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西部开发战略作为迈向21世纪的壮举,已引发各界的关注。但如何在西部大开发中实施防灾减灾战略,即如何利用科技减灾为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作贡献则成为全部问题的焦点。本文指出,应崇尚一种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及战略观念,靠科学评估,靠灾害风险分析,靠适度的生态环境政策,确保21世纪西部开发的规划、设计、建设各个环节中充分考虑防灾减灾这一关系西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2.
依靠科技进步 推动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实施西部大开发 ,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 ,是中国现代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步骤。我国西部地区疆域辽阔 ,人口密度小 ,资源丰富 ,经济欠发达 ,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和发展潜力 ,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瞩目的热点地区。从新世纪开始 ,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快推进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是实现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缩小东部与中西部发展差距的根本保障。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 ,其中涉及许多重大科技问题 ,中国政府已将科技和教育的发展作为…  相似文献   

3.
从鲁北化工生态经营模式谈西部可持续工业经济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我国缩小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面向 2 1世纪的重大行动。在西部大开发中 ,如何摈弃传统的资源高消耗、环境重污染、效益低产出的发展模式 ,实现跨越式发展 ,达到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统一 ,鲁北化工走过的历程有重要的启示。这种启示在于 :建立在渤海南岸千里盐碱滩上的鲁北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其外部的自然环境与西部具有很大的共性 ,但是 ,鲁北化工实施“环境报国 ,奉献人类”的绿色文明战略 ,用环保科技产业撑起了渤海湾畔的碧水蓝天 ,创建的科技创新与资源、环境、工业经济协调发展的生态经营模式 ,解决了传统产业…  相似文献   

4.
21世纪是海洋世纪。随着陆地资源的逐步短缺,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成为缓解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的重要途径。在这新的背景下,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也成为促进山东经济发展的一大战略。然而,海陆资源开发的诸多矛盾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日益显露。本文在对海陆资源开发战略进行国际比较的基础上,探索了山东海陆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并结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基于海陆资源开发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思路,包括合理开发海陆资源,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开发与保护并重等。  相似文献   

5.
社会实践的需要是推动法律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地区贫困落后状况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重大决策。由于西部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及其在全国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 ,使得“可持续发展战略”成为西部唯一的发展模式选择 ,突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与生态的良性循环 ;必须制定一套适合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法律体系 ,并最终实现“立法的生态化”。  相似文献   

6.
完善西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   总被引:44,自引:3,他引:41  
西部生态建设的顺利进行不仅需要长期的大量资金投入和相应的制度予以保障 ,国家和生态建设的社会受益者还应对西部地区予以相应补偿 ,从而构建起一种良性运转的区域补偿机制 ,促进西部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建设。1 西部生态建设面临的困境我国的西部地区包括 10个省、市和自治区 ,土地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 7% ,人口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2 3 %。从整体来看 ,西部地区由于气候干旱 ,地势较高 ,生态系统较为脆弱 ,加之长期以来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生态破坏严重。自党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 ,生态建设已被置于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目前 ,西…  相似文献   

7.
西部大开发作为中国一项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正确评价其实施效果不仅能对后续政策的实施和完善提供参考,而且还能对其他区域发展政策提供借鉴。在此,利用1992—2014年中国大陆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通过运用合成控制法从西部整体和单个省份两方面对西部大开发的净政策效应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就西部大开发对不同地区投入要素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对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净政策效应整体上来说不显著。但按照行政区域划分后,分省进行评价结果发现,西部大开发对内蒙古、重庆、陕西、青海和宁夏地区经济发展净政策效应显著,且对地区经济发展呈正向促进作用;西部大开发对广西、云南和新疆地区经济发展的净政策效应亦显著,但对地区经济发展呈负向抑制作用;西部大开发对四川地区的净政策效应不显著。随后,对西部大开发的投入要素作用机制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对不同省份投入要素作用机制呈现差异化特征,但普遍上促进了西部地区开放程度的提升和固定投资的增加。对西部大开发净政策效应为正的地区来说,地区政府干预程度较弱,且对于人力资源具有吸收作用;对净政策效应为负的地区,政府干预程度强且对人力资源具有显著的挤出作用;对净政策效应不显著的地区,政府参与程度较弱,对人力资源挤出作用不显著。因此,在未来西部大开发深入实施过程中,应加强对"软环境"的建设,同时要进一步明确政府权力的界限,通过深化地区市场机制体制的建设与内地发达地区建立有效合作,构建长效援建机制。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部能源及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西部地区自然环境脆弱且恶劣,但能源及矿产资源分布相对集中,能源及矿业开发已经成为其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本文力图从西部能源及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促进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视角,综合辨析出西部地区能源及矿业开发引发的地质环境及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主要包括土壤污染与土地破坏、水资源污染与短缺、矿区大气污染、噪声污染以及采矿诱发的各类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破坏等.文章认为: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和能源开发等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环境及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增强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是西部地区提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的现实选择,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要求.为此,本文对西部地区能矿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主要包括:大力推行绿色发展,极开发绿色新能源;加强资源管理与污染控制,建立、健全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体系,健全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市场准入制度设立绿色门槛,继续整合小矿山;加强西部资源型城市与沿海地区的区域融合,减少资源开发的负外部性,破除“资源诅咒”;借鉴国际上“责任矿产开发倡议”,提高能源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能力;统筹协调资源税费、地方发展基金,明确资源税的调节作用,健全利益分配机制,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加强能矿资源开发全过程的第三方独立监管,在能源及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实行有效透明的监管等.  相似文献   

