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可持续发展其核心内容可以归纳为人口(Population)、资源(Resource)、环境(Environment)和经济(Econoinv)(简称PREE)四项关键要素的协调发展。因此,构建一套区域PREE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准确测度一个区域PREE的协调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选择位于西北地区中部的陕西省宝鸡市作为研究城市,通过对一般城市构建指标系原则分析。并结合该城市地理位置.确定其PREE协调发展衡量与分析的最终指标体系,以对宝鸡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其核心内容可以归纳为人口(Population)、资源(Resource)、环境(Environment)和经济(Economy)(简称PREE)四项关键要素的协调发展。因此,构建一套区域PREE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于准确测度一个区域PREE的协调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选择位于西北地区中部的陕西省宝鸡市作为研究城市,通过对一般城市构建指标系原则分析,并结合该城市地理位置,确定其PREE协调发展衡量与分析的最终指标体系,以对宝鸡城市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实现环渤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研究越来越重要.本文提出了主成分分析-向量自回归(PCA-VAR)耦合分析方法,以环渤海区域为实例,运用PCA-VAR方法分析了2001-2010年期间环渤海区域社会、经济和环境子系统之间变化的定性和定量关系,并运用所建立的VAR模型对2011-2015年该区域的发展状况进行模拟.结果表明:所得的脉冲响应图可以形象地解释2001-2010年环渤海区域社会进步、经济增长和环境变化两两之间的互动关系和动态作用;方差分解结果揭示了研究时段内该区域社会子系统变化的0~2.17%可由环境子系统的变化解释,0~31.47%可由经济子系统的变化解释,其余由自身解释,以及经济和环境子系统变化的定量分解;2011-2015年该区域发展状况模拟结果显示若仍延续当前的发展模式,环渤海区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将会愈演愈烈,可持续发展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该研究结果对环渤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冯玉广  王华东 《环境科学》1996,17(5):79-81,86
应用系统论分析了工业-环境系统内部相互作用的特征,建立了工业-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定量判据。对区域工业-环境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5.
将双城镇作为研究区域,利用改进后的耦合度模型进行水环境的环境-经济系统规划,并提出了地面水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区域可持续发展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子课题是我国缩小区域差异的必经之路。文章针对秦皇岛地区的特有的"自然-社会-经济"模式,从控制论为角度出发,利用鲁棒控制的思想,对秦皇岛系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将秦皇岛区域看成一个闭环控制系统模型,适当选取系统输入、输出,从而设计调控策略,使得系统的实际输出与系统理想输出相互吻合,使系统最终达到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  相似文献   

7.
以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结合北京市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现状,通过相关系数分析去除共性指标,构建以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为目标层,以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状况及循环发展潜力4要素为准则层,以31个具体指标为指标层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德尔菲-层次分析法Delphi-AHP对各指标赋权,构建新时期背景下北京市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模型。评价结果表明,2008-2012年,北京市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十分稳定,基本处于成熟状态,系统内部状态亦逐渐趋于平稳。但不良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制约北京市区域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政府应继续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投入,同时完善区域循环经济统计报表制度,以确保北京市区域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类-环境系统造成了巨大压力。如何全面地评估中国人类-环境系统可持续性已成为当前可持续性科学的一个研究热点。论文基于"人类可持续发展指数"在国家、区域和省三个尺度上系统评价了中国人类-环境系统1990—2010年的可持续性。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中国人类-环境系统可持续性为中上水平,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格局。1990—2010年中国人类-环境系统可持续性表现为增长趋势,中西部可持续性增长快于东部。经济和社会可持续性指标呈增加趋势,环境可持续性指标为下降趋势。可见,中国人类-环境系统可持续性的空间格局与动态变化均不协调,需进一步促进中西部社会经济发展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以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性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9.
生态文明城市是由人口、资源、环境、经济(PREE)组成的复合系统。本文从生态文明城市的概念和内涵入手,具体分析了其创建的基本原则。并以温州市为例,从生态经济建设、人口—社会系统建设、资源环境建设及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对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对策和意见。  相似文献   

