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 毫秒
1.
京津冀地区雾霾污染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京津冀地区雾霾污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京津冀地区2006—2015年雾霾污染的空间面板数据,引入大气污染物减排成本模型,比较了京津冀各地区雾霾污染治理成本高低;继而基于机会成本法,核算了京津冀地区雾霾污染生态补偿标准.结果表明:河北省雾霾治理成本显著低于北京市和天津市,由河北省承担更多的雾霾污染治理任务,能使京津冀地区雾霾污染治理成本达到最小化;在京津冀地区联合治理雾霾污染过程中,河北省因限制工业增长对其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北京市和天津市应给予河北省相应的生态补偿.最后依据研究结论提出完善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的政策建议,如成立跨区域联合治理机构,健全雾霾污染生态补偿立法,设立雾霾污染生态补偿专项基金等,以此来促进京津冀地区雾霾污染生态补偿方案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2.
雾霾问题已经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引起了全社会高度关注.针对雾霾治理难题,政府作为唯一的治理主体已经不足以及时解决由此带来的社会负效应,通过公众参与、简政放权实现社会协同治理势在必行.从社会协同治理理论出发,分析了我国雾霾治理存在的问题,构建了我国雾霾治理的社会协同治理模型,并提出优化我国雾霾治理政策的建议,以期寻求雾霾治理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3.
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雾霾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全面、客观地考核政府治霾效果。文章针对我国雾霾污染和治理现状,构建了政府雾霾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4项一级指标和12项二级指标,涵盖治霾资金运用的合规性、政府预期目标的完成情况和公众在雾霾治理中的参与度等;最后提出保障政府雾霾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实施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环境保护》2015,43(3)
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雾霾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全面、客观地考核政府治霾效果.文章针对我国雾霾污染和治理现状,构建了政府雾霾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4项一级指标和12项二级指标,涵盖治霾资金运用的合规性、政府预期目标的完成情况和公众在雾霾治理中的参与度等;最后提出保障政府雾霾治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实施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借鉴国际经验探析我国雾霾治理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大气污染形势严峻,大范围雾霾天气频发,严重影响了居民生产生活。本文通过分析雾霾成因,提出了我国雾霾治理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人口资源分布不均,工业发展方式粗放,城镇化进程过快等,并总结了发达国家治理雾霾的经验。最后结合国际经验并针对我国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深化雾霾治理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2012年以来,宁波市雾霾天气日益频繁,严重影响着区域空气质量、市民身体健康、以及全市物流和海洋经济.通过结合地域特点,对宁波市雾霾天气现状及危害、形成原因,在气象、人为、经济发展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在面源、固定源、移动源上找出治理雾霾污染的总体思路、及其具体对策措施.加强城市绿化,提高雾霾净化能力.加大源头治理,遏制雾霾污染:开展建筑扬尘“面源”治理;加大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固定源”调整;推进汽车尾气“移动源”治理.  相似文献   

7.
雾霾污染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环境问题。本文通过回顾近期我国发生的雾霾天气特点,分析了雾霾天气形成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并通过借鉴发达国家治理经验,从完善立法、严格执法、鼓励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了应对雾霾污染的法律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雾霾作为一项重大民生问题,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也成为中国各级政府重点对待的课题。雾霾成因众多,其中包括散煤在内的燃煤污染是中国北方地区冬季雾霾的重要来源之一。为此,中国北方地区的散煤治理已升级为系统的清洁取暖改造,并在快速推进中。一、清洁取暖加速雾霾治理进程冬季空气重污染需重视控制燃煤散烧。2016年  相似文献   

9.
王立平  陈俊 《环境科学学报》2016,36(10):3833-3839
依据环境经济学理论,运用空间极限边界分析模型,采用中国2003—2013年30个省际面板数据,从经济、人口、政策三方面入手,遴选尽可能多的社会经济变量,探究中国雾霾污染的空间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国雾霾污染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且京津冀、长三角及中东部部分地区出现高-高集聚现象.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城市建筑施工、人口规模以及汽车保有量对雾霾污染具有抗干扰性的"稳健性"影响.最后依据实证结论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如进行雾霾区域联合防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清洁高效使用煤炭,合理布局城市人口等.这些建议为政府制定治理雾霾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通过近一年来我国大气环境的严重污染,分析了雾霾天气的成因及燃煤锅炉对大气污染的贡献,指出了燃煤锅炉污染的现状,探讨了在锅炉烟尘污染治理方面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雾霾"已经成为社会的热议话题,而机动车尾气排放无疑引发雾霾的重要原因。随着我国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快速增加,机动车污染物排放量还会不断加重,而机动车尾气污染所引发的危害是不容小觑的,因此强化机动车尾气污染与防治措施分析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大气雾霾污染越发严重,不仅对空气质量和气候有严重影响,更是危害着人体健康。近几十年来,全世界科研工作者们对雾霾天气都进行了大量研究。依据这些文献,对雾霾成分、成因、危害、预防和治理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概括与总结,并提出了雾霾治理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方向。  相似文献   

