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发布的《长江流域及西南诸河水资源公报》披露说,长江流域2004年人均综合用水量416m^3,比上年增加22m^3;万元GDP(当年价)用水量340m^3,比上年减少42m^3。  相似文献   

2.
石家庄市主要农作物灌溉节水潜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田间作物灌溉试验数据,对作物单产产量与需水量的关系进行了模拟,并据此以县域为单元,计算了1984~2001年石家庄市主要农作物冬小麦、夏玉米和棉花获得逐年实际产量的理论总需水量、理论灌溉总需水量、实际灌溉用水量,测算了3种作物灌溉节水的空间。结果表明,1984~2001a。按照节水高效试验所得的产量需水模式。获得石家庄市3种主要作物产量的理论需水总量为23-29亿m^3/a,理论灌溉需水总量为8.8-13.8亿m^3/a,实际灌溉用水量平均约为17亿m^3/a,农业年均超采地下水5.67亿m^3/a。按照目前的种植结构和产量水平,石家庄市今后作物灌溉节水的理论上限为9亿m^3/a。即使加大节水投入,实现最大节水潜力的一半。仍不能弥补目前地下水的超采量。在2010年实现南水北调,部分城市用水归还农业用水,且实现最大节水潜力的一半的情况下,水资源方能勉强维持平衡。因此,石家庄市今后应一方面加大农业节水投入和管理。另一方面,也应根据水资源承载力适当减少高耗水的冬小麦播种面积,同时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黄河流域水资源价值的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促使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是缓和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有效措施之一。本文以水资源价值理论为基础,从黄河全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角度出发,以利用水资源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测算了黄河水资源的理论价值,为制定黄河水资源费的征收标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水资源匮乏问题越发严重的背景下,电力部门对水资源需求仍不断增加。该研究基于世界资源研究所(WRI)开发的“水道”水风险地图集定义了煤电机组耗水压力指数(煤电机组耗水量与当地可用水资源总量的比值),并基于微观煤电机组数据库,在全球2℃温升目标下考虑机组是否提前退役以及有无新增装机两种情况,设定了4种不同的煤电逐步退出情景来评估它们对中国煤电机组耗水量及耗水压力空间分布变化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①2019年中国煤电机组总耗水量约48.29亿t,全国有近1/3的省份耗水压力为极高等级,且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及淮河流域等北方地区。②煤电机组耗水量与煤电有无新增容量趋势一致,在无新增装机的S0、S2情景下,机组耗水量呈持续下降趋势,而有新增装机的S1、S3情景下,机组耗水量于2025年达峰后开始下降。③碳中和目标约束下煤电装机逐步退出,随着煤电耗水量不断减少,耗水压力将逐年减弱,且高耗水压力区逐渐向长江、黄河中下游等东部地区汇集,最终于2050年前后煤电耗水压力指数均降为低等级。④若在现役机组的基础上无新增装机且煤电机组因碳约束部分提前退役,则到2050年可累计节约近171.07亿t水,按现行水价折合约558亿元人民币;若在现有基础上严控煤电新增,则到2050年煤电机组提前退役可比自然退役情况下累计减少共557.39亿t的水资源消耗,约1817亿元人民币。依据研究结果认为,提高燃煤电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合理制定远期的煤电有序退出路线图,有利于从根本上降低煤电发展对水资源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水资源可利用形势严峻,2002-2008年水资源总量已不能满足全省总的供水需求量。预测2020年山东省的水用水需求量为256亿m3,已经超过了全省水资源总量的数值,处于弱不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6.
“十一五”期间,水利发展确定的十大目标是:确保大江大河、大型和重点中型水库、大中城市及重要设施的防洪安全,多年平均洪涝灾害损失率降低至1.O%以下;解决1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使农村存在饮水安全问题的人口减少1/3;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由0.45提高到0.5,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由173m^3降低到120m^3以下;新增年供水能力400亿m^3,水资源保障能力得到提高;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由56%提高到60%,城市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5%以上,水生态系统恶化的趋势得到基本遏制;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比例由36%降低至34%;基本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的比较完备的水法规体系;完成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初步建立国家水权制度;初步实现水利信息化;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水利人才队伍。  相似文献   

7.
多瑙河国际水争端仲裁案对我国国际河流开发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多瑙河水争端仲裁案是国际法庭首例仲裁解决的生态环境案例。在对该案的产生、发展及仲裁结论的分析与总结基础上,结合当今淡水资源日趋紧张,国际河流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已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问题的现状,认为该案将对我国未来国际河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启示:加强对我国境内国际河流水资源的“国际”法制化管理;协调国家与地方、国家间的水资源利用目标,促进国际河流水资源的公平合理利用与保护;认识与了解我国国际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国际责任与义务;认识国际河流水资源的有限利用权与使用权;国际河流水资源公平合理利用权利受限于流域国家的合作基础;参与制定并实施国际河流区域性开发协定是实现国际河流管理与保护的重要条件等。  相似文献   