10.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研究对于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相关指标体系,运用均方差赋权法对选取的2001~2013年宝鸡市生态环境"压力-状态-响应"层共25项指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生态环境压力指数和响应指数是影响宝鸡市生态环境敏感性变化的主要因素;受人类活动影响,2001~2013年宝鸡市生态环境敏感性不断波动,其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即2001~2004年属于较高敏感阶段,2005~2009年属于中度敏感阶段,2010~2011年属于较低敏感阶段,2012~2013年属于低敏感阶段。调整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是降低宝鸡市生态环境敏感性,实现区域人与社会、经济、资源和生态环境持续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LevelofcoordinateddevelopmentineconomyandenvironmentZhangQide,WangYuxiu,RenJinsongLiaoningInstituteofEnvironmentProtectionSci...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三维一体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理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出了基于三维一体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模型。该指标体系反映了经济、环境、社会的整个过程 ,同时包含了压力、状态、响应模型。该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建立为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的确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的插值模型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目前提出的评价模型大多是用显式函数来表示评价指标与评价等级之间的复杂关系,其函数形式随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内容的不同而变化,求解这些函数较复杂。为此,提出了用基于加速遗传算法的Shepard插值模型(SP模型)进行评价的新方法。实例研究的结果说明:SP模型直接由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等级标准产生的样本数据驱动,建模方法简便而有效,在区域各种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评价中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安徽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利用"水桶模型"原理,在分析影响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各种因素基础上,对建立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进行初步探讨.在论述构建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原则后,设计了包含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3个层次的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并以安徽省三大自然地理区为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多级灰色关联评价法,结合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对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江南、江淮地区属可持续发展区,而淮北地区属基本可持续发展区.指出了这3个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对今后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应注意的不同侧重点提出了相应意见.   相似文献   

15.
基于DPSR模型的区域河流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入的河流健康状态评价技术研究,有助于管理者了解河流现状,尤其是健康状况,进而合理地开发利用河流,实现河流生态、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DPSR(驱动力D-压力P-状态S-响应R)模型,构建了河流健康评价理论框架,遵循科学性、系统性、稳定性、可比性原则,从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4个维度构建区域河流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可为水生态环境健康管理提供决策依据,对于区域河流恢复、生态环境建设、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针对生态足迹应用于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不足之处,采取理论拓展、与其他指标结合、引入基于时间尺度的定量指标等方法,对生态足迹模型的修正进行了初步探讨,为生态足迹模型更好地应用于区域可持续性评价提供了科学指导,为进一步的实例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对辽宁省2000年-2009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并对辽宁省可持续发展程度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2000年-2009年期间辽宁省人均生态足迹快速增长,增幅达58.5%;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基本不变,造成其生态赤字不断加大,涨幅达73.7%,生态系统处于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在此基础上利用非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对辽宁省未来十年的生态赤字进行了预测。并根据辽宁省近年来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发展状况,提出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8.
甘肃哈萨克族人群饮茶与氟中毒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相似文献   

19.
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及其应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建立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已成为区域水平上研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论文从可持续发展概念与内涵入手,以杭州市萧山区为例,探讨了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指标定量化的方法。通过建立该区域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可持续发展度模型,定量描述了系统在近10年来的波动变化状态。发展度模型包括发展位、发展势和协调度3个方面。研究表明,该区域发展位一直保持持续稳定的上升趋势;发展势也表明了系统整体状况愈来愈靠近系统规划值;系统协调度在波动中逐渐增长,表明各组分之间耦合关系加强;系统整体发展度在波动中逐渐提高。从研究可知,该区近10年来经济保持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科技和卫生等领域得到很大改善,人口得到有效控制;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虽然近年来投入逐渐增加,但由于工业发展和人口增长很快,使该子系统仍需加大投入强度。  相似文献   

20.
阐述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概念及国内外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状况,详细介绍了辽宁省建立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应遵循的原则,并提出了指标综合评价法,为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