13.
范丹  梁佩凤  刘斌 《中国环境科学》2020,40(6):2741-2750
以2006~2016年城市层面数据为样本,结合空间扩散效应深入探究雾霾污染的影响机理,并对已出台治霾政策的治理效果和传导机制进行识别.研究发现:考察期内我国雾霾污染具有一定时滞性、空间相关性和时空“警示作用”;以往环境规制由于诱发污染产业地区间就近转移对减霾贡献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大气十条”的治霾效果明显,到2016年该政策的实施使重点关注的三大经济带PM2.5显著降低约7.1%,其中,中部和东部区域政策实施城市治理效果最为显著;政策实施以来各地区环保部门通过对重污染企业的限产整治取得了降霾的短期治理效果,但对重污染企业的创新激励传导作用并不显著.因此,未来雾霾治理政策更需注重如何通过激发企业绿色技术创新从而建立根治雾霾污染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我国城市雾霾的成因,阐述了沈阳市能源利用及大气污染控制现存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建设区域一体化的高效供热工程、建设气化沈阳工程、全面优化城市工业布局、推进城市抑尘工程、推进城市绿色交通工程、实施大气监控预警工程、实施雾霾污染控制工程等治理沈阳城市雾霾污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陆蓉  赵志凌 《环境保护》2013,(12):64-65
2013年初,大范围、连续性的雾霾天气屡屡发生,大气污染防治形势十分严峻。扬尘污染是引发雾霾天气的最主要因素之一,重点在工地、道路扬尘和渣土运输环节。2月以来,南京市开展了工地扬尘污染集中整治验收行动,着力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江宁区作为全市工地数量最多、类型最复杂、任务最重的区县,按照"政  相似文献   

16.
《环境》2016,(1)
正收"雾霾费"是本着"谁污染谁负责"的原则,用"价格杠杆"来治理企业排污。看起来抓住了"要害",但实际上公众疑虑还是不少。检索早在1987年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法》,2003年发布的《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等法律条款不难发现,这种治理手段并不新鲜。但,为何近年来重污染天气却越来越猖狂?此外,数据显示,2003年至2013年,我国累计征收排污费1700  相似文献   

17.
《环境》2016,(1)
正用收费的形式给予制造雾霾的企业一定的惩罚,这样的治理办法看起来好像无比正义。但在目前引起雾霾的具体原因都还尚存争议的现实语境中,这收费逻辑里面隐含的武断与不负责任,其实更是一种恶劣的空气治理样本。一定程度上讲,政府部门通过必要的手段来遏制现在的雾霾污染,这本身没有任何问题。但要注意的是,如果我们承认工厂排  相似文献   

18.
工业废气对于大气的污染是大家都熟知的,当前我们的温室效应、雾霾天气、酸雨等都是大气污染导致的,尤其是雾霾天气,在我国大中型城市非常普遍,严重危害了人们身体健康。因此在实施环境保护过程中,我们要有针对性的做好工业废气治理,再造美好蓝天。  相似文献   

19.
以雾霾为标志不断恶化的大气污染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导致部分居民因空气污染而萌生迁出所在城市的意愿。基于自行设计的关于保定市城市居民生态环境态度、雾霾认知和雾霾治理信心和迁出意愿等内容的调查问卷,研究了城市居民关于生态环境态度、雾霾认知和雾霾治理信心对因雾霾而萌生迁出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居民的年龄对迁出意愿有显著性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态环境态度和雾霾防护行为对迁出意愿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城市居民的雾霾治理信心对迁出意愿起到显著的抑制作用;城市居民的自我健康保护意识、雾霾基本认知、雾霾成因认知、雾霾危害认知和雾霾治理措施接受程度对迁出意愿没有显著性影响。在城市形象建设及雾霾治理的过程中,政府应加大雾霾治理政策的宣传力度,增强民众的雾霾治理信心,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20长1时3年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出现间、大范围、高强度的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制约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还影响到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2013年10月底一场自哈尔滨至三亚的全国性雾霾天的再度侵袭让重污染天气环境应急体系构建成为热议的话题。探索重污染天气环境应急体系构建路径,有助于在空气重污染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的采取更加严格的应急措施,尽量减缓污染程度,细化防护方案,切实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