8.
黄河沿岸地带水资源约束下的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世纪90年代以来,黄河多年持续断流,已经严重影响到沿岸地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限制了沿岸地带经济潜力的发挥。特别是对黄河下游地区工农业生产造成巨大危害。本文分析了黄河沿岸地带产业结构等社会经济要素与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提出应化调整大耗水型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与生活环境友好的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产业,并建立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利用的社会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9.
我国水资源需求量动力学预测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要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水资源是必不可少的支撑条件。通过动力学模型,对未来20年我国工业、农业和生活需水量及总需水量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按方案1,到2022年我国需水量约为5 500亿m3,按方案2,需水量约为7 400亿m3。而到2022年全国供水能力可能达到6 500亿m3 左右,可供水量为6 100~6 500亿m3 。方案1的预测结果小于可供水量,但这种方案很难实现。方案2的预测结果大于可供水量,出现较大缺口,在GDP增加1%的情况下,需水量增加1 800亿m3 左右,这也是我们面对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0.
基于水足迹理论的安徽省水资源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安徽省2011年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基于水足迹理论,计算了该省2010年水足迹,并对水资源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2010年安徽省总的水足迹为728.98亿m3,人均水足迹为1 067.79m3/人,人均水资源可利用量为631.44m3/人,水资源的消耗已明显超出其水资源可利用量,处于不可持续利用状态;(2)安徽省水足迹主要来自于农业生产,占全省水足迹总量的99.49%;(3)此外,安徽省万元GDP水足迹值相对较高,反映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现实状况。因此,可以通过优化农业生产模式,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开发利用过境水来实现安徽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研究结果可为全省水资源科学利用和管理提供有利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长江流域节水前景与措施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流域涉及19个省、市、自治区,面积180万km^2,人均水资源量2288m^3,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属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但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衡、水污染日趋严重、浪费水现象十分突出等问题.导致流域内资源型缺水、水质型缺水和工程管理型缺水均存在。通过对长江流域节水必要性的论述,对流域内落后的农业灌溉方式和用水管理模式以及落后的生活和工业供用水设施等导致的水利用效率低下现状与先进水平的比较,分析了流域内节水的广阔前景,同时针对目前认识观念和投入不足、机制不力、法制不强等节水工作软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加强水管理和提高水效率、政府引导和市场推动相结合的重点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2.
流域立法三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对人类社会的延续与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古老的华夏文明,便是沿着黄河与长江流域渊源而来。可以说,正是因为有了境内的众多河流,才有了中华民族的今天。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多,我国各大流域普遍呈现出水质恶化、泥沙淤积以及洪涝灾害频繁的特点,而黄河自1997年以来连续3年断流,更是向人们敲响了警钟。保护流域的生态环境,实现各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是刻不容缓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针对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背景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从水资源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出发,探讨了水资源阈值概念与内涵,提出水资源阈值可以表述为基于自然属性的水资源规模阈值和基于社会属性的水资源配比阈值,区域水资源阈值应为二者的有机耦合。以太湖流域为例,分析计算了太湖流域的水资源阈值:太湖流域的水资源规模阈值为1788亿m3;根据流域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规划目标,在流域生态和环境系统用水控制目标以及水体纳污能力约束下,社会经济系统用水阈值为156.4亿m3,占流域水资源规模阈值的531%;生态用水配比占流域水资源规模阈值的469%,充分体现了以生态为主、人水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与2030年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相对应的社会经济系统内部配比阈值分别为:生活用水98%;一产用水266%;二产用水582%;三产用水54%,为流域水资源持续利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大江大河流域水资源管理问题讨论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世界范围内水危机的日益严重,越来越显现出流域水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从分析国内外大江大河水资源研究的热点入手,介绍了国内江河流域水资源管理思路的转变和实践;系统分析了大流域水资源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认为是由于对人水关系和流域生态演化规律,河流、湿地的生态功能、流域的整体性管理重视不够造成的。从河流的生态整体性出发,以生态学为理论基础,提出了考虑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以生态和谐行为、协调发展、因地制宜、流域整体性调控体制和生态文化建设等维持大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保护的生态可持续性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5.
结合水资源工程的必要性和以三峡工程为代表的水资源工程的环境保护措施,指出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可行性。从防洪、能源安全、可持续发展以及水能资源蕴藏量等方面分析,我国总体水资源有限,而主要江河的中下游地区仍受到洪水威胁,在总体水资源利用程度上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还较低。水资源工程可以充分调节和利用水资源,以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同时也会对河流形态、水文水动力学条件、水生态环境形成多方面的不利影响。为减缓或减免这些不利影响,必须从设计、施工、管理等各方面重视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三峡工程是长江干流防洪和水资源利用的骨干工程,该工程从论证、施工及初期运行各个阶段,严格履行环境保护责任和义务,建立相关环境制度和标准,建立环境监测体系,设立科研项目和落实环境保护措施,保证了工程在发挥防洪、航运和发电功能的同时,努力成为环境友好型工程。  相似文献   