9.
西部大开发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区域产业转移,在给西部地区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是否也导致西部地区成为"污染避难所"?鉴于此,本文选取了10个具有代表性的污染密集型产业部门,以中国各省份1990—2013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使用基于系统GMM的双重差分法,对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否会诱发污染避难所效应进行了判定,并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对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传导机制进行了路径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战略没有导致污染避难所,我国污染密集型产业出现了区域转移滞缓现象;西部大开发战略对污染避难所不具备显著的直接效应,但会通过环境规制强度、市场化程度、公众环保意识和劳动产出效率传导出显著的中介效应;虽然西部地区的环境规制强度、市场化程度和公众环保意识传导的污染避难所促进作用,让西部地区具备成为污染者"乐园"的可能,但西部地区相对较低的劳动产出效率起到了更明显的污染避难所抑制作用,最终导致西部地区没有沦为污染避难所。但随着西部大开发进程的深入,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劳动产出效率差距很有可能会渐渐缩小,导致其带来的污染避难所抑制作用逐步丧失。因此,设立合理的环境规制级差,从市场化程度和公众环保意识角度改善环境友好型产业的投资环境,同时正确对待来自中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是避免西部地区在未来成为污染避难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路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产业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之一,产业结构更是直接关系到地区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人民生活水平以及资源环境消耗.目前,国内外已有关于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研究的文献,绝大部分都是大方向性的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还很少.在这种背景下,本文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首先通过测算区位熵、影响力系数及感应度系数,系统分析2000年以来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动态演进过程及其存在的问题;然后,综合考虑经济增长及充分就业目标、能耗及污染物排放约束,建立产业结构优化模型,测算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结果;最后,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提出政策和建议.研究结果显示:(1)2000年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形成了以能源化工、矿产资源开发及加工、特色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产业体系;但产业结构调整并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产业结构仍然偏重,具有明显的资源依赖性.(2)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路径可以划分为经济发展路径及绿色发展路径.绿色发展路径的测算结果显示,西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要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和轻纺工业,并优化提升现有的能源化工、矿产开发及加工业及农产品加工业,以达到《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及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3)在未来的发展中,西部地区要优化提升现有主导产业,建立低碳发展机制;积极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构建绿色西部;积极完善资源开发补偿机制,构建资源节约型西部;加强污染防治,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立循环经济制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泰尔指数法,计算并测度了中国资源富集区的城乡收入差距与行业(矿业)收入差距,然后结合矿业权集聚度的测度结果和中国资源税改革的变动特征,建立面板数据回归模型,考察了2004—2014年中国资源富集区矿业权集聚与经济增长、贫困减缓的长期关系。本文的主要结论是:资源税对矿业权集聚水平和矿业经济增长具有正向刺激作用,但矿业经济增长并不利于地区经济的整体改进,也不利于区域贫困减缓。资源税低水平征收对"资源诅咒"和"区域贫困"具有传导效应,进而对资源富集区的贫困减缓形成阻滞作用。另外,矿业权集聚对地区贫困的影响存在异质性,异质性揭示了区域资源性收益分配存在的差异。短期来看,矿业权集聚使中央企业惠及更多,是引致"富饶中的贫困"怪圈的重要原因;但长期来看,随着矿业权集聚度的提升,地方政府获得的累积性资源性收益不断上升,渐次增强了地方政府通过社会保障支出实施收入调节的能力,总体上有利于区域贫困的减缓。因此,为实现资源富集区的精准扶贫,资源主管部门在制定减贫措施前,应根据不同区域特点区别对待,短期内应着力于调整资源性收益分配机制,赋予地方更多资源性收益,并加大对社会的保障性支出;长期来看,应探索建立合理有效的资源税体制,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多样化,并鼓励科技创新,进一步提高社会群体的受教育程度,从根本上改变区域贫困产生的内生性环境和外生性环境。  相似文献   

