通过SEM观察钢筋表面腐蚀形貌,监测钢筋的腐蚀情况。结果海洋污损生物导致重金属元素在混凝土表层富集,钢筋混凝土在实际海洋环境下的临界氯离子含量为0.375%,钢筋混凝土在实际海洋环境下180 d钝化状态消失,产生局部腐蚀。结论海水中的生物主要是对混凝土表层的物质产生了影响,但并未对钢筋的腐蚀产生影响。导致钢筋产生腐蚀的主要因素在于氯离子的渗透。  相似文献   

20.
海洋渔业脆弱性是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海洋渔业脆弱性的概念与内涵、研究分类与分析框架、评价方法与测度指数、驱动因素与应对措施4个方面对海洋渔业脆弱性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结果表明:(1)海洋渔业脆弱性概念虽未统一,但关于概念内涵的理解已经达成了一些共识;(2)海洋渔业脆弱性评价方法单一,评价体系有待完善;(3)海洋渔业脆弱性驱动因素与机制研究不足。未来宜重点完善海洋渔业脆弱性概念,构建系统全面的评价体系,加强海洋渔业脆弱性多尺度研究,深化海洋渔业脆弱性的驱动因素与机制研究等,为解决海洋渔业发展问题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