16.
河流生态用水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完善河流生态用水综合评价,从水循环中河流生态用水角度出发,以河流水量收支平衡规律为理论基础,考虑河流本底水质,采用本底水质、排放水质和河流控制目标污染物浓度表达河流生态新污径比,并推导出污水排放允许极限值,深入探讨了河流生态用水的质与量综合评价,改进了二元循环下河流生态用水的水量水质计算方法和河流生态用水的综合评价新标准,进一步完善了河流生态用水质与量综合评价模型。用此模型对黄河2002~2005年为例进行实力分析,结果表明:①在污水一级达标排放和不调水情况下,黄河生态用水水量比例在335%~545%,在Tennant等级中为较好状态,但水质不满足要求,bo>Blim;②在污水深度处理达到95 mg/L(COD),不调水情况下,黄河生态用水质与量满足生态环境需水要求,综合评价合格;③在污水一级达标排放和南水北调调水40亿m3情况下,黄河生态用水水量比例有较大提高,综合评价合格。这说明,黄河生态用水问题不仅是水量短缺,而且水质问题更加严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结合流域水资源管理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提出了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绩效评价的内涵,构建了我国七大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动态评价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实证分析了1999~2010年我国七大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绩效指数动态变化趋势,对水资源综合管理绩效水平优劣进行对比分析,揭示水资源综合管理绩效指数动态变化的动因。评价显示,1999~2010年,七大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绩效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按提升速度排序依次为海河、黄河、松辽、太湖、珠江、长江、淮河,按相对管理绩效水平排序依次为海河、珠江、黄河、松辽、太湖、长江、淮河;研究表明,水资源综合管理绩效指数受人均用水量、综合耗水率、农业用水比例、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万元GDP废水排放量、水资源开发利用率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8.
跨国界河流、跨流域调水与我国南水北调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跨国界河流常是当今国与国水资源矛盾与冲突的发源地。在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背景下,跨流域调水是解决地区性水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它同时也导致一系列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等问题。本文论述了主要跨国界流域中有关国家围绕水资源展开的矛盾与冲突,谈判与妥协。  相似文献   

19.
水资源灾害联合防治是国际河流冲突预防与合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水资源问题“去安全化”,推动流域水安全环境构建的重要手段。该研究以中国典型跨境河流伊犁河和澜沧江-湄公河为分析对象,从水资源灾害预警应急合作的广度、深度、紧密度3个维度,透视中国跨境河流在水资源灾害预警、灾害应急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1)缺乏水资源灾害协同管理机制,尚未形成集数据共享、灾害预报、抗灾决策、信息发布等过程于一体的桥接平台。(2)缺乏水资源信息披露制度,信息共享程度依然偏低。(3)缺乏流域水资源合作专项基金,流域内水资源项目合作资金尚存在散、小、断的现象。据此,本研究构建了跨境河流灾害预警应急协同管理的四项原则:信息共享原则、平等协商原则、不造成重大损害原则、整体规划原则。提出了构建跨境河流灾害预警应急协同管理机制:建立流域水资源合作专项基金、建立灾害信息共享系统、建立灾害风险评估系统、建立灾害应急管理决策系统,将信息共享、风险评估、管理决策等程序有效整合到一个桥接平台,以保证信息传递的流畅性。该研究从水利工程共建、技术援助、利益补偿、法制建设、基金设立、灾害保险等方面提出了保障协同管理机制有效运行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重庆市2004年的水足迹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把水足迹分析方法作为一个实用的工具,用来分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结构或消费方式是如何影响水资源的利用,是当前国际水资源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而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如何通过客观评价水足迹来减少国内水资源压力、如何通过虚拟水贸易来获得最大的利益则是水足迹分析方法的两个发展方向。首先介绍了水足迹分析法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接着计算了重庆市2004年的水足迹。结果表明,重庆市2004年的水足迹为37017×108 m3,人均水足迹为1 177 m3/a,水自给率为9869%,过高的水足迹和自给率给重庆市的水资源带来巨大的压力。同时也分析了产生这么高水足迹的原因,并探讨了水足迹对重庆市水资源管理的启示和战略意义。最后对该方法及其应用前景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