12.
To achieve 8% growth of the Indian economy, the industrial sector must grow at 10% rate. The vision statements of various core sectors of the country show that the mining sector will have to expand greatly. India is among the top ten mineral producing nations in the world and the Indian mining industry indicates almost the full range of extractive mineral products. Small-scale mining is quite prevalent in India. Such mines constitute about 90% of total number of mines, 42% of the total non-fuel minerals and metals, 5% of the fuel minerals. Some 3,000 small-scale mines account for a work force of about 0.5 million people. Yet this sector is a neglected sector in Indian economy and still considered as an unorganized sector.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community and state interests in small-scale mining and the contribution of small-scale mines to employment, national mineral production, practices, and Indian policy on small-scale mining. It identifies drawbacks in the existing Government policy and discusses a possible role for the Government to upgrade the sector. This paper highlights the impacts of mining on women community, the socio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women as miners and on the productive roles that women play in mining. It also discusses how the pursuit of sustainable livelihoods, poverty alleviation, indigenous peoples right and gender equity in artesianal and small-scale mining be more effective when these communities are disadvantaged or neglected by government policies. The respective roles of the indigenous people and migrant workers in the social organization of ASM sectors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country are discussed. Readers should send their comments on this paper to BhaskarNath@aol.com within 3 months of publication of this issue.  相似文献   

13.
太湖流域近20年社会经济发展对水环境影响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太湖流域历来是我国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之一。分析了流域近20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水环境变化,探讨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在社会经济预测基础上对水环境未来演变做了定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太湖流域GDP年均增长率为11.6%,城市化率提高31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增长了13倍,作物播种面积和有效灌溉面积逐年减少;与此同时,超标河长的比例在20世纪90年代上升了23个百分点,太湖水质20年来下降了两个级别;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流域用水总量逐年上升,特别是生活用水量;工业废水排放量随着工业产值增加有下降趋势,而生活污水排放量却大幅上升,农业化肥使用、畜禽和水产养殖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越来越大。未来太湖流域的经济还将保持10%左右的发展速度,用水量将持续上升,水环境污染在短期内还有加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Natural environment is fragile and harsh in Western China where rich ener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are endowed,enabling energy and mining development to become a pillar industry of the regions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dentified the key issue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eco-environment as a result of energy and mining development in Western China.We argued mat mining and energy development have caused va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and that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is increasingly prominent in Western China,hence,we request coordinated resource development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is region.Based on the above recognitions,this paper put forward relevant policy recommendations:promoting green development vigorously and developing new green energy;formulating and enforc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laws and regulations,improving ecological compensation mechanism;establishing green threshold;strengthening integration between western resource-based cities and coastal region to get rid of the"resource curse";improving ener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development stakeholders’involvement;coordinating resource taxes and local development funds;and strengthening independent third-party supervision in the whole process of energy and mining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15.
阳新县矿产资源现状优势评价及资源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矿产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是支持和保证工业生产部门发展的物质条件。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阳新县是湖北省的矿业大县,矿产资源十分丰富,但随着开发程度的不断加强,资源危机日趋严重。为了充分了解新阳新县的矿产资源形势,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规划,我们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阳新县矿产资源的现状进行了定量评价,从30余种矿产中筛分出8种优势矿产,其优势排序为铜,钨铅,锌,膨  相似文献   

16.
内蒙古乌拉特后旗2001年之前一直是国家级贫困县,2003年以来,该旗将矿产资源优势转变为资产优势,通过发展矿业产业经济,一跃成为人均GDP超上海的富裕县,从农牧业为主县转变为工业为主县。这一转变是对草原及生态环境的巨大威胁。通过实地考察,调查研究齐华矿业公司经济发展经验,提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生态平衡发展模式,该模式达到了工业发展起点高、污染破坏最小化的目标,同时经济得到了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矿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在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和矿业长期低迷的形势下,要合理推进矿业供给侧改革,必须理清经济增长、城镇化与矿产资源消费之间的长期关系,需要依次回答:是否存在长期关系,这些关系有什么作用特征,这些作用的变化趋势如何,不同矿产资源是否存在显著的区别,针对这些区别如何提出应对策略。基于上述问题的判断,本文选取9种矿产资源,利用多种方法进行了组合分析。应用脱钩指数刻画了1978—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与矿产资源消费的脱钩关系,发现呈现一种周期性的脱钩和复钩过程;选取经济增长、城镇化和任意一种矿产资源消费为变量,建立了VAR模型,揭示各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将显著的因果关系分为三种类型,包括循环因果链(三种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接替性循环变化的关系,包括煤炭、锌、原铝和钾盐等)、两两互为因果(某两种变量之间存在一种或两种显著的双向交替变化关系,包括原铝、锌、钾盐、石油、精炼铅、精炼镍等)和单向因果(某两种变量之间仅存在一种显著的先后变化关系,包括铁矿石、精炼铜、精炼镍)等;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刻画了上述关系的长期变化趋势,发现矿产资源消费的长期效应的大小及其波动频率有显著差异,大多数矿产可以持续效应10年以上(如煤炭、石油、锌、原铝等消费变动对GDP变动的影响),少数响应仅在5—6年内显著(如铁矿石、钾盐、精炼铅等消费变动对GDP变动的影响),之后效应会逐渐消失。基于此,结合当前实际情况,提出了中国矿业供给侧改革发展战略选择,包括以去产能为抓手、提高资源效率、坚持底线思维、建立政府适当干预下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促进矿业经济创新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寻求一种能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新途径,在分析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与产业结构变动关系的基础上,对江苏产业结构进行了较深层次的分析,结果表明:江苏产业结构中资源消耗型和环境污染型行业仍占有较大比重。按照循环经济的原理,江苏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在“稳定一产,优化二产,壮大三产”的同时,各产业内部要优先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废物利用型行业。工业主要是实现生态化转型,对不同行业分别给予鼓励、控制或限制;农业主要是投入品减量化、废弃物资源化和产业纵横链接化;服务业主要是围绕经济、社会和环境和谐发展的目标推进产业的环保化。  相似文献   

19.
构造合理的评价指标,对农业绿色经济增长现状及其演变进行客观评估与分析,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绿色农业转变,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文基于能值理论,对2003—2014年中国及各省域单元农业绿色GDP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分析方法研究我国农业绿色经济增长的空间格局与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相较于传统农业GDP,中国人均农业绿色GDP增长相对缓慢,农业绿色GDP占农业传统GDP的比重在80%—85%之间,并呈下降趋势。2我国农业绿色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且集聚效应逐渐增强。3人均农业绿色GDP并未打破传统经济增长东部高、西部低的整体格局。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更高的农业生产效率和西部相对粗放的生产方式是形成这种空间格局的主要原因。4农业人均绿色GDP的收敛分析适用于空间误差自回归模型,考虑了空间自相关因素后得出的收敛速度快于普通收敛分析的收敛速度。因此,准确评价农业经济增长水平需要充分考虑农业增长中的资源环境代价。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应实施差别化的农业绿色发展政策,经济发达地区需要进一步减少农业经济增长中的资源环境成本,在继续扩大高增长优势下,促进农业发展的绿色转型。而欠发达地区则应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实现整体跨越式发展。各地区还应加快现代农业技术的转移与扩散,通过增强技术知识的空间溢出效应来提高农业绿色经济增长的收敛速度,尤其是农业发展落后地区应加强与先进地区的交流合作,大力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与管理经验,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以逐步缩小差距,促进农业绿色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长江三角洲区域发展及区域互动的三大关键问题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我国加入WTO、进入国际经济大循环的背景下,长江三角洲不仅要加强自身的发展,通过体制创新、技术创新建成为我国区域功能完善、产业布局合理、城乡关系协调、生态与环境优良的现代化示范区,更重要的是在长江流域和全国发挥经济带动作用,提高服务功能,成为我国与世界经济接轨并参与竞争的基地、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农业基地和支援西部大开发并提供知识经济服务的基地。但是长期的计划体制造成的地区分割与部门分割不利于产业的合理布局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统一协调,也不利于共同进行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从区域互动的角度就经济增长方式与产业布局、以港口为主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与协调、水土资源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